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律·长征》教后记1.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
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
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
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
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七律.长征》学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1.阅读文章时,逐步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疑惑的地方的阅读方法。
2.反复朗读课文,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导航】Array
一、走近长征。
通过课下查找,搜集资料,说说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二、知识链接。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三、预习课文,按要求做题。
1.读了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
2.你解决的问题:
3.你的疑问: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赶快写下来吧。
1。
20、七律·长征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课前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PPT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看着课题,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再读《七律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
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1934年,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
毛泽东同志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他诗兴大发,长征结束,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觉得怎样读才会读得更好。
(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读仔细,注意多音字。
)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在读音上,同学们都注意了,还有在感情上也要注意,七律是一首诗,还得注意它的停顿,也就是节奏。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
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
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
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
”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
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
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
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二、重点重点1.重点:学生深刻理解诗意,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问题1.再读全诗,全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概。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还体现了红军战士()。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的是________的情景,把_____只当作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5)“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
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
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
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
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
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
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
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七律·长征》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
2.结合相关知识,学习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授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
“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2.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新课学习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3.理解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4.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七律长征》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诗词鉴赏。
具体章节内容:第二章《壮志凌云》中的第二节《七律长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长征的艰辛,感受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解析、诗词韵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长征精神、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图片,让学生了解长征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诗词鉴赏: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意境,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生字词、词义。
2. 黑板中部:课文、作者、课文内容概括。
3. 黑板右侧: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七律长征》。
(2)抄写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堂笔记。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长征历史,观看相关纪录片。
(2)收集其他长征题材的诗词,进行鉴赏。
(3)开展“长征精神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尽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质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1. 正确发音:教师应准确示范生字词的读音,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七律·长征》学案 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
2.你所了解的长征知识有哪些?
四、参考资料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是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7篇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了解中国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2.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1、能借助有关图书资料寻找有关长征的史实资料。
2、能借助校园网络上有关长征的网络资源了解长征时发生在红军中的感人的故事。
能借助参考资料理解七律诗《长征》,并且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写的另外的诗词,语言积累。
3、能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4、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险,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及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丽苑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
·学生的渴求之知识,不满足于课文已有的内容。
·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课外诗词拓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影音朗读教学课件、长征主题歌、自制幻灯片、课前查找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你们能否具体说出这些课文描述的内容发生在长征的什么时候”?(《倔强的小红军》过草地、《丰碑》翻雪山、《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金色的鱼钩》过草地)b)师语激情导入:“是啊!茫茫的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皑皑白雪让多少战士化成了座座晶莹的丰碑,滔滔的江水淹没了多少热血儿女的身躯,然而我们的钢铁战士怀着那份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完成了惊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七律·长征》是⼀⾸七⾔律诗,选⾃《⽑泽东诗词集》,这⾸诗写于1935年10⽉,当时⽑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年来所战胜的⽆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豪情。
⽆忧考⼩编整理了⼩学五年级上册语⽂《七律·长征》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律长征教案⼀教学⽬标:1、认识了3个⽣字,会写3个⽣字。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泽东及其中国⼯农红军⼤⽆畏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学⽣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学⽣字词;2、收集有关⽑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具书及注释读懂课⽂。
教学过程:⼀、激情导⼊,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万五千⾥长征,谱写了多少感⼈肺腑的英雄事迹;⼆万五千⾥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地的英雄⼈物;⼆万五千⾥长征,⼜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之不竭的精神⼒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代伟⼈⽑泽东写下了诗这⾸的七律《长征》。
风云历史,浓缩成⼀⾸诗。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2、解释“七律”。
(七⾔⼋句,颔联、颈联对仗⼯整)。
⼆、初读,整体感知。
出⽰阅读提⽰(请⼀位学⽣读,明确要求):1、⾃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求读准字⾳,读通句⼦,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读,正⾳并检查⽣字:逶迤磅礴泥丸岷⼭。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你可以提出来。
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
教育资源七律·长征了一些有关毛泽东主席的资料,为学习本组“走进毛泽东”做教育资源教学预设2、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介绍毛泽东的,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一起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一起了解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胸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这里有两个知识点:①我们先来看“七律”这个知识点。
谁知道什么是七律?(七律是一种古代诗体,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共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你们看,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数一数几行,每行是不是七个字?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意:七言律诗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3、4、5、6行讲究对仗。
其实,关于“对仗”,我们并不陌生,也就是低年级我们学过的对对子。
像花对草、桃对李 和风对细雨、寒冷对温暖等,在律诗中这种写法就叫对仗。
在这首诗中也有这样类似的词语。
你发现了吗?(师范读3——6行)有几处,和谁对仗?“早莺”对……;“乱花”对……。
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这一七律诗的格式和要求来写的。
教学预设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学习字词。
我们看一下这课的词语和生字:①自己先小声读读词语;②指读词语、齐读词语;③默读生字;④用卡片检查“丸 礡 岷”。
2.在这课要写的生字中 “崖” 这个字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看老师写这个字。
先写山字头,下面是个“厂”,设计依据与意图 非预设生成让学生在交流中合流、探讨,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在交流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领悟信赖美。
阅读本身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可以是读者与文中的人物、故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读者与读者间的对话。
“七律”是个语文知识,到底讲不讲,讲到什么程度,这在备课时曾犹豫过,但是想到这一知识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初步了解它会对学习本课有直接的帮助,而且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七律·长征》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长征之难。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毛泽东图片。
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个人吗?出示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你都知道他的哪些事迹?学生畅谈。
(引出长征)3.资料袋补充。
出示长征线路图: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他们从瑞金出发,历经十多个省,一路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熟悉的切入点,再引出相对应的故事,可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夯实基础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听读任务(1)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生字、词。
(2)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3.读后交流(1)易读错的字音。
wēi yípáng bówán mín逶迤磅礴泥丸岷山朗读点拨:“逶”不要读成第三声;“磅”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书写指导:律、崖、渡、索,注意“律”“渡”是左右结构,“崖”下方是两个“土”,“索”的下方不是“系”。
《七律·长征》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难点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岷.山()
..()磅礴
2.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nuǎn qiān lǐxuětiěsuǒhán dàdùqiáo
()()()()
3.解释词语。
逶迤:
磅礴: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藤细浪_____ 云涯暖_____
5.读课文填空.
《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长征经过了________个省,翻越___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这五幅画面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________韵。
6.练习朗读诗歌,试着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
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百度文库
长征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
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