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辅导材料(2)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
两层含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系统的组成: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一)聚落环境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
与水圈、生物圈相当。
(三)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
(四)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18世纪60至90年代前)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环境污染问题不严重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提高,环境问题恶化第一次高潮(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原因一: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原因二: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消耗大增,增加了新污染。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里程碑I第二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1.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2.大面积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里程碑 II两次高潮的区别:1. 影响范围不同2. 危害结果不同3. 污染源不同4. 第一次“公害事件”与第二次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不同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淡水资源危机、酸雨、大气污染、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第二章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一、概念的历史转变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概念全面深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不再是停留在强调视觉艺术方法,由设计者决定的形态设计,而是按照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在环境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place)与形态。
这种历史转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
它与发达国家战后40~50年代城市环境面临严重困境(如城市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城市设计的反人性与城市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受损)有直接关系,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建筑思想的变革有密切关系,也和现代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包括行为科学、对人的情感研究的重视等等)有重要关系。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Rochal 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ce Springs),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为解决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开展了城市环境的社会目标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生活环境建设的研究等等。
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TheImage of the City)一书,60年代初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不是一棵树》、《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1961年简·雅各布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
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二、社会使用方法社会使用方法包括:研究人的认知,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等等。
1.研究人的认知林奇发表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群众调查,研究使用者对城市形象认知的基础,从而确定一种全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第七章全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一、全球气候变化二、全球污染扩散及其效应三、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第二节温室效应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一、温室效应的概念二、温室效应的机理三、温室效应的环境效应四、温室效应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臭氧层衰减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一、臭氧层变化的趋势二、臭氧层变薄与地表紫外辐射增强三、紫外辐射增强对生物的影响第四节酸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一、酸雨的概念二、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第五节生物对长期污染适应与进化一、生物对长期污染适应二、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微进化三、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代价四、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进化趋势第七章全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地球已经进人“人类全球王国时代”。
当今这个星球上,一切过程都是自然过程和人类过程双向互动、不断强化的结果,人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物”力量。
因此,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人类活动与太阳、地核一并成为能引发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第三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后果最集中体现在全球变化上。
所谓全球变化(globaldmge)就是指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环境系统发生了异常变化,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变迁。
全球变化的主要表征是大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要素出现了异常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由开始局部的变化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异常。
如温室气体的增多使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锐减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和土地过度利用导致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并且由于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相关要素的变化,进而使全球尺度的环境恶化。
第一节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全球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首先为社会和人类学家广泛宣传,到80年代自然科学家应用和拓展了这一概念。
近20年来一直成为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并发起了一系列超级科学研究计划。
全球变化研究,集成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高度综合和融合,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活跃的前沿领域。
《环境科学概论》第三章全球环境问题辅导材料之二一内容提要1、海洋污染(1)海洋污染问题:海产品资源的枯竭、有害化学物质、漂浮的废弃物、原油污染等。
(2)海洋污染物种类➢石油及其产品——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
➢重金属和酸碱➢农药——进入海洋经海洋生物体的富集作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易形成赤潮。
➢放射性核素——海洋生物通过体表吸附或通过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器官中,通过食物链作用传递给人类。
➢固体废物——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资源和破坏沿岸景观。
➢废热——局部海域,如有比原正常水温高出4摄氏度以上的热废水常年流入时,就会产生热污染,将破坏生态平衡和减少水中溶解氧。
(3)海洋生态系统➢在海域中碳元素非常充分,故氮、磷、硅及铁的某一个将成为限制因素。
➢每当营养级增高,就会发生有害化学物质的生物体富集现象。
(4)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的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陆地通过河川流入海中,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随河水流入海洋。
➢其次是污染物质先扩散到大气中,再被带入海水,如农药(DDT、BHC、狄氏杀虫剂等)、核试验的放射性物质等,这种途径会使局部海域的海水污染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展为全球规模的污染。
➢第三种途径是工业废水或生活废弃物直接向海水中排放或投弃,或由航行中的船舶排弃或海底管道发生事故泄露排放等,其中以油污染和废热污染尤其严重。
(5)生物泵➢浮游生物等的尸体从有光层向下沉降,在下层细菌的作用下分解。
从此时到完全分解变回无机营养盐为止,其中大部分作为可溶性有机物长时间存在。
象这样海洋中的生物活动即为物质由上层向下层单方向的输送运动,这种运动又可称之为生物泵。
由于生物泵作用,外洋表层的营养盐枯竭的现象较多。
(6)海洋作为环境资源的机能➢海洋不仅具有水产资源和埋藏在地下的资源。
还具有筛分和缓冲两个重要的机能。
由于原始生命发生于海洋,故还可以说海洋具有生殖机能。
第7章生物环境7.1考点归纳一、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成分(见表7-1)表7-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内容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产者①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②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①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②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包括:①一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②二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③三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①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②实现物质的再生产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①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②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3.环境中的生态因子(1)定义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动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生物及人类生存繁衍的环境要素,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的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2)生态因子分类①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②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各种特性,如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机和无机营养、土壤微生物等;③地形因子,包括各种地面特征,如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④生物因子,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领域、社会等级等,以及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行为;⑤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编辑:细JO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之二一、内容提要(一)土壤污染与控制1、土壤组成及其性质(1)土壤环境就是指位于陆地地表的土壤圈层。
(2)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是由腐殖质表层(A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和风化层(D层)构成的。
(3)土壤的组成✧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土壤化学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土壤机械组成——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4)土壤的性质✧吸附性——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酸碱性✧氧化-还原性(5)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6)土壤环境容量✧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土壤环境污染及其特点(1)土壤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土壤污染的类型按照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水质污染型——即利用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型——即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型——主要是工矿排出的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溶、地表径流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土壤污染。
属点源型土壤污染✧农业污染型——是指农业生产中因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垃圾堆肥和污泥而造成的土壤污染。
属于面源污染✧综合污染型——由多种污染源和多种污染途径同时造成的土壤污染。
(4)土壤污染物质✧化学物质类: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农药、酚、氰化物、石油.有机洗涤剂、塑料薄膜等。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和盐类等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生物污染物——主要来源是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垃圾、污泥以及用于灌溉的污水(5)土壤污染程度的量化指标✧土壤污染程度的确定是以土壤环境背景值、植物和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土壤环境效应、土壤环境基准或环境标准等为重要依据的。
3、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1)物理过程✧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可发生挥发、扩散、稀释和浓集等反应,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
(2)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配合—整合作用、中和作用(3)物理化学过程:吸附与解吸、氧化-还原作用(4)生物过程✧土壤环境中的生物迁移转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等绿色植物和土壤生物对生命必需元素的选择性吸收;✧二是绿色高等植物和土壤生物对污染元素和化合物的被动吸收。
4、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备受人们关注的是毒害性较大的Hg、Cd、Pb、Cr、As的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共同特征:✧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进入土壤之后常发生价态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基本为永久性的(影响)污染。
5、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主要农药类型✧按其性质可分为杀虫、杀菌、除草、杀蜗、杀鼠、杀线虫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土壤处理剂等。
✧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氨基甲酸酯类等。
(2)化学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主要有通过挥发随空气迁移、经淋溶随水扩散迁移、被土壤中微生物降解和被土壤吸附而残留于土壤中等途径。
6、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污灌区土壤质量的监测与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净化能力(2)采取措施修复核污染的土壤✧物理改良法——重金属污染物大多富集于地表或耕作层内,采用排土(挖去污染土层)、客土(用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化学改良法——通过向土壤施加化学抑制剂可以改变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使其被淋洗或转化为难溶性物质以减少被作物吸收的机会。
✧改变耕作制度✧生物改良措施——利用生物的吸收转化来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二)固体废弃物及处置技术1、概述(1)固体废弃物✧固体废物亦称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利用完其使用价值后丢弃的固体状或泥浆状的物质,它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2)固体废物的特点✧污染的特殊性——固体废物既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终态”,又是这些环境污染的”源头”。
✧资源性——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来看,所有被称为“废物”的物质,都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3)固体废物的分类✧我国新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冶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两类。
(4)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5)固体废物处置原则✧“三化”原则,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2、固体废弃物预处理技术✧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压实、破碎、分选、脱水与干燥。
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1)热化学处理方法✧常用的热化学处理技术上要有焚烧、热解、湿式氧化技术等(2)焚烧✧焚烧法是对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是对可燃性固体废物进行破坏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也是有机物的深度氧化过程。
✧适合焚烧的废物主要是那些不适于安全填埋或不可再循环利用的有毒废物✧优点:可以回收利用固体废物燃烧产生的热能;大幅度地减少可燃性废物的体积(一般可减少80%~90%);彻底消除有害细菌和病毒,破坏有毒废物,使其最终成为化学性质稳定的无害化灰渣。
✧缺点:只能处理含可燃物成分较高的固体废物,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使运行费用提高;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容易产生二噁英;为减少二次污染,要求焚烧设施必须配置控制污染的设备,这又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投资和处理成本。
(3)热解✧有机物在高温(500~1000℃)缺氧条件时会发生裂解,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的组分。
(4)湿式氧化技术✧湿式氧化法又称湿式燃烧法,适用于有水存在的有机物料。
(2)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生物浸出等(3)堆肥化处理✧堆肥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化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作堆肥,是一种土壤改良肥料(4)厌氧消化法—沼气化处理✧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利用多种厌氧菌的生物转化作用使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稳定的无毒物质,同时获得以甲烷为主的沼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而沼气液、沼气碴又是理想的有机肥料。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技术✧固体废物处置可分为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1)海洋处置✧主要分为海洋倾倒和远洋焚烧两种处置方法。
✧海洋倾倒—是利用海洋的巨大环境容量,将废物直接投入海洋的处置方法。
✧远洋焚烧—利用焚烧船将固体废物运至远洋处置区进行船上焚烧的处置方法。
(2)陆地处置✧陆地处置主要包括土地耕作,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几种。
✧土地填埋按法律可分为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5、危险废弃物处理✧物理处理法:磁选、干燥、蒸馏、洗提、吸收、吸附、膜工艺和冷冻等;✧化学处理法:中和、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生物处理法: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固化和包胶法等✧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主要有焚烧和安全填埋。
(三)噪声、热、电磁污染及防治技术1、噪声污染及防治(1)环境噪声的特征✧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环境噪声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环境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源往往不是单一的。
✧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也不持久,声源停止发生,噪声即消失。
(2)噪声源及分类✧向外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为声源。
✧噪声源可分为自然噪声源和人为噪声源两大类。
✧人为噪声按声源发生的场所,一般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的危害✧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损伤听力✧干扰睡眠和正常交谈✧引起疾病✧杀伤动物✧破坏建筑物(4)噪声的控制技术✧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即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控制噪声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
✧声源控制:改进机械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加强行政管理。
✧传播途径控制:闹静分开,增大距离;改变方向.✧设置屏障: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声音传播装置,可有效防止噪声的传播,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
设置屏障,除用林带、砖墙、土坡、山岗外,主要指采用声学控制方法。
主要包括:吸声、隔声、消声✧吸声——即利用吸声材科或吸声构造来吸收声能的方法。
✧隔声——隔声就是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一道重量大、气密性好的材料,把声音传播的空间分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
✧消声——消声是指利用消声器来降低空气噪声传播的一种方法。
按其结构分为三类: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小孔多孔消声器。
✧隔振——隔振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振动源与结构之间装设减振器。
✧减振阻尼材料——在金属薄板上凃一层阻尼材料,亦可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个人防护——当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难以达到标准时,往往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佩带护耳器2、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1)电磁辐射的概念✧电磁辐射就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且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气间的传播过程,在物理学中称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允许的限度时就构成电磁辐射污染,简称电磁污染。
✧按波长可将电磁波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波段。
✧电磁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辐射源输出的功率就越大,传播的距离就越近,受障碍的影响就越小,对人的影响就越大。
(2)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在大强度和长时间作用下,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磁辐射的泄露和输出对周围的设备会产生严重干扰✧射频辐射对易燃易爆物品、火箭导弹等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3)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电磁辐射污染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