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继续教育:人生的境界答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6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境界
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参考答案
1.西方关于幸福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学派,其中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10.0分)
A.伊壁鸠鲁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泰修斯
2.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还要有感受能力。
认识能力针对的是面对的世界,感受能力针对的是()。
(10.0分)
A.事物本身的价值
B.事物的变化规律
C.事物的存在方式
D.事物对人生的意义
3.孟子、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均认为,()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
(10.0分)
A.自知心
B.自卑心
C.同情心
D.自尊心
4.人最早的对科学和哲学的研究的源动力来自于()。
(10.0分)
A.人的大脑的进化
B.人的年龄的增长
C.人的生存的需求
D.人具有的好奇心
1.在人的身上,()是最具价值、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10.0分))
A.生命
B.精神
C.财富
D.形象
2.读书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所以人要善于读书,以下读书的方法正确的有()。
(10.0分))
A.读书要有选择
B.读书要读原著
C.读书要不求甚解
D.读书要能做到为我所用
1.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养成自觉的知力活动的习惯,而且能从知力活动中获得快乐。
(10.0分)
2.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内心会是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会是丰富的。
(10.0分)
3.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10.0分)
4.生命本身的需要导致人的物质欲望,生命本身的需要就是物质需要。
(10.0分)。
上海公需课人生的境界
1.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还要有感受能力。
认识能力针对的是面对的世界,感受能力针对的是()。
(10.0分)
A.事物本身的价值
B.事物的变化规律
C.事物的存在方式
D.事物对人生的意义
2.从人的本性角度考量,工作和快乐关系应该是()。
(10.0分)
A.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
B.工作用来聚集财富,通过财富获得快乐
C.工作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价值的实现就是快乐
D.工作带来的报酬是快乐的最大源泉
3.人和其他生命的根本的区别是()。
(10.0分)
A.人直立行走
B.人是有精神的
C.人会学习
D.人有无条件反射
4.西方关于幸福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学派,其中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10.0分)
A.伊壁鸠鲁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泰修斯
1.柏拉图关于人生的讨论围绕的一个主题是“善”,其善的含义有()。
(10.0分))
A.富有
B.幸福
C.正当
D.自足
2.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人的精神属性包含的内容有()。
(10.0分))
A.理性
B.情感
C.意志
D.本能
1.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内心会是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会是丰富的。
(10.0分)
2.文化首先应具备实用的品格,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10.0分)
3.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10.0分)
4.优秀和成功都是人生的目标,其中优秀应该是第一目标,成功是第二目标。
(10.0分)。
《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1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人生的境界1.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还要有感受能力。
认识能力针对的是面对的世界,感受能力针对的是()。
(10.0分)A.事物本身的价值B.事物的变化规律C.事物的存在方式D.事物对人生的意义2.西方关于幸福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学派,其中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10.0分)A.伊壁鸠鲁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泰修斯3.从人的本性角度考量,工作和快乐关系应该是()。
(10.0分)A.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B.工作用来聚集财富,通过财富获得快乐C.工作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价值的实现就是快乐D.工作带来的报酬是快乐的最大源泉4.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的标志是()。
(10.0分)A.人的活动不再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B.人的活动不再为了精神的自我实现C.人的活动不再为了能力的发展D.人的活动不再为了满足物质需要1.自己喜欢的事业与其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相同,衡量一份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事业的标准有()。
(10.0分))A.自己对这份工作是否有真正的兴趣B.这份工作是否让你感觉实现了人生的意义C.自己对这份工作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勇气D.这份工作对你的前途是否有很大的帮助2.读书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所以人要善于读书,以下读书的方法正确的有()。
(10.0分))A.读书要有选择B.读书要读原著C.读书要不求甚解D.读书要能做到为我所用1.对于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而言,生命应该是丰富的,灵魂应该是单纯的。
(10.0分)2.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内心会是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会是丰富的。
(10.0分)3.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而哲学解决的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10.0分)4.优秀和成功都是人生的目标,其中优秀应该是第一目标,成功是第二目标。
(10.0分)。
人生的境界参考答案单选:1. 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还要有感受能力。
认识能力针对的是面对的世界,感受能自针对的是——————事物对人生的意义2. 人最早的对科学和哲学的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人具有的好奇心3. 人类发展到现在积累了无数的精神财富,一个人把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阅读经典4. 孟子、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均认为,()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自尊心4. 从人的本性角度考量,工作和快乐关系应该是——————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5.人生的境界包括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幸福层面和道德层面7. 西方关于幸福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学派,其中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伊壁鸠鲁8. 人生必须具备两条“认真”原则,即头脑的认真和灵魂的认真,灵魂的认真是指————确立自己的信仰9. 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的标志是————人的活动不再为了满足物质需要10. 人和其他生命的根本的区别是————————人是有精神的多选:1. 一个人的知力主要表现在——————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2. 下列对待金钱的态度中,正确的有——————不选“永远把金钱当作手段”3. 自己喜欢的事业与其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相同,衡量一份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事业的标准有———ABCD4. 柏拉图关于人生的讨论围绕的一个主题是“善” ,其善的含义有——————不选“富有”5. 下列选项的内容中,属于人生命本身的需要的是————————ABCD6. 在人的身上,()是最具价值、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精神、生命7. 一个人丰富自己内心的途径有————————不选“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独处”8. 读书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所以人要善于读书,以下读书的方法正确的有———不选“读书要不求甚解”9. 衡量幸福的标准有————————不选“能创造极大的物质”10.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人的精神属性包含的内容有——————不选“本能”判断:1.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养成自觉地知力活动的习惯,而且能从知力活动中获得快乐。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根据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和精神自由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欲望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个领域是“求知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作为主体的自我,有进一步理解作为客体的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和法律,人们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大大提高。
因此,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过程来看,知识寻求的境界显然比欲望境界高出一个层次,不仅在欲望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生命价值和自由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审美意识超越了寻求知识领域的认知关系。
它将对象融入自身,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不仅超越了认知的局限,也超越了功能、欲望、外在目的和“应该”的局限,成为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人生的境界考题及答案单选题:1.人生的境界包括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
(10.0分)A.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B.幸福层面和道德层面C.物质层面和道德层面D.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我的答案:B√答对2.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还要有感受能力。
认识能力针对的是面对的世界,感受能力针对的是()。
(10.0分)A.事物本身的价值B.事物的变化规律C.事物的存在方式D.事物对人生的意义我的答案:D√答对3.人最早的对科学和哲学的研究的源动力来自于()。
(10.0分)A.人的大脑的进化B.人的年龄的增长C.人的生存的需求D.人具有的好奇心我的答案:D√答对4.人类发展到现在积累了无数的精神财富,一个人把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的最直接的方式是()。
(10.0分)A.文化创作B.科学研究C.写日记D.阅读经典我的答案:D√答对多选题:1.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人的精神属性包含的内容有()。
(10.0分))A.理性B.情感C.意志D.本能我的答案:ABC√答对2.一个人的知力主要表现在()。
(10.0分))A.好奇心B.独立思考能力C.创造财富的能力D.学历水平我的答案:AB√答对判断题:1.文化首先应具备实用的品格,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10.0分)我的答案:错误√答对2.古希腊哲学家对金钱的态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很少的物质就能使其满足,另一个是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其满足。
(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3.优秀和成功都是人生的目标,其中优秀应该是第一目标,成功是第二目标。
(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4.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内心会是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会是丰富的。
(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其实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别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三人生的境界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议论性散文。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6自然段):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1自然段首先解释人生境界的含义,再分析因人而异的差别,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即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
“觉解”是作者哲学著作《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解”是了解,“觉”是自觉,“解”是一种活动,“觉”是一种心态。
作者认为人是有觉解的,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境界”也是作者《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对宇宙人生某种认识的情况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某种价值和作用。
本段采用递进式手法,先谈人生境界的普遍意义,再谈特殊意义,最后在假定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提出观点,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第2-5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2自然段阐述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就像……不甚觉解”采用例证法分析自然境界的含义。
“无觉解”、“不甚觉解”就是指做事凭本能或顺应习俗,对所做的事没有清楚的认识。
第3自然段阐述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并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第4自然段阐述道德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题答案参考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促进成长的基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题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