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岩屑(岩心)描述范例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27
岩心、岩屑录井编写人:杨柳孝2005.10.27第一章岩心录井第一节概述在钻井过程中利用取心工具,将地下岩石取上来,进行整理、描述、分析,获取地层的各项参数、恢复原始地层剖面的过程叫岩心录井。
一、岩心是最直观的第一性地层资料,通过岩心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解决以下各种问题1.了解岩性、岩相特征,判断沉积环境,划分沉积体系;2.研究生物化石、划分和确定地层时代;3.发现油、气、水,了解油气水的性质;4.了解生油层,分析生油潜力;5.研究储油层,分析储层的物性(有效厚度及孔、渗、饱),为储量计算提供基础资料;6.研究储层的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为测井资料的解释提供物理模型;7.研究标准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裂活动等,为地震解释提供物理模型;8.获取储层含油、含水饱和度的动态参数,了解开发过程中油层水洗情况,为油区井网调整提供基础资料;9.了解地层物化特性,为钻井过程中钻井液配制、钻头使用及油层压裂、酸化等工程施工提供基础资料。
二、岩心资料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由于钻进进尺慢、成本昂贵(每米成本一万元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大量采用,只是针对特定需要在某些关键井、关键井段取心,再把这些分散的岩心资料综合起来,解决全区的地质认识问题。
以下是不同钻探阶段的一般取心要求:1.预探阶段: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取心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地层、构造和发现油气显示。
所以仅在钻井过程中见油气显示取心或需要证实地质界面、构造现象时取心。
为节约取心成本,该阶段多采用原钻井液、普通直径取心。
2.详探阶段:通常在主力油层及情况复杂的含油气井段取心。
往往布十字剖面,以详细了解油层的岩性、构造位置及油气水纵、横向变化及分布特征。
通常将取心任务集中到少数几口井,在每口井上选择最佳井段,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探区地层、构造、含油气显示的系统资料。
为了获取准确的原始含油、水饱和度资料,为制定开发方案做准备,通常在个别井进行油基泥浆取心、密闭取心或压力密闭取心。
岩屑描述是地层岩性实物反映的第一手资料,是分层综述等工作的前期准备。
岩屑描述的准确性是我们保质保量完成每一口井录井任务的“基石”。
一、要准确捞取岩屑:(1)好钻具,丈量方入,确保井深准确无误;(2)按规定的时间距实测迟到时间,并随时进行迟到时间校正;(3)按迟到时间捞取岩屑,保证岩屑的连续性及代表性;(4)钻时过高时多次捞取累积成样,并及时清理捞砂盆。
二、剔除(非层位)的假岩屑:非层位岩屑掉块色调模糊,棱角不明显,个体较大,目数量少,岩屑中百分含量明显减少时说明地层已换。
特别是胶质疏松的砂岩PDC钻头下易成散粒或碎末状,沉在岩屑盘底。
三、岩屑描述前仔细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熟悉邻井地层剖面及油气显示情况。
步骤是:先大段推开,剔除泥皮,掉块等假岩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比。
参考钻时,循大套观察,分包定名,上下对比,细心描述的原则。
具体情况摊开一、二十包岩屑,粗略观察颜色、岩性、含油性的变化,并进行初步分岩性段。
然后逐包仔细观察,找出新成份,目估百分比,根据新成份的出现和百分含量的增减,结合本地层区构造特征进行逐包定名并记录在册。
当所摊开的岩屑全部描完后,应留下最后下包岩屑,以便与再摊开的岩屑进行对比观察,其余对号装袋入入标签备存。
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二是描述有误,定名有误。
三是经过反复查找,仍未找到与电性相符的岩性。
对前两点可采用复查时找到的岩性,进行补充描述,后一种需仔细分析电测资料、邻井资料,并与上下邻层电性特征比较,采用与邻层相似或一致的岩性进行解释。
也有经过多次复查证实原描述是正确,而电测曲经特征未能反映出来,在证物确凿时仍采用所描述内容。
描述过程中现场药品及工具要充分发挥作用,如盐酸区分胶、结物成份、四氯化碳和系列对比定性含油荧光等等。
(邢允杰) 0.0pt">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筒次:1,分段编号:1,岩芯描述:色均,性硬,质不纯,吸水、造浆性差。
分段编号:2,岩芯描述:泥质含量较重,泥质胶结,疏松。
,分段编号:3-6,岩芯描述:色均,性硬,质不纯,粉砂分布较均,吸水、造浆性差。
分段编号:7-8,岩芯描述:(浅灰色泥质砾状不等粒砂岩)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4×3mm,一般2×1-1×1mm,次圆状;砂质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差,次圆状,泥质含量较多,分布较均。
分段编号:9-11,岩芯描述:色均,性硬,质不纯,粉砂分布不均,吸水、造浆性差。
筒次:1,分段编号:1-4,岩芯描述:粉砂分布均,成岩性中等。
分段编号:5-6,岩芯描述:见零星白云母碎片,泥质胶结,疏松。
油味较淡,不染手,滴水缓渗,直照浅黄色荧光发光全面,强度中等,含油呈条带状,溶剂浸泡溶液浅黄色,荧光乳白色,系列对比10级。
分段编号:7,岩芯描述:含泥质重,分布较均匀,见零星白云母碎片,泥质胶结,疏松。
油味较淡,不染手,滴水缓渗,直照浅黄色荧光发光全面,强度中等,含油呈条带状,溶剂浸泡溶液浅黄色,荧光乳白色,系列对比10级。
分段编号:8-23,岩芯描述:砂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见少量白云母片及暗色矿物,次圆状-次棱角状,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4×5mm,最小1×1mm,一般2×3mm,含泥不均匀,泥质胶结,疏松。
距顶3.56m及4.00m。
分别见0.02m、0.03m炭质条带。
油味较浓,微染手,滴水半珠状,直照浅黄色荧光,发光全面,强度较强,含油呈条带状,溶剂浸泡溶液黄色,荧光黄白色,系列对比11级。
筒次:2,分段编号:1-2,岩芯描述:粉砂分布不均,呈团块状,成岩性较差,局部含油斑,薄砂条。
油味较淡,不染手,滴水缓渗,直照浅黄色荧光,发光全面,含油呈斑块状,溶剂浸泡溶液浅黄色,系列对比10级,溶液荧光乳白色。
分段编号:11-17,岩芯描述:砂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见少量白云母碎片,次圆状-次棱角状,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见少量白云母碎片,次圆状-次棱角状,砾径最大3×4mm,最小1×1mm,一般2-3mm,泥质胶结,疏松,含泥不均,呈条带状分布。
岩芯描述范例土的描述1.有机质土的描述颜色、状态、气味、有机质含量及其分解情况、夹杂物质量等特征。
★描述范例:淤泥:灰黑色,流塑,饱和。
含贝壳及有机质,手捻具滑腻感,略具腥臭味。
淤泥质土:深灰色,软塑,主要由河流环境沉积而成的软土,大多数为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含各种有机质和贝壳。
泥炭质土:深灰色或黑色,主要由炭质有机质及粘土组成,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渣。
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明显。
泥炭:深灰色或黑色,主要由炭质有机质组成,结构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极为明显。
2.土类的描述1.碎石类土的描述: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颗粒的母岩成份及其大小(一般和最大粒径)、含量、硬度(风化程度)、湿度、密实度,充填物的性质、物质成份、充填程度等。
★描述范例:碎石土:黄褐色,饱和中密,主要成分为弱风化页岩、砂岩等,呈尖棱状及少量岩夹土状。
充填物为杂粒砂和粘性土,其中7-7.2m为粘性土,灰褐色,软塑。
岩芯采取率=75%。
细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花岗岩、闪长岩、片麻岩,粒径2-20mm约占60﹪、20-40mm约占20﹪,余为砂类土充填,多呈圆棱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稍密-中密,1.70-2.40m潮湿,2.40m以下饱和。
或:2-20mm的占55﹪、20-60mm的占10﹪、大于60mm的占5﹪,余为杂砂充填…岩芯呈散状。
粗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片麻岩、花岗岩,砾径20-40mm约占10﹪、40-60mm约占20﹪、60-100mm约占60﹪,间隙充填物为石英砂和粘性土,岩石多呈圆棱状,稍密,潮湿,饱和。
或:20-60mm的占55﹪,60-100mm的占5﹪,100-200mm的10﹪,余为土砂充填…。
卵石土:灰褐色,密实,饱和母岩以砂岩为主,少量花岗岩,呈圆棱状,质硬,粒径60-80mm,最大120mm,含量约60%,间隙充填石英砂及粘性土...。
粗角砾土:灰褐色,中密,稍湿。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一、岩心岩屑描述的内容:1.颗粒物质的组成:岩心岩屑描述主要关注岩石中的颗粒物质,根据颗粒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石英颗粒、长石颗粒、角砾岩屑等。
2.岩石中的胶结物质:除了颗粒物质,岩心岩屑描述还需要描述岩石中的胶结物质,包括胶结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等。
3.粒度分析:除了对颗粒物质进行描述外,岩心岩屑描述还包括对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进行分析,如粒度分布曲线、平均粒径等。
二、岩心岩屑描述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将岩心岩屑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2.显微照相法:使用显微照相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照相,可以用于记录和分析岩心岩屑的形态和颜色,并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3.粒度分析仪法: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通过测量颗粒物质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
4.电子显微镜法:使用电子显微镜对岩心岩屑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进一步研究岩石中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三、岩心岩屑描述的步骤:1.岩心岩屑的收集和处理:将岩心样品进行细分处理,取出岩心中的颗粒物质,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干燥处理。
2.直接观察:将岩心岩屑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描述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粒度分析: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并绘制粒度分布曲线。
4.光学显微照相:对岩心岩屑进行显微照相,记录和分析岩石中颗粒物质的形态和颜色。
5.电子显微镜分析:对选取的岩心岩屑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并研究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岩心岩屑描述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岩石成因、岩石变质和变形过程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对岩心岩屑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揭示岩石形成的环境条件、岩石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变形的历史,对于地质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此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已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份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匀。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 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质,局部富集,且呈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 mm,最大可达9 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 mm,最大可达10 mm。
砂岩成份石英60%、长石15%、岩屑25%。
具砾质中砂岩结构:其中砾石30%,中砂30%,粗砂25%,细砂15%,。
砾石为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5)砂砾岩:杂色,灰色为主,灰绿、棕色次之。
砾石40%,砂质6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泥岩砾。
粒径一般2-4 mm,最大可达10 mm。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 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 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粉砂30%,泥质70%。
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 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 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粉砂30%,泥质70%。
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钻孔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模式泥岩类:紫红色砂质泥岩:砂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紫红色泥岩:质纯,较硬,加HCl—。
灰质泥岩:灰质分布较均匀(不均匀,局部较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较硬(软),加HCl++。
黑色炭质泥岩: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灰褐色油页岩: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页片厚0.5~1mm,具挠性,页理间夹灰质薄膜,加HCl+。
点火可燃,具沥青味。
灰质油泥岩:褐灰色,灰质分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沥青味。
灰色含砾泥岩: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8mm,一般2~5mm,次棱角状,较软,加HCl—。
黑色炭质页岩:页理较发育,页片厚约0.1mm~0.2mm,可剥成薄片,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浅灰色(紫红、灰黄色)铝土质泥岩:质纯,断口较光滑,舌舔有涩感,较硬,加HCl-。
无色盐岩:质纯,透明,脆,味咸,易溶于水,加HCl-。
无色含膏盐岩: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味咸,易溶于水,较硬,加HCl-。
深灰色含膏泥岩: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吸水较强,手捻易碎,较软,加HCl¯。
砂岩类:(砾石井壁取心、岩心描述加砾石球度,岩屑描述中不描。
岩屑描述中只有特殊岩性及含油岩性描述滴水试验。
)灰白色含砾砂岩: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4mm,一般1~2mm,次圆状,砂以细砂为主,含少量中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松散,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含砾泥质砂岩:砾石为片麻岩岩块和石英,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棱角状,泥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较疏松,加HCl-,滴水渗入,荧光试验无显示,含气试验无显示。
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含灰质,较疏松,加HC 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泥质粉砂岩:泥质分布较均匀,较疏松,加HCl—。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以及岩屑、岩芯描述要领发布时间:2008年1月9日阅读次数:739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 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 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岩屑描述:1. 有区间值,不要再描约多少,无区间值描约2. 泥岩:质纯,微含粉砂----含粉砂----含细砂,性较硬----性硬-----性硬且脆,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3. 石千峰泥岩描述:性软-----性较软,吸水性好----中等,可塑性好----中等,造浆性强-----易造浆-----略造浆-----可造浆。
4. 泥质粉砂岩:泥质含量高----低,泥质胶结,致密。
5. 黑色煤:炭化程度高,易燃,性脆,污手,解理发育,解理面具玻璃光泽-----丝绢光泽。
6. 炭质泥岩:炭化程度低----较低,可污手----不污手,性较硬---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7. 铝土质泥岩:铝土质含量高---低,性较硬,具滑感,吸水性、可塑性中等。
8. 凝灰质泥岩:凝灰质含量高---低,性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9.云质泥岩:白云石含量约占XX%,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滴5%冷稀盐酸不反应,滴5%热稀盐酸反应中等。
10. 泥晶灰岩:成份中方解石约占90%,泥质及其它约占10%,致密,性硬,泥晶结构,贝壳状断口,岩屑呈棱片状,滴5%冷稀盐酸反应剧烈。
11. 灰白色膏岩:主要成分由单矿物石膏和硬石膏组成,质纯,性较硬,块状,较致密,有滑感,无光泽,吸水性中等,可塑性差。
12. 灰白色盐岩: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微晶结构,性较硬,易溶于水。
13. 灰色细粉晶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85%,方解石约占10%,泥质约占5%,致密,性硬,瓷状断口,细粉晶结构,岩屑呈片状,滴5%冷稀盐酸反应弱,滴5%热稀盐酸反应剧烈。
14. 泥质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XX%,泥质约占25-50%,方解石约占5-10%,致密,性硬,瓷状断口,粉晶结构,岩屑呈片状,滴5%冷稀盐酸反应弱,滴5%热稀盐酸反应强烈。
15. 膏质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XX%,石膏约占25-50%,方解石及泥质约5-10%,致密,性硬,瓷状断口,粉晶结构,岩屑呈片状,滴5%冷稀盐酸反应弱,滴5%热稀盐酸反应强烈。
第一部分岩屑描述实例一、泥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
泥岩:主要为灰褐色,见少量红褐色。
微含粉砂质,含灰质弱~中等(碳酸钙含量9~14%,碳酸镁钙含量0~2%);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好,微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注:因特殊情况造成岩屑失真的不要求描述岩屑形状)。
粉砂质泥岩:灰褐色,见少量褐色。
粉砂质分布较均,含灰质弱(碳酸钙含量7~8%);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团块状。
灰质泥岩:灰色。
碳酸钙含量26%,灰质分布较均;性较硬,吸水性、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碎块状。
碳质泥岩:深灰色。
碳质含量较重,分布不均匀,偶见煤屑(较大岩屑可见宽0.5~1.0mm 煤线零星分布);性较硬,不染手,点火不燃。
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凝灰质泥岩:灰黑色。
凝灰质分布不均。
性硬、脆,断口粗糙,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硅质泥岩:绿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表面光滑平整,硅质分布均匀;性坚硬,断口平坦,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小片状(注:断口平坦、边缘锋利是含硅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盐质泥岩:褐色。
由于本段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盐被溶解,岩屑量较少且局部见盐垢,根据氯根、钻时及电导率的变化综合判断为盐质;含灰质(碳酸钙含量8~21%)不均,局部富集,微含云质(碳酸镁钙含量1~2%)。
性硬,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碎块状。
膏质泥岩:浅褐色为主,少量红褐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膏质分布较均匀(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澄清液与氯化钡作用生成浓度较高的白色絮状沉淀物);性较软,吸水性与可塑性中等,一般不易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
二、煤层描述顺序:颜色,质地,光泽,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煤:黑色。
煤质较纯,具非金属光泽。
性较硬、脆。
染手,点火可燃,有烟。
岩屑呈碎块状(注:碳化程度高的煤一般具非金属光泽)。
煤层(岩心):黑色为主,局部灰黑色及褐黑色。
煤质较差,含泥质较重;性脆、易碎,呈层状,层厚一般为3~10cm;点火不燃,冒黑烟,有SO2刺鼻味;可见较多碳化程度低的植物碎片。
三、页岩类描述顺序:颜色,质地,页理发育情况,含有物,可燃性(碳质页岩),荧光性(油页岩)。
碳质页岩:灰黑色。
碳质分布均匀,页理发育或欠发育,页理面光滑平整或略显粗糙;性较硬,不染手,点火不燃,吸水性、可塑性差;部分页理面上可见星点状黄铁矿晶粒。
岩屑呈页片状。
四、膏盐岩类泥膏岩:以灰白色或浅灰白色为主,局部泥质含量重者呈浅褐色或浅褐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1~3%),泥质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岩心可见泥质呈条带状分布);石膏手捻呈粉末状,有滑腻感,性软。
岩屑呈团块状。
石膏岩1:灰白色。
微含泥质,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呈斑点状分布;粉晶或粒状结构;含水石膏,手捻易呈粉末状,硬度2,部分具有滑腻感,岩屑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片状;无水石膏(硬石膏)晶形差,粒状或土状集合体、硬度3~3.5,难捻成粉末。
岩屑多呈碎块状。
石膏岩2:灰白色为主,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
含灰质弱~中等(碳酸钙含量2~14%);性较软,无色透明者自形晶程度较高,质较纯,具薄板状、粒状、纤维状结构,具燕尾双晶,多具玻璃光泽,薄板状石膏见丝绢光泽(在深度小于2000m,井温较低的地层中可见);手捻易呈粉末状,具有滑腻感,岩屑多呈碎块状。
石膏岩3:灰白色。
少含灰质弱(碳酸钙含量7%)。
粒状结构,结晶程度一般~较好,细腻具滑感,手捻呈粉末状,性较软。
岩屑呈团粒状、次为碎块状。
泥质盐岩:白色。
泥质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性较硬,岩屑量少,偶见炉渣状盐垢;岩屑中未见盐岩块,根据钻时加快、氯根及电导率上升综合分析为泥质盐岩。
含膏盐岩:由于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钻进,使盐晶溶化而未见盐岩岩屑(钻井液电导7.65↑8.68S/m,氯离子含量125846↑159701mg/L),只见到少量白色片状石膏,且多具港湾状溶蚀边缘。
膏盐岩:由于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钻进,使盐晶溶化而未见盐岩岩屑(钻井液电导7.94↑8.16S/m,氯离子含量145846↑158868mg/L),仅见灰白色石膏岩屑,其含量明显高于含膏盐岩,且多具参差状溶蚀边缘;性软,具滑腻感,易捻成白色粉末。
岩屑呈片状。
盐岩:由于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钻进,使盐晶溶化而未见盐岩岩屑;岩屑量极少,钻时快,钻井液电导7.54↑7.96S/m,氯离子含量145846↑153854mg/L。
故综合判断为盐岩。
盐岩(采用饱和盐水钻井液时):无色透明为主,少量白色,局部晶体裂纹受钻井液浸染略带褐色。
质较纯,色白者微含膏质;砾晶结构,多呈立方体晶形;极易溶解于水,咸味浓。
岩屑碎块状为主,少量晶粒状。
五、砂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砂粒成分(矿物、岩屑或岩块----砾石,含砾或砾状砂岩要估计砾石的百分含量)、结构、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性描述。
泥质粉砂岩:褐灰色。
泥质分布较均匀,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胶结中等。
岩屑呈豆粒状。
灰质粉砂岩:浅灰色。
灰质分布均匀,强灰质(碳酸钙含量26~41%)胶结,致密。
岩屑呈碎块状或片状(若为同等含量的弱固结粉末状方解石—白垩土胶结,则定名为白垩土质粉砂岩,其胶结程度为疏松,岩屑呈散砂状)。
粉砂岩:灰褐色。
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4~5%),胶结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荧光粉砂岩:浅灰色。
灰(碳酸钙含量5%)泥质胶结,中等。
岩屑呈豆粒状。
岩屑湿照无荧光;干照暗黄色,强度较弱,局部发光,呈星点状,发光率1%;喷照浅黄色,发光强度中等,产状多为整体,发光率6%;滴照浅黄色,发光中等~强,呈放射状或均匀状。
氯仿浸泡液黄色,具乳黄色荧光,系列对比11级(钻井液系列对比7级)。
含砾粉砂岩:灰色。
砾石含量15%,成分以燧石砾为主,次为变质岩块;砾径最大4mm,一般1~3mm;次棱角状~次圆状。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胶结疏松,岩屑呈散砂状。
含砾粉~细砂岩:浅灰色。
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长石;粉~细粒为主,少量中粒;次圆状~次棱角状。
砾石含量10%,成分以石英砾为主,次为燧石及少量岩浆岩块;砾径1~2mm;扁长形,次棱角状~次圆状。
分选差。
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4%),胶结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
油浸细砂岩:褐灰色为主,局部不含油者为浅灰色、灰色。
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长石及岩屑,偶见暗色矿物;细粒为主,少量粗~中粒;分选中等~好,次圆状~圆状;灰(碳酸钙含量5~8%)泥质胶结,中等~疏松。
岩屑以散砂状为主,次为豆粒状,少量片状。
岩屑油味淡。
湿照淡黄~黄色,发光中等,产状多为整体,发光岩屑战细砂岩的40~50%;干照黄色,发光中等,整体发光,发光岩屑占同类岩屑的45~60%;喷照亮黄色,发光较强,整体均匀发光,发光岩屑占同类岩屑的50~60%;滴照亮黄色,发光中等~强,呈均匀状;氯仿浸泡褐黄色,具乳黄色荧光,系列对比10级。
沥青质细砂岩:深灰色。
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岩屑及长石;细粒为主,少量粉粒;分选好,次棱角状~次圆状;泥质胶结,中等,部分较致密。
沥青质含量25~30%,以灰黑色干沥青为主,少量湿沥青,多呈星点状均匀分布于颗粒与胶结物之间,少量大块岩屑可见沥青呈斑点状、线状富集。
岩屑以片状为主,少量扁平状。
岩屑湿、干照无荧光;喷照亮黄色荧光,发光强,整体发光为主,次为局部发光,发光率30~50%;滴照亮黄色荧光,发光强,呈放射状扩散,消光快,风干后为暗褐色;氯仿浸泡液深褐色,具乳灰色荧光,呈絮状,系列对比15级。
稠油油浸细砂岩:黑灰色。
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岩屑及长石;细粒为主,少量粉粒。
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次圆状;泥质胶结,中等。
油味淡,见斑点状黑褐色原油外渗(参照岩心),油脂感较强,油质较重,可染手,含油岩屑占同类岩屑的65%,产状多为整体。
湿、干照暗黄色荧光,发光弱~中等,整体均匀发光,发光率70%;喷照亮黄色荧光,发光强,整体均匀发光,发光率80%;滴照荧光由亮黄色迅速变为褐黄色,局部为暗褐色,发光由强变弱,呈放射状或均匀状,消光明显;氯仿浸泡液褐黄色,具深褐色荧光,系列对比14级。
含砾细砂岩:灰色。
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岩屑,少量长石;细粒为主,少量粉粒;次圆状~次棱角状。
砾石含量11%,成分以燧石砾为主,次为变质岩块;砾径最大4mm,一般1~2mm;卵圆形,次棱角状~次圆状。
分选差。
灰(碳酸钙含量4%)泥质胶结,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
砾状砂岩:灰色。
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长石及岩屑;粗粒为主,次为中粒;次棱角状~次圆状。
砾石含量25%,成分为石英砾、岩浆岩块;砾径最大12mm,一般1~3mm;卵圆形,次棱角状~次圆状。
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
含砾膏质细砂岩:灰色为主,局部为浅灰色。
砂粒含量65%,成分以石英为主,岩屑及长石次之;其中细粒约为85%,粉粒约为15%;次圆状~次棱角状。
膏质含量25%,分布不均,岩心可见石膏富集呈团块状,岩屑可见石膏富集,呈星点状。
砾石含量10%,成分为石英砾为主,少量岩浆岩块;砾径1~2mm(岩屑中的直径),扁长形,次棱角状~次圆状。
分选差。
胶结物以石膏为主,局部为泥质,胶结中等。
岩屑呈豆粒状或碎块状。
中砂岩:浅褐色。
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长石,偶见暗色矿物;中粒为主,次为细粒;分选中等,次圆状。
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含微量灰质(碳酸钙含量3~4%),胶结中等~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
含气中砂岩:浅灰色。
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岩屑及长石;中粒为主,少量粗粒及细粒;分选中等,次棱角状~次圆状。
胶结以泥质为主,微量灰质、云质(碳酸钙含量2%,碳酸镁钙1%),胶结中等。
岩屑呈豆粒状。
岩屑无油味,湿、干照无荧光;喷照呈浅黄色,发光强度中等,产状以局部为主,偶见整体(与钻井液添加剂荧光颜色及强度相同),发光岩屑占同类岩屑的10~15%;滴照浅黄色,未经压碎的岩屑多次滴定后发光强度逐渐变弱,由放射状至环状,压碎后核心部位荧光星点状或无荧光;氯仿浸泡液浅黄色,具乳黄色(与1g钻井液添加剂浸泡液荧光颜色相似),系列对比10级。
钻井液系列对比12级,故判断为钻井液添加剂污染。
钻进中气测显示明显,槽面气泡约10%,集气点火可燃,解释为气层。
粗砂岩:灰褐色。
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微含长石、暗色矿物;主要为粗粒,少量中粒;次圆状~次棱角状。
偶见石英砾,砾径一般1~2mm,卵圆形,次圆状~次棱角状。
分选中等。
灰(碳酸钙含量4%)泥质胶结,疏松。
岩屑呈散砂状。
六、砾岩类描述顺序:砾石及胶结物颜色在3种以上,应描述主要颜色、次要颜色、少量、微量颜色;砾石成分(三大类岩块)、结构、直径、外形、分选、磨圆,充填物成分、充填物结构、含量,胶结物成分及胶结程度;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