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67.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试说明】学测说明: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说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知识体系】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1.形成原因:帮助皇帝。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2)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内阁性质、地位: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
(2)直接目的:办理军务。
3.时间: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知识结构:【学习过程】 一、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设问】为何“我朝罢相”?【总结】原因:①直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②根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问题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 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摘自《明太祖实录》阅读材料后回答,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问题二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中“人”认为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其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三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军机处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背景: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政体改革 明朝 清朝加强措施 加强措施 具体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具体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设内阁内侍辅政 中枢三分权 东西差距 君主专制新高度 君主专制顶峰 西方 东方 自然经济主导君主专制强化 进步 落后 工业化进程起步─《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2.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历史科魏鹏一、课标分析: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对明清两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废除展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其一为宰相制度的废除: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宰相权势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且规定此后不得再立宰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其二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宰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甚至有了个票拟权,但票拟权是否算数还得由君主决定。
清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明清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的最后的折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角度评价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目标与习科核心素养的达成1、从时空观念角度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的原因,以及清朝设置军机处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理解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和军机处的特点。
3、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历史影响。
四、考情分析考查内容:2017年Ⅱ27.考查明代宦官乱政;2016全国1考察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预测明年高考命题本课会有所体现。
五、学情分析:通过第2、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
另外初中历史教材有关于明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内容,所以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内阁的设置很陌生,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缺乏深入认识,在教学中需要做重点突破。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废宰相设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新高度。
设立内阁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省制等中枢机构的变化产生对明朝废丞相的原因的求知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知识结构:二、课堂思考与讨论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
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3、什么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
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①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②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与政事。
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③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4、清朝前期是怎样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如何评价?(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形同虚设,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判断正误胡惟庸案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
( ×)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相权威胁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只能说是它的直接原因。
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深化理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概念辨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前期,宗室贵族中的王与议政大臣等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除亲王﹑郡王以外,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2.设立(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深化理解军机处的特点(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课时分层作业(限时40分钟)[学业达标练]1.明代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始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明神宗时B[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
故选B项。
]2.“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B[由题干信息“阁臣与部臣平交,至严嵩时始阴挠部权……部权尽归内阁”可知,明中后期,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故B项正确。
]3.《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C[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 4.“(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
“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说明明朝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御用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正规机构,故A项正确;大学士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排除B项;C、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
]5.“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导学号:84162032】A.枢密院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D[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达标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清顺治帝答案:A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D3.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答案:C4.《明史·宰辅年表》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这段材料表明() 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答案:C5.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答案:B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能力,故选D项。
答案:D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解析:第(1)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除丞相的目的入手来答。
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马鞍山和县姥桥镇联合初级中学许芝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度的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 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谈话法、问题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了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导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维导图】【微试题】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2.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3.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答案:C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消灭(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消灭。
②进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高校士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洁;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轻松识记]明清政治制度[易错提示]1.丞相、内阁、军机处的区分丞相位高权重,其存在对皇权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本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
由于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进展的桎梏。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以君权的确定成功而解决。
2.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成为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进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进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 (见教材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不过,宰相制度开局是个喜剧,结局却是个悲剧。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图解历史]清代中央官制示意图(军机处设置后)[归纳提升]军机处的特点(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主题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探究点1 宰相制度的废除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答案(1)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含义:皇帝总揽大权。
(2)宰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剧了政治腐败。
探究点2 内阁的出现史料明朝内阁大堂旧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思考(1)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1)明成祖时出现的。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2)不正确。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主题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史料二(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2)据史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职权:承旨、出政。
(2)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1.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答案 B解析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
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答案 A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3.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A.出现宦官专权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 D解析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4.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答案 C解析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
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
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其本质。
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宰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出其趋势。
[对点练]知识点1 宰相制度的废除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答案 D解析明代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选择D项。
2.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 B解析A、C、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
B项的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
知识点2 明代内阁3.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
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题目中“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是皇帝的倚重出现了内阁大臣的权力的增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的说明,与外戚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4.《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材料说明内阁( ) A.可以干涉皇权B.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可以劝谏皇帝D.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答案 C解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能干涉皇权,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掌献替可否”可知,内阁可以劝谏皇帝,故C项正确;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5.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