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课件 《麻雀》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9
13、《麻雀》说课稿引言概述:《麻雀》是一部由刘涛、王凯等主演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该剧以上海滩黑帮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奋斗与成长故事。
本文将从剧情概述、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台词表演、影视语言和艺术价值等六个大点阐述《麻雀》的特点。
正文内容:1. 剧情概述1.1 剧情背景:上海滩黑帮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国共内战背景下的社会动荡。
1.2 主线故事:通过描绘主人公林涛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联系。
1.3 剧情发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2. 人物塑造2.1 主要人物:林涛、刘峰、陈莉莉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2.2 人物性格: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2.3 人物关系: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增加了剧情的张力和观众的欣赏乐趣。
3. 情节设置3.1 情节紧凑: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每一集都有新的发展和高潮,让观众难以割舍。
3.2 情节转折:剧情中设置了多个扣人心弦的转折点,让故事更具戏剧性和欣赏性。
3.3 剧情独特:《麻雀》通过独特的剧情设置,展现了上海滩黑帮的兴衰历程,让观众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变迁。
4. 台词表演4.1 台词精彩:剧中的台词精彩纷呈,既有幽默风趣的对白,也有深情款款的情感表达。
4.2 台词独白:通过角色的独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4.3 台词表演: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5. 影视语言5.1 摄影技术:剧中的摄影技术精湛,画面质感出色,营造出了浓厚的时代氛围。
5.2 剪辑手法:剧中的剪辑手法灵便多样,使得剧情更加紧凑,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5.3 配乐运用:剧中的配乐运用得当,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6. 艺术价值6.1 社会反思:剧中通过对上海滩黑帮的描绘,引起观众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量。
《麻雀》第二课时说课稿一、依纲扣本说教材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13课《麻雀》,出自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它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
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三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该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的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体会爱的伟大。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分析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五)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是它使弱小战胜强大。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因材施教,说学生现阶段的学生已基本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意见不同时与人商讨;会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意识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与段落;能运用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四年级上册第13课是《麻雀》一课,下面是一份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生字组词:
嗅(xiù)闻气味
呆(dāi)呆头呆脑
巢(cháo)鸟巢
张(zhāng)张开
二、多音字:
māo(埋没)mò(沉没)
喝hē (喝水)hè (喝彩)
缝féng(缝合)fèng(缝隙)
三、近义词:
摇动——晃动嗅到——闻到
呆呆地——傻傻地忽然——突然
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四、反义词:
温暖——寒冷忽然——经常
五、词语搭配:
嫩嫩的叶子温暖的窝
小小的麻雀坚硬的壳
六、重点句子:
1. 我站在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下,焦急地等待着。
2.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
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
下来的。
3.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
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
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4.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
呆地立在那里,准备着一场搏斗。
5.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6.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向后退。
《麻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2.教学难点: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它没有漂亮的羽毛,也没有动听的歌声,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而,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笔下,一只老麻雀却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母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麻雀》。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指导“搏”“奈”等字的书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课文的脉络,概括出起因、经过和结果。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二)第二课时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1.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2.引导学生抓住“打猎回来”“林荫路上”等词语,了解故事的背景。
2.学习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1.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么做的?老麻雀是怎么应对的?2.引导学生抓住“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等词语,体会猎狗的凶猛;抓住“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等词语,体会老麻雀的勇敢和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