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第二次鸦片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8
2016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动。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世纪60年代
(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俄国手里收回伊犁。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额尔金:英国全权专使火烧圆明园罪魁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
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事件,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期间。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许多特权和利益,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遵守这些条约,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
其次,1856年发生的一起中英冲突——灵渠事件,导致英法联军进攻广东。
2. 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为几个重要的战役。
1859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北京,攻占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再次战败,签订的条约更加不利于中国,削弱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3. 条约内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两个重要条约。
这两个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香港、澎湖群岛等地;中国政府还需赔款,并给予英国驻京公使驻地;条约赋予了西方列强在华居住和经商的特权等。
4.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以及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战败使中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和革新的迫切性,推动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另一方面,战争也加剧了中国的国家危机,促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
5. 抵抗与纪念:尽管战争中,清政府的抵抗力量相对较弱,但中国人民并不甘心屈服于外国列强。
后来,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进行了许多反抗和抵抗的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中国也在不断的复兴和发展中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状态。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纪念这段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这篇文章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战争的原因、战争经过、条约内容、影响以及抵抗与纪念等方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
主谋:英国、法国;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4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根本原因19 世纪 5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2、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战争经过1、时间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
2、参战国家英国、法国为主凶,美国、俄国为帮凶。
3、战争进程(1)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2)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4)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进而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三、不平等条约1、《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2、《北京条约》(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赔款额大幅增加。
四、战争影响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3、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4、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五、火烧圆明园1、时间1860 年 10 月。
2、侵略者英法联军。
3、概况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精华,被侵略者洗劫和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启示1、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大清的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此次战争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法国的波拿巴王朝时期、以及中国的清朝咸丰时期。
中英两国对签订条约各执一词,大清水师登上英艇“亚罗”号搜捕海盗,因而发生冲突,引发英法联军之役(1856至1858年),结果两国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英国得派遣外交代表到中国,战事暂告平息。
第一任使节为香港首任布政司布鲁司爵士,他奉命前往北京呈递国书,但途经大沽突遭炮轰,于是1859年至1860年间,战火再起;英军拟保留九龙半岛驻防,经英国驻广州领事白加士爵士与两广总督交涉后,获得九龙半岛南端(北至界限街)连同昂船洲之租借权。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致洋货经常滞销。
同时,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急剧增长,也直接排挤了其它工业商品的销售。
英国既想尽量扩大鸦片贸易,又想大量销售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国增辟商埠,开放长江和内陆贸易,减轻洋货转输内陆的税收。
当时法国也不满《黄埔条约》中关于只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力图取得深入中国内陆传教的合法地位。
过程战争爆发广东水师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检查装有走私货物的“亚罗”号船,并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有海盗嫌疑的中国船员。
英领事巴夏礼称“亚罗号”曾在香港登记,要求释放全部被捕水手,为水师官员所拒。
巴夏礼向公使包令报告中国水师在该船捕人时,曾扯落船上的英国国旗,有损英国的权利和荣誉,要求广州当局赔礼道歉、释放人犯。
“亚罗”号是中国人苏亚成于1854年8月建造。
苏亚成非法弄到一张港英执照,并雇用了一名叫亚罗的外国人在船上工作,便称“亚罗”船。
1855年6月,该船转卖给另一中国商人方亚明。
1.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目的、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
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
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
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2.难点分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应帮助学生从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的角度去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我们认可了一个结论,即中国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发生了变化。
那么,谁能说说那是怎样的变化呢?生:(回忆,作答)师:鸦片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当中国人仍处在屈辱、困惑,亦或是反思的时候,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板书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原因师:(开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他们要修什么约?生:(回忆已有知识,或阅读课本有关知识,自由发言)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法、美也已接近完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之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持续影响的结果。
本文将从战争原因、战争经过和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全面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和欺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强迫清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了多个沿海港口。
然而,西方列强并未满足于此,继续对中国进行掠夺。
为了寻找更多贸易机会和领土,英国、法国等国家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56年爆发,最初是由一起英船被中国军舰袭击事件引发的。
随后,英国和法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
在战争中,英法联军积极利用先进的武器和战术,迅速攻占了中国的沿海城市,并最终进攻到北京。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三、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导致了清朝政府的衰落和动摇。
清政府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和无能让人民失去了对其的信任,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其次,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战争期间,大量的财富被掠夺,许多重要的港口被占领,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人民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侮辱感到愤怒,并逐渐形成了抵抗外敌的民族意识。
综上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发生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和掠夺的结果,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与动荡。
然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并开始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起义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连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全力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史称同治中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851年太平天国大举起事后,席卷华中、华南许多省份,给清廷统治带来重大的打击。
1854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
俄国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
1857年,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
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法国也开始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根据《南京条约》中的利益均沾原则,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趁机谋求利益;但四国的修约要求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列强开始谋求兴兵借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
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
终于,发生于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法联合出兵中国的导火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后对叶名琛发出修约照会,不得要领。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原因: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
3.开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4.结果: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等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继续: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2.史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地域: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3.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4.影响: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四.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是学习历史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整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概述:1、原因: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交涉”失败。
(3)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2、经过:(1)1856 年秋,英国军舰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1857 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
(3)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4)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天津,进而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个通商口岸(汕头、台湾、淡水、九江、汉口、镇江、南京、烟台、营口)·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时间:19 世纪 50 年代末到 80 年代。
2、概况:①《瑷珲条约》(1858):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 多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条约》(1860):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 多万平方公里。
③《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多万平方公。
④《改订条约》(1881):割占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伤痛。
战争的起因,表面上看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曾被海盗夺去,后被中国水师收回。
但英国却借题发挥,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还指责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
而“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在中国内地非法传教,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府处死。
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战争。
然而,这些所谓的“借口”,实质上只是英法列强为了满足其贪婪欲望的幌子。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据了上风。
他们的坚船利炮,轻易地突破了中国沿海的防线。
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武器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抵抗显得十分艰难。
1858 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让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
但英法列强并不满足,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准备扩大侵略。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占领了天津,随后向北京进犯。
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联军的进攻。
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他们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圆明园这座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精华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他们掠夺了无数的珍宝、文物和艺术品,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焚烧。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租界和内河航运权,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
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强国御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