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设计
结合教材,了解中子星。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太阳和
演化和大质量
恒星的演化不
区别:太阳最
终演化成白矮
星,大质量恒
星最终演化成
中子星和黑
洞。
学生阅读教材
通过此讨论,让
学生明白太阳的
演化过程和大质
量恒星的演化过
程是有区别的。
课堂练习 1.关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太阳系是由星系爆炸形成的
B.太阳系是由星系分离出来的
C.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D.太阳系是由多块星云收缩,感动的一部家庭
八大行星
2.太阳最终将会变成( C )
A.红巨星
B.超新星
C.白矮星
D.中子星或黑洞
3.比太阳更大质量的恒星最终将演化成
( D )
A.红巨星
B.白矮星
C.超新星
D.中子星或黑洞
4.在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 D )
A.太阳
B.白矮星
C.黑矮星
D.中子星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巩
固本节课知识点
的目的。
课堂小结一、太阳系的形成:学生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归纳总
(1)太阳系的特点
(2)主要学说:“星云说”(3)其它学说“灾难说”
二、恒星的演化
(1)什么是恒星
(2)恒星的演化历程
(3)太阳一生的演化
(4)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本节课的收
获,归纳本节
课知识点。
结的能力。
板书。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一、教材概述1. 教材信息•课程名称:科学•教材版本:浙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名称: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 教材内容介绍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通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形成的基本原理,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以及恒星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通过此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教学难点•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恒星的演化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夜空星星的话题,给学生展示一张夜空星星的照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夜空中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 探究太阳系的形成(30分钟)a.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系形成的基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将一些颗粒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运动和聚积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形成与实验中颗粒物质聚积的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c. 讨论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总结出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 学习恒星的演化(40分钟)a.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恒星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恒星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恒星的特点和变化。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2、大致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3、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4、了解科学假说的时代局限性5、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教学重点: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教学建议:1、教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1)什么是地心说?(2)为什么地心说统治了人类1300多年?(3)地心说有什么不足?(3)日心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日心说的主要观点?(5)日心说是否正确?”(资料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而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悟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2、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太阳系行星绕太阳公转的三个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也就是说,太阳的九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它们的公转轨道基本上近于圆形的,同时这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三方面的特征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起源产生什么样的启示?注意:讨论时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不要拓展,太难、面太广;若学生无法讨论则直接到下面教学(星云说;灾变说;慧星碰撞说;陨星说;宇宙星云说;双星说;行星平面说;卫星说等)从而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建立假说的过程、也认识到假说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旨在加深学生对太阳系形成及恒星演化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恒星起源和演化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分为以下三个板块:1. 基础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学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轨道的形成原理、恒星的生命周期等,并完成相关笔记整理。
2. 视频学习与讨论:观看关于太阳系及恒星演化的科普视频,记录关键信息,并就视频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3. 模拟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模拟恒星演化的某个阶段,如星云收缩形成恒星的过程。
实验可以包括材料准备、操作步骤、观察记录等环节。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概括出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的核心知识点。
2. 视频学习: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保持专注,准确记录关键信息,并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3. 模拟实验: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操作步骤要详细,观察记录要真实准确。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笔记整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2. 视频学习的反馈及参与度。
3. 模拟实验的设计及执行情况。
教师将根据以上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在作业反馈环节中,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作业设计。
此外,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作业反馈环节,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
课题: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课型:新知识课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教学用具:PPT教学重难点: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教学过程:复习:(七年级科学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图片:太阳系师:请按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生答: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问:其中最大的两颗行星是?生答:木、土问:木、土星有何最显著的特点?生答:都是固体的核心和几千万米厚的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大气层,并且有光环。
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它和其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一样,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在整个宇宙中,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多亿个。
新课引入: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认识这些问题,人们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板书: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图:托勒密的宇宙体系问:结合这个体系,你能说说最开始人们的认识是怎样的吗?生答:地心说讲解:人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根据这种感觉,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在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心说”宇宙体系。
板书: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介绍:地心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相到吻合,得到占统治地位的教廷的竭力支持。
因而“地心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填空:“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介绍: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以及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2.了解恒星的演化顺序和生命周期,以及主序星的特点。
3.了解太阳系的重要性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及行星的特点。
2.恒星的演化顺序和生命周期。
3.如何观测各行星和卫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节课是关于太阳系和恒星的基础知识的讲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引入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及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1.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常规的想法和印象如何?(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印象)•太阳系由什么组成?哪些行星最靠近太阳,哪些行星离太阳最远,为什么?(可能还需要以模型形式展现)2.讲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太阳系的形成是什么时候?(与题目有关,建议提前做好准备)•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发生了?(聚拢、融合、分化等)•什么是撞击理论?(解释一下现有的太阳系形成学说,与实际的巨大撞击有关)3.讲解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内行星和外行星的特点有什么不同?每个行星的特点是什么?(比如地球有氧气,金星温度最高)•其实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展示一些图片、视频什么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太阳系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3. 讲解恒星的演化及主序星的特点1.学生对恒星的了解:•常规的想法和印象如何?(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印象)•恒星是什么?它产生的能量有用到什么地方吗?2.讲解恒星的演化过程:•恒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什么特点?•恒星生命的终止是怎样的,会产生什么物质?3.讲解主序星的特点:•主序星是什么?在恒星中的比例有多大?•主序星的特点有哪些?4. 学生实验观测1.星空画作(实践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绘制夜晚的星空。
画作可以包括恒星、星座等。
•老师可以用PPT展示一些星座作为参考,或者自己上课时解释一下。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太阳系形成各阶段的例外特点。
3、知道地球等行星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来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探究。
2、通过用沙子模拟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并画图帮助学生了解“星云说”,培养学生动手和画图分析的能力。
3、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进步和发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些科普书或科普影片中对于宇宙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宇宙中各种星系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晰,而且天体运动和形成与学生生活有太大的距离,因此要了解宇宙中的星系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也存在很多学说,形成过程中涉及更繁复的天体学,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主要的学说以及严重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的特点;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现象和研究进行推理;难点是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点来推测出太阳系如何形成,各阶段中太阳系发生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九下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引入【提问】幽深的夜晚,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我们看到的能发光的大多是什么星?【学生】恒星【提问】与地球息息相关的恒星以及地球是什么星体。
【学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说一说】太阳系的成员复习回顾太阳系的构成一、太阳系的构成【观察】通过动画和图片观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点。
1、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
(同向性)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共面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点是科学家推测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依据,学生体会从现象进行推测的科学过程。
【提问】为什么八大行星会绕日公转?地球等行星从太阳获得什么?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学生】行星受到太阳的吸引力。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基本特征;2. 掌握恒星的演化过程,理解恒星的形成和衰亡;3. 通过作业,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a. 准备一个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各行星的大气层、地貌、卫星等特征;b. 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行星的特征与太阳系形成的关系。
2. 阅读作业:a. 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过程;b. 总结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自己的理解。
3. 思考作业:a. 思考太阳系的形成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b. 分析恒星的演化对恒星自身和其周围的星系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注意观察、阅读和思考的全面性;2. 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便于后续的作业评价;3. 鼓励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四、作业评价:1. 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阅读理解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价;2. 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3. 评价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2. 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3.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知识,锻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作业设计注重观察、阅读、思考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作业评价将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路。
通过这次作业,我们期待学生能够:1. 更加深入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过程;2. 掌握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恒星的演化规律;3.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4. 促进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册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下册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第2课时)课时:1课型:新知识课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恒星的一生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星云说的主要内容.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图:太阳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生答:不能师: 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
3恒星的一生。
板书:1。
3恒星的一生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图:生答:师: 分别讲解各种恒星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
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
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
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课题: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课型:新知识课
课时:1
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重难点: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教学过程:
复习:(七年级科学第三章“地球和宇宙”)
图片:太阳系
师:请按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生答: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问:其中最大的两颗行星是?
生答:木、土
问:木、土星有何最显著的特点?
生答:都是固体的核心和几千万米厚的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大气层,并且有光环。
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它和其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一样,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在整个宇宙中,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 多亿个。
新课
引入: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认识这些问题,人们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板书: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图: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问:结合这个体系,你能说说最开始人们的认识是怎样的吗?
生答:地心说
讲解:人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根据这种感觉,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在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心说”宇宙体系。
板书: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
介绍:地心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相到吻合,得到占统治地位的教廷的竭力支持。
因而“地心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填空:“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介绍: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
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
在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天,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
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周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
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
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教会之所以维护“地心说”,只是想歪曲它以证明“地心说”与基督教《圣经》中描绘的天堂、人间和地狱的说法相吻合。
应该说明的是托勒密的宇宙学说同宗教本来并没有怎么样必然的联系。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生答:
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地上的人们选地球为参照物时,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是运动的。
同时一球也以一定的速度绕地轴自西向东转,人们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则太阳是自东向西转,所以人们以为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从运动的相对性的角度来看这并没有本质上的错误。
图: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问:这是个更为进步的体系,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哥白尼的日心说
问:你知道什么是日心说吗?
生答: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板书:日心说:太阳为中心------波兰哥白尼
填空:“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的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的。
介绍:“日心说”
哥白尼约在1515年前,撰写了一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中以下七点:
(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是由于地球同时几种运动引起的。
(7)行星的运动,也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此外,哥白尼还描述了太阳、月球、三颗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两颗内行星(金星、水星)的视运动。
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哥白尼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收集了大批资料,在1533年完
成了《天体运行论》。
在《天体运行论》中,他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匀永恒之圆周运动或复合运动”、“天体的这种旋转运动对于球来说是固有的性质,天体的球体形状也正是旋转作用本身造成的”。
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还详细讲解了地球的三种运动(自转、公转、赤纬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风差现象、月球运动、行星运动及金星、水星的纬度偏高和轨道平面的倾角。
《天体运行论》的诞生使当时所知道的太阳系内天体位置和运动状况更为完整了。
设疑:日心说的提出有何意义呢?请阅读书本P6—P7
学生阅读:
生答:
屏幕:日心说的意义: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现象,为后人认识太阳系进而认识地球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日心说”推翻了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给了神权统治者沉重一击。
视频:九大行星绕日公转
问:从中能否得出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
生答:
屏幕: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1、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自转的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2、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设疑:太阳系中九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与太阳系的形成有关吗?有谁知道?
生答:(有些学生喜欢天文学,可以让学生讲,如果没有学生了解那么就由教师来介绍)
介绍:假设和推理: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被动挤压在一起的一个“原始火球”,宇宙是在这个大火球发生的一次大暴炸中诞生的。
宇宙星际空间普遍存在极其稀薄的物质,由于分布不均匀而往往分裂成团块,并向中心凝聚,成为弥漫星云。
弥漫星云在逐步凝聚收缩过程中进一步分裂,变成体积和质量更小而密度却更高的小球状星云。
星
云很庞大,半径大多达十几光年。
它的原物质自由地向中心坠落,收缩进行得相当快。
随着快要收缩过程的进行,星云内部的密度迅速增大,温度快速升高,气压也相应增强,随之下落的速度和小球状体的收缩速度减缓,开始时先由极其稀薄的物质凝聚成星云并进一步收缩成原恒星,然后原恒星才发展成为恒星。
因为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所以我们推测,太阳系是由一片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通过对行星运动特点和星云的观察后提出的一种学说。
板书: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
屏幕: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片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注意:1、星云学说能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但还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2、除了“星云说”外,还有“灾变说”等许多学说描述太阳系的形成。
3、“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小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
板书设计: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
日心说:太阳为中心------波兰哥白尼
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起源
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