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儒学之新气象——《天府新论·儒学卷》(2013~2014)序言
- 格式:pdf
- 大小:650.86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
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代汉宇的书写形式。
据此可见(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2.史载:“路温舒字长君,钜东里人也.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
”与此描述相对应的选官制度( )A.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B.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C.为秦汉政权选拔了人才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3.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命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
这表明,当时(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4.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
”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
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5.1861年1月,突诉等人在奏折中陈述:“近年来临事使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
新儒学的兴起作者:詹秋云戚文雯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30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儒学在汉代形成的新内容入手探讨其发展。
儒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断完善和适应社会的潮流,形成自己新的思想体系特色,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同时,在汉代统一背景之下的儒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在当时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层面具有巨大的整合作用,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儒学特色发展在全球化盛行的同时需冷静考虑根源意识,摒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的执见。
早起的儒学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
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走向低潮。
由于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一、浅析新儒学说起儒,儒学,儒家一类的词,大家也许就会首先想到春秋战国时候的孔子。
中国历史有两个可以称得上圣人,一个是武圣人关羽,另外一个就是大学问家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汉代以后的儒学,不仅仅局限于心性之学或者考据之学的范围,而是在社会政治事务、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的各方面沿着先秦儒的博大范围扩张,渗透到全社会,适应并指引人们的生活。
儒学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养之中,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谓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汉代宇宙论的丰富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形而上基础,“天人感应”思想也构成了汉代儒学的鲜明特色。
以《大学》这一典型文本为例,从“天人感应”这一特色思维模式阐释来看,其意义基本可以自足,并不存在后世所认为的缺简错简等问题。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天人感应”这个主题。
“格物致知”讨论的是“天人之际”即“天人感应”的边界,实现过程中需要有天的参与。
诚意、正心、修身等均为人力所及之范围。
《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儒者对时代命题的思考与解读。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姓名:朱秀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毛翼鹏20100601摘 要成中英做为一位以中国哲学为生命根抵,又有着深厚西方哲学理论素养的哲学家,他所走的是一条“先出乎其外”而“后入乎其内”的学思历程。
其在方东美、奎因等的影响下以本体诠释学为核心,提出了“新”新儒学的思想。
本体诠释学下的“新”新儒学是成中英哲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也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成中英把儒学的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进行了本体上的诠释,其中原儒哲学和宋明哲学做为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是他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同时也是本论文从本体上诠释成中英儒学的关键点之所在。
以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为历史渊源,以本体诠释学的运用为引线,在对传统批判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证明成中英“新”新儒学的产生有着理论和社会必然性。
“新”新儒学也是为了在实现他“中国哲学的重建”目标而提出的,通过解构、建构以及重建的过程来实现儒学的重建过程,也是“新”新儒学实现和发挥现代意义的过程。
哲学的重建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问题,所以,如何实现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也就成为成中英“新”新儒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大背景下,本体诠释学与“新”新儒学结合的创新理论——C理论应运而生,这是儒学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的实践性运用,也是“新”新儒学的现代化表现。
纵然成中英的哲学面临着现代化与世界化问题,但是,不应当把此作为其“新”新儒学理论的最终目标,他最终要实现的是能够合内外之道而归宗于儒学。
成中英的“新”新儒学仍是一个处于发展之中的哲学体系,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不可否认他的体系中也存在一些理论困境与不足,这一点他在自己的哲学研究过程中也有所体悟。
由于成中英哲学现在仍然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也期待他的“新”新儒学能够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理论。
关键词 成中英 “新”新儒学 本体诠释学 重建 现代化和世界化AbstractCheng Zhongying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he walked is a “first beyond aloof” and “enter into the inner”. He proposed to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in the influence of Fang Dongmei and Quine. This is the maj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Cheng Zhongying, but also the content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by Cheng Zhongying. He also explained every stages under ontological, the core he studied was the original stage and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Neo-Confucianism put forward had necessity because of the five stages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s a bid for “restoration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by the process of “deconstructing”, “constructing” and “restorating”. restoration of the philosophy. Cheng Zhongying necessit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and universal background, “C-theory” that combined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is applic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The final purpose that New Neo-Confucianism wants to realize was not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but returning the Confucianism.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s still a developing system of philosophy, his system is also evolving and moving toward maturit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ome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and shortcomings in his system, which he has realized in his research process. We look forward to more value can be created for our research.Keywords Cheng Zhongying “New” Neo-Confucianism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restoration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引言引 言近世以来,由于国势逐渐衰微、民族饱受凌辱以及西方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剧烈冲击,使得中国文化不断的遭到质疑与批判。
20072105020 07 对外汉语龙晓艳儒学的日化讲到儒学的日化,就不能不弄明白儒学在中国初始是什么样子的。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 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从最初的“仁义礼智信” 的原始儒学,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制度化宗教化的儒学,再到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学的儒学,儒学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但其精髓本没有过任何变化,“仁”,“礼”仍为其核心思想。
经学者考证,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应为为5 世纪初。
中国的儒家经典是经朝鲜传入日本的。
成书于公元720 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十五年八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遣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送来两匹良马。
阿直歧能读中国经典,于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他为师。
应神天皇问阿直歧:“还有没有比你更高明的博士?”阿直歧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很高明。
”应神天皇随即派人去百济邀请王仁。
应神天皇十六年二月,王仁来日。
太子又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也有类似记载,还更加具体地说王仁带来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这是有关中国儒家经典和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当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时,已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据《日本书记》,应神天皇之子仁德天皇曾有罢免三年课税的做法,并说:“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
此盖受《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之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启发。
可见儒学典籍《论语》传入日本之后的巨大影响。
日本向来被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儒学远渡重洋,来到一个本不是十分陌生,但十分新鲜的国家,它要重新适应一切,但这个国家又和自己的本国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于是儒学有了一定得更新,在这里它要穿起和服,适应一个憧憬它的国家。
段平:《段正元儒学思想汇要》前言(01)《段正元儒学思想汇要》前言(01)段平段正元(1864—1940)原名段德新,道号正元,四川省威远县镇西镇红林村人。
(旧名堰沟坝)少时仅读《论语》半部,即从事农工贩等劳动,可谓“多能鄙事”,深知民间之疾苦。
十五母病,因大孝感天,访得龙元祖医愈母病,即从龙元祖学道,入峨嵋山修炼,知天地非大,吾身非小。
十八奉母命完婚。
仍以童贞体入青城修炼。
两次入山得龙元祖授以先天后天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全体大用一贯之道,明先天专门大学,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
又得后天了身之法,及天地阴阳各种道德并行之妙用。
十九明心见性,一觉顿开。
曾向龙元祖发下宏誓大愿,以集万教大成,开万世太平,实行人道贞义,缔造世界大同为己任,以期代了孔子未尽之志。
二十一奉师命出山,游历四方,一面集思广益,证明觉悟中之虚实,一面在灾年赈济邻朋,办舍得事业,由此家道中落。
之后,半年在家奉养高堂,半年外出寻师访友。
时为二十年之久,备受艰辛。
真是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此其间,处境窘困,六亲白眼,毫不退悔。
四十二完成《阴阳正宗》,凡十二卷。
四十二到重庆,有陈芳林等拜门。
在此以前亦曾大道小试,无大成就。
四十三时受聘于成都性理学堂主讲性理。
不久,知道不同不相为谋。
乃于宣统元年仅带一块银元只身奔赴北京。
宣统二年四月到京。
有学部侍郎乔树楠及留日回国的杨献庭拜门。
在京期间两次上书于清政府,请求改革不良之政治,实行先王仁心仁政,终因人微言轻未被采纳,而国运终不可挽回,时局日乱。
杨献庭辞去民政部要职随段正元返蜀。
据1939年大成印书社出版的《大道源流》记载,段正元携杨献庭于民国元年在成都桂王桥创立伦礼会,供孔子牌位,以弘扬孔子大道。
时有四川都督尹昌衡,雅重道德,见社会一般人皆以推倒孔子颠复纲纪伦常为能事,唯段正元独尊崇孔子一帜,甚是感佩。
中国文化的南北学从大蒙古国的制度文化来讲,有北方文化,包括蒙古、西域文化,以及南方的中国文化。
儒学在当时的中国文化里又可区分为南、北学两个方面。
北学是指承继于北宋的金代华北儒学,南学是指南宋儒学,而以朱子(朱熹)儒学为代表。
因宋代儒学有创新的发展,所以称为新儒学,又称为理学、道学,主要的人物在《宋史‧道学传》中可以看到,它是从北宋开始逐渐形成,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朱子以为他的儒学是承北宋二程子(程颢、程颐)而来,因此这一派的新儒学往往就称为程朱之学。
元初蒙古攻金、灭金就开始“借才异代”,启用金代儒学之士,所施行的一些汉法全由北学而来,地方社会各种的教学也仍是以北学为主,南学还没有兴起的契机。
太极书院的启蒙1235年元太宗攻略南宋,奉命搜求各类人才的杨惟中、姚枢将宋儒赵复等人送往燕京,这里是当时华北汉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史书上说从此北方知道了程、朱之学。
华北在金代原有程、朱之学的,而这里是说赵复在华北开始建立有系统的程、朱之学,以及理学的“道统”观念,还有朱子新儒学的循序研习方法。
燕京建立的太极书院往往成为理学北传的美谈,赵复在这里传播程、朱学之外,又讲明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朱子的道学传承谱系。
其后他又游历中原,讲说理学,赠送理学书籍等,扩展了理学的传布。
他的理学活动影响了杨惟中、姚枢、许衡、窦默、砚弥坚、刘因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的地位与环境中阐扬理学,其中还有些人后来服务于忽必烈的身边。
其中许衡后来担任中央国子学的主持人,展开了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教育。
太极书院似乎成为元代儒学发展上的一个标帜,以及理学启蒙的象征。
新儒学建立道统观念元代儒学的主流是程、朱之学,就是以集大成的朱子理学为主干。
朱子以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学不在于知识性的层面与传授,应在于其中的精义——道。
汉、唐以来的儒士,大多不明这个道,徒费精神光阴去研习经史,根本无法得道,而有些儒士或者关注了道,也或者明白了些许道,但仍没有讲明透澈,不能建立有精义的思想,因此朱子要建立道统的观念。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近百年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李维武2012-7-9 14:41:03 来源:《光明日报》由孔子所开启的儒学之所以能够由古及今不至衰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儒学内在的因素,也有时代提供的条件,还有儒学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及其合力。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近百年来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大变迁相俱进,与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会相伴随,其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具有学术史、思想史和哲学史意义,而且是理解儒学在今天与未来走向的一大关键。
从经学时代到后经学时代自汉代起,经学成为儒学开展的基本形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
尽管早在鸦片战争前后,经学内部即已萌生以新代旧的更化,在龚自珍、魏源那里以复兴今文经学的形式显示出新因素的端倪,但直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经学中的新因素与旧传统仍然纠缠在一起,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一方面,经学成为当时先进思想家表达变革要求的特殊思想形态,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和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另一方面,经学又继续起着维系中国封建帝制的意识形态功能,张之洞等人坚持在大学堂设置经学科,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主张尊孔读经。
经学的这一困境,使得经学难以避免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冲击与解构。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生、1912年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明令废止大学经学科,这一系列变革使经学最终失去了制度的支撑。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又使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受到荡涤。
经过种种冲击与解构,经学时代终于走向终结。
自20世纪20年代起,现代新儒学成为儒学在后经学时代开展的新形态。
现代新儒学融会中西古今思想资源,对儒学进行了重构和复兴,使儒学脱离了传统经学形态而获得了新的开展。
现代新儒学尽管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批判思潮而出现的,却吸取了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认为儒学在20世纪的新开展,并不在于反对从西方引入“科学”与“民主”,而在于弥补“科学”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所受到的限制,提供“民主”在实践中所缺乏的道德支撑。
第五届儒学论坛“现代新儒家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宜
宾学院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15)11
【摘要】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宜宾学院和《天府新论》编辑部联合主办,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唐君毅研究所和《宜宾学院学报》承办的第五届儒学论坛在宜宾学院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新儒家与现代中国”。
大会开幕式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杨永明教授主持,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宜宾学院;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坛;儒学;《天府新论》;思想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471.3
【相关文献】
1.“现代新儒家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学院召开 [J], 杨永明
2.论中国现代性诉求的儒学表达——现代新儒家第一代的哲学建构 [J], 杨虎
3.第七届儒学论坛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学院召开 [J], 杨永明
4.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举行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反思”学术研讨会召开 [J],
5.第四届儒学论坛暨纪念唐君毅先生诞辰10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宜宾学院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論劉述先先生新儒學思想的特色姚才剛劉述先先生是“第三代現代新儒家”的要紧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終極的信守上雖選擇了儒家,但卻並未拘泥於某一特定的學派,也不像第一、二代現代新儒家那樣過分強調儒家境統的觀念,而是力求開出一條打通古今、綜合東西而又有所歸趨的哲學道路。
筆者試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揭露劉先生新儒學思想的特色。
一、介於方東美與牟宗三之間劉述先先生早年曾師從方東美先生,在現代西方哲學特別是文化哲學的汪洋大海裏縱橫馳騁,從而具備了宏觀的學養與多維的視野。
不過,他後來的思想發展卻並未緊隨其師,而是愈來愈轉向熊十力、牟宗三一系新儒家的路數,重視對儒家天道及身心性命之學的抉發。
他對儒家思想的闡釋尤其接近于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模式。
當然,他從方先生那裏繼承過來的資源,始終是他自己整體思想的一部份,並沒有因爲後來受到牟先生的影響而消失。
也确实是說,劉述先的學術思想是介於牟宗三與方東美之間。
衆所周知,方東美有一超级宏觀的文化視野,學問博及古今,興趣流注到中外各家各派的哲學,他的這種縱橫捭闔的學術風格和由此而形成的非同尋常的個人魅力極大地吸引了包括劉述先在內的後輩门生,劉述先正是在方先生的直接影響下,才最終決定走上哲學的道路,從此遊心玄遠,走上一條不歸路。
他之從事哲學研究,亦如乃師一樣,一開始就有多維度的視野,並未拘泥於某一特定的學派,而是遍涉東西方哲學,力求從人類思想寶庫汲取精神泉源。
如他早年的高作《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式》就對東西文化和中西印哲學作了相當廣泛的討論,表現出了超越式的融合趨向,在必然程度上流露出了方東美哲學所具有的恢宏氣象。
不過,劉述先坦言自己沒有傳方東美先生的學問。
他感到,跟方先生念哲學會有很深的挫折感,因爲方先生每每在引發學子對一個境遇産生仰慕皈依之情時,当即提出警告,要人把目光放遠,看到一個不同或更寬廣的視野。
方先生喜歡取一種“提其神於太虛而俯之”的態度,不願輕易定於一格。
此種做法雖可培養宏觀的視野,但卻不能給學子以確切的價值指引,更不利於終極關懷的成立。
儒学复兴与大陆新儒学作者:周良发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制度化儒学的解体与现代新儒学的困境,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学复兴思潮的出现。
鉴于现代新儒家存在理论偏误,蒋庆提出政治儒学的理论构想,主张儒学的再度政治化,进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迪,黄玉顺倡导生活儒学的体系构架,尝试回归生活本源重建儒家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通过对传统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疏解,李承贵认为人文儒学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应将其确立为儒学的本体形态。
反思当前儒学的复兴,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明确儒学的现代价值,二是厘清儒学复兴的可能面向。
[关键词]儒学复兴;现代新儒学;大陆新儒学现代新儒学即将落幕之际,大陆新儒学悄然兴起,成为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
本文中的所谓大陆新儒学,是指现代新儒学式微之后,大陆地区兴起的新的儒学体系重构思潮。
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大陆新儒学没有统一的致思路向,有的汲汲于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的热衷于现实的政治进路,有的致力于儒学的生活化,有的尝试于儒学的宗教进路,其代表人物有蒋庆、黄玉顺、陈明、张祥龙等。
虽然大陆新儒学没有统一的理论宣言,但它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再度复兴。
鉴于现代新儒家存在理论偏误,蒋庆主张儒学再度政治化,进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迪,黄玉顺尝试回归生活本源,重构儒家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通过对传统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疏解,李承贵认为人文儒学才是儒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纵观大陆新儒学研究之现状,学界对此领域尚未展开系统的学理疏解。
鉴于此,本文拟对上述几种理论体系进行初步分析,以管窥大陆新儒学的内在特质和基本风貌。
一、儒学的消沉与落寞对于中国人来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喧哗与骚动、震荡与激变、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
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蓬勃涌现,围绕“中国走向何处”“中国的现代性”等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与争鸣。
宋学——新儒学宋学——新儒学儒学的演化儒学在汉代“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①,史称“汉学”,这种学风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
儒学自东汉末年起逐渐衰微,佛、道盛行,直至唐代后期,韩愈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倡“儒学道统说”。
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
史称:“自晋迄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
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
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
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①。
宋祁的这段话,代表着北宋中期“宋学”形成时期学者的认识。
韩愈将《孟子》提高到与《论语》相近的地位,并推崇《大学》,其弟子李翱又推崇《中庸》,响。
宋学的特征苏轼不仅把欧阳修作为宋学的创导者,而且把他列入韩愈创设的儒家道统中,上承韩愈、孟轲以继孔子的儒学正统。
还谈及“通经学古”与“救时行道”,作为宋学的主要特征。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1《经部总叙》。
①《新唐书》卷176《韩愈传·赞》。
通经学古不是原先的章句训诂,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
“疑经”是宋学建立时期一个重要特点,欧阳修景祐四年(1037)的《易或问》,“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回答是“何止乎《系辞》”①。
他所著的《毛诗本义》,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年岁略长于欧阳修,主要活动时期也都在北宋中期的仁宗时期。
胡瑗的《周易口义》“其说《易》以义理为宗”②,孙复“讲说多异先儒”③,石介也同样是不取旧说的。
救时行道为宋学另一个主要特征,也是宋学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