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概述(补充)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行政公文写作概述第一节公文概述一、公文的概念公文——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团体行使职权、办理公务所使用的文书。
是党和国家在有关公文管理的法规中明确规定的公务文书。
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13种公务文书(即行政机关公文);14种公务文书(即党的机关公文)。
行政机关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指出: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党的机关公文——《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亦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由上表可见,两种公文相同的文种共有9种第二节行政公文写作概述一、行政公文的特点和种类(一)、行政公文的特点1、作者的法定性2、制发的程序性3、公文的法定效力性4、体式的规范性(二)、行政公文的种类◆1、按适用范围来划分:命令(令)、议案、决定、意见、公告、通告、通报、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2、按缓急程度来划分:(办理时限)特急:一天内办理完毕急件:三天内办理完毕注:党的机关公文凡紧急文件分别标“特急”、“加急”一般文件:◆3、按保密级别划分:绝密、机密、秘密◆4、按文件载体和发布方式划分:文本发文——通过一定的文件传递渠道发送文本文件。
绝大多数公文属于此类。
电传发文——通过电报、传真、计算机等手段迅速传递给收文单位的文件。
报刊发文——通过报刊登载发表文件。
一般是面向全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布公务事项。
如命令、通告、公告公开张贴——将同一文件以特殊格式印制多份并以张贴形式公布。
一般为公告和通告。
◆5、按行文方向划分: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二、行政公文的构成要素(公文格式)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
我们来看一下这份文件,以一条鲜红的横线(即红色反线)隔开了眉首部分和主体部分。
公文概述第一节公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一、公文的概念二、公文的特点(一)使用的公务性(二)内容的权威性(三)作者的法定性(四)体式的固定性(五)办理的程序性(六)管理的规范性三、公文的作用(一)法规和准绳作用(二)领导和指导作用(三)宣传和教育作用(四)联系和知照作用(五)依据和史料作用第二节公文的发展简况和分类一、公文的发展简况二、公文的分类(一)按行文方向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二)按性质、作用分: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联系性公文:记录性公文:(三)按公文主送机关情况的不同分:普发性公文:专发性公文:(四)按公文内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分:保密公文:非保密公文(五)按公文送达和办理时限要求的不同分:紧急公文常规公文第三节公文格式一、公文格式概述(一)公文格式的概念(二)公文格式拟写依据二、公文格式的制作规则(一)公文书面格式的构成(二)公文书面格式的写作1.眉首格式。
(1)公文份数序号。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3)紧急程度。
(4)发文机关标识。
(5)发文字号。
(6)签发人。
2.主体格式。
(1)标题。
(2)主送机关。
(3)正文。
(4)附件。
(5)成文日期。
(6)印章。
(7)附注。
3.版记格式。
(1)主题词。
(2)抄送机关。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三)行政公文用纸、印装格式1.用纸格式。
2.印装格式。
第四节行文规则一、行文关系(一)上行关系1.逐级上行。
2.多级上行。
3.越级上行。
(二)下行关系1.逐级下行。
2.多级下行。
3.直达基层组织或群众。
(三)平行关系二、行文规则(一)行文根据的规则1.根据隶属关系行文。
(1)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3)相互协作的关系。
2.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意效用。
(二)重要行文的抄送规则(三)协商一致的规则(四)联合行文的规则(五)请示的规则1.不得越级请示。
2.一文一事。
3.一头主送。
4.不得同时抄送下级机关。
5.不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公文概述(补充)_写作指导公文概述(补充)一、含义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属于应用文。
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
狭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公文。
二、分类公文按其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如决定、指示、公告、通知、通知、通报等。
平行文指同级机关或不同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等。
通知、公文纪要有时也可作为平行文。
公文按其时限要求,可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
公文内容有时限要求,需迅速传递办理的,称紧急公文。
紧急文件可分为特急和急件两种,紧急公文应随到随办,时限要求越高,传递、办理的速度也就要求越快,但要“快中求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文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常规公文,也应随到随办,以提高办文效率。
公文按其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
绝密、机密、秘密公文又称保密文件,是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
文件的密级越高,传达、阅办、保管的要求也越严。
三、公文的行文关系(1)行文关系,是各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系在公文运行中的体现。
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分为同一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同一系统的平级机关之间以及同一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不同系统的机关、部门之间不相隶属关系。
行文关系是根据行文单位各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2)建立正确的行文关系,遵守必要的行文规则,有助于机关、部门、单位维护正常的领导和管理,避免行文混乱,防止“公文旅行”,克服文牍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一定的行文关系,规定和约束了公文按照一定的方向运行,通称为行文方向。
行文方向是行文关系的反映。
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
最新行政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导读:第一章公文概述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一、公文的概念公文的基本含义 ,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 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 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特点。
(4)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公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代政权的性质,也反映了统治者的需要及其对公文在行使政治权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公文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文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并为其服务。
三、“文书”、“文件”、“公文”这三个概念,在机关的日常活动中是基本一致的。
四、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 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3) 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4) 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5) 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五、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领导和指导作用。
(2) 行为规范作用。
(3) 传递信息作用。
(4) 公文联系作用。
(5) 凭证记载作用。
六、公文的分类:(1) 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2) 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 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
(4) 从公文的制发机关的性质和公文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
法规文件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法令文件、行政法规文件。
(5) 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常见的公文分类还有:(1) 从文件的缓急程度上划分,分为特急件和急件。
(2) 从文件的使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和技术文件。
公文的种类1、关系上行公文:下级机关向上级主管机关的行文,如请示、报告、意见等下行公文:上行机关对本机关下属单位的行文,有指示,意见,决定、决议、通知、通报、会议纪要、批复等平行公文:不具有隶属关系的机关,如函2、性质行政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公文党务公文:由党的各级机关制发的公文法规公文:由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如规定、条例、规则、办法、细则、守则、制度、规范等外交公文:在外事活动中专门使用的公文,国书、议定书、照会、备忘录、护照、条约等司法公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机关或部门在依法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所制作和使用的各种文字材料军用公文:国家军事机关所使用的各种公文3、作用法规性、计划性、指导性、总结性、请示答复性、告知性、商洽性4、使用范围通用公文、专用公文、公布公文、内部公文5、重要程度绝密公文最核心机密内容机密公文比较重要机密内容秘密公文重要机密内容6、公文送达和办理时间特急公文办理时限一般不得超过24小时紧急公文不能超过3日以办公文不宜超过15日法定文种:18个。
党的机关法定文种有14个,如: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有13个,如: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非法定公文:通知(下行)、报告(上行)公文作用:会议纪要:属于会议文字记录性的文件通知、通报:属于告知性,周知性文件决定、决议:行文方向是自上而下请示:行文方向是自下而上函:行文方向是平行的公告、通报、报告:行文目的在于向人们周知、告诉某一事项指示:行文目的在于指导工作,要求下级机关或单位循此执行批复:行文目的是上级对下级作出的批示和答复请求上级给予指示、帮助和支持的,用请示、意见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用报告推动、指导下级工作的,用指示、通知商洽、联系、询问某一事项,用函格式公文格式要素一般由版头、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抄送机关、机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题词、印制版记等组成。
公⽂概述公⽂概述第⼀节公⽂的概述公⽂是公务⽂书的简称,指在公务活动中按⼀定(程序)和(格式)形成和使⽤的、表达(社会集团意志)的⽂字材料。
公⽂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公⽂,范围包括法定公⽂、专⽤公⽂和事务公⽂;狭义的公⽂仅指法定公⽂和专⽤公⽂。
法定公⽂⼜称通⽤公⽂,是指在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普遍⾏使⽤,具有法定效⼒和规范体式的公⽂。
专⽤公⽂,是指局限在⼀定的⼯作部门和特定业务范围内根据特殊需要⽽使⽤的公⽂。
事务公⽂⼜称业务⽂书或⽇⽤⽂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常事务所使⽤的⾮正式⽂件的统称,如计划、总结、简报、报表、记录、调查报告等。
第⼆节公⽂的特点1.法定的权威性【发⽂机关、制发机关】2.作者的法定性【公⽂作者?机关】3.制定的程序性【公⽂办理程序】4.明显的时效性【特定的时间期限内】5.语⾔的庄重性【谨慎的态度】试题、 1、公⽂的权威性和⾏政约束⼒,来⾃()的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A.收发机关B.公⽂作者C.审核机关D.制发机关2、公⽂的作者是指()A.审核⼈B.发⽂机关C.撰稿⼈D.签发⼈(只有上⾏⽂才有)第三节公⽂的语⾔1.公⽂的语⾔特点: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试题1、公⽂的主要语⾔特征是(A)A.庄重、严谨B.华丽、流畅C.威严、有⼒D.古朴、典雅2.公⽂的语⾔表达⽅式:叙述、议论、说明试题2、公⽂写作常⽤的表达⽅式不包括()A.记叙B.描写C.议论D.说明第四节公⽂的分类⼀、公⽂的种类党政机关公⽂处理⼯作条例(2012年4⽉修订)(中办发(2012)14号)规定公⽂种类有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知、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批复、议案、函、纪要⼆、公⽂的分类试题、下列关于公⽂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政机关公⽂处理⽅法》按适⽤范围将公⽂分为17种B.按公⽂的来源,可分为收⽂和发⽂两种C.按涉及机密程度,保密公⽂分为绝密件、秘密件、普通件D.按办⽂时限要求,分为紧急件、加急件、平件2、从⾏⽂⽅向来看,既可以下,也可以上⾏和平⾏的是()A.通知B.公告C.意见D.报告第⼆章公⽂格式公⽂的构成要素也称公⽂的组成部分,⼀份完整的公⽂是由⼀些规定的要素构成的,如发⽂机关标志、发⽂字号、公⽂标题、主送机关、正⽂、印章、成⽂时间等。
公文写作概述范文公文写作是指以正式和规范的语言、格式和结构写作的文书,通常用于政府、组织、企业等机构之间的公开交流和沟通。
公文的目的主要是传递信息,陈述观点或提出请求,并且要求清晰、准确和简洁地表达。
本文将从公文的定义、特点、类型、格式、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概述,帮助读者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首先,公文是一种正式的文件,其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
公文通常要求使用正式的文字和词汇,避免使用口语或非正式表达方式。
公文的格式包括标题、日期、发件人、收件人等元素,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位置和格式要求。
其次,公文的写作特点是语言准确、简洁、客观和正式。
公文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因此要求语言准确无误,避免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的表达。
同时,公文要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废话或重复的表述。
公文的语气要客观中立,不夸大或夸张。
公文的类型包括通知、公告、备忘录、报告和公函等。
通知用于传达具体事项或安排,公告用于发布公开信息,备忘录用于内部传达事项或提醒,报告用于陈述事实和分析问题,公函用于与外部机构或个人的正式交流。
每种类型的公文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公文的格式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是分类,确定所写公文的类型和性质,例如通知、公告、报告等;其次是确定写作目的,明确所要传达的信息或观点;然后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确保所表述的内容准确和全面;接着是确定公文的结构和段落,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尾等部分;最后是审查和修改,确保公文的内容和格式没有错误或遗漏。
在公文写作时,还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是语言风格,要求使用规范、准确和客观的语言来表达。
其次是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要求公文的内容和结构清晰明了,信息传达无歧义。
此外,公文的格式和布局也需要严格遵守,包括字号、行距、页边距等要求。
最后是审查和修改,要仔细检查公文的语法、标点和格式等方面的错误,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总结起来,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和规范的文书写作形式,具有语言准确、简洁、客观和正式的特点。
公文概述一、公文的概念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电报,下同),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指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的特点与功能(一)公文的特点1.由法定作者制发。
2.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
3.具有规范的体式。
4.履行法定程序。
(二)公文的功能公文是能够逾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传递公务活动所需的信息的重要工具,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公文用于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指令,在公务活动中发挥领导和指导的作用,是加强集中领导,维护政令统一,保证工作步伐整齐一致的有效形式。
2.公文是下级机关请示、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沟通自下而上纵向联系的基本手段。
3.公文用于发布行政法规与规章,在国家行政管理与维护社会主义建设秩序方面发挥着规范作用。
4.公文是沟通机关之间横向联系的纽带。
它比其他信息沟通形式具有更强的精确性、权威性与凭证性。
5.公文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阐明事理、启发觉悟和提高认识水平的宣传教育作用,是教育干部和群众的好教材。
6.公文是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
它印证了公文作者的合法身份,记录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性质、状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
三、公文的分类(一)通用公文与专用公文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即通常所说的按公文形成和使用范围)分成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通用公文是各类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专用公文是在一定专业机关、部门和业务范围专门使用的文件,如外交文件、司法文件、会议文件、军事文件等。
(二)对外公开文件、限国内公开文件、内部使用文件、秘密文件、机密文件、绝密文件这是根据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国家秘密程度划分的。
对外公开文件,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可以直接对国内外公开发布;限国内公开文件,内容虽不涉及国家秘密,但其内容不宜或不必向国外公布;内部使用文件,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不宜对社会公开,只有在本系统或本机关内部使用;秘密文件,其内容含有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利益遭受损害;机密文件,是指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绝密文件,是指内容含有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公共基础公文基础知识1、公文概述广义公文包括通用公文、专用公文和事务公文;狭义公文仅指通用公文。
通用公文是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普遍通行适用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公文特点(1)政策性:公文内容担负和传达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处理机关行政公务的重要职能,其内容绝对不允许违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2)权威性:发文机关的法定地位和法定职权决定了所发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它可以要求下级机关贯彻执行,从而推动各项公务活动顺利展开。
(3)规范性:每种公文的名称、载体、行文关系和文字表达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有其特定的格式和特定的适用范围。
(4)时限性:公文的时限性实质公文的效用受时间的限制。
没有一份公文是永远有效的。
公文的种类(1)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内部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2)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3)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文件等。
(4)根据办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常规、加急、特急件三类。
(5)根据公文来源,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
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照应等。
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公文概述、日常文书题库》一、名词解释1、公文:公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2、公文的主旨:是指通过公文的全部内容所表述或体现出来的行文用意、目的或意义。
3、公文的材料:是为了表现公文主旨,从现实中摄取并写入公文中的一系列内容。
4、公文的结构: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和展开材料,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5、公文的语言:是为反映公务活动服务的,是为表述公文主旨服务的。
6、公文的表达方式:最主要的是叙述、说明、议论。
7、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一定新闻和社会价值的事实所进行的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8、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9、申请书:是单位和个人因某种需要,向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团体提出书面请求的专用书信。
10、启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需要向公众说明某事或希望公众协助办理某事时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
二、解答题(一)公文写作有什么特点?答:1. 公文写作是遵命性的写作。
2. 公文写作是实用性的写作。
3. 公文写作是时限性的写作。
4.公文写作由法定作者制发。
5.公文写作的受体是定向性的。
(二)应用文的特点有哪些?答:1、实用性2、针对性3、真实性4、规范性5、时效性6、朴实性(三)应用文的结构特点包括哪些?答:1、程序化2、条款化3、图表化(四)公文主旨的要素有哪些?答:1、中心思想。
2、原委、背景。
3、写作目的。
(五)公文主旨的要求有哪些?答:1、要正确、2、要鲜明、3、要集中、4、要新颖、5、要一致(六)公文语言的特点有哪些?答:明确、得体、简洁、平实(七)消息具有什么的特点答:1、真实:相对与消息的内容而言,应当是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反映,不能捏造假新闻。
2、新鲜:所报道的事实是最近发生或发现的新事物,新颖、实效性强。
3、快速:消息的价值体现在及时报道新发生的事实,做到报道时间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
公文概述(补充)一、含义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属于应用文。
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
狭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公文。
二、分类公文按其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如决定、指示、公告、通知、通知、通报等。
平行文指同级机关或不同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等。
通知、公文纪要有时也可作为平行文。
公文按其时限要求,可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
公文内容有时限要求,需迅速传递办理的,称紧急公文。
紧急文件可分为特急和急件两种,紧急公文应随到随办,时限要求越高,传递、办理的速度也就要求越快,但要“快中求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文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常规公文,也应随到随办,以提高办文效率。
公文按其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
绝密、机密、秘密公文又称保密文件,是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
文件的密级越高,传达、阅办、保管的要求也越严。
三、公文的行文关系(1)行文关系,是各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系在公文运行中的体现。
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分为同一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同一系统的平级机关之间以及同一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不同系统的机关、部门之间不相隶属关系。
行文关系是根据行文单位各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2)建立正确的行文关系,遵守必要的行文规则,有助于机关、部门、单位维护正常的领导和管理,避免行文混乱,防止“公文旅行”,克服文牍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一定的行文关系,规定和约束了公文按照一定的方向运行,通称为行文方向。
行文方向是行文关系的反映。
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
在具体行文中,根据组织关系和工作需要,可以采取逐级、多级、越级、直达、直接等不同的行文方式。
(3)遵照以下规则:按照职权范围行文、按隶属关系行文、一般应当逐级行文等。
(4)行文其他注意事项:主送与抄送应准确得当;一般应一文一事;准确把握联合行文规定、公布公文如不另行文,应在公布时注明。
公文种类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作为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和处理各级机关公务的工具,体现着组织的意志,表达着组织的主张,显现着组织活动的行为目的。
因此,公文的种类和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
各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
在机关单位,除了应用公文之外,经常用到的还有常用文书。
常用文书包括:计划类、总结类、讲话类和信息类等。
制作公文,是推行公务必要的工具,如何将处理公务的意思,表现出来,是初任公职者最头痛的问题;现职者可以翻阅档案,可以请教同僚;甚至于经由主管的修改,揣摩公文制作的道理,久而久之,自然成为「案牍老手」。
由于时代的进步,未来利用网络传递公文,乃必然的趋势。
因此,凡在网络传送上,可能产生扞格之处,必须所有调整。
身为现代的公务员,除了要掌握撰拟公文的原则及要领外,也要对网络传递、排版技巧、档案运用等相关计算机常识,所有认识,才能让公文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工具。
兹先将公文的基本概念,分述如下:一、公文的意义:公文程序条例第1条规定:「称公文者,谓处理公务之文书……。
」由此得知,公文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实质条件:须为处理公务所制作的文书,才能称之为「公文」2、形式条件:处理公务所制作的文书,必须具备公文程序条例所规定的程序与格式。
二、公文的类别:公文程序条例第2条规定,公文分为6类:1、令:公布法律、任免、奖惩官员,总统、军事机关、部队发布命令时用之。
2、呈:对总统有所呈请或报告时用之。
3、咨:总统与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公文往复时用之。
4、函:各机关间公文往复,或人民与机关间之申请与答复时用之。
5、公告:各机关对公众有所宣布时用之。
6、其它公文。
三、公文的区分:为了印信的使用及彼此称谓与用语,公文仍有必要依照发文者与受文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种。
1、上行文: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所请求或报告时所使用。
2、平行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间行文时所使用。
3、下行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有所指示、交办、批复时所使用。
四、文书处理程序:事务管理规则第10条规定,文书处理程序分为下列各步骤:1、收文处理:签收、拆验、分文、编号、登录、传递。
2、文件签办:拟办、送会、陈核、核定。
3、文稿拟判:拟稿、会稿、核稿、判行。
4、发文处理:缮印、校对、盖印及签署、编号、登录、封发、送达。
5、归档管理:依档案法及其相关规定办理。
五、制作公文的基本原则:公文程序条例第8条规定:「公文文字应简浅明确,并加具标点符号。
」兹分述如下:1、简:就是简单之意,公文应力求言简意赅,切忌累赘繁琐、言不及义,甚至于能用一段完成者,不必硬分为2段、3段,能用一个字者,绝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者,绝不用两句话。
2、浅:就是浅显之意,公文应力求简浅易懂,切忌舞文弄墨、艰深费解。
3、明:就是清楚之意,公文应力求正确清晰,切忌偏差歪曲、文义晦涩。
4、确:就是肯定之意,公文应力求语气坚定,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5、现代公文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免受文者曲解文义,贻务公务。
※附记:公文虽分为令、呈、咨、函、公告、其它公文6种,但一般机关极少用呈及咨2种公文;再者,其它公文中也仅常用签及书函2种。
六、公文用语及用词(一)语词:1、条文中如仅有一连接词时,须用「及」字;如有二个连接词时,则上用「与」字,下用「及」字;不用「暨」字作为连接词。
2、条文中之「某某某地政府」或「某某政府及直辖某地政府」用语,均改为「某某(某地)政府」。
依此体例将「某地某地政府」改为「某地(某地)政府」;将「乡、镇公所」改为「乡(镇)公所」;将「乡、镇(某地辖某地)公所」改为「乡(镇、某地)公所」;将「乡、镇(某地)、区公所」改为「乡(镇、某地、区)公所」。
3、引用他处条文,其条次系连续者,则用「至」字代替中间条次,如「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改为「第三条至第五条」。
项、款、目之引用准此。
4、条文中「第*条之规定」字样,删除「之」字,改为「第*条规定」,项、款、目准此。
(二)标点符号:1、标题不使用标点符号。
2、有「但书」之条文,「但」字上之标点使用句号「。
」。
3、「及」字为连接词时,「及」字上之标点删除。
4、「其」字为代名词时,其上用分号「;」。
如「其组织以法律定之」,「其」字上,须用分号「;」。
(三)法律统一用字及用语:公文亦属广义法令的一部分,凡是法律所规定之事项,公文最好也能加以遵守。
依照《事务管理手册》规定,拟订法律条文,某些争议文字及用语,须使用统一用字及统一用语。
有关法律统一用字,请参考「法律统一用字表」;有关法律统一用语,请参考「法律统一用语表」。
法律统一用语表用字举例统一用字曾见用字说明公布、分布、颁布。
布布征兵、征税、稽征。
征征部分、身分。
分份帐、帐目、帐户。
帐账韭菜。
韭韮矿、矿物、矿藏。
矿鑛厘订、厘定。
厘厘使馆、领馆、图书馆。
馆舘谷、榖物。
榖谷行踪、失踪。
踪踪妨碍、障碍、阻碍。
碍碍剩余。
剩剩占、占有、独占。
占占抵触。
抵抵雇员、雇主、雇工。
雇雇名词用「雇」。
雇、雇用、聘雇。
雇雇动词用「雇」。
赃物。
赃赃黏贴。
黏粘计画。
画划名词用「画」。
策划、规划、擘划。
划画动词用「划」。
并。
并并连接词声请。
声申对法院用「声请」。
申请。
申声对行政机关用「申请」。
关于、对于。
于于给与。
与予给与实物。
给予、授予。
予与给予名位、荣誉等抽象事项。
纪录。
纪记名词用「纪录」。
记录。
记纪动词用「记录」。
事迹、史迹、遗迹。
迹迹踪迹。
迹迹粮食。
粮粮搜集。
搜搜烟叶、烟酒。
烟烟尽先、尽量。
尽尽麻类、亚麻。
麻麻电表、水表。
表表擦刮。
刮括拆除。
拆撤磷、硫化磷。
磷磷贯彻。
彻澈澈底。
澈彻祗。
祗只副词(四)公文用语是制作公文的基础,除须按规定使用外,如何运用,兹分述如下:1、期望用语:「期望用语」就是发文者对受文者表达期望的用语,依规定,期望用语以用在「主旨」为宜,不在「说明」、「办法」内重复加以使用。
期望用语是由「请」、「希」两字,配合「查照」、「鉴核」(「核示」)、「备查」(「核备」)、「照办」、「办理见(惠)复」、「转行照办」......等交叉汇编而成。
包含以下12个期望用语:请查照:表示发文者行文给受文者,请受文者查明后依文中所述办理,此一用语多在平行文。
请照办: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请受文者依文照办,此一用语多用在下行文。
请办理惠复: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请受文者办妥后回复发文者,此一用语多用在平行文或上行文。
请办理见复: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请受文者办妥后务必回复发文者,此一用语多用在下行文或平行文。
请核示: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请受文者核定,以便发文者依核示事项办理,此一用语多用在上行文。
请鉴核:与「请核示」意思相同。
请核备:表示发文者为尊重受文者的关系,在决定从事某项事情之前,行文受文者报备,受文者同意后,再进行工作,此一用语多用在上行文。
请备查:表示发文者为尊重受文者的关系,在决定从事某项事情之前或同时,行文受文者报备,此一用语多用在平行文或下行文。
请转行照理:表示发文者请受文者转行其所属之单位办理,此一用语多用在平行文或下行文。
希照办: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希受文者依文照办,此一用语多用在下行文。
希办理见复: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希受文者办妥后务必回复发文者,此一用语多用在下行文。
希转行照办:表示发文者希受文者转行其所属之单位照办,此一用语多用在下行文。
2、称谓用语:(1)直接称谓用语:表示发文者行文受文者,如何称呼受文者,又如何自称。
有隶属关系之机关:上级对下级称「贵」;下级对上级称「钧」;自称「本」。
例如:考试院对铨叙部称「贵部」,自称「本院」;铨叙部对考试院称「钧院」;自称「本部」。
对无隶属关系之机关:上级对下级称「贵」;下级对上级称「大」;平行称「贵」;自称「本」。
例如:考试院对内政部称「贵部」,自称「本院」;内政部对考试院称「大院」;自称「本部」。
又如:考试院对行政院称「贵院」,自称「本院」;内政部对考选部称「贵部」;自称为「本部」。
对机关首长间:上级对下级称「贵○长」,自称「本○长」;下级对上级称「钧长」;自称为「职」。
例如:行政院院长对内政部部长称「贵部长」,自称「本院长」;内政部部长对行政院院长称「钧长」;自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