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25 杜甫诗三首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理想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描述词用做副词,比来。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誉了泰山宏伟的气势,奇异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流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经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本人在连绵的烽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音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经过叙说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蒙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打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标题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表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工夫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野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反。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以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宏伟、建望娟秀)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襟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工夫: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情: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
八上语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得分卷后分自我评价
1.生难字。
岱(dài) 眦(zì) 搔(sā)
簪(zān) 逾(ú) 邺(è)
戍(shù) 咽(è) 妪(ù)
2.重点词语解释。
(1)造化钟神秀(聚集)
(2)阴阳割昏晓(之北,水之南;之南,水之北)
(3)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简直)
(5)吏呼一何怒(多么)
(6)老翁逾墙走(越过)
(7)急应河阳役(应征)
(8)独与老翁别(告别,离别)
3.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叠)
4.一词多义。
(1)前听妇前致词(上前,名词作动词)天明登前途(前边,前方,名词)
(2)一吏呼一何怒(多么)一男附书至(一个)
5.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国破河在
国古义首都今义国家。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5
第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 (2).决眦人归鸟( ) (3).白头搔更短( )
(4).浑欲不胜簪( ) (5).三男邺城戍( )( ) (6).如闻泣幽咽( )( )
(7).老妪力虽衰( )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 (越过)
B.一男附书至 (书写)
c.二男新战死 (最近)
D.急应河阳役 (应征)
3.下面诗句与一致的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品味下面的诗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按下面的提示回答问题。
(1).《望岳》一诗中,抓住景物细节表达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
25杜甫诗三首根底导练老妪〔〕力虽衰〔 不胜簪〔〕 决眦〔》。
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 _________ 。
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2)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号称 。
代表作“三吏具体指《石壕吏》、 __________禾廿 ________ 。
“三另U ”指 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 ___________ 诗,按表达方式分,是 ____________ 诗。
(3) 《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3. 如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造化钟神秀〔聚集〕B •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 •二男新战死〔最近〕4. 如下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联系在一起, 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 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 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 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5. 如下对《望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阔,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 别,判假如昏晓。
D. 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⑴造化钟神秀(钟:)⑴荡胸生曾云(荡胸:)⑴会当凌绝顶(会当:)⑴家书抵万金(抵:)⑴浑欲不胜簪(浑:)⑴老翁逾墙走(逾:)⑴吏呼一何怒(一何:)⑴有孙母未去(去:)⑴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⑴《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⑴《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苦。
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1.生难字。
岱.(d ài) 眦.(z ì) 搔.(s āo)簪.(zān) 逾.(y ú) 邺.(y è)戍.(sh ù) 咽.(y è) 妪.(y ù)2.重点词语解释。
(1)造化钟.神秀(聚集)(2)阴阳..割昏晓(山之北,水之南;山之南,水之北)(3)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4)浑.欲不胜簪(简直)(5)吏呼一何..怒(多么)(6)老翁逾.墙走(越过)(7)急应.河阳役(应征)(8)独与老翁别.(告别,离别)3.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叠)4.一词多义。
(1)前⎩⎪⎨⎪⎧听妇前.致词(上前,名词作动词)天明登前.途(前边,前方,名词)(2)一⎩⎪⎨⎪⎧吏呼一.何怒(多么)一.男附书至(一个)5.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2)国.破山河在国⎩⎪⎨⎪⎧古义:首都今义:国家(3)造化..钟神秀造化⎩⎪⎨⎪⎧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或运气 (4)造化钟.神秀 钟⎩⎪⎨⎪⎧古义:聚集今义:计时的器具 (5)一男附.书至 附⎩⎪⎨⎪⎧古义:捎,寄今义:附加 (6)室中更.无人 更⎩⎪⎨⎪⎧古义:再今义:更加或更换 (7)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今常取其他喻义,即“前方的 光景” 6.词类活用。
(1)造化钟.神秀(名词作动词,聚集) (2)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簪) (3)二男新.战死(形容词作名词,最近) (4)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 (5)恨别鸟惊.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 (6)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8)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7.重点句子默写。
(1)《望岳》一诗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抓住景物细节表达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同步练习及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初二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人教版)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翻译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 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 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一、根底积累1注意如下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 〕溅泪〔 〕簪〔 〕逾墙〔 〕戍守〔 〕老妪〔 〕幽咽〔 〕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如下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 〔冃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 〔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 〔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 〔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Tr\\ 于.〔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⑼有孙母木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文段阅读谀丘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解释如下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 〔3〕造化钟神秀〔 〔2〕齐鲁青未了 〔〕〔4〕会当凌绝顶〔 〕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
&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9.《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_ 至 _________ ,并由 _________ 遥想将来的 _________ 。
10.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丨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的。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内容预览:25杜甫的三首诗一、积累与运用1.在句子中加一点注音符号。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4)浑浊的欲望是不可战胜的(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8)老年女性力量薄弱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幸运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惠当灵机顶:(4)浑欲不胜簪浑:(5)当官员们大喊时,他们很愤怒:(6)老翁逾墙走逾:走:(7)合阳应急服务:(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
(2)“三官”指的是杜甫写的、和;“三不”指的是他所写的;“三官”、“三离”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巅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写这首诗。
(1)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
(2)这个国家山川起伏,。
感受时,花儿飞溅着泪水,。
(3)吏呼一何怒,!(4)夜是漫长的,声音是沉默的,。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虽然《望山》一诗中没有“王”二字,但整首诗都是望山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年轻杜甫的旺盛生命力。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史好里》是李白《三官三离》系列诗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
()6.翻译下列诗句。
(1)它将是山顶,可以看到所有的小山。
译:。
(2)感受时,花儿飞溅泪水,恨对方的心。
译:。
(3)为什么官员们大喊大叫时会生气,为什么女性会哭泣!译:!(4)那些幸存下来并偷走生命的人,死者早已离去!译:!7.有人认为《史好里》中老妇人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员们一步一步问出来的。
试着想象一下官员和老妇人对话的场景。
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歌并回答问题。
(一)望月杜甫戴宗福怎么样?齐鲁仍然是绿色的。
25.杜甫诗三首◎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决眦.()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无完裙.()老妪.()泣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老翁逾.墙走()(5)吏呼一何.怒()(6)三男邺城戍.()(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夜久语声绝.()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4、文学知识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5、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课内欣赏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 课《杜甫诗三首》同步测
练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 课《杜甫诗三首》同步测练
一、基础演练
1、给下列字注音。
岱()眦()簪()逾()
2.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
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3.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决眦()
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二、同步解读
(一)春望。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一、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答案】(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第一题,根据各项中表述的知识点回顾作品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点,比较判断正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内积累说出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案】《望岳》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石壕吏》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
【解析】试题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需要在把握写作背景和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理解作者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
25杜甫诗三首练习
一、完成下列词语。
决zì()搔()更短不胜zān()逾()墙
邺城shù()老妪()晨炊()泣幽咽()
二、写出下边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夜久语声绝()老翁逾墙走()一男附书至()
存者且偷生()室中更无人()烽火连三月()
浑欲不胜簪()感时花溅泪()会当凌绝顶()
三、填空。
1.本课三首诗均选自《》,作者,是朝杰出诗人,有“ ”之称,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由盛而衰的过程,号称“ ”。
后人常用四字“ ”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
2.《石壕吏》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诗。
《望岳》是一首古体诗,《春望》是近体诗中的。
3.《望岳》中写细望所见,表达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的诗句是“ ”其中“ ”一句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春望》中写人间真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的千古传诵的诗句是“ ”。
5.杜甫的诗作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
“三吏”指,“三别”指。
6.《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安”和“史”分别。
7.《石壕吏》诗中“ ”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由此生成。
四、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以下三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
A.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B。
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C。
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2.“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夜征兵”?请谈谈你的看法。
25.《杜甫诗三首》达标试题A卷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3.根据要求填空。
(1)《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 ____、南岳________。
(2)《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3.迁移过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达标试题B1.填空.(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
(2) 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大李杜”。
2. 阅读理解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25.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
..割昏晓阴()阳()
(3)会当
..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
..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
的、、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
(4)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
..()
..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
(3)造化
..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遥想将来的。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的。
(二)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参考答案:
一、1.(1)dài(2)zì (3)sāo(4)zān(5)yú (6)yèshù (7)yè (8)yù
2.(1)聚集(2)山的北面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跑(7)应征(8)告别、离别
3.(1)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
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1.(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雄心和气概4.远近朝暮望登 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
(二)1.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2.A 3.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