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女性意识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55.51 KB
- 文档页数:3
一艾丽丝・沃克,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子午线》,《寻找我们母亲的家园》,《爱与困惑的交织:黑人妇女的故事》等。
其重要的作品是《紫色》,该小说获美国图书界三项大奖———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
二《日用家当》中主要有三女性。
一是小说的叙述者母亲,母亲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吃苦耐劳却有一定的头脑;二是大女儿迪伊,她漂亮、聪敏,受过大学教育;三是小女儿麦姬,她丑陋笨拙、性格懦弱、自卑内向。
两个姐妹在外表、性格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天壤之别并形成鲜明对照。
故事围绕着几件日用家当展开。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沃克使用了象征、对比、隐喻和明喻等修辞手法,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黑人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不同态度。
所谓“象征”,是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暗示某种不确定的、抽象的意义。
这本来是文学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技巧。
象征主义者把它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去,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原则性质的创作方法。
象征主义者试图通过一种由含混的隐喻来描述结构复杂的联想,传达独特的个人感受。
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用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示看不见的事物"二是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想性和相关性。
象征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导读者加深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
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赋予三位女性不同的象征意义,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美国黑人应该用发自肺腑的真诚来接受和继承非洲文化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
(一)迪伊———黑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象征。
20世纪初,新黑人文化运动诞生。
新黑人文化运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有利形势,以复兴黑人民间文化遗产、表现种族自我、反对种族歧视和振兴美国黑人文化为主要内容,在保持黑人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为宗旨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种背景下,60年代黑人文化民族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隐喻分析作者:刘嫣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5期刘嫣(1.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荆门448000)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突出了母亲、迪伊和麦吉这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
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以凸现文章的主题,以便使沃克的这一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隐喻;文化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5—0070—02艾丽丝·沃克的小说多描写南方黑人的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她们的苦难和抗争。
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紫色》(1982年)在1983年获得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沃克因此被视为“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
她的写作视野广泛,作品涉及种族、性别、社会、历史、人性等领域。
《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收录在她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烦扰:黑人妇女的故事》(In Love and Trouble:Stories of Black Women)。
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之中,以美国黑人权利运动为背景,故事围绕祖先留下来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板凳、搅乳桶盖、牛奶搅拌器,特别是外婆留下来的两床手工缝制的百纳被展开,成功塑造了三个不同性格的女人形象:母亲和大女儿迪伊、小女儿麦吉。
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家庭母女三人对象征着黑人遗产的两床被子的不同态度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作品深刻的意蕴,来自于小说中大量的隐喻。
这些隐喻成为了小说的发展线路。
同时也是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
本文试从分析这些隐喻的内涵着手来解析其深层主题。
浅析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张夏莉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选自爱丽丝·沃克的短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反应的是作者对黑人权利运动的谨慎态度。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以及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一一描述了母女的性格,从中可以看出母女三人的性格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母女三人对待本民族文化的不同态度:母亲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姐姐是民族文化的背叛者,妹妹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本文也通过对母女三人的自身经历的描写来阐释她们不同文化态度原因。
本文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探究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形象;黑人;文化;遗产;差异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18-03艾丽斯·沃克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女诗人,作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艾丽斯·沃克出生在南乔治亚岛的一个佃农家庭,她的祖先是奴隶和印第安人,爱丽丝在家中是八个孩子最小的一个。
当爱丽丝8岁的时候,当她和他的兄弟们玩牛仔和印度的游戏时,她的右眼被玩具枪击中。
家庭贫困、种族歧视、社会偏见使她知道自己是黑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妇女的真实处境。
然而,沃克的才能在于她能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抛开一切不利因素,勇于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勇敢地走上文学道路上的荆棘之路。
起初,社会上有这样的评论:黑人妇女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沃克也曾一度心灰意冷,她几乎想放弃这个不太可能的理想。
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同样地认为,男人在世界上是唯一有资格做伟大的作家的想法是荒谬的。
《外婆的日用家当》被视为爱丽丝最好的小说之一。
它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黑人权力运动为背景。
该运动的主旨是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这也在许多黑人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作者:黄斯楠张学金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用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解读了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
分析认为男性意识主导的社会开发行为具有针对资源与女性的双重性,对女性的开发既有身体的开发,也有意识的开发,开发既使女性成为男性意识附属,又是女性与自然受到压制的根源,本文有助于深入认识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开发;女性;自然1.生态女性主义20世纪70年代,法国女学者奥波尼在其著作《女性或死亡》中首次提出了女性生态主义的概念。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既有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有日益突出的女性社会权益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这二者都是源于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
首先,人们往往将女性等同于自然:“大地的造化功能与女性的孕育功能惊人的相似,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它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给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
”其次,自然和女性所处的受压迫受掠夺的地位一致,并形成了男性高于女性,人高于自然的社会观念。
最后是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由男性掌控的比较逻辑:“妇女被认为是属于自然和物质领域的存在物,而男人被视为属于人类和心灵领域的存在物,属于自然和物质领域的存在物劣于属于人类和心灵领域的存在物,或反过来说后者优于前者,男人优于女人,因此,男性对女性统治在道德上是合理的。
”2. 对自然与女性的开发以上三点概括而言就是自然与女性为在对象身份上相似,在行为过程中的受压制,在价值等级上处于劣势。
但是笔者认为压制应当是结果,而非过程;掠夺可以表达一个过程概念,但是过于情绪化,这使得人们忽略的正当的交往与应用行为。
对于自然的利用,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应当是开发,并且这样一个概念能够衔接自然与女性的身份对比和二者的价值处境,更具有延展性。
笔者认为开发既有人对自然的开发,也有男性对女性的开发,既有对用品价值的开发,也有对人内在意识的开发,所有这些开发都会形成相应的利益格局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等级排序。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孙喆来源:《卷宗》2017年第19期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收录在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烦扰:黑人妇女的故事》,一经发表便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
该作品提出了在美国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深受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女性角色所处的伦理环境、包含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身份进行分析,进而阐释艾丽斯·沃克对黑人女性的伦理思索。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文学伦理学;伦理环境;伦理意识;伦理身份作为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优秀代表,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玛娅·安吉罗一同被称为美国三大黑人女作家。
由于沃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美国民权运动时期,这给她的创作历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参加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后,沃克认为面对美国黑人的处境自己责无旁贷,决定留在南方深入民权运动,摆脱狭隘的自我,为改善黑人的生存状况和保护其传统文化而奋斗。
自20世纪80年代小说伦理批评的兴盛,西方关于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得到发展,而我国直到20世纪末期才出现有关“文学伦理学”的专业研究。
“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术语由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它既吸收了伦理学的内涵,又融合了文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①”。
《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黑人家庭的姐姐回乡探望母亲与妹妹,她与妹妹对于外婆留下的被子持不同的意见,这体现了她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角度重新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小说中母女言行的分析,揭示小说蕴含的伦理观点。
1 伦理环境自从人类文明史上文学的出现,个体就成为其叙述的内核之一,个体的生存环境对于文学的描写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爱丽丝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主旨大意艾莉丝·沃克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大多反映深受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的爱与恨,热情地歌颂她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她们追求自我解放和个性完整的斗争。
《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的是大城市女孩迪伊回到乡下与母亲、妹妹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冲突主要围绕着几件日用家当产生。
表面上看,这是美国普通黑人家庭内部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实际上作者是以此为背景,充分体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和冲突。
本文采用独特的视角,运用新历史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历史语境。
全文共分六章。
前两章分别介绍了作家作品、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通过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分析了她们折射的历史语境。
通过聚焦于《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三位黑人女性的历史文化身份,我们得知小说中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母亲,同时也是独立自主黑人妇女代表;民族文化艺术的寻根者大女儿迪伊,她也是民族斗争的代表;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小女儿麦姬,同时也是伤痛历史文化的代表。
第四章从姓名的更改、非洲语言的使用和对黑人传统饮食以及日用家当的继承几个方面对非裔文化做了历史解析。
通过描写被遗忘的非洲文化,作者表达了黑人对主流文化忽视其非洲文化的反抗。
第五章分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被视为历史建构的一种手段,即小说中母亲代表的传统生活与来自民权运动积极分子迪伊带来的新理念的冲击;黑人自身的审美观念受到白人主流文化审美的冲击;和激进的分离主义和非暴力融入主义之间的冲突。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
本文通过对《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指出该作品展示了黑人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揭示了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给黑人传统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展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所受到的压迫,以及她们在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奋斗和抗争,体现了艾莉丝·沃克对如何更好地保护非裔文化、发扬黑人运动并在派别冲突下求得统一的思索,和对黑人妇女乃至整个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途径的探讨。
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的人文关怀——母亲的选择作者:张劢来源:《商情》2010年第22期[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思•沃克尔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是通过母女三人对待两床百衲被的不同态度展开的。
百衲被在黑人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体现的是黑人妇女的创造力,代表的是黑人民族的文化遗产。
大女儿勇敢自信,聪慧机敏,盲目寻根却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小女儿自卑怯弱没有多少文化,却深深领会到民族文化的灵魂。
在这场百衲被归属问题引发的冲突中,究竟谁能获胜,母亲的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母亲对待两位女儿的不同态度并最终选择出文化遗产的理想继承人,揭示了黑人民族应该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
文化遗产应该从本质上完整得保存下来。
[关键词]母亲选择文化遗产艾丽思•沃克尔是当代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其代表作《紫色》为她赢得了美国图书界三项大奖——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
艾丽思•沃克尔多描写黑人妇女的命运,并歌颂她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作品始终充满着对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人文关怀。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思•沃克尔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是通过母女三人对待两床百衲被的不同态度展开的。
这两床百衲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是两床可以供人使用,给人温暖的被子,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着黑人的文化遗产。
母女三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念无疑会引起一场小小的家庭风波。
大女儿勇敢自信,聪慧机敏,小女儿自卑怯弱却宽容。
在这场百衲被归属问题引发的冲突中,究竟谁能获胜?母亲的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黑人民众代表的母亲,其选择揭示了黑人民族应该如何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母亲对大女儿的态度在母亲心中大女儿迪伊是她的骄傲。
迪伊拥有姣好的面容,优美的身姿。
她伶牙俐齿,勇敢自信。
有这样一个女儿,作为母亲当然高兴。
母亲很爱她。
在故事开篇,母亲就讲道:“我就在这院子里等候她的到来。
外婆的日用家当读后感《外婆的日用家当》读后感。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一本描写外婆生活的书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外婆的日常生活和对家人的深情。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外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外婆是一个典型的老一辈女性,她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中流砥柱。
她每天早早起床,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一丝不苟地照顾着家人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外婆每一件家当的使用场景,每一样家当都承载着外婆对家庭的深情。
比如,外婆的砂锅,每次煮饭时都能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外婆的抹布,洗完澡后总是用它轻轻擦拭身体,温柔细致;外婆的针线盒,总是在家人需要时,拿出来缝补衣服,用心呵护着每一件衣物。
这些家当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外婆对家庭的爱和关怀的象征。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外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她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对家人的深情。
外婆的生活虽然平凡,但是她用心对待每一件家当,让它们成为了家庭温暖的象征。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除了对外婆的生活方式的感悟,这本书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像外婆一样,用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外婆的日用家当虽然平凡,但是在她的手中,它们成为了生活的精彩。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通过阅读《外婆的日用家当》,我深刻感受到了外婆对家庭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外婆的生活虽然平凡,但是她用心对待每一件家当,让它们成为了家庭温暖的象征。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外婆一样,用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 张晓平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女性主义叙事 《外婆的日用家当》 文本张力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围绕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借母女观念的冲突深刻反映了种族问题及作者的黑人情结和焦虑情绪。
沃克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奠定了文本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
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文本的女性叙事空间、"表层文本"与"隐含文本"差异形成的复义性,以及"故事"层与"话语"层间的张力等进行探讨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旨。
黑人民权的实践者--《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伊形象的再解读佚名【摘要】关于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以往评论对于其中的姐姐迪伊多是冠以消极否定之辞。
本文结合小说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新审视了迪伊在整篇小说中的角色,肯定了她在民权运动中以自己的实践行为来表达对追求黑人权利平等的渴望。
%In one of Alice Walker's short stories ——— Everyday Use ,many reviews and analyses fix Dee as a negative image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Black Power Movement , this paper aims to re - evaluate the role of Dee so as to confirm her longing for Black equal rights with her practice in reality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外婆的日用家当》;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迪伊【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发表于1973年,刚问世时并没有在评论界引起多大关注。
直到她因《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2)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国内外才渐渐开始关注沃克的作品。
[1]关于这篇小说,国内的评论大多是从以下几种视角进行研究:(1)女性主义批评视角;(2)文化身份认同分析视角;(3)人物塑造和遗产继承分析视角;(4)创作心理分析视角;(5)文本修辞手法分析。
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根据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分析在男性人物几近缺失的前提下如何突显黑人女性话语。
2017.04文黑暗中的舞者○王含冰摘 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大女儿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的“寻根”之旅,表现了长期受到歧视、压迫的黑人文化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强烈冲击。
本文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 《外婆的日用家当》 女性形象 黑人文化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亦是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爱恨情仇与喜怒哀乐,以及她们的梦想与期待、希冀与失望,歌颂了黑人女性身处逆境却顽强奋斗的坚强意志。
其弘扬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紫色》一举荣膺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描述一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黑人女性破茧成蝶的蜕变和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和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描述了黑人女孩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以及由此引发的母女和姊妹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矛盾冲突的展现,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保留问题,“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冲突。
”[1]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三位黑人女性的性格特征以及她们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群体,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一、母亲——黑人文化遗产的捍卫者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平铺直入地娓娓道来:“我就在这院子里等候她的到来。
”[2]表现了一个母亲静候离家多年的大女儿造访的心情,没有泪水涟涟的激动,只是平静地和小女儿打扫卫生准备“迎客”,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析《日用家当》中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萌芽方丹娜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摘 要: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争取黑人女性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她对黑人女性的处境和出路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于1983年首创“妇女主义”一词,并在其随后作品中不遗余力地阐释和丰富“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在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而创作于1973年的《日用家当》作为沃克早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则早已显现出其“妇女主义”思想的萌芽。
关键词:《日用家当》;艾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自我认同;权力关系作者简介:方丹娜(1990-),女,汉族,广东潮汕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36-03艾丽斯•沃克(1944-)不仅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更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受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两大社会运动的影响,沃克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黑人权利运动或者女性主义运动,都无不忽略了黑人女性这一群体,黑人女性一直处于白人种族歧视和黑人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下。
因此她拒绝沿用“女性主义”一词,认为当时的女性主义者仅仅关注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平等权利,而完全忽略了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女性的处境。
沃克在其1983年出版的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妇女主义散文》里首度提出了“妇女主义”的理念,呼吁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张要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形成自我认同,并认为这是黑人女性争取自由平等之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
而妇女主义的终极目标则是“寻求全人类,包括所有男性和女性的共存和完整”(Walker, 1983: xi)。
但早在她提出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之前,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就已经或多或少地散落在她的早期作品当中了。
本文旨在研究沃克早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日用家当》(1973)通过集中分析其蕴含的妇女主义思想,揭示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建构的看法以及她对女性主义和激进民族主义的反思。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女性意识的解读
作者:刘千凤, Liu Qian-feng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刊名: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年,卷(期):2009,6(7)
被引用次数:0次
1.期刊论文张晔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北方论丛2002(6)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2.期刊论文袁洋泱女性意识的觉醒——评《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角色的身份认同-时代文学2009(12)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女性主义的身份认同.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yx-jyjxk200907024.aspx
授权使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ajzdx),授权号:6f569e76-35ee-4abc-8650-9e8b0144ee0e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