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以后在一次混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翻开宫门,辅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颠覆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增强同国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差遣郑和下西洋。
1405 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大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抵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带领臣民敲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很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困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岸,以后上千家的华侨去那边经营后,变为了沃壤良田;当地人也到那边经商,于是那边渐渐繁华起来,后更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边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本来那边也很穷,以后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徙到那边,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互相流传。
那时吕宋的人们,本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进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听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抵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沟通,和满剌加结下了深沉的友情。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到达 1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情招待,赠予很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到达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招待,并赠予很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好多外国使团都是伴同郑和船队来访的,并且跟从郑和船队归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边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边为“三宝洞” 。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徙的愈来愈多,渐渐形成兴盛的海港商业城市。
船史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上海交通大学 辛元欧提 要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文以历史观点阐述了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的杰出成就,还对中国较之西方海洋国家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远洋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明清封建王朝放弃海洋的后果进行了反思。
重温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开海传统,以期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关键词:航海 郑和下西洋 重大意义 历史源流图1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作者简介:辛元欧,男,教授。
1937年生,1960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毕业,长期从事船舶性能研究及船史研究等工作。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
全球华人早在20世纪末已开始酝酿和组织各种型式的纪念活动,企盼着这一节日的早日到来。
作者根据长期研究,在本文中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时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盛况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剖析,以期阐明中华民族的开海意识由来已久,造船实力曾达历史高峰,反思历史以创造现今业绩。
1 远程航海的千古绝唱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先后统率由百余艘远洋帆船和27000多名船员和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在茫茫的印度洋上“维绡挂席,际天而行”,“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沦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见图1),这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空前壮举。
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和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足迹之广,向为世人所称颂,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
郑和下西洋率先吹响了人类成批走向远洋的号角,继而遂有1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的航海活动(1415-1460),87年后哥伦布沿大西洋环球西航到达美洲(1492),93年后达·伽马绕好望角东航抵达印度(1498),114年后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于是就把东西方连在一起了。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练习一、选择题1.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
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
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
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3.康熙帝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
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
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帝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A.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4.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
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5. 18世纪前期,清廷在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基础上,增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后来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其用意在于( ) A.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明确和落实政府的地方管辖权C.防范欧美列强的殖民扩张D.仿照明朝制度以强化封建管理6.清朝在征服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的社会制度,建立了盟旗制度,任命旗长、盟长;在西藏扶持黄教,册封达赖和班禅,任命驻藏大臣,共管西藏。
郑和下西洋: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光辉印记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
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精神,铸就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业绩和海洋外交成就,并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太宗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持续28年之久(1405-1433年),风帆高挂,百舸争流,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发展到巅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和下西洋的核心地理概念“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哪里?这是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及其所到的国家和地区的关键。
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亲历者所撰写的三部书(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我们可以得知明朝初年明朝人理念中的“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
在跟随郑和亲历下西洋的“通事”(即翻译)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是“那没黎洋”,也就是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马欢记述“西洋”名为“那没黎洋”:在南浡里国西北海中有—座大平顶高山,名帽山,山以西的大海是西洋,名那没黎洋。
南浡里国是处于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一个古国,其西部正是浩瀚的印度洋。
当然,明朝当时没有印度洋的概念,印度洋之名在现代才出现。
“那没黎”是“南浡里”Lambri或Lamuri的对音,帽山是今天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的韦岛。
因此,“那没黎洋”的地理方位明确,即今印度洋。
郑和下西洋使得“西洋”一词凸显,此后广泛流行于明代社会,并有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的“西洋”,是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印度洋,包括孟加拉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西非红海和东非一带。
3.15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22春·湖北荆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张骞出使西域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2.(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A.大西洋沿岸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众多以这位航海家命名的遗迹:印尼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每年到了这位航海家登陆的日子,当地居民都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你知道他们纪念的是哪位人物的伟大事迹吗? ()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岳飞抗金4.(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开拓事业”是指()A.丝绸之路的开辟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5.(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校考期末)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面是七(8)学生讨论的内容,你认为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郑和下西洋之精神固然值得称赞,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支持他是不可能成功的B.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示中国富强”C.众所周知,在海上航行极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事业可以有效避免偏航D.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6.(2022春·湖北鄂州·七年级鄂州市第八中学(吴都中学)校考期末)“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郑和简介明代航海图籍。
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籍。
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约成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间。
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空白一页。
中文名,郑和航海图。
概述,明代航海图籍。
原名。
内容,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针路航线,太仓港口开船。
用丹乙针。
内容。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
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
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
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的针路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
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
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以《郑和航海图》最为详尽。
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
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在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等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
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和航海图》共20页航海地图。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含解析)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张帆。
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12根桅杆,可挂9层,可容纳上千人。
船上有4吨左右。
一共有1000米,载重量12多米,船体深60多米,宽150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
郑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名。
远洋船队有88艘船,乘员只有3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
郑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
相对人类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20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
直到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
此技术”牵星术“⑤港。
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
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个城市。
海图对一16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530幅海图,涉及40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
船队绘制的航海图集,....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复杂的航海技术。
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_____队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
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
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
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
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
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
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
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
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
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
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
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
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
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
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
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
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
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
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
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该图集除指导当时和以后的古代航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和亚非航线的开辟,起到重要作用。
现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马尔德(Mulder)最近还从领航员的角度研究了这些资料。
在这些图上遇有海岛的地方,一般都绘有外线和内线,有时还为往程和返程分别画出了供选择的航线。
""误差一般不超过5。
,这对于1425年的舵工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了,"③这就是从实际验证中对该图得出的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