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6.57 KB
- 文档页数:45
人教版初中八上生物教案
教案主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的组成及其功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
教学重点:
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胞的复杂结构;
2.掌握细胞的功能。
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玻片、细胞标本等;
3.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观看细胞结构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Step 2:呈现
展示细胞的结构PPT,介绍细胞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Step 3:实验探究
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标本,了解细胞结构的真实情况。
Step 4: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功能,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Step 5:总结
通过总结讨论内容,让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Step 6:拓展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对细胞的理解。
Step 7:作业布置
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延伸:
安排相关实验或讲座,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以上是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的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3. 了解不同种类生物的特点和生态适应能力;4. 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2. 教学难点:- 不同类群生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列举的生物,并分享其特点和适应能力。
第二课时:生物分类1. 回顾(5分钟)- 复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类方法讲解(15分钟)- 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如形态特征分类、遗传分类和进化分类等。
3. 分类实践(20分钟)- 提供一些生物样本或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将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课时:不同类群生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1. 导入(5分钟)- 展示不同类群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兴趣和好奇。
2. 类群特点讲解(15分钟)- 分别介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类群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3. 小组研究(2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群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介绍该类群的特点、适应能力和与其他类群的异同。
第四课时:保护生物多样性1. 导入(5分钟)- 给学生展示一些生物灭绝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与关注。
2. 保护措施讲解(20分钟)- 讲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手段,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毒害物质的使用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
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
”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1一、学情分析: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们已学到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
本期仍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竭尽所能开设实验课、开展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使同学们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知道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具体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出假设、设置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数学推算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出现;认同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八上
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和过程。
2. 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3. 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重点难点:
1. 细胞分裂的过程和重要性。
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玉米根尖等;
3. 复印好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单介绍细胞和其重要性,引出细胞分裂的主题。
二、讲解细胞分裂的意义和过程(15分钟)
1. 细胞分裂的意义;
2. 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三、展示有丝分裂显微镜实验(10分钟)
学生观察有丝分裂的显微镜实验,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10分钟)
通过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五、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细胞分裂的理解,分享意见并相互学习。
六、练习与讲解(10分钟)
老师讲解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题作业,并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对细胞分裂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为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共包含多个单元和多个章节。
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知识、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结构和生活性等方面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活泼的插图、简明易懂的语言,旨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使学生能够正确分类植物和动物,并认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能够正确分类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并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1.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次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直接讲解,向学生传达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示范法:通过举例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类植物和动物;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4. 讨论和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研究。
五、教学过程本次教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 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生物有一个整体概念;2. 分类植物:通过展示图例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种类的植物;3. 分类动物:通过图例和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进而归纳总结;4.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生物的分类规律和原理;6.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本次研究的要点和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实验的积极性、对生物的理解程度等;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3. 针对课堂讨论和总结,通过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
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
概述
本教案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 掌握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本教案包括以下单元和主题:
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2. 种群和生态系统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
4. 植物的生活与适应
5. 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
教学活动
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导入活动: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研究动力
-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逐步讲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
- 复与检测:组织学生进行复和自主研究,进行知识检测和评价
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本教案的教学活动,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 实验器材和材料
- 图片、视频和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料
- 学生参考书和练册
- 展示板和课堂展示物
教学评价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日常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练册
-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
- 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
通过
本教案的指导,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生物学的学习水平和科
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电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掌握生物的组成、特征和生命活动;
3. 熟悉典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对生物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教案涵盖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所有章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生物及其特点;
2. 生物的组成;
3. 生物的营养;
4. 生物的呼吸;
5. 生物的循环;
6. 生物的运动和支撑。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彼此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效果和互动性。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是本教学的重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思考来深化理解。
2. 学生对生物的组成、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是教学的难点,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来提高。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报告来评价他们对生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可采用小组讨论和问答形式的评价,检测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电子教案》的基本框架。
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初中生物教案八上人教版
课题:植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植物分类;
3. 学会观察和鉴别不同类别的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植物分类;
3. 学会观察和鉴别不同类别的植物。
教具准备:
1. PPT
2. 图片或实物植物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所学的植物种类,植物的特点;
2. 提出问题: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分别介绍常见的植物分类,如: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等;
3. 利用图片或实物植物样本展示不同类别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和鉴别。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观察准备好的植物样本,按照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2. 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互相讨论并进行修正。
四、总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强调植物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的意义。
五、作业(5分钟)
1. 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练习题;
2. 回家观察周围的植物,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区分不同类别的植物也有了一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分类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共89 页)目录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第七节哺乳动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五章病毒第六单元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节从种到界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 )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代表生物淡水:水螅海水: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2、水螅的结构:内胚层、外胚层、消化腔、触手、口、芽体3、腔肠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体表有刺细胞③有口无刚二、扁形动物1、代表生物独立生活:涡虫寄生生活:血吸虫、绦虫2、涡虫的结构:眼点、口、咽、肠3、扁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背腹扁平③有口无肛教学反思: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 生物的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4.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单元植物的生命活动1. 细胞的基本结构2. 植物的组织和器官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4.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三单元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细胞结构2. 动物的组织和器官3.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4.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 遗传的概念和规律2. 生物的变异3. 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第五单元人与生物圈1. 人体生理活动2. 人体健康和疾病3.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4. 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实验和调查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1. 每周课时:4课时2. 学期总课时:24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模型、实验药品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4. 网络资源:生物学相关网站、视频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4课时3. 第三单元:4课时4. 第四单元:3课时5. 第五单元:5课时八、教学总结1. 定期召开教学总结会议,反思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6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6篇本期仍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竭尽所能开设实验课开展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过程与方法:1期初“三个一”:订一个奋斗目标找一个互助伙伴提一条教学建议。
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2每堂“三个一”:提一个学科问题记一个知识结构出一份测试试题。
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让渡给学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单元一: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概述
- 目标:介绍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
- 探讨生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研究基本的生物分类方法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方法
- 目标: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重点: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 研究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掌握生物的分类层级结构
单元二:遗传与进化
第三课时:遗传的基本规律
- 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重点: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内容:
- 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探讨遗传变异的原因
- 理解遗传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进化的基本原理
- 目标: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重点: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内容:
- 研究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 探索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和比较解剖学
- 理解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继续撰写下一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第一节初识生物
教学目标
- 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掌握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的概念
-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质
-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 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2. 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
- 生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 生物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竞争、合作等方式相互作用
- 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适应、调节等方式相互作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2. 介绍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特点
3. 讲解生物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总结各组的观点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生物的作文
教学资源
- 生物图片
- PPT课件
- 板书工具
教学评估
-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 学生对生物定义和特点的准确理解
-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情况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理解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资料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的挂图、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学生:(随意地猜测)二、新课教学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动作是怎样完成的。
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学生:跟着老师做屈肘和伸肘动作。
教师:同学们能看到胳膊弯过来了,就能断定谁参与了?学生:骨。
教师:屈肘时摸一摸你的上臂前面有什么变化?学生:变硬变结实了。
教师:变结实的是什么?学生:肌肉。
教师: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教师:下面请大家观察骨骼模型和关节的挂图,想一想,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学生可以到讲台前动一动骨骼模型,以感受关节分布的普遍性)学生:探究活动1: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人身上有很多关节。
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加快。
教师:那动物呢?尤其是哺乳动物是不是也这样?学生:是。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展示:屈肘的模型或课件。
学生:是肌肉。
教师:骨骼肌是如何带动关节运动的呢?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探究活动2:肌肉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学生: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初中八上生物教案全册人教版课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3. 能够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2.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第八册;2. 黑板、彩色粉笔;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玻片、刀、尖头镊子、移液管、荧光显微镜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细胞的基本概念;2.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二、讲解(15分钟)1. 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介绍细胞的分类和特点;2. 解释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3. 展示细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
三、实验(20分钟)1. 小组合作,观察鸡蛋的不同部分的细胞结构;2. 制作玻璃片刮下的细胞涂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3. 小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细胞之间的异同。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讨论;2. 总结细胞的分类和特点;3. 督促学生加深对细胞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2.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描述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5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1知识精华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自然选择主要论点过度繁殖:进化的条件生存斗争:进化的外因、动力、手段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基础、(变异:不定向,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遗传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适者生存实例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评价贡献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说明物种是可变的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足对遗传变异的性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起作用等,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现代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强调地理和物种的同一性,使研究对象从单一的个体变成相互关联的集体。
种群的基因库: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概念强调基因库的连续性。
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数量/(种群中该基因数量+种群中等位基因数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种改变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题例领悟例1:人工选择因此能选育出品种来,自然选择因此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选择的基础是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相同点。
达尔文的工作是从家养条件下的动植物品种的培养开始的,并明确提出了人工选择学说,进而领悟到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之处是题目所明确提出的“选择的基础”是一样的,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
从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也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品种符合人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这个群体的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水螅1.生活环境:淡水中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3.结构:4.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三、扁形动物(一)涡虫1、生活环境2、形态结构3、生活方式(二)猪带绦虫(三)华枝睾吸虫(四)日本血吸虫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板书:第三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一)一、蛔虫的形态结构雄虫:15-25cm 尾部卷曲雌虫:15-35cm尾总尖直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生殖器官发达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三、危害四、预防措施五、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六、常见的线形动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游泳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
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
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一)鱼的呼吸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
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鱼的运动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
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
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
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一)、鱼的形态特征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鳃;呼吸器官鳍:运动器官(二)、鱼的呼吸水口鳃(气体交换) 鳃孔水(三)、鱼的运动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鳔: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四)、鱼与人类的关系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与技能: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 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