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文化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茶文化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
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
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
(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
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
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
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
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
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
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
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
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
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并得以弘扬、传承,而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茶文化亦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个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一、认识中国茶我国茶叶众多,且特点个一。
而茶叶的发现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
而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为主的传统茶。
二、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三、认识和应用茶具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
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四、基本手势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五、备器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
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六、洁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七、泡茶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
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起源和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滋补作用。
茶的栽培和饮用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得到推广。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茶的历史记录很早就存在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学专书,记载了茶的栽培、饮用和制作等知识。
茶馆的兴盛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茶馆是人们交流和休憩的场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茶的分类和制作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味风格。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摘、烘青、杀青、揉捻、干燥和分类等环节。
不同类别的茶叶在处理过程和烘焙程度上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外观、口感和香气。
三、品茶的礼仪和器具品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茶的品质与口感是通过品茶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的。
品茶的礼仪包括观色、闻香、品味和回味等步骤。
观色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来判断茶叶的质量和烘焙程度;闻香则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来感受茶叶的特点和品种;品味则是通过品尝茶叶的口感和滋味来评价茶的品质;回味则是在茶叶品尝后留存口中的余韵。
品茶所使用的器具包括茶具、盖碗、品茗杯、茶盘和茶巾等。
其中,茶具是煮茶和冲泡茶所必备的工具,盖碗是饮茶的主要容器,品茗杯则是用于品尝茶叶和欣赏茶汤的器具。
四、茶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茶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修养方式,被赋予了“清净”“和谐”“致静”等意义。
茶艺表演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师用独特的手法和动作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味过程,借此传达出文化、礼仪和审美的信息。
茶文化还与诗词、绘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众多文人墨客在茶馆和茶园中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诗人陆游曾说:“诗入茶味即禅,禅入茶味即古。
”茶和文化的结合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厚和广泛。
茶园和茶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茶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并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品茶。
茶文化基础知识静怡茶学院目录一、茶文化的发展二、中国用茶的源流三、饮茶方法的改变四、中国茶文化精神五、中外饮茶风俗第一章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Chapter1茶之为饮5000年前开始饮茶,历史悠久;从秦汉之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认为茶主要的功效可以悦志、益思、少眠、轻身、有力、明目、醒酒、助消化、等功用;茶文化的萌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进入烹煮饮用阶段;长江以南地区,纯粹意义上的饮茶普遍饮茶与吃饭分离,“坐席竟,下饮”来客敬茶的风俗开始形成以茶品尝,以茶伴果而饮,饮茶粥茶开始进入精神领域以茶养廉-陆纳以茶待客、恒温以茶代酒、南齐师祖武皇帝以茶示俭;进入宗教-受道教的影响,以茶养生、长寿、修仙;南北朝的战乱时期,佛教僧人开始倡导饮茶,促进“禅茶一味”的思想产生;文人赞颂-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些精神、社会作用。
茶文化的形成-唐1、饮茶的普及茶肆遍天下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茶被视为“赐名臣、留上客”的珍品僧人普遍饮茶并转相效仿文化人特别好饮茶,喜饮茶2、茶文化的形成出现了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朝廷直接提倡饮茶,贡茶兴起文人、学士讴歌茶事,开拓了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兴盛--宋形成了精细的茶工艺--龙凤团茶(蒸青团茶)斗茶习俗和分茶技艺(水丹青)茶馆兴盛,茶馆文化发达茶文化的延续发展-元●出现散茶、炒青技术、花茶加工工艺完整;●汉蒙饮食文化交流、形成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出现泡茶方式;●元代文人尤其是宋朝遗民醉心茶事、借以表节气,磨砺意志;●茶入元曲;明代茶文化特色-饮茶方式重大变革-洪武皇帝圣旨下,从此天下不煮茶--洪武24年“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进贡蒸青散茶,随冲泡随饮的冲泡法。
对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到明代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潮流走上了繁荣。
明正德年间宜兴金沙寺一金沙僧嗜茶,他选取当地产的紫砂细砂,用手制作壶,是最早的紫砂壶,有一名叫龚春的家童跟随主人到金沙寺,巧遇金沙僧,便跟随金沙僧学习制壶技艺,做供春壶,称为紫砂壶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是第一位制壶大师。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一、中国用茶的源流
1、饮茶方法的演变。
2、茶文化的精神。
3、中外饮茶风俗。
二、茶叶知识
1、茶树基本知识。
2、茶叶种类。
3、名茶及其产地。
4、茶叶品质鉴别知识。
5、茶叶保管方法。
三、茶具知识
1、茶具的种类及产地。
2、瓷器茶具。
3、紫砂茶具。
4、其他茶具。
四、品茗用水知识
1、品茶与用水的关系。
2、品茗用水的分类。
3、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
五、茶艺基本知识
1、品饮要义。
2、冲泡技巧。
3、茶点选配。
4、科学饮茶
5、茶叶主要成分。
六、科学饮茶常识
1、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
2、食品与茶叶卫生基础知识。
3、饮食业食品卫生制度。
4、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5、劳动法相关知识。
2)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
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知识。
5)劳动安全基本知识。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1. 茶的历史:茶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后传至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
2. 茶的种类:常见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3. 泡茶的步骤:泡茶首先要将水烧沸,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或杯中,倒入热水,待茶叶充分展开,即可饮用。
4. 茶道: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强调的是茶与心灵的交流。
日本茶道较为著名。
5. 茶的功效: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不仅能提神醒脑,还可以保健身体,预防癌症等疾病。
6. 茶文化:茶文化是世界各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具、茶道、茶文学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基础知识三篇篇一: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茶史与茶文化我国茶的分类与现代名茶、名茶掌故第一部分茶叶基本概况一、茶叶的历史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先掌握制茶技术的国家。
“茶”字的音、形、义是中国最早确立的。
茶叶有中国输往世界各地,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如英语“tea”,德语“tee”等,都是由闽南语茶字(tè)音译过去的。
二、茶叶基本成份儿茶素类: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矿物质: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茶叶基本成份之功能:儿茶素类:(茶多酚)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红茶茶汤中,与多无酚类结合成为复合物;茶汤冷后形成乳化现象。
茶中特有的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故喝茶可使长途开车的人保持头脑清醒及较有耐力.矿物质: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
茶汤中阳离子含量较多而阴离子较少,属于碱性食品。
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1、钾:促进血钠排除。
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多饮茶可防止高血压。
2、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3、锰: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强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钙的利用。
因不溶于热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维生素:1、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可转换为维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饮咽才可补充。
2、B群维生素及维生素C:为水溶性,可由饮茶中获取。
其他机能成份:1、黄酮醇类:具增强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2、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基础知识(一) 茶的起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茶与人的精神生活就密切相关,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和载体,非常值得在社会和家庭中大力推广应用,茶艺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弘扬茶文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只是根据国家茶艺师职业考评标准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茶的起源、饮茶的发展过程、饮茶方法的演变,以及中外茶俗,最后再讲讲茶文化精神。
一、茶的起源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我们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指的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至今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