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备课第6章
- 格式:ppt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45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以某个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分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保护。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以某个地区土地资源保护为例,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及成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调查周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土地资源基本概念、类型、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掌握,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和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加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2. 开展土地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保护意识。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
【自然资源与我们】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
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四组图片。
从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
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这里,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判别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例如:太阳能、石油、风能、铁矿、动物、草原等。
【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既要突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的特征,又要引导学生说出人口问题对我国资源产生的压力。
可以多补充一些相关数据,总量和人均的对比,使学生对我国资源现状有辩证的了解。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人口要与本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中国的经济要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活动】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
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或由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相关题目的讲演;或开展辩论赛,注意设计的辩题应有充分的争议性和现实意义,例如正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不可避免”等。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127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Science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选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选修)选用教材: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2001,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土地资源学》,陈百明主编,200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是研究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等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等的原理、方法和模式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人地关系,说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和分异规律,熟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掌握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的主要方法理论,并进行生产潜力分析。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land resources directed by the main clu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Land Resource Science studie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bout the climatology, dialect geography, and agrology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odels tha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economic features of l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evaluation,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forces and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course emphasizes recogni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and considering how to manage that relationship to illustrat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prepares students to inventory and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using tools and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with management concerns for informed land resource use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course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explore China landscape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一经济综合体,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综合学科。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第一章:土地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分类2. 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包括总量、人均占有量、利用状况等。
4. 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包括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
5. 讨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2. 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学生生活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公众参与等。
土地资源教课方案指导思想“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课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课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舞踊跃研究,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籍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交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实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习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认识土地的用途、散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举措等,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育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建立可连续发展意识。
●教课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种类和我领土地资源的基本特色,初步理解我领土地资源散布差别的形成原由。
2.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认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领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育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用地、节俭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认识我领土地资源的散布及基本特色。
难点:经过剖析我领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领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连续发展意识。
●教课准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课课件●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方案 [ 创建情形,导入新课 ]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仿佛鱼和水的关系同样,土地抚养着人类,从古到现在有多少人赞叹土地,颂扬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或许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报告 ( 诗歌、故事、图片等 )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叹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讲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 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议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别以及利用方式的不一样。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概念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气候生产力也就是光温水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在一定的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光温土生产力: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土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土地资源的数量: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可利用水域等土地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土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取决于物质和技术的投入的多少和高低。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简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平下食物的生产量,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因此,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包含一下3个层次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它把人均粮食的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供养的最大人口量。
2、基于现实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根据现有的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自然因素都处于最优状态,土地资源的管理也近乎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从广义的资源承载力本质来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具有如下内涵:1、生态内涵,资源所承载的总和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以不超过这种极限为前提,以及当资源开发利用达到资源承载力的极限时,意味着这一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提要:本章是对土地资源学的全面简要概述,是学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具有资源、生态、工程、权属、资产、社会等方面的属性,掌握土地资源特性是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管理的基础。
研究和认识土地特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土地资源特性也决定着土地资源学的性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属于资源学范畴,是为了解决或缓解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结合产生的科学领域。
土地资源学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现实性和预测性、区域性和全局性等特点,因此,土地资源研究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步骤的进行。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土地资源学作为独立学科在科学发展史上还很年轻。
然而土地资源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推动科学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科学定义是什么?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
1、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场地、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参与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
2、从工程建设角度看,土地可理解为建筑工程的场所、承重受压的基础、坝堤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主要以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认识和区别土地。
3、早期的地学观点,将地球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水面(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池沼等)、地上空气层以及附属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物质和能力,均不列入土地范畴之内。
4、近代地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土地的认识。
土地资源教案8篇《土地资源教案8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土地资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资源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