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观要件检视——以目的犯理论为基点
- 格式:pdf
- 大小:716.42 KB
- 文档页数:9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单选题本大题共90小题,每小题0.5分,共45分。
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金融犯罪说法错误的是( )。
A.金融犯罪的主观方面不一定是故意B.金融犯罪不一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C.金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D.金融犯罪的主体违反了金融管理法规正确答案:A解析:金融犯罪是一种图利犯罪,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有的还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
金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有的是一般主体,有的是特殊主体,因此C项正确;违反金融管理法规是金融犯罪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D正确。
知识模块: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2.伪造货币罪侵犯的客体( )。
A.购买假币罪B.金融机构C.货币D.国家货币管理制度正确答案:D解析:伪造货币罪侵犯的客体国家货币管理制度,侵犯对象是国内市场流通的或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因此D正确。
知识模块: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3.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侵犯的客体是( )。
A.国家的银行管理制度B.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制度C.国家对存款的管理制度D.国家对贷款的管理制度正确答案:B解析: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其客体为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制度,因此B项正确。
知识模块: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4.银行工作人员在得知客户资金是走私犯罪活动所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为其提供资金账户B.可以为其将财产转换为金融票据C.可以为其将资金汇往境外D.以上三种做法都不合法正确答案:D解析:提供资金账户;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通过转账或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均属于侵犯洗钱罪行为,因此D为正确答案。
常见金融诈骗手段及其防范对策一、单项选择题1、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是侵害了金融治理秩序和公私财产全部权。
A、被动B、主观C、主体D、客体A B C 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客体是侵害了金融治理秩序和公私财产全部权。
2、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就是提几个问题听对方的答复。
一般而言,骗术经不起推敲,盘问得越多漏洞越多,骗子也越心慌。
A、看B、停C、听D、问A B C D【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听就是提几个问题听对方的答复。
一般而言,骗术经不起推敲,盘问得越多漏洞越多,骗子也越心慌。
二、多项选择题1、了解金融诈骗术包括〔〕。
A、攻心术——“首因效应”B、抛出诱饵——先给“小廉价”C、速骗速决——经不起推敲D、以非法占有A B C D【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选项D 属于干扰选项。
三、推断题1、利用微信行骗属于型的街头骗术。
〔〕对错【正确答案】对【答案解析】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2、利用ATM 行骗属于型的街头骗术。
〔〕对错【正确答案】对【答案解析】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就是提几个问题听对方的答复。
一般而言,骗术经不起推敲,盘问得越多漏洞越多,骗子也越心慌。
A、看B、停C、听D、问A B C D【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听就是提几个问题听对方的答复。
一般而言,骗术经不起推敲,盘问得越多漏洞越多,骗子也越心慌。
2、针对街头骗局常设的五个步骤,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
〔〕就是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处于一种感动、亢奋状态。
A、停B、听C、问D、看A B C D【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针对街头骗局常设的五个步骤,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提示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
金融诈骗罪研究论文引言: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诈骗犯罪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等方式,对他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侵害的行为。
本文将从金融诈骗罪的定义、特征、案例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金融诈骗罪的定义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等方式,对他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侵害的犯罪行为。
在金融领域,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包括虚假投资、资金挪用、股票操纵、合同诈骗等。
二、金融诈骗罪的特征金融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1. 非法占有为目的: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为了非法获取他人的财产,实现个人经济利益。
2. 虚假宣传手段:犯罪嫌疑人常常通过虚假宣传手段,如夸大利润、隐瞒风险等,诱使他人进行投资。
3. 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金融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产权益,通过欺骗手段危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金融诈骗罪的案例分析1. 虚假投资案例:某公司通过虚构海外投资项目,吸引投资者加入,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
最终,该公司非法占有投资者的资金。
2. 资金挪用案例:某个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将客户的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违法使用这些资金,导致客户损失惨重。
3. 股票操纵案例:犯罪嫌疑人散布虚假信息,导致某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从而达到操纵股市、非法获利的目的。
四、预防金融诈骗罪的措施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时发现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行为。
2. 提升公众金融知识: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识别金融诈骗的能力,减少受害者的数量。
3.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诈骗行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究,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结论:金融诈骗罪是一种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其特征是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欺骗。
为了预防金融诈骗罪的发生,需要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公众金融知识,并加强执法力度。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金融诈骗犯罪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论犯罪构成之“主观超过要素”——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犯罪构成要素中,主观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体现了犯罪人的内心意图和行为动机。
在主观要素中,又可以分为一般意图犯和特殊意图犯两种。
其中,目的犯是一种特殊意图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具有超过了一般故意要素的特定目的和动机。
但是,目的犯的主观超过要素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目的犯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的犯的主观超过要素在犯罪构成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完善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法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目的犯的主观超过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案例进行梳理和对比,深入挖掘问题本质和规律,提出适切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目的犯的概念和分类目的犯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有一定的特定目的和动机,这种目的和动机超过了一般故意要素。
目的犯可分为两类:直接目的犯和间接目的犯。
直接目的犯是指犯罪人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为主要目的实施犯罪行为,如为制造事故故意肇事。
间接目的犯则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虽然目的不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为主要目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特定目的和动机,如为报复而进行的纵火行为。
(二)目的犯的构成要素目的犯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目的、故意和实施犯罪行为三个方面。
特定目的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有特定的目的和动机,能否超过一般故意要素;故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时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或者应该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犯罪结果;实施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已经实际发生犯罪行为,而非仅仅停留在意图层面。
(三)目的犯的主观超过要素的争议目的犯的主观超过要素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体现在犯罪人的意图和动机是否超出了普通的故意要素的范畴、是否存在公共危险程度高低、对量刑的影响等方面。
一、概念信用卡诈骗罪(刑法第19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既对国家有关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是信用卡的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同时也给银行以及信用卡的有关关系人的公私财物所有权产生损害。
犯罪对象是信用卡。
所谓信用卡,是指信用卡公司(包括各类发卡机构)以持卡者的信用为条件,发给持卡人的用于购买商品、取得服务或者提取现金的一种信用凭证。
以此凭证,持卡人可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消费,接受服务,如到商场、商店购买物品,到宾馆、饭店、娱乐场所享受服务等,而不必支付现金。
尔后由信用卡指定消费的地点通常称为信用卡特约商户向发卡行支付款项,发卡行再从持卡人所存取的款项中扣除有关消费费用。
同时,持卡人还可以凭卡到发卡机构指定的营业网点存取现金,信用卡只能供本人使用,不得转让或转借,更不能典当或抵押。
信用卡,就其内容而言,一般应包括:(1)在卡片的正面上,应印有信用卡公司设计的图案、公司名称及信用卡名称,并有信用卡专用标志或防伪暗记;(2)用打卡机将信用卡公司的代号、信用卡号码、持卡人姓名、有效期等内容用凸起的字码打在卡上,以便在使用时可用压卡机将这些内容复写在签字单上;已在信用卡的背面预留持卡人的签字,用之与签字单上的字体相对较。
一般还印有发卡公司诸如限用范围、支付货币种类限定等的简单声明;(3)在背面设置一条磁带,记录持卡人的有关资料与密码,以供电脑终端或自动柜员机鉴别真伪。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其具体行为表现为: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
所谓使用,包括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在银行或者自动取款机上支取现金以及接受信用卡进行支付、结算的各种服务。
这里“伪造的信用卡”,是指本法第l77条规定的伪造的信用卡,即使用各种非法方法制造的信用卡。
张明楷:金融诈骗罪罪数区分情形的实务疑难解析正文金融诈骗罪的罪数关系,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刑法总论对罪数问题的分歧观点,也明显存在于金融诈骗罪之中。
因此,对金融诈骗罪的罪数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认定金融诈骗罪的罪数,而且有利于完善和丰富刑法总论的罪数理论。
本文不讨论罪数区分的一般标准,仅对金融诈骗罪经常涉及罪数区分的几种情形阐述一点看法。
一、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并使用的情形行为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后,使用该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骗取财物的,应当如何处理?这是刑法理论激烈争论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这种情形应实行数罪并罚。
如有人指出,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是两种独立的犯罪行为,应实行数罪并罚。
[1]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这种情形应认定为牵连犯,其中又存在不同的处罚意见:有人认为,对于牵连犯应从一重处罚,但在两罪的法定刑相同的情况下,应以结果行为即金融诈骗罪定罪量刑(如行为人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构成牵连犯,但由于两罪的法定刑相同,故对上述行为以结果行为或目的行为即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2]也有人认为,在两罪的法定刑相同的情况下,应认定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因为尽管两罪的法定刑一致,但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是行为犯,信用卡诈骗罪是结果犯,如果将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按信用卡诈骗罪处罚,就会形成对骗取财物没达到数额较大程度的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不能定罪的尴尬局面。
[3]还有人认为,对这种牵连犯应以金融诈骗罪论处。
[4]有人则认为,对这种牵连犯原则上应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论处,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场合,即骗取财物既遂,并且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具备其他特别严重情节,需要适用死刑时,才认定为金融诈骗罪。
[5]第三种观点认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并使用,如果骗取财物不够数额较大的,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论处;如果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以金融诈骗罪从重处罚。
[6]上述不同观点不仅涉及对牵连犯的理解、认定和处罚原则,以及对犯罪轻重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刑法的价值取向。
诈骗罪定罪的三个要件是什么呢一、认定诈骗罪的五个条件是什么?一、认定诈骗罪的五个条件是什么(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二)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三)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五)《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如何定性(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1、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2、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
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
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身份之便,使用银行进账单骗取钱财——该行为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裁判要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借助银行工作人员身份上门吸储,伙同他人骗取存款单位开出的本票,并将伪造的银行单位存款开户证实书、银行进账单交存款单位,使存款单位误认为存款已经存入银行,从而骗取公共财物,其行为符合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案情被告人胡晋松,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客户经理部原客户经理。
胡晋松因自己经手的人民币200万元贷款到期未能收回,且多次向借款人南京康富达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军(已判刑)催要未果,遂与王军合谋骗取钱财用于归还所欠贷款及个人使用。
胡晋松以光大银行客户部经理的身份上门吸储,取得被害单位存款后交给王军,王军则提供虚假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和银行进账单,再由胡晋松转交存款单位的手段,多次共骗取人民币近3000万元,案发前归还人民币近1000万元,其中:2001年9月,胡晋松通过他人介绍,骗取苏富特公司的信任,同意将人民币1000万元存入光大银行白下支行。
胡晋松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取得该公司人民币1000万元本票一份交给王军,并向苏富特公司提供虚假的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和银行进账单。
后王军将该钱款以苏富特公司的名义在广东发展银行南京城东支行开设通知存款,并伪造该公司的印鉴章,将钱款转移。
2002年3月,胡晋松再次骗取苏富特公司的信任,同意将人民币1000万元存入光大银行白下支行。
胡晋松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取得该公司人民币1000万元本票一份交给王军,并向苏富特公司提供虚假的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和银行进账单。
后王军将该钱款以苏富特公司的名义在广东发展银行南京城东支行开设通知存款,并伪造该公司的印鉴章,将钱款转移。
为掩盖骗取存款的事实,胡晋松三次支付给苏富特公司“利息”合计人民币97万余元。
2003年4月1日,胡晋松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裁判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胡晋松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银行结算凭证,骗取公共财物,其行为已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一、单选题1、针对街头骗局常设的五个步骤,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提醒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
()就是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状态。
A、停B、听C、问D、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针对街头骗局常设的五个步骤,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提醒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
停就是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状态。
2、首因效应由()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3、()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A、二次效应B、首因效应C、因果关系D、组织层次【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4、金融诈骗罪是()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一个犯罪类别。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会计法》C、《预算法》D、《民商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金融诈骗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一个犯罪类别。
5、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是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A、被动B、主观C、主体D、客体【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客体是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6、金融诈骗罪在()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A、被动上B、主观上C、主体上D、客体上【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金融诈骗罪在主观上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7、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醒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就是看对方所讲的事物是否可信,对方讲话的神态表情是否过于夸张。
A、看B、停C、听D、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关于街头诈骗,民警提醒市民遇事不妨试试“停、看、听”,“看”就是看对方所讲的事物是否可信,对方讲话的神态表情是否过于夸张。
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摘要】诈骗罪为目的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了实施诈骗行为外,还需证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较难。
司法实践中,可以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对诈骗罪做出准确认定。
【关键词】诈骗罪的认定;非法占有;刑事推定一、关于诈骗犯罪的基本理论诈骗罪是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作案手法隐蔽,情况复杂,属于目的犯。
目的犯是指以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犯罪。
刑法法条规定诈骗罪是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并没有规定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均认为诈骗罪应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辩解的理由,也是控方和辩方必争的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处罚单纯的思想犯,必须以客观要件也就是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为载体。
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思维活动,其他人无法直接获知,但是人的主观思维活动会通过其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活动状态必然会通过客观行为表现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表现客观行为的事实证据的分析,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当时的内心所想,例如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占有财物后转卖他人的基础事实上可以推定出其内心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就是从事后非法的处置行为上得出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用现有证据可以证明的基础事实与待证的推定事实之间因为存在某种逻辑上的联系,从而由基础事实推断出推定事实为真的证明方法,从客观上的外在表现推断主观上的内在心理,符合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非法占有情形的解释正是刑事推定具体应用的体现,可见刑事推定在诈骗犯罪中的适用在理论上是科学合理的,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工作心得:合同诈骗犯罪案件证据审查要点(最新)从司法实践来看,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罪与非罪争议较大,多数案件存在犯罪竞合、证据材料多等情况。
检察机关在办理合同诈骗犯罪案件过程中,除应审查经济犯罪案件的共性因素即主体及刑事责任能力、主观方面的犯罪故意及犯罪目的、客观方面的行为手段等外,还应着重对合同诈骗案件中特定情形证据的审查。
犯罪构成证据审查合同范围的界定及证据审查要点。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和国家合同管理制度,该罪中的“合同”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市场秩序,只有那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合同才能成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以口头形式约定的合同,只要发生在生产经营、流通领域,双方就货物的名称、数量、价格、交货条款等内容达成协议,并有证据证明确实存在合同关系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在审查合同诈骗案时,应重点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被害单位证人证言和其他证人证言。
审查过程中,应注意合同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及标的是否具有市场流通性等实质内容。
有书面合同的审查书面合同条款,采用电子数据约定方式的需固定书证,口头合同需审查双方言词证据。
主观方面证据审查要点。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应重点审查以下证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证实其作案动机、预谋过程、犯罪目的、作案过程及赃款去向、是否有偿还能力等;证人证言,以证实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及不想偿还、不能偿还的有关情况等;物证、书证、鉴定意见,如现金、作案工具、合同、票据、存折、账本、会计鉴定意见及文检鉴定意见等,证实行为人对合同款项的使用用途,是否用于挥霍,或进行高风险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款项是否被转移到境外,行为人是否携款逃跑等。
合同诈骗犯罪是目的犯,必须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为构成要件。
非法占有目的应是指永久性地非法掌握、控制他人财物的意图。
刑法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情形,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时,应当结合案情,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即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否具备履约能力或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能否筹集到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资金、物资或技术力量,或能否提供足够担保;行为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积极履行合同的行为,如为全部(或大部分)履行合同积极寻找货源、筹措资金、联系业务等;行为人对合同标的物处置情况,是否有挥霍、挪用等行为;行为人在违约后有无承担责任的表现,如行为人携款潜逃则表明其不愿承担履行合同的责任。
金融诈骗罪研究论文内容提要:“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具有的非法控制、掌握他人财产权利并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目的。
不仅包括对所有权侵害的目的,也包括对所有权以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侵害的目的。
按我国刑法的规定及刑法学界的通说,“非法占有目的”是成立诈骗犯罪的一个要件。
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我们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用目的一、金融诈骗罪主观构成要件之争论观点一认为:金融诈骗罪的构成一般应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主观要件,但部分金融诈骗罪的构成不应以非法占有目的为主观要件,这主要取决于刑法的具体规定。
如从刑法第198条对保险诈骗罪的文字规定可推断出投保人骗取保险金必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但是“占用型”金融诈骗罪的构成无需具备非法占有的主观要件,如刑法第195条第(三)款规定“骗取信用证的”行为,构成信用证诈骗罪,实践中无论是非法占有目的还是非法占用目的的信用证诈骗行为都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主要理由是:(1)金融诈骗罪中的”诈骗”与侵犯财产罪中的“诈骗”并不完全等义。
我国金融诈骗罪中的“诈骗”包括骗取财物型诈骗和虚假陈述型欺诈两种情形。
骗取财物型诈骗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虚假陈述型欺诈则不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
我国刑法对金融诈骗罪的规定侧重于维护金融管理秩序。
观点二认为:刑法规定的八种金融诈骗罪无一例外地都必须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主观要件。
理由是:(1)不论是金融诈骗罪,还是普通诈骗罪,都是目的犯。
金融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派生出来的,既然是诈骗,行为人当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罪之所以规定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为了与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高利转贷罪划清界限,而其余金融诈骗罪对非法占有目的不作规定,是因为“不言自明”的,对这些犯罪,条文都使用了“诈骗活动”一词,表明了非法占有目的。
Legal Syst em A n d Soci et y 爱国隧鍪豳麓隧夔i竺竺!!坠!f叁塑!圭塾金襄堀诈骗避鼍经涤约翁——论票据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谢敏仪摘要本文通过对褚某某票据诈骗一案进行分析,在票据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区别、票据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标准等理论基础上,证明间接故意的主观罪过也能构成票据诈骗罪,试图为解决认定票据诈骗罪主观判断难这一司法困境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票据诈骗经济纠纷间接故意主观方面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案情介绍:2007年10月1日,褚某某作为广州市口口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口口香公司”)的法人代表,代表该单位与陈某某签订租赁合同,承租陈某某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的厂房。
后因无力支付厂房租金,褚某某先后向陈某某开具了两张票面额共7.5万元的空头支票,骗得陈某某将厂房继续交给其使用。
同年11月13日,褚某某在明知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情况下,以承租了上述厂房准备进行生产为由,骗取广州市御品坊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品坊公司”)的股东戴某某等人的信任后,代表口口香公司与戴某某在签署设备购销合同一份,并向戴某某开具了三张票面额共人民币36万元的空头支票,骗取了被害单位价值人民币36万元的食品』Ju工设备--{t t。
其后褚某某一直没有支付货款并逃匿,后于2008年12月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新路56号402房被公安人员抓获。
一、票据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区别(一)票据诈骗罪的概念票据诈骗罪,是指违反票据法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犯罪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票据诈骗罪与非罪的界定要界定票据诈骗罪与非罪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票据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得出结论:J.主体方面,票据诈骗罪是一般主体,只要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及单位均能成为此罪的主体:而经济纠纷的主体必须是民事经济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且双方必须存在真实的民事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