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栋’&()"*+,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刘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安徽淮北"$.##+摘要!张洁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几位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考察,我们看出,张洁的女性意识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但由于情感过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关键词!女性意识/精神独立/自我价值/奋斗/坎坷/反叛/偏执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3文章编号!&4)&%5").’"##$+#"%##4#%#$67897:;;<=>?@A@B <B @8=8C D E <=9F @:G ;H :A <I :J 8=;K @8L ;=:;;M 0N O P Q RS T ;B 7<K B !U V W X WY ZY Q [W Q Z W\W ]^_W‘P Q Z ‘Y P a Z Q W Z ZY Q [V Wb P X c Zd ef V ^Q R g Y W h i P Q [X ^Z [Y Q R[V W V W X P Y Q W Z ‘X W ^[W cd eV W X b Y [VP [V W X Z Y Q[V W ‘P Q [W ]j P X ^X e [Y ]W Z ,b W ]^e‘P Q ‘_a c W [V ^[f V ^Q R g Y W \W ]^_W ‘P Q Z ‘Y P a Z Q W Z Z Y Z P \V Y Z [P X Y ‘^_j X P R X W Z Z ,b V Y _W P Q[V WP [V W X V ^Q c ,c a W [PV W X W k [X W ]WW %]P [Y P Q ,[V W X W Y Z W l Y c W Q [_Y ]Y [^[Y P Qh m :no87>;!\W ]^_W‘P Q Z ‘Y P a Z Q W Z Z /Z j Y X Y [Y Qc W j W Q c W Q ‘W /Z W _\l ^_a W /Z [X a R R _W /\X a Z [X ^[Y P Q /X W %l P _[/W k [X W ]W d Y R P [X e一p 鲜明的女性意识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集中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形成张洁小说世界的一道鲜明的色彩-作家寄托在她笔下女性形象上的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达,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可以被看作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张洁认为!女性的解放不仅是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解放,更应重视精神的独立与解放-女性不是弱者,不是男性的附庸,是独立的大写的人-女性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社会上争得自我的价值-张洁的这种女性意识无疑是进步的p 先进的,但由于带有明显的过激情绪,因此它也存在某些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二p 可贵的进步把张洁的女性意识放在人类社会意识的大背景下考察,纵向地将其笔下的几位知识女性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另外几位知识女性加以比较,我们能明显地看出,她们在中国妇女解放的艰难道路上又跃进了一步,表明了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女性-在q 五四r 新思潮的冲击下,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的向往,使她勇敢地喊出了q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r s &t这一叛逆者的呼声,向专制的封建礼教宣告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子君的勇敢,得自于q 五四r 个性解放的大潮,但也正是个性解放的思想局限,使她不可能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和更远大的生活理想-以至于在挣出了封建家庭的大牢笼后,又用情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小牢笼-没有经济政治地位的独立,没有社会的解放,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丁玲笔下的莎菲已经是二十年代末期的知识女性,她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她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做人的权利-但黑暗的社会给她这种权利吗u 她时时希望又时时幻灭,内心充盈着激动不安,错杂着矛盾冲突-虽然莎菲的觉醒比子君更深了一层,但她却同子君一样没有把自我同社会结合在一起,所以,她最终也难免子君的道路-v#4v 第"卷第"期"##$年4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w 1Nx y 3M1z{N30|}0~x 1z }!!01y 3M3y OU }i {y 0i 3Mi 1M M }"}#P _h "y P h "$$$$$$$$$$$$$$$$$$$$$$$$$$$$$$$$$$$$$$$$$$$$$$$$$$$$$$$$$$$$$$$$$w a Q W %"##$三十年代末的林道静就比子君和沙菲幸运了!子君的时代"女子大多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使子君不能在走出家庭后走入社会!而林道静的时代"女子已经可以在社会上谋求职业"经济地位有所改善"因此她在走出家庭后有可能走入社会!但子君和莎菲的形象已经证明#个人的独家反抗是冲不出社会的大罗网的!促使林道静命运改变的是革命的洪流"她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转向对民族解放事业的追求"将自我情感融汇到整个民族的情感中!林道静形象的出现"完成了中国女性从自我观念的觉醒到群体观念的形成的过程!从子君$莎菲到林道静"我们看到了一条中国女性从觉醒到反抗"最终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艰难道路!但是"获得了政治$经济地位的解放"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中国女性"将怎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真正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这就是张洁的小说要告诉我们的了!&爱"是不能忘记的’被许多理论工作者认为是新时期第一篇体现出女性意识的小说!张洁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取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女作家钟雨的形象!她追求真挚的爱情"怀有超凡的生活理想!在和&公子哥儿似的’()*丈夫离异后"默默地爱着一个与自己灵犀相通的老干部"但这个老干部的妻子的存在"使他们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沟壑’()*!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钟雨二十多年中只能在日记中敞开灵魂!但她却执著地追求着++ &她真正地爱过’()*"尽管痛苦"却&没有半点遗憾’()*!钟雨比子君和沙菲的进步性就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处于更高的层次!莎菲是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但她没有得到!因此她痛苦$焦躁!对于钟雨"情爱已不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她严格地分清了社会责任与个人感情的界限!为了他人的幸福"她把爱紧紧地封存于心底!钟雨也不同于林道静!林道静不仅把思想$行动"而且把全部的的感情都奉献给了社会!钟雨却保留了一块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只是这个人的情感绝没有侵犯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作家"她忍受着情感的煎熬"为社会写了许多优美的文章!钟雨的形象表明#在新时期"女性解放已由重人身自由跃上重精神自由的新台阶!今天的中国毕竟是从千百年的封建专制下走出来的"那种认为女性是天生弱者的封建观念还异常深厚!妇女实际地位的低下"不仅表现在婚姻爱情上"还表现在对女性能力的怀疑$行为的限制上!因此"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表现她们为事业而奋斗的坎坷路程!张洁的中篇小说,舟-便是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去表现三位独身的职业女性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的痛苦遭遇及不懈奋斗!主人公之一的梁倩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但优越的门第却成为她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阻碍!&不论她做出什么成绩"只要有人说一句.她是谁谁的女儿/"她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0*!她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还要为自己被社会承认而奋斗!作为一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她更深刻地体会到事业与生活&是一个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你要事业"你就得失去做女人的许多乐趣1你要享受做女人的乐趣"你就别要事业’(0*!尽管如此"她仍不屈服"仍要奋斗"她要驾驭自己的生活"哪怕冒着大雨"顶着雷电!漂逐于洪水之上的方舟中的三位女性"比起子君$莎菲$林道静"&她们所思虑$所悲伤$耗尽心血关注的"早已有了不同的内容’(0*!她们要力争全面的权益#爱情$自由$人格$事业"还有真理2正如梁倩所说#&妇女解放不只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而且应该包括妇女本人以及社会对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承认’!张洁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社会承认的艰难性"强调改造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女性本人’首先在观念上$认识上解放自我并努力实践的重要性!女性需以充分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来实现它!,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就以她艰辛的一生为此而奋斗着!曾令儿天资聪颖$心地善良!她曾不顾个人丧生的危险"冲进大海的漩涡中将左葳救出1她曾不顾个人染疾"为生病的左葳补课!反右斗争中"她又代其受过!可最后得到的却是左葳的薄情$儿子的丧生!整整二十五年"她戴着沉重的政治枷锁在边陲小镇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靠理智持之以恒地与生活和命运拼搏$较量!二十五年后"她&爱海湾"爱礁石"爱不相干的旅伴"爱记忆"爱逝去的年华"爱自己年轻时爱左葳的那颗心"却偏偏不是爱左葳’(3*!她已从个人的凄凄中走出来"她的灵魂升华了"她拥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所以当别有用心的卢北河动员她协助左葳完成微码编译工作时"她泰然应允!为什么%++&为了对这个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3*!曾令儿用她的行为再次证明#女人不是弱者"不是男人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大写的人2在我们把张洁的这三部重要的女性文学作品的主要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中这一类型的形象作了历史的纵向对比后"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真知灼见"其女性意识不仅是鲜明的$强烈的"而且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是先进的!三$遗憾的偏执尽管我们可喜地看到张洁女性意识中进步的4564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70年第)8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期一面!但是!由于女作家压抑已久的感情井喷过于猛烈!几至宣泄!以至其作品在情调上往往显得过于偏执!这又暴露出其女性意识中局限的一面"它主要还是一种女性的社会意识!表现出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地位的关注"张洁在强调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时!却在把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混为一体!忽视了女性世界本身独具的色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创造出女性!不是为了让她与男性相同!恰恰是为了不同"而张洁从其作品中反映出的却是女人变成男人的愿望!被她赞美或同情的女性!大多从外形到个性都显得过于尖刻"为了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她们象大多着满身尖刺的刺猬!随时准备给对手一击"我们不妨把张洁为她们绘制的画像抽取出来看看$她们大多谈不上美丽!甚至是丑陋的#有缺陷的"钟雨的女儿因为老干部说她长得跟妈妈一样而深深失望!%因为她不漂亮&"梁倩们呢’额头象一块久经风吹日晒的木头!麻杆一样细的腿!瘦瘦的胸!暗黄的没有光泽的脸"而且衣装不整!穿着戴破洞的袜子和从想不起擦油的皮鞋!真是%把她们仍到大马路上!也不必担心有人拣了去!一个个象块风干牛肉&()*"最出格的是+沉重的翅膀,中的叶知秋!竟是个%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又短又厚的头发像放射线一样向四外支楞着!远远看去!活像头上戴了一顶士兵的钢盔"浑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女性的曲线和魅力!肩膀方方正正!就象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的一棵老树的树桩--&(.*在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正面女性往往都是美丽动人的"那其实是男性中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是一种令人反感的模式"联系到这种把外形美丽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主要标准的观念!我们认为!张洁笔下的这些女性的外形描绘!不仅仅具有肖像描写的意义!更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女性观的反叛"只是!她在反叛传统时情绪过激!从而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张洁在竭力把她们塑造成%非女性&"深入到内部精神世界!张洁的偏执就更为明显了"她在强调%女人不是性而是人&时!似乎在表明%女人是没有性的人&"她笔下的爱情几乎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恋"那些女主人公无一不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独立的经济地位#丰富的精神追求而鄙弃物质生活的人"她们的爱情中不包含生理的内容"钟雨与老干部相爱二十多年!但%一辈子接触的时间累积起来计算!也不会超过二十四个小时&(/*"连手都没有握过一次0而作者却说%他们完完全全地占有着对&(/*!那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达到了一种入魔的程度"我简直怀疑这爱是否真的存在!还是钟雨自我压抑产生的心理幻象"方舟中的三女性对性也是冷淡厌恶的!曾令儿也就只%用一个夜晚!完成了一个女人的一生&(1*"仿佛真正的爱情就得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融合"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论述道$%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联接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多面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体"&这种承认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的爱情观!是符合作为人的的本来面目的"而张洁笔下女主人公对性的漠视!甚至是蔑视!让人感到某种矫情与造作!这是一种无视自然规律的病态的爱情观"张洁的这种局限性同时也影响了她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张洁的小说世界是个女性的世界!主人公多是被生活磨炼成熟的女人!她们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男人却往往退化成一个性别符号!要么陋于质#寡于情!是个外表漂亮内心苍白的公子哥2要么是个靠敲诈#投机钻营为生的高级无赖2要么是个无休无止的的性机器--他们的鄙俗与浅陋使他们无法与女主人公匹配#对话#沟通!最后女主人公从心理到精神都超越了他们"这与张贤亮笔下的女主角的形象与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张贤亮的笔下!女人除了作为男人的超越之物!几乎别无所用"而张洁就是要反叛这种男性中心意识!但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未免简单化得有些失真!是作家主观人为地将叛逆之情投射于其上!使男人渺小"这样一来!女人超越他们就成为可能与必然!而这恰恰令我更多地读出了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哀"当然!张洁笔下还有另一类男人!他们集理想男性的一切优点!又完美得如同神"这与那些鄙劣得如同畜的男性同样有些失真!因而不够生动#丰满"参考文献(3*鲁迅4伤逝(5*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634(/*张洁4爱!是不能忘记的(7*4北京文艺!3898!:33;4 ()*张洁4方舟(7*4收获!38</4(1*张洁4祖母绿(7*4花城!38<1!:);4(.*张洁4沉重的翅膀(5*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8<34责任编辑$寓心=/>=刘栋@@@@@@@@@@@@@@@@@@@@@@@@@@@@@@@@@@@@@@@@@@@@@@@@@@@@@@@@@@@@@@@@@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
从追逐到放逐——论张洁女性题材小说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界的知名作家,张洁一直致力于探索女性身份和命运的话题,并通过她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对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她的小说在历史、人文、社会和心理等多个方面都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限制,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话题、丰富情感和艺术价值。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张洁女性题材小说,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下女性的价值、境遇、选择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张洁的女性题材小说,探讨中国当代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包括家庭、职业、婚姻、情感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了解当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向,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现状。
三、研究问题1. 张洁女性题材小说中呈现的女性形象有哪些,她们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如何?2. 张洁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在职场、家庭、婚姻、情感等方面所遭遇的问题和困境有哪些?在解决问题时她们如何选择和行动?3. 张洁女性题材小说反映的当代中国社会性别文化和社会现状有哪些?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张洁的女性题材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社会学和性别学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
同时,还将通过采访获得女性读者对张洁女性题材小说的阅读感受和反应,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研究意义探究张洁女性题材小说,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女性在家庭、职场、婚姻、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现状。
同时,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曾经沧海难为水——论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两个人没有牵过手,他们这一辈子接触过的时间累计起来计算,也不会超过甘四小时,唯一的物质上的交换就是他给她送过一套的契诃夫的书。
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散步”,还是“默默地走着,彼此离得很远。
”这两个人,谁能想到是在恋爱呢?一个嫁错了男人的寡妇和一个跟自己的妻子只有道义上的责任的男人之间的精神恋爱。
无疑这样的恋爱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相会。
“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
”这“镂骨铭心”的爱简直就是一种“疾痛”。
所以张洁将它视为一场“大悲剧”。
明知道两个人是不能在一起的,却还在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对方,“曾经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
”却“同样没有忘记”。
他死了,“似乎灵性里的一部分也随他而去了”。
一套契诃夫的文集成了她命根,谁都不让碰,“爱那套书爱得简直象得了魔症一般”,而那本《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就成了她对他倾诉的唯一渠道。
,那“是一颗灼人的、充满了爱情和痛苦的心,那颗心怎样在这爱情和痛苦里挣扎、熬煎。
”这是一个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
哀伤,隐忍,抑郁却又有一股淡淡的清新的味道。
很古典,很美丽。
张洁用一种感性的语言叙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留给人们的是心里的忧伤,还有一串的反思。
我认为,故事的悲剧性在于两个人的爱情没有办法的到社会的认可。
而他们也没有办法超越这种认可而在一起。
这种认可的依据则是张洁所说的“法律和道义”。
“法律和道义”,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词组,作为一个人理所应当所遵循的准则,但对于一对无爱的夫妻来说,那却是一个天大的网,将人们紧紧地困在其中,要想逃脱,势必要受到伤害。
当然,还有可能就是网破,但这个希望几乎是渺茫的。
法律规定了人的忠诚,所以一对无爱的夫妻也总是默默忍受无爱的婚姻,然后装做很恩爱的样子,扮演着模范夫妻的角色。
但是法律能规定行为上的不出轨,却不能约束精神上的出轨。
于是他们俩义无反顾地相爱了。
【篇一】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爱的权利呼唤爱的权利——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李爱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环城北路832号 314500对于多年来的创作,张洁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的作品并没有新的故事,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地追求真谛的心。
”②一直以来,张洁以一颗女性的执着之心写了她在情感之路上的苦苦追寻和思索。
爱情是尘世的,又是理想的,爱的权利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束缚。
然而,作为主体心灵的一种理想,它却永远珍藏于心间。
尤其对于一个女人,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情感与向往。
发表于1979年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一次写了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憧憬。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是两个热切相爱的男女跌入他们心目中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爱情时的心甘情愿。
由于男主人公那份在道义和苦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婚姻,两个人无法在现实中结合。
用男主人公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说:“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只是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故事里的两个人全部的痛苦。
钟雨在这篇故事里,为爱而爱,不沾染世俗的任何东西,因为一份不能实现的爱而生活在精神炼狱中。
对于爱人当作爱情信物送给她的那套书,她“爱得简直像是得了魔症一般”;她们不能见面,“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煞费苦心地计算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她心疼他的身体却不能为他做什么,只能暗暗担心“没人阻止他吸烟”,“担心他又会犯了气管炎”。
他们不能在一起,但是她却从未让爱着的人在她的生活里缺席。
她在笔记本里倾诉衷肠,像妻子和丈夫聊家常一样说她的思念,说孩子的淘气,说写作的苦恼,日记本就是她的丈夫,她灵魂的伴侣。
在她的后半生中,常常活在她为自己制造的和他在一起的幻觉中,在写累了喝着茶出神的时候,在他们唯一一起走过的小路上一遍又一遍来回的时候,在她出差回来,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的时候,她都和他在一起。
张洁的女性救赎之路
吴春风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9(22)1
【摘要】对女性生命体验和女性个体独立意识的书写,一直贯穿于张洁30年来的小说创作.张洁的"女性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来寻求女性个体的独立、男性的完美和两性的和谐,走出了一条张洁式的痛苦而执着的女性救赎之路.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吴春风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江苏镇江21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6
【相关文献】
1.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 --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J], 李海燕
2.论新时期藏族女性作家对女性救赎之路的探寻 [J], 田频;马烈
3.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J], 刘媛媛
4.“方舟”里没有救赎之路——读张洁《方舟》 [J], 张玉玲
5.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 [J], 陈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冉阿让和莫征,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国度,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可比性。
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条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孕育了他们比较接近的生命轨迹。
通过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分析,进而从纷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善良淳朴的性格特质三个方面对冉阿让和莫征做出异同比较,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去了解人物内心及其背后的故事,并感受体会当时的社会现状,更从侧面反映出两个人物在诸多因素下被成功塑造成典型的必然性关键词:冉阿让莫征异同比较引言雨果以拿破仑战争为大背景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创作出了《悲惨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穷苦男人的典型——冉阿让;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物,这便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笔下《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
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因为莫征从小的法语教育使他走进了冉阿让的《悲惨世界》,加上后来文革的变动致使他生命轨迹的偏离,使他产生了与冉阿让同病相怜的感觉,对冉阿让又是爱又是心疼,从此便将两人无形的联系在了一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冉阿让与莫征两人生命经历、性格特征的异同。
正文一、从生活背景分析两人的异同生活背景对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变幻莫测的历史演变、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塑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有着曲折坎坷人生的,在故事的开场便纂写了他们注定一生的苦难命运,《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和《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便是这行色中的两个典型。
(一)苦难的根源——动荡的社会冉阿让和莫征,两人都处于社会的乱世,一个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一个立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动荡却带来了类似的不幸遭遇。
两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在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已经有精神升华的倾向,但在努力走向光明之前都不免回顾了一下过去的黑暗。
当代女作家(1931~)张洁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无字》,《知在》,《时间是用来流浪的》。
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无字》内容提要:著名女作家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
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
这部小说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沉重的翅膀》之后,第二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
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内容提要:小说紧紧围绕古画展开。
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问的颠沛流离;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
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
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考,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秘、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张洁:转型世界感——一种文学年龄的断想你读《他有什么病》,读《鱼饵》和《横过马路》,再读《只有一个太阳》,会为张洁风格形态的转型吃惊。
Analyse ZHANG Jie's Views of Women in Her Early
Novel
作者: 王玲俐
作者机构: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出版物刊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2-53页
主题词: 张洁 男女平等 女性意识 人格独立
摘要: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之一,她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作家以急切
而激愤的声音,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出呼喊。
在她的小说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
而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或是通过对男性的依附屈从而达到虚假自我的女性。
这些形象都鲜明地体现了张洁要求人格独立的女性观。
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一直在寻求一条女性解放的道路。
《无字》被她认可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对自己前面作品的总结。
确实如此,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洁《无字》女性意识两性关系婚恋张洁的《无字》是一部描写女作家吴为祖孙四代的成长和婚恋,揭示二十世纪女性成长的历程及女性意识发展的作品。
更以吴为一生的婚恋为主线进而探讨了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其他女性的婚恋悲剧。
女性的梦想与挣扎,控诉了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探讨了悲剧所存在的原因,在痛定思痛的同时,张洁还对女性的未来进行了畅想。
这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一、两性意识《无字》对两性意识的探讨,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并延伸到二十一世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从墨荷与叶志清到第四代的禅月夫妇,通过她们家族的婚恋描写,作者对整个二十世纪两性意识的发展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两性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关系,进入父系社会后,这种关系一直以一种不和谐的姿态出现并长存几千年。
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作为奴隶和生孩子的工具而存在。
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基于这种不平等关系,女性不得不奋起反抗而掀起全世界性质的女权运动,其中女性文学作品起到很好的先锋作用。
张洁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女性主义作家,以写作的方式从不间断地为寻求一条女性解放之路而努力。
《无字》正是这么一部厚实的作品,为寻求一条两性和谐之路而努力探索。
墨荷家族祖孙四代都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好男人。
拣出人性的美丽——张洁散文《拣麦穗》赏析张洁的《捡麦穗》是我们熟知的一篇关于张扬人性美的一篇文章。
故事讲述的是在农村这样一个女性生存艰难背景下,主人公大雁和一个卖灶糖的老汉之间那种纯洁感情的故事。
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却被作家赋予了灵魂,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道德境界的追求。
作者这样鬼斧神工的笔调不是很简单就能说明的。
我们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来看。
从瓦萨利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分析家对作家的童年经验有着非常多的关注。
包括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都说明作家的童年和文学创造有着深刻的关系。
张洁是生于1937年的,在1937年到1949年之间正是中国处于多灾多难的这样一个时期。
对于中国所受的这些苦难,在一个12岁的孩子的心中自然是记忆深刻的。
这些经历让她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的内心有一种对苍生苦难的同情。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描述童年经验,“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说来和成年时代不同。
在童年时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沛,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
”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看来,“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的馈赠。
”正是这份童年时代的宝贵馈赠,让张洁能够天然地把握和了解孩子,默契地感受童年的心灵轨迹,用诗意的文字传递着爱与理解。
建国后,中国百废待兴,妇女在传统世俗题的压力下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男人主宰着生活中的一切。
这些都影响着张洁的创作。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者本身,她幼年丧父,在父爱缺失的这样一个生长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男人漠视与敌对。
张洁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她试图寻找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个美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人性在美好中被凸显出来。
她的文笔清新流畅,让人在舒缓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笔触。
但是后期的作品是尖锐,深刻的,她对男人是排斥的,甚至把男人比成长在女人身边的毒蘑菇。
这样犀利的语言轰轰烈烈的展示着作者的情感。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ll卷第2期 在理想母爱的追寻中前行 ——铁凝与张洁笔下的母亲形象分析 薛 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t铁凝、张洁等女性作家,以母性角度切入女性世界,在作品中阐述了她们对女性及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寻找 对于女性前途命运的企盼与希冀。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良”母形象的重新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 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母性意识. 关键词:理想母爱;铁凝;张洁;母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l2o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09)Ol-0039.03 Go Forward by Finding the Ideal Maternal Love XUEFang Abstract:Tie Ning and Zhang Jie,by probing into the female wodd from the maternal perspective,expound their thinking about female as well as human history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f'md their expect ̄ion and hope fur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women.By resurveying the traditional“healthy'’mother images,criticizing the‘‘evil’’mother images,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ideal mother images,their writings represent their own matern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theidealmaternallove;TieNing;Zhang Jie;motherimage. 收稿日期:2009.3.20 作者简介:薛芳,生于1975年1O月,女,安徽砀山县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讲师。
[硕果累累的近义词]硕果累累的张洁张洁,当代女作家。
1937年 4月27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解放前,父亲在香港担任一家大型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后曾到延安,与共产党人交往。
解放后,成为民盟负责人之一,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划成“右派”,劳改了二十年。
母亲曾任乡村小学教师,为生活所迫,当过佣人,工厂的收发员等。
张洁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女俩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在动荡中度过凄凉的漫长岁月。
抗战时期,她们奔波桂林,辗转陕西,直到解放。
特殊的家庭背景,坎坷贫困的生活经历,使张洁自幼就深深感受到了孤独与寂寞,尝到了人世的辛酸,也磨练了她顽强的意志,养成倔强的性格,培养了她独立观察生活的能力。
童年时代的张洁非常喜爱艺术,愿意看“皮影戏”。
抗战时兵荒马乱,曾有很多大、中、小学的教师逃到她生活的农村,带去了不少书籍、音乐。
张洁就读的小学里,音乐老师教她们唱外国名曲,有时还配上中文歌词。
她平生第一次听到了那样好听的歌曲,那样动听的旋律。
同时,她还读到了难得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她开阔了眼界,心里升起了好多梦想。
50年代初期,张洁在抚顺读中学,1956年高中毕业,而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学习。
在大学读书期间,她经常在阅览室里苦读,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对诗歌发生兴趣,曾动手写起歌来。
对音乐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喜欢交响乐和意大利的声乐。
为此,她省吃俭用,买昂贵的门票进城听音乐会,看歌舞演出。
1960年,张洁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以后长期在工业部门工作。
文革期间,她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2年返回北京原机关工作。
张洁在个人生活上经受了许多打击和痛苦,上有老母,下有幼女,她以坚强的毅力,曾长期支撑着一个三代女性的家庭。
粉碎“四人帮”之后,张洁终于开始文学创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1978年她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是她迈进文坛的开篇之作。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
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引言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
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
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
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
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
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
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
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
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
牛玉秋和陈娟分别论及作家对男性既失望又渴望的心理,对男性的批判带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反映了作家女性观的不彻底性④。
孙祖娟认为作家在强调女性自尊自强时参照的却是男权化的价值标准,因此她的抗争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救赎”。
⑤③梁旭东:《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年第3期。
④牛玉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⑤孙祖娟:《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1期。
胡玉伟指出作家的“性别对抗意识”,杨玲更发现了作家的“逆向性别歧视”,即女性反过来歧视男性。
⑥两位论者都认为两性间的敌对状况无助于建立美好和谐的两性世界。
杨玲和武彦君认为这说明作者仍是用男性视角、男性立场来看待性问题,正是作者女性观存在着矛盾和局限的表现。
张洁的小说作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对张洁的作品进行解读。
⑥杨玲:《女性意识演进后的局限—丁玲、张洁女性小说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增刊。
第一章创作风格演变过程张洁作品风格经过了三个艺术阶段的变化,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以抒发对世界本质的荒诞性体会;近期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
纵观其创作,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入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社会人生和女性性别体验的体会,成为80年代文学主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道景观。
张洁是一个善于在创作风格的不断突破与变化中,获得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在极其明快的风格变换中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女性的文学年龄。
沃林格认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自于人的日常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来自于人面对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态度。
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指出它所包括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印象以及看法等主观内容,并将其归结为客体对象的派生,一旦“世界感”内在地转化成“艺术意志”时,它便会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外在显现,“世界感的各种内容就像在民族的神谱上被发现一样,同样也在艺术风格的发展中被现出”。
女性的世界感是双性的,表现为以纯然女性的眼光和面目观物应世所形成的心理态度和作为普泛意义的人的身分面对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态度的复杂融合。
女性的世界感制约着女性的艺术意志,不仅构成了女性创作风格的内化和外化的双重特征——即我所归纳的在纯然女性眼光的观照下,作为对妇女自我世界的开拓和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的第一世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内向性女性文学批评;由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在艺术表现上超越妇女意识、妇女的感情和生活,旨在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小说文化的女性文学的第二世界,和与此相适应的外向性女性文学批评——还会因着女性世界感的变化,驱动其风格形态转型,并赋予这种转型独特的认识价值。
而这样的认识价值只有在女性的阅读期待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揭示。
我们读《他有什么病》,读《鱼饵》和《横过马路》,再读《只有一个太阳》,会为张洁风格形态的转型吃惊。
很难相信,一个曾经写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而给人以强烈的古典主义印象的张洁,一个曾经写了《谁生活得更美好》、《方舟》、《沉重的翅膀》而给人以正统的现实主义印象的张洁,竟能那么彻底地反叛自己骨子里的诗情与崇尚,如此迅捷地从古典理想主义跌入冷峻的现实主义,继而转向现代主义。
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像张洁这样从唯美走向市伍,在极其明快的风格变换中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年龄,仿佛从文学的少女时代一下子跨入成年时代,又迎来文学的更年期,再走向更年期。
第二节少女心态下的写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张洁,已人近中年(41岁),然而历尽“文革”十年浩劫受尽创伤的心,并没有妨碍她像清纯少女一般用诗情和音乐编织希冀和童话,带着一种特有的虔诚去修补一个破碎的伤痕累累的世界。
恶梦醒来是清新的早晨,理想和希望,是张洁作品最早期的主题。
当她揣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将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捧到读者面前时,读者为她那柔美的感伤打动了。
作品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而是以女性所特有的娓娓动人、抛珠泻玉般的叙述,述说着一个被“四人帮”迫害至死的艺术家的生命、才华和事业怎样在一个少年身上得到了美丽的延续,述说着一个摆脱了灾难的祖国令她的人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的故事。
随后的《有一个青年》和《谁生活得更美好》中,她以一种积极态度阐述了社会动乱造成的缺乏教养的一代人粗鄙和玩世不恭行为下掩盖着的痛苦,看到了拯救他们的希望。
在她的内心,世界真正充满了希望,也更应该真正充满爱和信任,这使她对美表现出格外的偏爱。
她希望世界、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晶莹、纯净而不掺一点儿杂质的。
没有一点点两次世界大战后笼罩人类的世纪末情绪。
上帝并没有死去。
在张洁那里,满目皆丑皆恶的灰色绝望也许意味着大逆不道的堕落。
像许多许多人,那时的她顽强地守护着特殊的文化教养融化在民族骨血里的那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虔诚,像守护着万能的上帝和大慈大悲的神。
或许正是这份融着可悲的崇高,也融着可爱的朴拙的少女式纯情,铸成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大有韧性的神经。
真不知是应该为自己骄傲,还是应该为自己悲哀,张洁就处在这种无法悖逆的民族集体情绪的惯性中,带着特有的虔诚去修补一个破碎的伤痕累累的世界。
在《有一个青年》和《谁生活得更美好》中,她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理解了社会动乱造成的缺乏教养的一代人粗鄙和玩世不恭行为下掩盖着的痛苦,看到了拯救他们的希望。
犹如圣母玛利亚面对迷途的羔羊,她深情地呼唤我们都去做讲文明懂礼貌知上进的好孩子。
在她的心里,这个世界真正充满了希望,更应该真正充满爱和信任。
就像纯洁的少女希望世界开满不败的鲜花,张洁极力使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不会垮掉,也没有垮掉的一代。
正是这样的世界感主宰了张洁的艺术意志,使她对美表现出格外的偏爱。
于是,她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唯美崇尚去劝诫去教化,表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膜拜的倾向。
处在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就做起唯美的信徒,那种非常女性化的古典抒情方式,将她的小说指向诗。
揭示最高人性意义的心灵价值,是古典式爱情悲剧内在的美学追求。
那么,写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张洁给予人的印象,自然也很古典。
我们看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那种虔诚的宗教膜拜情绪,那种由古典崇尚和唯美的传统偏爱所造成的她对历史、社会、现实人生太理想太纯真太朴拙的体会认知。
这样的世界感,无论在女性的意义上还是在具有普泛性的人的意义上,都只能造就古典唯美风格的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