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1
第一部分岩屑描述实例一、泥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
泥岩:主要为灰褐色,见少量红褐色。
微含粉砂质,含灰质弱~中等(碳酸钙含量9~14%,碳酸镁钙含量0~2%);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好,微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注:因特殊情况造成岩屑失真的不要求描述岩屑形状)。
粉砂质泥岩:灰褐色,见少量褐色。
粉砂质分布较均,含灰质弱(碳酸钙含量7~8%);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团块状。
灰质泥岩:灰色。
碳酸钙含量26%,灰质分布较均;性较硬,吸水性、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碎块状。
碳质泥岩:深灰色。
碳质含量较重,分布不均匀,偶见煤屑(较大岩屑可见宽0.5~1.0mm 煤线零星分布);性较硬,不染手,点火不燃。
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凝灰质泥岩:灰黑色。
凝灰质分布不均。
性硬、脆,断口粗糙,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硅质泥岩:绿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表面光滑平整,硅质分布均匀;性坚硬,断口平坦,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小片状(注:断口平坦、边缘锋利是含硅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盐质泥岩:褐色。
由于本段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盐被溶解,岩屑量较少且局部见盐垢,根据氯根、钻时及电导率的变化综合判断为盐质;含灰质(碳酸钙含量8~21%)不均,局部富集,微含云质(碳酸镁钙含量1~2%)。
性硬,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碎块状。
膏质泥岩:浅褐色为主,少量红褐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膏质分布较均匀(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澄清液与氯化钡作用生成浓度较高的白色絮状沉淀物);性较软,吸水性与可塑性中等,一般不易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
二、煤层描述顺序:颜色,质地,光泽,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煤:黑色。
煤质较纯,具非金属光泽。
性较硬、脆。
染手,点火可燃,有烟。
岩屑呈碎块状(注:碳化程度高的煤一般具非金属光泽)。
煤层(岩心):黑色为主,局部灰黑色及褐黑色。
煤质较差,含泥质较重;性脆、易碎,呈层状,层厚一般为3~10cm;点火不燃,冒黑烟,有SO2刺鼻味;可见较多碳化程度低的植物碎片。
岩屑描述是地层岩性实物反映的第一手资料,是分层综述等工作的前期准备。
岩屑描述的准确性是我们保质保量完成每一口井录井任务的“基石”。
一、要准确捞取岩屑:(1)好钻具,丈量方入,确保井深准确无误;(2)按规定的时间距实测迟到时间,并随时进行迟到时间校正;(3)按迟到时间捞取岩屑,保证岩屑的连续性及代表性;(4)钻时过高时多次捞取累积成样,并及时清理捞砂盆。
二、剔除(非层位)的假岩屑:非层位岩屑掉块色调模糊,棱角不明显,个体较大,目数量少,岩屑中百分含量明显减少时说明地层已换。
特别是胶质疏松的砂岩PDC钻头下易成散粒或碎末状,沉在岩屑盘底。
三、岩屑描述前仔细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熟悉邻井地层剖面及油气显示情况。
步骤是:先大段推开,剔除泥皮,掉块等假岩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比。
参考钻时,循大套观察,分包定名,上下对比,细心描述的原则。
具体情况摊开一、二十包岩屑,粗略观察颜色、岩性、含油性的变化,并进行初步分岩性段。
然后逐包仔细观察,找出新成份,目估百分比,根据新成份的出现和百分含量的增减,结合本地层区构造特征进行逐包定名并记录在册。
当所摊开的岩屑全部描完后,应留下最后下包岩屑,以便与再摊开的岩屑进行对比观察,其余对号装袋入入标签备存。
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二是描述有误,定名有误。
三是经过反复查找,仍未找到与电性相符的岩性。
对前两点可采用复查时找到的岩性,进行补充描述,后一种需仔细分析电测资料、邻井资料,并与上下邻层电性特征比较,采用与邻层相似或一致的岩性进行解释。
也有经过多次复查证实原描述是正确,而电测曲经特征未能反映出来,在证物确凿时仍采用所描述内容。
描述过程中现场药品及工具要充分发挥作用,如盐酸区分胶、结物成份、四氯化碳和系列对比定性含油荧光等等。
(邢允杰) 0.0pt">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岩屑描述岩屑描述内容全记录砂岩类:砂砾岩:砾⽯成分以⽯英为主,少量⽕成岩碎屑,砾径⼀般2~3mm,最⼤4mm。
砂为粉~细砂岩,成分为⽯英、长⽯。
分选差,次棱⾓~次圆状,泥质胶结,较疏松,与盐酸不反应。
荧光⼲、滴照⽆显⽰,系列对⽐2级。
细砾岩:砾⽯成分以⽯英为主,少量⽕成岩碎屑,砾径⼀般3~4mm,最⼤8mm。
分选差,次棱⾓~次圆状,泥质胶结,松散,与盐酸不反应。
荧光⼲、滴照⽆显⽰,系列对⽐1级。
杂⾊泥质砂砾岩:颜⾊以紫红⾊为主,⽩⾊、绿⾊次之,砾⽯成分以⽯英为主,⽕成岩碎屑少量,砾径⼀般2~3mm,最⼤5mm。
砂为粉~粗砂岩,成分为⽯英、长⽯。
分选差,次棱⾓~次圆状,泥质胶结,较疏松,与盐酸不反应。
荧光⼲、滴照⽆显⽰,系列对⽐1级。
灰⾊灰质粉砂岩: 灰质胶结,致密,与盐酸反应强。
荧光⼲、滴照⽆显⽰,系列对⽐3级。
灰⾊含砾砂岩:砂为粉~细砂岩,成分为以⽯英为主,长⽯次之。
砾⽯成分以⽯英为主,⽕成岩碎屑少量,砾径⼀般1~3mm。
分选差,次棱⾓~次圆状,泥质胶结,较疏松,与盐酸不反应。
荧光⼲、滴照⽆显⽰,系列对⽐3级。
灰⾊油斑⽩云质砂岩:砂为粉~细砂,成分以⽯英为主,长⽯次之。
分选中等,次圆状,⽩云质胶结,较致密,与冷盐酸不反应,与热盐酸反应强。
含油岩屑占同类岩屑15%,含油不均匀,不饱满,呈斑块状分布,油质中等偏轻,呈棕褐⾊,油脂感中等,油味淡,不污⼿,滴⽔渗~缓渗呈半珠状。
荧光直照亮黄⾊,滴照淡黄⾊⽚状扩散。
浅灰⾊油迹灰质砂岩:砂为细砂,成分以⽯英为主,长⽯次之。
分选中等,次圆状,灰质胶结致密,与盐酸反应强。
含油岩屑占同类岩屑<5%,含油不均匀,不饱满,呈星点状分布,油质中等偏轻,呈棕褐⾊,油脂感中等,油味淡,不污⼿,滴⽔渗。
荧光直照亮黄⾊,滴照淡黄⾊放射状扩散,系列对⽐10级。
灰⾊油斑细砂岩:成分以⽯英为主,长⽯次之。
分选中等,次圆状,灰泥质胶结较致密,与盐酸反应弱。
含油岩屑占同类岩屑20%,含油不均匀,不饱满,呈斑块~条带状分布,油质中等偏轻,呈棕褐⾊,油脂感中等,油味较浓,污⼿,滴⽔缓渗呈半珠状。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碎屑岩成分命名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一、岩心岩屑描述的内容:1.颗粒物质的组成:岩心岩屑描述主要关注岩石中的颗粒物质,根据颗粒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石英颗粒、长石颗粒、角砾岩屑等。
2.岩石中的胶结物质:除了颗粒物质,岩心岩屑描述还需要描述岩石中的胶结物质,包括胶结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等。
3.粒度分析:除了对颗粒物质进行描述外,岩心岩屑描述还包括对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进行分析,如粒度分布曲线、平均粒径等。
二、岩心岩屑描述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将岩心岩屑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2.显微照相法:使用显微照相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照相,可以用于记录和分析岩心岩屑的形态和颜色,并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3.粒度分析仪法: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通过测量颗粒物质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
4.电子显微镜法:使用电子显微镜对岩心岩屑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进一步研究岩石中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三、岩心岩屑描述的步骤:1.岩心岩屑的收集和处理:将岩心样品进行细分处理,取出岩心中的颗粒物质,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干燥处理。
2.直接观察:将岩心岩屑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描述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粒度分析: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并绘制粒度分布曲线。
4.光学显微照相:对岩心岩屑进行显微照相,记录和分析岩石中颗粒物质的形态和颜色。
5.电子显微镜分析:对选取的岩心岩屑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并研究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岩心岩屑描述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岩石成因、岩石变质和变形过程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对岩心岩屑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揭示岩石形成的环境条件、岩石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变形的历史,对于地质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连盆地东北部南凹槽二1-1132井
岩屑描述记录
岩屑描述记录
第1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3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4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5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6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7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8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9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0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1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2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3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4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5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6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7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8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9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0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1页。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做好岩屑、岩芯描述其重要性就是不言而喻了。
岩屑签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签定除肉眼观察外,必须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及简易签定方法。
签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签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例清楚,文字简练。
1、碎屑岩描述方法1.1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
1.2.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方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他粒级含量<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命名法:岩石中2中粒级的含量均<50%,但又都大于>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置后。
c、不等砂粒岩的命名:岩石中有3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2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砂粒岩。
1.2.2砾岩和角砾岩1.23.1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10%为含砾砂(泥)岩。
1.2.3.2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含量的50%。
1.2.3.3成份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份单一,某成份砾石占75%以上,叫xx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岩石成份复杂,由2种或2种以上岩石成份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1.3.1成份分类a、按杂基信号分类。
岩屑描述规范泥岩1颜色:白色,灰白色,浅灰色,灰色,深灰色,绿灰色,浅棕色,深棕色,暗棕色等2岩屑形状:次块状,块状,次扁平状,扁平状,次薄片状,薄片状等3硬度:不定型,软,微硬,中硬,硬,易碎的,脆的等。
4含有物:化石,粉砂质,砂质,灰质,黄铁矿,炭屑,含炭质,微云母,云母等。
描述顺序:从1――4,一次描述,如:泥岩:浅灰色-中灰色,偶见暗灰色,次块状-块状,中硬,见微云母,轻度含钙。
粉砂岩1.颜色:白色,灰白色,浅灰色,灰色,深灰色,绿灰色,浅棕色,深棕色,暗棕色等2.固结程度:固结差,固结中等,固结好。
3.颗粒:粉砂质颗粒。
4.岩屑形状:次块状,块状,次扁平状,扁平状,次薄片状,薄片状等5.胶结硬度:不定型,软,微硬,中硬,硬等。
6.胶结类型:泥质胶结,灰质交接等。
7.孔隙度:孔隙差,孔隙较差。
4.含有物:化石,泥质,砂质,灰质,黄铁矿,炭屑,含炭质,微云母,云母等。
粉砂岩:浅灰色,固结中等,粉砂质颗粒,次块状-块状,泥质胶结,孔隙差,偶见云母及少量黄铁矿,无显示。
砂岩:1.颜色:无色,透明,半透明,白色,灰白,浅灰色,灰色,灰色,深灰色,绿灰色,浅棕色,深棕色,暗棕色等。
2.固结程度:没胶结,胶结差,胶结中等,胶结好等。
3.粒度:,粒度粗(0.5-2mm),粒度中等,粒度细,粒度很细等。
4.颗粒磨圆度:棱角状,次菱角状,次园状,园状5.分选:分选差,分选较差,分选中等,分选较好,分选好6.成分:石英,长石等。
7.基质:泥质基质等。
8.胶结物:灰质胶结,高岭土胶结,硅质胶结等。
9.化石和含有物:植物炭屑,黄铁矿,方解石等。
10.孔隙度:孔隙差,孔隙较差,孔隙中等,孔隙较好,孔隙好,无可见孔隙。
11.显示描述顺序1――12砂岩:浅灰色,胶结差,粒度中等,次棱角状-次园状,分选较好,泥质基质,灰质胶接,石英,少量长石,孔隙较差-中等,油气显示好:2-5%浅棕色油侵染,荧光直照面积30-50%,亮黄色片状分布,滴照为快速亮黄色花绽状扩散,见10%棕色残余油,油味中等。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 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 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粉砂30%,泥质70%。
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岩石描述方法1. 岩屑描述的基本方法1.1 岩屑描述前的准备工作1.1.1 资料上的准备。
a.地质工程师在开始岩屑描述之前必须认真学习钻井地质设计,熟悉正在施工井将要钻遇的地层层序、组段特征、岩性特征、含油气特征、标志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岩性预测、油气预测、岩屑录井要求等。
b.查看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构造、地层、断层的展布情况,熟悉施工井区的地层、断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分析在施工井可能出现的变化。
c.收集邻井资料,做好井间地层柱状剖面对比图。
d.收集将要描述井段的钻时数据、气测数据及相关钻井参数(包括钻头类型、钻头新旧程度、钻压、排量、起下钻位置、加单根位置、循环钻井液位置等参数)。
1.1.2 物资上的准备a.准备好岩屑描述用的《岩屑描述薄》、2H铅笔、单面刀片、橡皮擦、草稿本。
b.准备好做岩石简易实验的稀盐酸(5~10%)、镁试剂(10%)、氯仿、酒精灯、滤纸。
c.准备好装岩屑的盘子、挑岩屑用的镊子、采样用的袋子(大、中、小不同规格)。
d.调试好观察岩屑用的双目镜,准备好放大镜(10倍或20倍)、荧光灯及标准对比系列等。
1.2 岩屑的粗描工作1.2.1 原始资料收集a.地质工程师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应首先收集将要描述井段的钻时、气测、工程参数资料(包括钻头类型、钻头新旧程度、钻压、排量、起下钻位置、加单根位置、循环钻井液位置等参数)。
b.对照钻井地质设计,了解将要描述井段的岩性特征。
c.按照远看大套分层,近看岩性变化的原则,对岩屑进行粗描。
通过远看找出大套岩性组合的变化点,确定分层位置和地层界线位置(岩屑未干时,在岩屑晾晒场地进行)。
近看——就是逐包细查岩屑百分比的变化,确定岩石单包定名。
1.3 岩屑细描工作经过在岩屑晾晒场地的粗描,基本上形成了描述段岩性的初步轮廓,但要具体确定每一包砂样的岩性,还需对干燥后的砂样进行细描。
a.细描时要认真查看新岩屑出现的位置,仔细检查砂样中不同类型岩石含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岩性分层界线的井深,并对大套观察时初步分层界线进行校正。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 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 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粉砂30%,泥质70%。
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模式泥岩类:紫红色砂质泥岩:砂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紫红色泥岩:质纯,较硬,加HCl—。
灰质泥岩:灰质分布较均匀(不均匀,局部较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较硬(软),加HCl++。
黑色炭质泥岩: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灰褐色油页岩: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页片厚0.5~1mm,具挠性,页理间夹灰质薄膜,加HCl+。
点火可燃,具沥青味。
灰质油泥岩:褐灰色,灰质分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沥青味。
灰色含砾泥岩: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8mm,一般2~5mm,次棱角状,较软,加HCl—。
黑色炭质页岩:页理较发育,页片厚约0.1mm~0.2mm,可剥成薄片,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浅灰色(紫红、灰黄色)铝土质泥岩:质纯,断口较光滑,舌舔有涩感,较硬,加HCl-。
无色盐岩:质纯,透明,脆,味咸,易溶于水,加HCl-。
无色含膏盐岩: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味咸,易溶于水,较硬,加HCl-。
深灰色含膏泥岩: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吸水较强,手捻易碎,较软,加HCl¯。
砂岩类:(砾石井壁取心、岩心描述加砾石球度,岩屑描述中不描。
岩屑描述中只有特殊岩性及含油岩性描述滴水试验。
)灰白色含砾砂岩: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4mm,一般1~2mm,次圆状,砂以细砂为主,含少量中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松散,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含砾泥质砂岩:砾石为片麻岩岩块和石英,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棱角状,泥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较疏松,加HCl-,滴水渗入,荧光试验无显示,含气试验无显示。
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含灰质,较疏松,加HC 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泥质粉砂岩:泥质分布较均匀,较疏松,加HCl—。
岩屑描绘一、鉴识方法:采纳面积百分比法或定量百分比法预计百分比。
在描绘台上按次序摊开十来包或几十包砂样,从宏观上找出颜色、岩性、含油状况有显然变化的界线,为下一步细描划出大的轮廓。
如岩屑十分混淆,界线不显然,则要参照钻时或其余资料粗区分层界线。
二、岩性段的区分:(一)、分段(层)原则:1、新成分的出现,标记着一个新层的开始。
岩屑百分比的增添标记该层的连续;岩屑百分比的减少,说明该层的结束。
2、在大套单调岩性中,颜色、结构或含油性有变化者也应分层描绘。
3、厚度小于0.5m 的标准层、标记层、特别岩性和含油显示层应分层描绘。
4、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新成分,此中一种比另一种显然地多,分层时只定多的一种,而将少的一种看作夹层办理。
(二)、分段方法1、利用地区资料及钻屑特点尽可能排出假岩屑。
2、真岩屑中出现某种新成份时,哪怕数目极少也应当分层命名,以该取样间距顶界作为新岩性段的顶界。
3、新成份百分比稳固增添,说明正在新岩性段中钻进。
4、新成份开始减少,说明某种新岩性段钻完,进入此外的新地层,应以该取样间顶界划上一岩性段底界。
5、两种岩性百分比同时增添,以含量高者命名分层,少者作夹层、条带或结核加以表达。
6、两种百分比等量,稳固出现或屡次对应增减时,钻时变化不显然,说明为两种岩性互层。
7、成份复杂,成份多种,不是岩屑失真,就是砾石杂岩层,依详细状况剖析。
8、成份重复出现,若一定不是掉块,就是出现了与上部地层岩性邻近的新岩层。
9、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邻近的岩性,且含量靠近,下一包又同时减少出现此外的新岩屑,则不可以定为互层,只好各定一半。
10、两种旧成份,以百分比增添的岩性命名。
11、对易碎、易散、易溶解的岩性,如石膏、可塑性泥页岩、沥青、煤、盐岩等,可参照钻时、氯根含量、钻进液性能,借助邻区资料进行综合剖析后区分。
(三)、真假岩屑的判断1、假岩屑A.色彩模糊,形态大而圆,局部有微曲面的岩屑常常是上部地层在井经较长时间冲洗、磨损,超迟到时间返出井口的残留岩屑。
岩屑砂岩描述嘿,咱今儿来聊聊岩屑砂岩呀!你说这岩屑砂岩,就像是大自然手里的一块特别拼图。
岩屑砂岩啊,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
它就好像是由各种小碎片拼凑起来的一幅画。
这些小碎片呢,就是各种岩石的碎屑。
想象一下啊,就像是一个大杂烩,啥都有!有石英啊,长石啊,还有各种各样你可能叫不上名字的岩石碎屑。
它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的。
有时候是灰扑扑的,就像刚从土里刨出来似的;有时候又有点泛黄,感觉像是被太阳晒久了。
这颜色的变化,不就跟咱们人换衣服似的,不同的时候穿不同的颜色嘛!岩屑砂岩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嘞!有的颗粒大得很,你一眼就能瞧见;有的呢,又小得不得了,得仔细瞅才能发现。
这多像咱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啊,有大事小事,都得认真对待。
你知道吗,岩屑砂岩可结实啦!就跟那倔强的老牛似的,不容易被破坏。
它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岁月的侵蚀。
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要是房子都用岩屑砂岩来建,那得多牢固呀,说不定能住个几百年呢!而且啊,岩屑砂岩在地球上可不少见呢。
你去山上溜达一圈,说不定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它还对咱们了解地球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呢!通过研究岩屑砂岩,咱们就能知道过去发生了啥,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多神奇呀,就好像它是地球的一本秘密日记,等着我们去解读。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岩屑砂岩,那这个世界得少了多少乐趣呀!没有它那独特的颜色和纹理,没有它那结实的身躯,没有它那背后隐藏的故事。
所以说呀,岩屑砂岩可真是个宝贝呢!咱们可得好好珍惜它,好好研究它,让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它就像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一份特别礼物,等着我们去慢慢拆开,去细细品味。
你说是不是呢?。
岩屑描述术语1、正常钻进正色纯泥岩:(1)质不纯,性较软,局部含粉砂质,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易造浆。
(2)质较纯,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3)以棕红色和绿色为主,质较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
(4)质较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
(5)质纯,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6)质纯,性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7) 质纯,性硬,略具吸水性,可塑性差。
8) 质较纯,含粉砂,分布不均,性硬,略具吸水性,可塑性差。
9)质较纯,含砂质,性硬,吸水及可塑性差。
)质纯,性硬,吸水性好,略具可塑性。
10)质不纯,性较硬,含少量粉砂,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11)杂色泥岩描述/颜色不均,棕褐色为主,浅灰绿色次之,灰色少量,质纯,性脆,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12)质纯,性较硬,具吸水性,可塑性差。
13)质纯,性硬且脆,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14) 质不纯,性硬,局部含少量粉砂,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15) 质纯,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断口平整。
16) 质不纯,见少量碳屑,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断口平整。
17) 质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易造浆。
18) 质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易造浆,片状,瓷状断口。
19)颗粒质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可塑性中等,易造浆。
20)杂色泥岩描述/以棕褐色、灰绿色为主,质纯,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断口平整。
21)局部含碳屑,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断口平整。
22)质不纯,见少量碳屑,性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断口平整。
23)质纯,性较硬,吸水性中等级,可塑性中等,易造浆。
24) 色均,质纯,性脆,较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25) 色均,质较纯,性脆,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26) 色均,质纯,性脆,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27) 色均,质纯,性脆,较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易剥落。
28) 质纯,性脆,较硬,吸水性差,可塑性差。
29) 质不纯,微含砂,性较软,具吸水性,可塑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