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5.14 MB
- 文档页数:99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 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01病因及诱因①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Ⅴ抵抗、Ⅴ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②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③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④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病、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⑤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⑥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⑦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⑧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
⑨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CVST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妊娠妇女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12%)、感染(12%)及癌症(7%)。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专家组联合制定了CVST治疗的指导规范。
一起来学习一下最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
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CT平扫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
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其CT平扫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其CT平扫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为确定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基础治疗➤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碳酸酐酶抑制药物或利尿剂对于CVST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对急性CVST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来预防死亡或改善功能的转归;对于继发于CVST的孤立性高颅压引起严重头痛或危及视力时,如果乙酰唑胺相对安全,可考虑使用。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指南要点* 本指南旨在提供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和建议。
以下是重点内容:定义和临床表现*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颅内静脉和颅内窦系统中。
*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和神经系统缺陷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可以进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步诊断。
* 具体诊断需要结合颅内血管造影和静脉窦造影的结果。
附加检查* 血液检查,如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血管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
诊断要点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药物使用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 利用影像学检查评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确定诊断。
治疗和管理* 早期治疗包括抗凝治疗、镇痛和抗癫痫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 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和颅内压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定期随访和复查影像学是管理病情和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
预后和并发症*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治疗的迅速性而异。
* 可能的并发症包括脑卒中、颅内感染和抽搐等。
结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本指南提供了诊断要点和治疗建议,有助于医生提高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 最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制定。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例误诊分析关键词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中毒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
它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10%,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或误诊,文献报道误诊率可达50%,死亡率达20%~78%。
收集近10年来误诊的6例,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3~60岁,平均45岁。
临床表现:头痛6例,头痛伴呕吐4例,伴视力减退3例,意识障碍2例,肢体活动障碍4例,眼球凸出眼球活动障碍2例,抽搐4例,单纯头晕1例。
体检发现4例视乳头水肿,4例脑膜刺激征,2例不同程度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表现。
误诊疾病: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脑梗死2例,癔病1例,中毒性脑病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确诊经过: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1例表现为脑肿胀,脑室系统细小,1例脑萎缩、双基底节多发性腔梗,1例双侧大脑白质脱髓鞘的改变,1例右顶枕叶脑出血、脑肿胀,1例左顶脑内出血、多发腔梗。
多有起病诱因,面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有早孕史1例,产褥期起病1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
4例腰椎穿刺中2例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正常,2例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下降,3例脑脊液压力>280mmhg,1例脑脊液初压为150mmhg。
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正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例;入院后按拟诊病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活血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2例出现癫痫发作,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入院1周后赴上级医院行头mri,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为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海绵窦血栓形成,2例ct和mri未见异常,于上级医院行dsa,1例左侧乙状窦近心端闭塞并左侧后颅窝动静瘘,1例上矢状窦并横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它是一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由多种原因引起。
发病率不足所有中风1%。
通常在儿童和中青年中很常见,而在儿童患者中,由感染引起的侧窦和海绵窦很常见。
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患者容易形成横窦和乙状窦,统称为侧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分别为: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感染病变,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病变有:1.化脓性病变,如面部病变,特别是在危险三角形,很容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
2.中耳炎或乳突炎等耳部病变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
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进入海绵窦。
4.横窦岩窦海绵窦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累及颈深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髓炎等。
5.上矢状窦可通过皮质静脉累积脑膜炎和脑脓肿。
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在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中,有各种疾病或综合征导致高凝血。
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
2娠及产褥期。
三、脑外伤。
4.血液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抗凝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综合征。
6.手术。
心脏病,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
长期口服避孕药。
9、仍有20-25%病人无病因或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三个因素,但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不同。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壁损伤。
3.改变血液成分。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不同,急性疾病,也可在几周后缓慢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盘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