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2.2《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一周知识概述(一)本课结构分析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为背景,继续把问题进一步聚焦在我国,探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采取并列方式,分别介绍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基本国情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
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
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
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环境亮起‘黄牌’”──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教材在介绍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时,总是先说明问题本身及其表现,然后,再说明这一问题给社会其他方面带来的危害,从而把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课题: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教学目的:1、通过各种数据和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树立资源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资源国情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向有关部门作一次调查,了解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设计(将错就错)
教师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博”与“薄”之不同,并请学生列举“博”与“薄”的例子。
从而揭示我国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少。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图2-17,回答下列问题:A、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
国际上的地位。
B、在品种上的特点C、人均占有量特点
[知识拓展]: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我国的能源组成
3、成果展示: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参插有关本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问题。
4、[考一考资源问题知多少] 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5、[议一议]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6、[试一试]就本地存在的资源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几点建议。
课题: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须长鸣》结构分析: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
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知识抢答:中国人口知多少?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人口的三个特点。
二、新课教学设计1课件中国人口走势图(1840——2001)设问:分析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预测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回顾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2计算六国单位面积的人口,比较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树立人均观念。
讨论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3读图2-15及右边的文字说明补充: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资料分析我国人口的素质特点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读图2-16,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小组讨论: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的措施,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
5知识拓展:分析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化的原因。
6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课前准备:选取12位同学分两组组成正反双方,并收集相关资料,其余同学做拉拉队。
注意方面:(1)活动最后不要求学生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结论。
(2)教师须指出双方观点均有片面性,应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3)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要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学反思:。
《直面中国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大堰初中董方君【教材分析】《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课时。
本课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分析人类因为生产、生活过程中改造和利用环境而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让同学们在认知“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去发现社会问题、去思索社会该如何发展,同时启迪同学们认识到年轻一代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
本课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本课难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分析】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环境问题并不陌生。
但是要正确的从理论上去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却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要从本质上去系统地认识一个问题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2.本课有很大的联系实际的空间,而作为初三的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很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的。
这为本堂课向“讨论型”课堂发展提供了条件。
3.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而本课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基础。
4.学生对环境问题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因此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来讲学习本课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中:环境、环境问题的成因和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
2.明确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果。
3.启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争做21世纪的绿色使者!4.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善于发现问题与思索现实社会的思维。
5.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法【设计理念】1.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教育痕迹。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形势。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人口警钟须长鸣”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部分旨在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资源忧患意识。
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通过了解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环境意识。
因此,教材在本单元中,首先就探讨了我国的人口问题,这样,可以为后面分析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
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
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如,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沉重的压力。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了解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②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的活动中,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课题: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资料或数据,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了解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列举事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憾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一、课前布置:拍摄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照片或收集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资料。
向爸爸妈妈调查家庭每天扔掉多少塑料制品。
二、导入设计1、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2、淮河流域流传的一句谚语:六十年代洗衣做饭——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身心受害——九十年代洗不尽马桶盖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问题的两种类型。
三、新课教学设计1、[自主探究] A、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B、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2、[成果展示] 说说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和材料。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一些本地或我国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图片。
如:城市大气环境、水污染问题、固体废物污染、赤潮等,设问:A、你知道我国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B、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合作探究] 白色污染的危害(要求先看书后讨论)[小资料]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A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B[算一算]你的家庭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会制造多少件白色垃圾?C[感悟体会](1)一个家庭会制造那么多的白色垃圾,你有什么感受?(2)请你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几点建议;(3)你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教学反思:。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我们的环保方针和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分析哪些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
3.让学生自学培养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当环境卫士。
教学重点我国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
教学难点我国的生态建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直接提问,“我国有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环境问题,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二课的有关内容,然后再引入具体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1、重建我们的家园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阅读从书上找出:在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指引下我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2.洁净空气的价值先展示北京空气污染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北京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及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政策,让学生讨论。
可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北京的市民、汽车公司的人员、小汽车的拥有者、钢铁厂的领导、环保局的政府官员等。
让扮演环保局政府官员的学生,向其他人员解释上述防治环境污染的政策和理由。
其他成员也可就政策中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让环保局的政府官员来回答。
【活动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3.远离沙尘暴首先,可直接展示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图片,或让学生先阅读资料,简单地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然后,展示北京风沙区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北京风沙的主要来源;再展示北京周边地区沙漠化状况的地图或图片,让学生从整个大区域的角度来认识北京沙尘暴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北京市的政府官员,你打算如何治理北京的沙尘暴?(一是阻止沙的来源,二是阻止尘的来源。
)最后,教师还可补充北京市环境治理成就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北京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成就。
①人均占有绿地由5.07平方米增加到8.18平方米;②非采暖期空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均低于国家标准;③在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的情况下,随工业废水排放的氰、汞、镉、铬、砷等重点毒物均减少30%以上;④年燃煤量增加31.9%,市区空气中的降尘量下降了27.6%。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知道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以及计划生育带来的作用。
2、能够正确分析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3、教育学生自学树立人口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的目的。
教学难点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我国自1978年起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你们知道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都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
撇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谈人口问题的治理,无异于“缘中求鱼”。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中心因素。
对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控制而言,计划生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为此,教材中关于南方某山区的报道,就是把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解决人口问题的成功典范。
让学生从书上找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及目的内容: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贡献由于教材上的活动步骤较具体、活动内容较详细,教师可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安排开展教学活动。
实施“晚婚晚育”政策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提高人口素质。
对于第一点,活动中已有涉及。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教师可就第二点稍加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例如,可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制作成折线图,然后分析这些图表所反映的问题。
【活动答案】○图2-23──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图2-24──我国妇女生育率的下降,这两幅图都反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的贡献;图2-25──我国成人文盲率下降,图2-26──我国每百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这两幅图都反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对提高人口素质的贡献。
○计划生育对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贡献有:◇人们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越来越低;◇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人均拥有病床位数的提高,等等。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建议课时安排三课时
结构分析: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为背景,继续把问题进一步聚焦在我国,探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采取并列方式,分别介绍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基本国情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本课时结构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
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知识抢答:中国人口知多少?
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人口的三个特点。
二、新课教学设计
1课件中国人口走势图(1840——2001)
设问:分析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预测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回顾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2计算六国单位面积的人口,比较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树立人均观念。
讨论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3读图2-15及右边的文字说明
补充: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资料
分析我国人口的素质特点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读图2-16,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小组讨论: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的措施,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
5知识拓展:分析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化的原因。
6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课前准备:选取12位同学分两组组成正反双方,并收集相关资料,其余同学做拉拉队。
注意方面:
(1)活动最后不要求学生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结论。
(2)教师须指出双方观点均有片面性,应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3)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要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
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向有关部门作一次调查,了解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设计(将错就错)
教师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博”与“薄”之不同,并请学生列举“博”与“薄”的例子。
从而揭示我国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少。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图2-17,回答下列问题:A、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上的地位。
B、在品种上的特点
C、人均占有量特点
[知识拓展]: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我国的能源组成
3、成果展示: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参插有关本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问题。
4、[考一考资源问题知多少] 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5、[议一议]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6、[试一试]就本地存在的资源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几点建议。
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憾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拍摄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照片或收集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资料。
向爸爸妈妈调查家庭每天扔掉多少塑料制品。
二、导入设计
1、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2、淮河流域流传的一句谚语:六十年代洗衣做饭——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身心受害——九十年代洗不尽马桶盖
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问题的两种类型。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探究] A、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B、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成果展示] 说说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和材料。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一些本地或我国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图片。
如:城市大气环境、水污染问题、固体废物污染、赤潮等,设问:
A、你知道我国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
B、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3、[合作探究] 白色污染的危害(要求先看书后讨论)
[小资料]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
A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
B[算一算]你的家庭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会制造多少件白色垃圾?
C[感悟体会]
(1)一个家庭会制造那么多的白色垃圾,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几点建议;
(3)你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