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 格式:docx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5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商品的交换与消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2、能力目标:理解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三、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游戏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参加过我校的跳蚤市场吗?联系教材P2—3思考:(1)同学们在跳蚤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2)设想你将加入到这一市场,你会买(或者卖)什么?想想你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3)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是如何产生的?讲授新课1、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P2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方面了解商品?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不是商品思考:某菜农有400千克大白菜,其中XX年夜饭。
这里的衣服、鸡、大米、年夜饭都是商品吗?为什么?2、商品的基本属性多媒体展示:这些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商品具有什么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联系教材P3“走进生活”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吗?商品、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如何?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人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2)比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二框《价格和价值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价格和价值规律》是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的第二框,是本教材的基础内容,是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基础,所以需要重点讲解。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商品和货币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学情职中学生基础较弱,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耐心仔细的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内容的重要性,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内容,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并能初步分析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表现。
2、能力目标:能根据某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
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这一现象。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强调学生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改革开放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对本框内容的总结和提炼。
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现实生活中,同种商品价格常常偏离其价值,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说教法本课适合采用案例法和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
采用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注重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条理,抓重点,突难点,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设计三个问题(1)纸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它具有哪些职能?(2)猪肉是不是商品?(3)猪肉的价值是用什么表示的?,猪肉价格为什么会高会低?组织并引导学生回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1、多种多样的商品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商品多种多样,空气、免费茶水都不是商品,但在高原上面出售的气氛瓶就是商品了,那到底什么是商品,对照书本图片,得出商品的概念,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判断:下列物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①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
②农民自己生产自己享用的粮食。
③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并回答书本练习题
下面哪些是商品:
空气、阳光
书店里卖的书籍
中国政府对美国灾区人民提供一批救灾急需物资援助
居民使用的自来水
医院里的各种药品、未经开采的矿泉水
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时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交换前提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社会发展,剩余产品增加,常常需要交换。
故事: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
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
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
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用针来交换。
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
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
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1.在故事中,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物物交换
3.如果你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接着,交换困难且越来越频繁,出现一般等价物。
第三阶段:一般等
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羊、贝壳、石头、布匹等。
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出现了。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到了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联系:
1. 都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商品。
2. 都可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区别:
1. 一般等价物产生在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货币产生在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后;
2. 一般等价物外延;较宽、范围较广;货币外延及范围都较窄,特指金银;
3. 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都是不固定的;货币在这三个方面是固定的。
金银的优点: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懂得商品的两大基本职能及其他方
面的职能。
让学生举例说明它的职能体现。
接下来讲述货币的职能:
●判断:一台彩电标价3000元
●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
●张三在市场上用6元买一斤肉
●李四到银行取回1万元存款的利息
●小明的奶奶临终时把她藏有多年的10块银元留给了小明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加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书中的通货膨胀、通化紧缩。
如今的电子货币含义: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无纸贸易”行为。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1、多变的商品价格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商品价格的变动。
2、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等。
2012年2月份开始后,大葱的价格一路飙升在北京一斤大葱售价飙升至6元~7元,10元钱只能买两棵。
出现高价葱是因为今年很多农户都转种别的作物,大葱的种植面积少了很多;天气寒冷导致北方
大葱迟迟不能供应,而南方大葱进货价就比北方的高出一倍左右。
什么叫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无处不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豆你玩”
2010年由于东北地区等主产区产量降低,加上所谓“养生大师”大力推介绿豆,以及大批游资炒作,使得绿豆批发价最高达到18元/公斤,零售价格每斤则攀升到10元以上。
但随着今年新豆上市,以及国家调控力度加强,“豆你玩”已成过去。
目前,品质不错的绿豆每斤零售价在6.5元到7元之间。
“今年绿豆生意不好,同比去年销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
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麦当劳:把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
肯德基:用“特别顾客”监督分店
三、消费和消费观
1、不同的消费行为
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并举例说明,讲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2、常见的消费心理
包括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并分别举例说明。
3、科学的消费观
讲述重要的几条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