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是科研方法论的两大体系,还原论与整体论是科学和哲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古老论题。
还原论方法创造了近现代科学40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功。
它在发展科学理论和实现复杂技术项目中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
直至今天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要完整、准确地描述还原论和整体论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这里仅对它们的内涵和方法论做简单阐述。
还原论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去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哲学或科学哲学观点。
还原论认为复杂事物的本性,总是可以被简化变为更加简单,更加基本的想法或说要素。
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还原论的含义:第一,从本体论层次说,是高级运动形式还原或者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整体还原为部分,是自下而上的科学研究路线;第二,从认识论层次说,是一种只不过主义,不过是机器、本能和刺激的作用,或是一种简约的、有次序的编排我们的世界的方式;第三,从方法论层次说,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于还原分析的方法,可能是实验的、测量的、统计的、归纳的、逻辑的方法,总的说来就是将整体打碎,以量、部分的规律揭示整体。
整体论立足于对经验、有机体乃至整个世界的整体的、功能的、能动的、动力学的、目的论的把握之上。
整体分析法实施的基本思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质的分析到量的测定,再由量的测定到质的把握。
还原论方法采用由确知局部或部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
其基本假设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笛卡尔提出的人类思维的四项原则在早期相当完整地描述了还原论的基本方法。
还原论的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近世科学技术所应用的几乎全部方法都是还原论方法。
整体主义科学观
整体主义科学观是指历史上统治阶级提倡的关于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与伦理学观点。
这种观点抽象地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乃至为之作出牺牲。
在西方,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逻辑上说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因此人们行为首先必须考虑城邦利益。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思想,根据整体大于部分的哲学观点,提出不能适应公共福利就不能具有真正良好的品德。
整体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理论的构建应基于对事实的归纳总结,并注重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
这种科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整体论 - 正文与生物学中的机械论相反的理论。
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规定系统的性质。
整体论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的J.C.斯穆茨(1870~1950)在其《整体论与进化》(1926)一书中提出的。
斯穆茨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整体论思想,并提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进化是整体的创造过程。
他把整体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因而使“整体”带有神秘的色彩。
现代进化论者、胚胎学家、理论生物学家所支持的整体论与斯穆茨的整体论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强调:①生命系统是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③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对其组成部分有完备的理解;④有机整体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
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认为高级层次不可还原为低级层次。
1967年英国学者A.凯斯特勒为了调和这一对立,提出一个新的观念,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复杂的、上升的有序层次的中间结构,其中每一个对下面的层次都是自主的整体,而对上面的层次,又是相对独立的从属部分。
因此,任何事物既是亚整体,又是整体。
在他看来,生物的这种阶序系统的特点在于它是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
整体论肯定生物有机体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坚持整体的规律不能归结为其组成部分的规律,强调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有新性质出现,这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法。
但有些整体论者片面强调整体,忽视对整体中各部分作必要的细致分析,这是不正确的。
他们的创始人宣扬的整体论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还原论与整体论一、什么是还原论与整体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现代系统科学名词。
亦称“机体论”。
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
由贝塔朗菲所创立。
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
2.自调节观点。
3.动态性观点。
4.开放性观点。
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
整体论holism是指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
根据此一理论,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最常被认为重视整体论的是中医学;它将人体各部份视为一有机整体,而不单是器官的整合。
要医治病人须保持整个人阴阳调和,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整体论不仅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并且认为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认识它的本质;所用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推演,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不是很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却比较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整体论的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是:1,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整体的属性与功能,这种整体的属性与功能是只有整体才具有、其部分或成分所没有的。
2,经验(而非实验)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起重要作用,经验虽然不如实验那么清晰、准确,但是实验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进行实验,而经验却不受那么多条件限制地广泛应用:3,只为整体具有、不为部分具有的那些属性到底是怎么涌现出来的,还没有弄清楚,不是逻辑分析与推演解决得了的,只能凭借形象思维从宏观、整体的角度。
以经验为基础,运用体验、顿悟、直觉、灵感来认识,靠模拟、类比、象征、比喻来说明。
4.整体论所得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定性结论,具有模糊性,不是定量结论,不具有精确性,但却应用广泛,因为有许多事物还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定量化。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还原论)和活力论。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是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直观反映。
它的形态和历史命运,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
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既造成中国的科学思想在古代社会的特有形态及其延续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近代造成中国的科学思想停滞不前的命运。
一、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大约形成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易文化的兴起以及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为各种科学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儒道合流的出现,古代科学思想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流。
它以《周易》为源头,以“气”“阴阳”和“五行”为核心概念,强调在变化中认识规律,从整体中把握本质,于实践中体验真理。
这种科学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沿袭,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源头,《周易》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星期的《易经》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周易》本身并非科学专著,而是一部儒家经典,主要作占卜之用。
它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部分形成于西周,《易传》则稍后。
《周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流行说法是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后则孔子等人整理而成。
《周易》虽是一本占卜用书,但其中含有丰富的哲学和科学思想。
他通过阴阳、八卦交互演化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自然事物和人事变化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的不同排列结合组成八卦,每个卦象征一种自然现象,八卦即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自然现象。
若再讲八卦交杂相配,便得出六十四卦,一个卦便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模式。
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每爻各有自己的象征含义,预示未来行为的凶吉。
由此可见,《周易》中所包含的科学思想是宽广而深刻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大单元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示例文章篇一:《大单元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就好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
每一个知识单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小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而大单元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呢,就像是一张神奇的地图,指引着老师和我们这些小探险家们在这个知识的小世界里顺利前行。
我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特别擅长这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有一次,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自然之美的单元。
这个单元里有好多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呢。
老师可没有一篇一篇孤立地去教。
她一上来就跟我们说:“孩子们,咱们现在就像是一群要去大自然里寻宝的小探险家。
这个单元就是咱们的寻宝地图。
”老师先让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心目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积极啦,有的说大自然是绿色的森林,里面住着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大自然是蓝色的大海,有着数不清的鱼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
然后呢,老师把这个单元的文章大概给我们介绍了一下。
她告诉我们,这些文章就像是不同的小向导,会带我们领略大自然不同的美。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描写春天的田野的,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小向导,带我们走进那充满生机的田野,看那嫩绿的麦苗像地毯一样铺在大地上,看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像星星一样点缀其中。
还有一篇是写冬天的雪山的,那就是一个冷峻的小向导,让我们感受到雪山的雄伟和壮丽,那白茫茫的一片,就像一个冰雪王国。
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
她会让我们找出这些文章里描写景色的相似方法。
比如,都是用了比喻呀,拟人呀之类的修辞手法。
她还会让我们对比不同文章里的情感。
像描写春天田野的文章里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而描写雪山的文章更多的是敬畏之情。
这就好像我们在品尝不同口味的糖果,虽然都是甜的,但又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再说说数学单元的学习吧。
有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单元。
数学老师也是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他把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都当成了一个个小积木。
他说:“同学们,咱们现在要搭建一个数学的小城堡,这些几何图形就是咱们的建筑材料。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应对“全球性高风险社会”的哲学思考石中元2011年11月07日《北京日报》“还原论”的巨大功绩及其局限性“还原论”(分割论)是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哲学观。
何谓“还原论”?笛卡尔认为,如果一件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可以将它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是还原论的通俗表达。
几百年来,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划分专业、学科的传统。
从功绩看,自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近代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
无论是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遗传工程、奔月工程,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
还原论方法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
例如,经济学利用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
从局限性看,西方“科学的无限分解”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社会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而这正是造成今天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根源。
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要有生态文明取而代之。
但,西方学者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理念,全球性的环境破坏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西方文明并非蓄意去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只是顺从其内在的文明逻辑演化而已;西方社会本身也是这种绝症的受害者。
总之,西方现代文明试图用西方生活范式来颠覆宇宙自然的法则,即不是让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而是用征服的方式,依靠现代技术去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这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思路,正在摧毁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观,使各民族和各个国家同质化;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大,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但人们的心胸却越来越狭隘,容纳不下良心与正义,容纳不下宽容与忍耐。
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科学哲学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困境的思路是重新回归科学实践,立足于科学家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寻找解决科学哲学问题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科学研究的程序是现象——模型——实验(或观察)——理论,建构模型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研究的理性特征也只有通过模型才能获得合理解释。
文章认为为了映射科学研究的这种特征,对模型涵义的理解应当从原来的以相似性为基础拓展至以抽象为基础,使模型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此为根据,文章分析了从科学哲学角度重新考察模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其次,讨论了科学哲学界研究模型的历史状况。
文章先从早期科学哲学界对模型的漠视入手,考察了以语言分析为基本框架的科学哲学如何将模型研究置于一种边缘状态。
随着历史主义的转向,模型研究得到重视,类比模型观成为最早提出的模型观,文章考察了这一模型观基于相似性类比的特征以及局限性。
然后,文章探讨了语义模型观的基本特征,认为该模型观仍然没有脱离数学的形式化框架,难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体现模型的作用。
最后,文章分析了认知模型引发的哲学问题,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同于前两种模型观,其特征在于,通过符号或计算机运用,将人的真实认知过程映射到虚拟世界中加以研究,这种特征引发了人们对实在问题的重新思考。
基于模型形式的多样性,本文认为引入一种整体论视域中的模型观是必要的。
其三,提出了整体论视域中模
型观的基本方法论框架和研究策略,具体考察了整体论模型观的内涵,以及该模型观框架下模型的内在本质、构成和功能。
提出了以整体论模型观为分析框架研究科学哲学问题应当采取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在模型研究中,只有立足于整体论视角,才有可能透视科学家在不同层次建构和运用模型的特征,以及模型在解释科学哲学基本问题中所隐含的方法论优势。
整体论模型观认为模型具有宽泛的涵义,既指那些可见的对原型的模拟物,也指那些通过科学家的思想实验勾勒的难以用图形语言表述的理想模型,同时还包括物理学家对不可观察的微观粒子的设想或想象的仅能借助语言表述的概念模型。
由【关键词】:模型整体论模型观理论结构科学实在论科学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N031
【目录】:导言12-18第一章问题的提出18-281.1映射科学——科学哲学的抉择18-211.2建构模型——科学探索的捷径21-251.3基于模型之上的科学哲学研究途径25-28第二章历史背景28-652.1模型论的早期遭遇——科学哲学界对模型的漠视28-312.2类比模型观31-432.3语义模型观43-552.4认知模型观55-65第三章整体论模型观及其研究
策略65-823.1整体论模型观的内涵65-693.2整体论模型观框架下模型的内在本质69-713.3整体论模型观框架下模型的构成71-743.4整体论模型观框架下模型的功能74-773.5整体论模型观的方法论原则77-82第四章理论结构的整体论模型观82-1144.1传统理论结构观及其局限性82-964.2理论结构中引入模型的必要性96-1044.3整体论模型观建构理论的原则104-1104.4整体论模型观的理论结构框架110-114第五章科学实在论的整体论模型观辩护114-1495.1绕不过去的实在——科学家的基本信念114-1225.2模型——显现实在的基底122-1305.3整体论模型观框架下的指称涵义130-1395.4整体论模型观框架下理论与实在的符合139-149第六章科学发展的整体论模型观解释149-1776.1传统的科学发展观及其局限149-1536.2样本模型的转换与科学发展153-1596.3科学描述的标准系统与样本模型构造策略的一致性159-177结语——转向对模型的微观研究177-179参考文献179-188致谢188-189附录189-190承诺书19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