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201.50 KB
- 文档页数:5
细菌
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
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一)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
细菌的形态不
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结合同步学习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点 (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同步学习
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100×29
=51200(个) 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
探究竟大家谈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过程与方法】(1)应用观察图片,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图片观察法。
【教具】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激发了解细菌的兴趣。
术密不可分(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在.观察细菌的图片,学生.多媒结细菌的生殖特点。
分组讨论,小结“日常【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的结构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寄生、腐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教学评价设计】拟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法,通过课堂小结,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完成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节课堂教学。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三、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细菌》一.课标要求: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
二.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繁殖方式,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
《细菌》一节是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基础上对细菌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是第一节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第三节《真菌》的学习中,又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作对比,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比较细菌的形态结构,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3.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任务一:细菌的发现1.课件展示自学任务,学生阅读课本71页“细菌的发现”。
2.多媒体展现巴斯德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细菌来自哪里。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用课件显示电子显微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出细菌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细菌的形态不同,那结构也不相同吗?”,2.学生阅读课本73页“观察与思考”中的细菌结构模式图,掌握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3.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
4.课件出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图,与细菌结构图对比,学生找出异同点,并设计表格进行归纳。
第二节细菌一、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难点: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四、教学资源:菌落五、教学方法:本节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第周第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二)授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课,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
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细菌的生殖(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预习新知】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了显微镜,观察到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法国科学家,设计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造成的。
他还发现了、,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消毒法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或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有、
、等不同形态。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
其结构有、、,和动植物细胞相比却没有,只有集中的区域,也没有,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等结构。
第二节细菌【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
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
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第二节细菌
一、教材分析
“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
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细菌》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第2页):
(1)细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颜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一般呈白色。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2)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
有红、褐、绿、黑、黄等,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课件第4-7页)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
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
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课件8-9页),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课件10页):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
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课件11页):
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
(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
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课件13-14页,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
(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3)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
(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
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
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
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