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 格式:doc
- 大小:34.58 KB
- 文档页数:4
厦门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博士后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我校培养和积聚一批未来的优秀年轻师资队伍,根据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博管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和《关于印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包括流动站的管理、评估、博士后进出站管理及在站期间的考核、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程序的管理等。
第二章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三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实行校、院(流动站)两级管理制度。
第四条学校在人事处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校博士后的管理工作,包括流动站的申报、评估,博士后的招收进站、在站出站管理,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落实国家、学校等有关博士后政策;指导和协调各设站单位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等。
第五条学院负责流动站的建设和博士后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流动站所在各学院应成立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设负责人一名,由学院分管领导担任。
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流动站管理细则、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标准,拟订每年招收博士后计划,组织召集博士后招收选拔、中期考核以及出站评议报告会等工作。
第六条流动站所在学院应指定一名人员担任博士后工作联系人,具体负责本站博士后的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
第三章流动站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七条流动站是指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按规定设立的具有招收博士后资格的一级学科单位。
流动站按一级学科设站,设站学科所涵盖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均可招收博士后。
第八条招收博士后的合作导师的条件是:(1)年龄在57周岁以下;(2)正在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或重要横向课题;(3)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后人数在3人以下(含3人)。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6个教科类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其中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是福建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师120名,其中教授45名,副教授40名,博士生导师26名。
现有在校博士生220多名,在校硕士生2700多名,在校本科生1700多名。
厦门大学开展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历史悠久。
早在1921年厦门大学创建之时就成立了商学部,并设立工商企业管理科系。
此后,虽历经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仍有会计学等重要学科一直保留下来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
厦门大学也是我国MBA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自1983年起,厦门大学通过中-加管理教育交流项目(CCMEP)先后派出70多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各大学商学院留学、进修和研究。
1986年,成立了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开始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和圣玛丽大学联合招收培养MBA研究生,5年期间共培养了近百名MBA.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厦门大学成为我国首批招收和培养MBA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2002年,又成为首批可以招收培养EMBA的重点院校之一。
在2000年全国MBA培养院校教学评估中,厦门大学位列第六名。
学科优势:1、学科配置齐全;2、主流学科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3、长期积累了重视教学质量和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提高的优良传统;4、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教学科研水平国内领先。
学科特色:1、国际化程度高,常年聘请10名以上外籍教授承担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2、课程设置合理,能够兼顾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需要,与产业联系紧密,学以致用。
近年各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达100%,本科会计专业初次就业率100%,工商管理初次就业率96.6%,旅游管理初次就业率87.1%.普通MBA教育:秋季班面向有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分全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三种类型进行教学。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在1996年4月5日厦门大学75周年校庆之际,厦门大学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
它是由原经济学院的企业管理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和现代管理研究所组成的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工商管理教育与科研机构,是一个以培养工商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为主的学院,也是我国MBA研究生的重要培养基地。
现有教职员工5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20多人,博士生导师3人,形成了财务管理、管理理论和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院长吴世农教授,兼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厦门大学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历史悠久。
早在1921年厦门大学创建之时就成立了商学部,并设立工商企业管理科系。
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商学部先后易名为法商学院(30年代),商学院(40年代),财经学院(50年代初期)。
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工商企业管理系与其它管理类专业和原经济系合并成立厦门大学经济系。
1979年,在厦门大学恢复了企业管理专业,并于翌年招收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1982年开始招收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1982年厦门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经济学院,由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担任院长。
此间,企业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合并组成了“会计与企业管理学系”,招收培养大批会计、企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1985年,会计与企业管理分设会计系和企业管理系。
1980年以来,企业管理专业已培养本科毕业生500多人,硕士毕业生60多人。
现有在校的硕士研究生50多名、本科生近600人。
1983年,中国—加拿大管理教育交流项目(CCMEP)正式签署。
经国家教委批准,厦门大学成为全国8所项目大学之一。
从1983年—1992年,厦门大学先后派出70多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和圣玛丽大学的商学院留学、进修和研究。
他们学成回国后,有力地推动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1986年,根据中—加第二周期合作协议,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了工商管理教育中心,简称MBA中心。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在职读研招生简章厦门大学企业管理招生简章一、厦门大学简介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创业和不懈努力,厦门大学已迈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等学府前列。
二、厦门大学管理学科简介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校之初就设立的学科,历史悠久。
90多年来,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研究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已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十大商学院之一。
企业管理专业学位课程进修班始于1995年,迄今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
该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系统化的训练与理论学习,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更新现代管理理念,掌握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树立创新思维,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同时为广大学员构建人脉平台。
三、课程特色【课程价值】1、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学员综合管理素养;2、了解企业管理前沿动态,开阔学员企业管理运作思路;3、丰富的案例教学及互动式交流,提高学员实战运营能力。
【教学方式】1、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授课;2、教师讲授与学员参与式的案例教学;3、多样化的前沿热点知识讲座。
(备注:此课程设置为厦门班计划,异地教学班根据情况微调,以实际安排为准。
)五、招生对象1.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高级课程进修班学习;3.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依据学位办要求申请管理学硕士学位。
六、学位与证书1、具有学士学位者通过国家教育部同等学力申硕统一考试外语、学科综合考试,可申请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通过答辩,按国家规定授予硕士学位(国家学位办统一监制、统一编号)。
今天为大家带来三类mpacc院校的排名,以及这些院校的分数线与优势的分析:全国综合类院校会计硕士mpacc排名top10,全国财经类院校MPAcc排名TOP,科研院所MPACC院校。
全国综合类院校MPAcc排名TOP 101,厦门大学1,会计专业办学历史久。
从1924年开始,发展成型,拥有一系列成型完善的教学和教育体系。
南派会计代表2,就业好,市场需求大。
各大企业争抢厦大毕业生。
2007年200个CC毕业生有企业提供的2000多个岗位,其就业前景可见一斑。
3,师资力量雄厚。
聘请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资深专家、世界500强企业及中国著名的大型企业的CFO、国内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为会计硕士开设专题讲座。
4,厦门大学本身属于985、211院校,院校资源可以共享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大学。
5,1987年厦门大学会计专业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
第一个会计博士生诞生地。
第一批会计专硕试点院校6,厦门大学的会计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众多企业合作,社会实践较多,所以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2,中国人民大学1,第一批会计专硕试点院校,会计专业拥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教育教学体系完善。
2,依托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践点,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属于国家级别的水平。
3,人大的会计属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北派会计的代表4,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5,中国人大属于985、211院校,分享国际资源,走国际化道路。
6,中国人大的就业率极高,是各大国企以及事业单位所争抢的生源地。
3,湖南大学1,湖南大学原为“岳麓书院”,始自宋朝,办学历史从未中断。
2,湖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基地3,会计学科排名中国前十4,湖南大学属于985、211院校,走国际化道路,借助优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展会计专业的研发教育教学工作。
5,毕业生就业率极高,湖南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生为大多企业争抢,特别是在湖南省,更是炙手可热!4,暨南大学1,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2,直属国务院侨务办领导,暨南大学属于211院校3,梁实秋、钱钟书、周建人等都曾是暨南大学的教师,暨南大学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4,暨南大学CC毕业生的就业率极高,广东的各大企业争抢,侨资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5,武汉大学1,就业非常好,和四大有合作,要是考下CPA的话,企业回来抢人2,985院校,历史悠久ACCA2010年已招实验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十名(排名第七)3,专硕的研究方向:01财务会计02管理会计03审计04财务管理05电算化会计4,隶属于教育部。
厦门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博士后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我校培养和积聚一批未来的优秀年轻师资队伍,根据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博管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和《关于印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包括流动站的管理、评估、博士后进出站管理及在站期间的考核、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程序的管理等。
第二章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三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实行校、院(流动站)两级管理制度。
第四条学校在人事处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校博士后的管理工作,包括流动站的申报、评估,博士后的招收进站、在站出站管理,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落实国家、学校等有关博士后政策;指导和协调各设站单位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等。
第五条学院负责流动站的建设和博士后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流动站所在各学院应成立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设负责人一名,由学院分管领导担任。
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流动站管理细则、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标准,拟订每年招收博士后计划,组织召集博士后招收选拔、中期考核以及出站评议报告会等工作。
第六条流动站所在学院应指定一名人员担任博士后工作联系人,具体负责本站博士后的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
第三章流动站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七条流动站是指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按规定设立的具有招收博士后资格的一级学科单位。
流动站按一级学科设站,设站学科所涵盖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均可招收博士后。
第八条招收博士后的合作导师的条件是:(1)年龄在57周岁以下;(2)正在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或重要横向课题;(3)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后人数在3人以下(含3人)。
杨纪琬中国著名会计学家。
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
1935年,杨纪琬考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
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后担任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会计学助教、讲师、教授。
1949年调入财政部会计司工作,曾任会计司司长等职务。
从1980年起杨纪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会计法》,并于八十年代初与阎达五教授一道提出并完善了会计管理论。
会计管理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八十年代会计工作转轨变型的主要理论依据。
其代表作品为《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
杨纪琬在任其间,建议及推动恢复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所以是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95年11月11日,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年庆祝会在北京举行。
朱镕基副总理致电祝贺。
在逝世后,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名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逝世后,其弟子等在2002年设立了杨纪琬奖学金。
主要出版物《怎样阅读工业企业会计报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年《会计理论探索丛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与娄尔行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成本管理大辞典》与许毅、王振之合编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1、汪建熙中国的股份经济及其会计问题、1990年2、陈毓圭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1991年3、于晓雷跨国公司与国际会计、1992年4、晏加源资产估价、1993年5、张良武中国企业集团论、1993年6、夏冬林中、美、日、法四国会计比较、1994年7、向德伟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1995年8、谢志华货币商品经营论、1995年9、李玉环会计运行机制、1996年、10、马贤明对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1996年11、王林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的有关财务问题、1996年12、陈建明独立审计概论 1997年13、郜卓负债会计论 1997年14、李洪辉现代公司资本结构论 1997年15、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997年16、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17、刘海民试论会计信息产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娄尔行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娄尔行教授。
S8-2011.爱德华·布洛克(EdwardJ·Blocher)北卡罗来纳大学Kenan-Flagler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从Rice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Tulane大学取得MBA学位,在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1976年开始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现在还是西北大学的教授。
其著作有关于分析程序的(PrenticeHall 出版),有关于管理者欺诈研究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除此之外,布洛克教授的论文(含与他人合作)还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如《会计评论》、《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杂志》、《会计学杂志》、《会计与商业研究》、《会计、组织与社会》及《审计:实践与理论杂志》。
2. 斯蒂芬A·罗斯(StephenA·Ross)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财务学会主席。
是世界闻名的财务管理学家和金融学家,以套利定价理论闻名于世。
3. 夏恩·桑德(ShyamSunder)著名美籍印裔会计学者,曾任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现任耶鲁大学商学院教授。
他早年毕业于印度的一所工程学院,并担任工程师。
1970年考入CarnegieMellon大学,1972年、1974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曾获美国会计学会1982年度和1998年度接触会计文献奖;目前兼任财务经理协会(匹兹堡)理事,《会计研究杂志》、《会计地平线》、《成本与质量管理》、《印度会计评论》等多家学术杂志的编委。
桑德教授以把经济分析、组织理论和企业模型引入会计研究而见长。
S8-2021.阎达五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阎达五出生于1929年1月,山西省祁县人,1947年考入私立北平华北文法学院的法律系和经济系,1949年初进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后,阎教授作为该校会计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直从事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
厦门大学MBA中心学位论文导师简介(按姓氏拼音排名)厦门大学MBA中心专任教师陈闯副教授,管理学院MBA中心副主任,主讲课程:《战略管理》、《企业诊断与咨询》。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创新与企业成长。
Email:******************.cn。
办公电话:************。
程文文副教授,管理学院EMBA中心副主任,主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
主要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企业管理。
Email:***************.cn。
办公电话:************。
程愚副教授,主讲课程:《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商务模式、市场营销、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Email:***************.cn。
办公电话:************。
戴亦一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
主讲课程:《管理经济学》、《房地产投资管理》。
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经济理论、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不动产投融资管理。
Email:*************.cn。
办公电话:************。
傅小凡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特约讲师。
主讲课程:《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管理思想史》。
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文化、伦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中国管理哲学。
Email:************.cn。
办公电话:************。
付悦副教授,主讲课程:《管理沟通》。
主要研究领域: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
Email:*************.cn。
办公电话:************郭霖教授,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
主讲课程:《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谈判与冲突管理》。
主要研究领域:创业管理、战略管理、信任与企业成长。
Email:**************.cn。
办公电话:************。
余绪缨——浪漫而有风骨的"管理会计之父"“前沿求索几度秋,由技入道勇探求,攀登莫负平生愿,巍巍砥柱立中流。
”12月6日下午举行的2006年度“余绪缨奖学金”颁发大会上,84岁的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余绪缨教授,与往年一样赋新诗。
从第一次发放奖学金开始,每年他都会创作一首新诗送给获奖的学生,诗中蕴含着余老做人和做学问的原则。
余绪缨,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并留校任教。
长期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联系人、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美)编辑政策部成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余绪缨在我国率先致力于“现代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创建、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体系的新概念。
目前,他是全国惟一的管理会计博士生导师。
学生们集资设立“余绪缨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会计学子每年余老生日,弟子们都会想方设法准备一些贺礼,但余老从来不收。
2001年,余绪缨教授80岁大寿,这一次学生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出一份礼物,便拐弯抹角地打探老师最想要什么。
余老的回答是:“对我来说,学术生命比生理生命更重要。
”最后,学生们想出了一份最合适的礼物:筹集资金设立“余绪缨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会计学子。
余绪缨指导过的博士和硕士们纷纷响应,20多万元启动基金很快到位。
这些资金全部都是弟子们捐赠的,此后每年都有新毕业的弟子加入捐赠。
从2003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已颁发了四次奖学金,有45名学生获奖,奖励资金17万多元。
“余绪缨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在目前厦门大学设立的所有个人奖学金中是最高的,获奖学生按等级不同授奖,最低3000元,最高8000元。
余绪缨每年都要亲自给学生们颁奖,他很喜欢这份礼物,因为这个奖项是“先进帮后学”,由已取得成就的师兄师姐募捐设立奖学金来奖励后来的师弟师妹,除了物质上的资助更有精神上的激励意义。
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细则(2018年修订)为规范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及《厦门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等有关文件,制定本细则。
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设置,含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财务学、市场营销学和创业学等专业。
第一章机构与职责第一条学院设立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院聘任委员会成员组成,学院分管博士后工作的院领导担任小组负责人。
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流动站的建设和博士后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流动站管理细则、设定博士后进出站考核标准,拟订博士后年度招收计划,审定博士后在站考核以及出站评议等工作。
第二条学院指定一名工作人员担任博士后工作联系人,具体负责学院博士后的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博士后招收第三条招收条件:1.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2.博士论文成绩优良;3.以独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类核心学术刊物论文1篇(学术刊物的认定以厦门大学人事处核定的管理学院核心学术刊物为准,下同),或发表二类核心学术刊物论文3篇。
博士期间发表的导师第一、申请者第二视同为第一作者论文。
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者此项条件可免;4.提交明确研究计划;5.合作导师应为博士生导师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57周岁以下。
主持在研科研项目,并有一定数目的科研经费(不含学校提供的),能按学校要求提供博士后培养的配套经费;6.申请人获得入站资格后应全职在站工作(联合招收博士后除外);7.申请流动站所属一级学科应不同于申请人所获得的博士学位所在的一级学科;8.已在其他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申请人,须办理完该站的离站手续后方可申请。
第四条学术头衔给予条件:根据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工作需求,可给予全职在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特任助理研究员、特任副研究员、特任研究员学术头衔,以便于博士后申请科研课题及开展学术交流。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管理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到我院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根据《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博士后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设置,目前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专业。
本院所有博士生导师均可作为进站博士后的合作导师。
第二条博士后申请资格
1、凡在国内外已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已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且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条件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均可申请进入我院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进站博士后申请者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不能申请进入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博士后流动站。
4、对有进入第一站研究工作的博士后,在该站研究期满离站手续后方可申请进入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第二站的研究工作。
5、为扩大学术交流,一般不鼓励在职人员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6、为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我院接收优秀的外籍博士进站做博士后。
第三条博士后申请和选拔程序
1、申请人应向我院流动站递交的申请材料如下:
①《博士后申请表》一式三份(含原件);申请人简历、配偶和子女的基本情况;业务专长、科技成果(如论文、专著、科研项目鉴定结论或获奖证书等复印件)以及其他反映申请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材料;两位本学科领域博士生导师的《专家推荐信》;
②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已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未领取博士学位证书者需由培养单位签署“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条件”字样);在国外获取博士学位者应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教育处(馆)推荐意见》;
③申请人为单位委托代培、定向培养、现役军人以及在职身份的博士毕业生,还须提供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证明。
2、为保证招收博士后的质量,我院博士后管理工作小组本着平等竞争、择优录
用、保证质量的选拔原则。
对申请人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申请人进站前需先与合作导师联系,合作导师组收到申请人申请材料后半个月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拟招收博士后名单。
3、审核合格的申请人经分管副院长签署意见后,将完整的申请材料报批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核,经主管副校长审批后统一报送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审批,审批合格者由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向申请人发出录用通知。
第四条:
1、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所有在站博士后原则上需按时办理出
站手续。
确实无法如期出站的,须由个人向合作导师和指导小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报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方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延长期内所有日常经费不再从博士后日常经费中开支。
2、提前完成科研项目,做完博士后科研报告的在站博士后,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博士后管理工作小组同意,报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可提前出站。
3、提前或延期出站的在站博士后均需按学校规定填写《提前或延期出站申请表》,提前出站和延期出站申请应在正常出站时间前两个月提出。
第五条博士后在站管理
1、进站报到:批准进站者应按"厦门大学博士后进站报到程序"逐项办理有关手续。
被录用者应按时进站。
逾期半个月不报到者,视同自动放弃,不予保留资格。
2、在站纪律:博士后在站期间,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作退站处理:①违反学术纪律;②伪造出具假证明或受记过及以上行政处分;③因病连续请假3个月或擅自离开学校15天以上;④出国参加会议等逾期不归;⑤中期考核不合格;⑥不能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各项任务,以及出站科研工作评审不合格;⑦在站工作期满,未经同意仍滞留不办手续;⑧其它。
3、中期考核:进站满一年时,我院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对博士后进行中期考核,完成《厦门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中期考核表》并送交学校博士后管理部门。
第六条:博士后科研管理
1、博士后进站后应与我院签订《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协议书》,专心致志按工作协议书确定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多出优秀的成果。
博士后在站研究课题应与我院科研工作紧密联系,与课题组承担的重大项目相结合。
同时鼓励博士后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在公平竞争的气氛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工
作。
2、博士后在站期间所有的科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所有。
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其他获奖项目和专利成果等均须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为第一署名单位。
3、每位博士后在站期间必须发表以第一作者(合作导师第一、本人第二视同第
一)、第一署名单位为“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一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篇。
一类核心期刊的认定按厦门大学人事处的文件执行。
(关于印发《厦门大学核心学术刊物目录(2005年版)》、《厦门大学已撤销的核心学术刊物目录》和《厦门大学关于核心学术刊物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厦大人〔2005〕63号文件)
第七条:博士后经费管理
1、博士后日常经费主要用于博士后在站期间本人工资、福利、探亲、生活补贴等项费用和补助科研经费。
博士后日常经费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校财务制度规定,经费报销需经合作导师和分管副院长分别签字。
2、博士后日常经费的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博士后的住房、户口及子女配偶随迁等生活条件和待遇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博士后的职称评审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博士后的出站管理
1、博士后期满出站,工作安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博士后出站报告,由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考核,对博士后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出评价,考核结果归入其个人档案。
3、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出站手续,除向校博士后办公室提交相应材料外,还需向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提交以下材料:《博士后出站报告》一份;《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出站登记表》一份;在站期间所有研究成果清单及复印件一份。
4、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颁发《博士后证书》。
第十条:附则
1、我院采用合作导师和研究生教学委员会联合管理的管理模式。
院设工商管理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负责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下设博士后管理秘书,负责日常工作。
2、本实施细则解释和修改权属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3、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第六条适用于2006年1月1日后进站博士后,其余条款适用于所有博士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教学委员会 200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