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1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部编版语文(人教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完整教学教案、习作指导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有童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相应的习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理解不够深入,写作技巧欠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
4.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写作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写作指导法: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阅读材料。
3.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生动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
通过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子仿写、口语交际、作文以及日积月累。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提高句子仿写能力,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提升作文水平,并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课词语,能够正确运用;学会仿写句子,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高作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1. 词语的正确使用与辨析。
2. 句子仿写的技巧与方法。
3.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4. 作文的构思与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情境创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词语学习1. 学生自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 教师讲解词语,分析词语用法。
3. 学生举例运用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三、句子仿写1. 学生自读句子,分析句子结构。
2. 教师讲解仿写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3. 学生展示仿写成果,互相评价、交流。
四、口语交际1.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2. 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口语交际内容。
3.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展示,互相评价、交流。
五、作文1.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作文要求。
2. 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3. 学生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六、日积月累1. 学生分享自己的好词好句,互相学习。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词语学习2. 句子仿写3. 口语交际4. 作文5. 日积月累作业设计:1. 抄写本课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最新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参考第一课时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篇1[教学目标]1、认识“辆”“匹”“册”等7个生字,正确认读“一辆车、一匹马”等6个数量短语,初步养成使用量词的习惯,对于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量词。
2、熟读并背诵《字母表》。
能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一配对。
3、学会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形近字的字形,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4、熟读并背诵《春晓》,感受雨后清晨的美丽春光。
5、阅读《阳光》,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量词,背诵古诗。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理解诗文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识字加油站1、出示生词卡片。
教师领读生词,学生跟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
2、仔细观察,这一组词语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以“一”开头的词组,揭示量词的概念)3、学习量词。
出示相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根据图片上的信息,来说一说物体的数量。
如,老师问:一车?生答:一辆车。
4、量词的用法:这些量词都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单位,针对不同的事物,所使用的量词也不一样。
量词不可乱用,要使用恰当。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量词?说一说。
(一只鸡、一头牛、一朵花、一个苹果)二、字词句运用1、找一找,连一连。
(1)复习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指名背诵,分小组背诵,评选出最熟练小组。
(2)教师利用展示《字母表》,仔细观察每一组大小写字母,说说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同桌展开游戏活动,一个同学出示大写字母,另一个同学从字母卡中找出对应的小写字母,然后两个同学将字母卡同时放在桌上,一起读一读。
(4)出示课本上“找一找,连一连”的内容。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行对答案,对全对的同学提出表扬。
(5)学生拿出练习本,开始默写《字母表》,查漏补缺。
2、读一读,想一想。
(1)出示课本上的两组字,教师指名读,及时正音。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各有怎样的特点。
五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案5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教案需要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教学步骤和所需材料,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反义词,认识矮、瘦等六个生字,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2、能背诵26个英文字母,培养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大写字母的学习。
〖课前准备拼音大小字母卡片。
〖教学流程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课文上的词: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出示生字:矮瘦暗丑闲旧⑴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⑵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如:瘦、丑是翘舌音)4、师生合作读:师读高生读矮。
5、男女同学合作读。
6、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7、扩展运用:⑴你能说说其他反义词吗?⑵说句练习,如长颈鹿高,猴子矮。
小结:在平时生活中,从人们的说话中可以认识许多字。
二、我会读1、过河游戏。
板画:小河教师提出过河要求:读出这个词语就是等于能踩着这块石头过河。
出示词语: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2、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齐读。
4、指名过河,同桌两人接力过河。
5、评出最佳合作奖。
6、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语里都有一个打)7、请同学给每个词语中的打换个字。
三、读读背背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
你认识它们吗?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同桌互读。
⑷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⑴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⑵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⑶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
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五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表示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二主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用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其特征,并注意合理安排材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做到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如何选材、如何材料、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选材、材料、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写作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选材、材料,以及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选材、材料。
2.示例法:教师通过讲解范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写作心得,提高写作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编写教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范文、事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自己喜欢的事物相关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的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它的特征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范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中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写作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实验学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文体,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同文体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内容分析: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当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本组课文围绕着“永远的童年”这一同学们熟悉的主题来写的,同学们接触起来都比较容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课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古诗、现代文、语文实践活动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通过阅读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3.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理解和运用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3.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设备。
3.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语文园地二》,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感受语文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篇寓言故事的阅读,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并通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体的文章,他们能够理解其中的寓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语文知识点,如修辞手法、词语用法等,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主题,学会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学会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语文园地二》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教学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说课稿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一篇课文进行。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内容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材结构上,按照“导语-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总结提高”的顺序进行设计,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导入新课,二是自主学习,三是课堂讨论,四是总结提高。
导入新课是通过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课堂讨论是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总结提高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课题5古诗词三首设计教学目标、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初知“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四、再读全词,回味“美”、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课题6冬阳?童年?骆驼队设计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歌曲《送别》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
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课题7祖父的园子设计教学目标、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