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微课教案
- 格式:wps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农业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农业的教学活动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作物;3. 培养学生的农业意识和环保意识;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提出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包括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分析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例如农业区域分布、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等;5. 介绍中国的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并讲解其种植技术和经济价值。
实践活动:6.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农业示范园,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7. 分组进行农作物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主要作物种植情况,并制作报告;8. 设计农业保护环境的小组活动,例如制作宣传海报或设计环保农业方案。
总结与评价:9.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小组活动成果;10. 进行课堂讨论,总结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问题;1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促进思考和创新。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示范园、农田参观的安排;- 农作物调查研究的指导材料;- 制作宣传海报的相关素材。
评估方法:-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小组活动成果;-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考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农业研究,如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发展等;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农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 鼓励学生参加农业竞赛或科技创新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重要作物,培养他们的农业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中国的农业发展,为未来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地理观察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爱农村和农民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了解?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
(3)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如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成功案例,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东北黑土地等。
(2)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的原因,如气候、土壤、科技等。
(3)提问:从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经验?4.问题讨论(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低等。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强调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绘制分布图。
3.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成功案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农业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并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进行分析。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并能够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1. 农业及其重要性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3.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总结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农业及其重要性(10分钟)1. 介绍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一种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种植和养殖的生产活动。
2.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三、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0分钟)1. 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2.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东部地区农业发达,西部地区农业欠发达;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四、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0分钟)1. 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部门和农作物进行发展。
2. 强调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0分钟)1. 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大豆产业的必要性。
2. 以江南地区为例,讲解因地制宜发展水稻产业的必要性。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2. 强调学生要关注农业发展,了解农业政策,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并能够举例说明。
中国的农业教案中国农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掌握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
3.了解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的类型。
4.学习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农业概述:A.历史背景B.现状2.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A.发展战略B.政策3.中国农业主要作物及养殖业类型A.主要作物B.养殖业类型4.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E.重阳节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员通过讲述中国农业的概述,发展战略及政策,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类型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展示法:教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农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3·讨论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PPT呈现法: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PPT课件,让学生通过PPT了解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类型等知识点。
五、教学内容1.中国农业概述A.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
B.现状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半自给到现代化的历程,目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增产扩种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转型阶段。
2.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A.发展战略1.稳定种植面积,增加农业产值。
2.提高农业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3.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乡村经济。
4.发展特色林果、水产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B.政策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建立农村金融体系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3.中国农业主要作物及养殖业类型A.主要作物1.稻谷2.小麦3.玉米4.大豆B.养殖业类型1.畜牧业2.水产养殖业3.禽肉加工业4.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A.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农历新年。
中国农业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2. 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3. 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中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中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老师介绍中国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以及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并汇报讨论结果。
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员、农民、科学家等,模拟讨论中国农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5. 总结归纳: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教学评价:1.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和讨论发言。
3. 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农业生产基地或农业科技展览,加深对中国农业的了解。
2. 鼓励学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促进农业发展。
教学资源:1. 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相关资料。
2. 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展览等实地参观活动。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理解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1、通过了解农业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我国牧区的分布及优良品种。
过程与方法会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难点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合作探究。
读图法。
谈话法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指定组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分钟10分钟导入新课:(引入)大家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板书)第一章第一节农业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学生阅读83页教材,回答: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吗,它还包括哪些内容呢?展示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图片,形象了解我国的农业各部门二、历史悠久的农业(讲)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答案,得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浴液、畜牧业学生观看幻灯片,加深对我国农业各部门的形象理解。
10分钟10分钟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那么在古代我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呢?都有那些卓越的成就?(问)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战争灾难,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迅猛。
《中国的农业》教案王立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概况;过程与方法木目标:通过地图探索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种植业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农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重难点】重点:农业分布;难点:农业分布的原因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读图分析法;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之后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那么我也问一下,大家都吃了吗?吃的什么呢?那这些吃的东西都是由哪个部门生产的呢?农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国的农业》。
回答:吃饭了吗?吃的。
饭。
板书中国的农业一、农业的定义提问:现在请大家说说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那些是来自农业的呢大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吃、穿、用。
好了,现在请同学回答一下。
非常好。
回答:书桌等等总结归纳:可见农业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最近本的用品。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过渡过渡:那么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农业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在书上找一找这个定义。
请A同学来回答,回答:动植物板书:种植养殖好,培养动植物的劳动部门叫农业。
那么什么样的部门才能算是农业呢?只有和种某种植物,养某种动物才可能算是农业。
定义总结:按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同行或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就叫农业。
二、农业部门的分类请大家读农业地区分布图,总结这些部门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读图归纳:种植业分布: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三、种植业的分布种植业是最主要的农业部门。
从南北方农业分布图,找出粮食,糖料,经济作物分布。
读图找出粮食作物分布:小麦水稻:棉花:甘蔗甜菜:油菜:从南北方作物分布图,填写课本上秦岭淮河半杯农业差别表格。
根据地图及其说明,填写表格题:横断山区农业垂直差异的原因。
回答:因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出现巨大差别。
中国农业教案【篇一:中国农业教案】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统一教案【篇二: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完善版)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类型布局的原因)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ppt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活动一: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2. 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产量、农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三、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2. 分析农具的发展变化,如石、骨、木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和曲辕犁等;3. 引导学生思考:农具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何作用?四、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0分钟)1. 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2. 介绍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3. 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什么?五、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分析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环保农业等;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如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农业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未来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传统与现代发展情况;2. 分析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 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农业的传统特点与现状:a. 农业在中国的历史地位;b. 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品与生产方式;c. 中国农业的发展变化与现状。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 土地资源和农田质量问题;b. 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创新的推进;c.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问题;d. 农村人口流失和农业劳动力短缺。
3. 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a.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b. 推动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创新;c.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d. 发展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与农业产业化。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 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现实案例,探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与讨论,形成个人与集体思考的结合;4. 实地考察与调研:带领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
四、教学评估:1. 个人或小组展示农业发展的调研成果;2. 小组讨论,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 撰写农业发展的小结与展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农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2. 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与研究报告;3. 实地考察的农业生产基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扩展学生对农业发展的了解;3. 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科技创新比赛或展览,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以上教案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未来,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思考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的农业教案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播放有关农业生产场景、不同区域居民饮食方式视频。
仔细收看,并积极思考不同地区农业的差异及不同区域人们饮食方式差异的原因。
多媒体第一层级预习情况检查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环节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
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
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
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
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探究一【探究点拨】1. 我国种植业分为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热带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等;作物熟制主要受积温多少的影响,自南往北由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分布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具有“南稻北麦”、“南蔗北甜”、’南菜北豆”等特点。
2. 受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具有“东耕西牧”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点拨】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的山地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PPT课件充足的平原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河湖众多的地区发展渔业;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发展蔬菜、肉、乳、禽、蛋生产。
2. 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西部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
第三层级知识运用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完善版)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得发展现状与农业得重要性。
2。
阅读图与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得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得自然原因。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得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得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得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类型布局得原因)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得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得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得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得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得差异.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得任务素材。
2。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得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教师:食物就是人得生存之本,尤其就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得食物量更就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得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设计意图:从学生得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得距离,引起学生得共鸣,激发她们得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得重要性,为后续得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活动一:教师:农业就是我们得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就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就是生物;获得得劳动产品就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得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得概念与分类.】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得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就是广义得农业,狭义得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得现代农业”,了解我国得现代农业。
教师:您得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得其她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中国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的概况;2.说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农业的概况。
教学难点:说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认识五谷:稻、黍、稷、麦、菽,展示图片,引出中国农业的学习。
2.农业概况:(1)概念: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种植业。
(2)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为我们提供衣、食、用等生活资料,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3)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种植、畜牧业等;按投入多少—密集、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商品、自给农业。
(4)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5)农业区位因素:(6)耕作制度:指农业熟制,即一年几熟中温带、高原气候区:一年一熟,暖温带:一年两熟到两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热带:一年三熟。
(7)耕作方式:北方:旱地(以小麦为主),南方:水田(以水稻为主)。
(8)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3.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1)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
春小麦:长城以北地区——春播秋收;冬小麦:长城以南地区——秋播夏收。
(2)水稻:南方(集中):长江流域(最大)、珠江三角洲等华南各省、台湾西部平原;北方(分散):华北的河湖洼地、东北一些河流及山间平原、西北灌溉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3)玉米:喜高温,适应性强,分布广。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商品粮基地建设条件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4)棉花:喜湿、喜光,生长期长。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八年级上册农业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八年级上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新课:(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等方面。
(3)现代农业的特点和趋势: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特点和趋势,包括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
(4)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三、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重要性?”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进行思考。
2. 第二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第三步: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4. 第四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第五步: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最后一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思考本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评估可以通过课后测试、作业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农业(1)课型:新授备课人:时间:审核人一:时间:审核人二:时间:上课时间:序号:教学目标:1、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2、说出并理解主要农业区的分布特点3、说出并理解主要农业区的农作物和熟制状况重点难点:在图上识记并2、3两个知识点教学方法:读图识记教学过程:一、预习案一、看课本96-97页,完成:1、农业主要包括()()()()等部门。
2、()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自己看书中的图,认识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4、看课本99页,说一说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家,最少说出一个:如袁隆平、李振声等。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可以理解为亩产量或者是总产量吗?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看法。
激发学习科学家报效祖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树立学习自信,培养助人理念。
二、导学案二、看课本99页完成。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部和()部、()方和()方的区别。
2、西部地区()广布,农业中的()业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分别是()牧区()牧区()牧区和()牧区。
种植业只是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和()地区。
西部地区的平原主要有以黄河为主要灌溉水源的()平原和()平原。
其中雅鲁藏布江谷地,是重要的()农业分布地区。
3、东部地区的耕地主要分步在()和()的()地区(前者答干湿地区类型,后者回答地形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和()的天然林区和东南部的()林区。
沿海地区是我国()渔业生产基地,南方地区是()渔业发达。
三、练习案三、看课本100页完成。
填写下列表格并识记教后小记:。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
导入:在今天的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中国人见面最喜欢问什么问题呀?对,吃了吗?今天我也来问一下,早饭你吃了吗?吃的什么?你吃的东西是哪个部门生产的呢? 对,农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并板书:农业
首先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走进今天的学习
展示种植水稻,收获小麦,采摘水果,饲养牲畜,撒网捕鱼等农业活动图片
请大家根据这些图片归纳这些农业活动的共性,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这几位同学归纳得都很好,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出示并板书: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民以食为家,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那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现在的发展状况又是怎么样呢?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出示:我国历史上农业生产有哪些突出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刚才两位同学归纳的都很好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农业非常落后,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为什么我国农业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时间3分钟,3分钟后请各组发言人做总结发言
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两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请大家阅读课本86-87页内容和图4-7 ,找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特点
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到位,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而且我们注意到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那我们这里种植的是什么呢?(冬小麦)
这样87页活动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请各发言人总结一下组内意见,2分钟后作发言
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能大量卖给其他地方,商品率很高,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商品粮生产基地
出示商品粮生产基地图
除了粮食作物,农作物还包括经济作物,那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图片,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
展示畜产品图片
你认识这些畜产品吗?你知道它们一般出产在哪些地区吗?
中国是世界上的畜牧业大国,中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出示中国畜牧业分布图
请大家看图,小组合作,每组一题,5分钟后上台展示
出示题目
1,四大牧区是哪几个?主要的畜种有哪些?
2,分析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农耕区畜牧业主要生产的禽畜有哪些?三大生猪产区在哪些省份?
4,结合图文资料,说一说农耕区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
第一组同学展示的非常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谐音记忆法:内藏青新
第二组同学总结的很全面
第三组同学表现得也很棒
第四组同学真具有专业思维,都有当农业专家的潜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及其分布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悠扬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地理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