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回延安》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龙泉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延安》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初一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诵读、理结构、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
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糜【méi】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 xiāo】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3.作者介绍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4.背景介绍《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和背诵全文,感觉诗中的形象、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品味和感受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
3、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比兴等修辞方法。
4、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比兴手法的分析与理解。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品读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
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读准字音: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二、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学习重点:1、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五、学习研讨(一)、导入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三)诵读欣赏,理解意境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精读,赏析诗歌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赏析诗歌,选择这首诗的某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六、课外延伸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一、学习目标: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学法指导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现代诗二首》教案回延安【教学目标】1.品味、感悟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投影课题《回延安》)二、预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作者、背景及“信天游”特点。
1、作家作品: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三、整体感知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听读诗歌:不仅注要字音节奏,还要注意感情。
《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首诗,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并谈谈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生读全诗,并思考问题)(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老师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1、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诗歌写了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2、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你试着把你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读出来。
⑴诗人回到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生深情地读)(读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⑵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请有感情朗读⑶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深情,满腔热情。
请发言者给大家朗读一遍?(生读)(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3、总结评价朗读要求:读诗既要读准字音和节奏,也要读准感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责任学校龙泉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延安》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初一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诵读、理结构、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现代诗二首》学案
内容预览: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学案
【学习指导】本文所选的两首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样式和发展方向上,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延安》代表着向民歌的发展方向;《再别康桥》代表新诗借鉴西方诗歌而又注意体现民族特点的取向。
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一些共同点:第一,着眼于抒情。
都是倾吐对自己生活过的、与个人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某个地方。
作者这种感情的倾吐,或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顾,或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予以透露。
第二,运用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拟人、夸张、比兴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追求形式的完美,在节奏、选韵和旋律的设置等方面,都致力推敲。
《回延安》学习和借鉴了陕北民歌“爬山调”的格式。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8分)
油馍()糜子()青荇()荡漾()窑洞()漫溯()笙箫()河畔()。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诗歌,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难点及关键: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授课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1、导入: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听一首歌,听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1)师生共同听看视频音乐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找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今天的课题:阿宝演唱的这首歌属于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高亢激昂,歌词优美流畅,就是一种自然的诗体。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就是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信天游”有关资料。
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善用比兴手法,读来高亢有力。
3、师生了解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4、检查学生预习:(1)抽查个别字词及读音。
(2)找学生有感情读诗歌。
5、教师范读其中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6、学生自由读,品味诗歌情感。
7、提问读。
8、师生共同赏析诗歌:(1)诗歌写了几个画面?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诗歌写得充满情感,那是因为它妙用了很多修辞,你发现了哪些?找出相关语句品味一下。
(3)除了使用修辞手法,作者还使用很多很有陕北特色的叠词、动词,你发现他们了吗?找出来我们共同品一品。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回延安》这首诗,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感受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绘。
3.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
1. 《回延安》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3. 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介绍《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初步阅读:让学生初步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3. 讲解: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朗读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5. 讨论学习:让学生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获得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朗读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如用图表显示,则是:会见亲人回顾过去到达延安返回上级告别延安瞻仰市容热爱歌颂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回延安》◆教材分析《现代诗两首》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收录了词、歌曲、古代诗、现代诗等几种文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鉴别、学会体验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教学难点】诗歌所深寓的感情,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信天游。
3.简单了解现代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导入新课:播放陕北信天游视频。
师:一曲信天游把我们带到了陕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二、资料链接(一)简介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二)知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延安》。
(三)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一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素近乎直白;抒情炽烈近乎滚烫;曲调简单,两句一节,反复咏唱;语言通俗,易懂易记。
许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多囿于文人诗,认为其“高雅”、抽象、难于理解,因而“曲高和寡”,而回延安由于借用“信天游”这一形式,并且是原汁原味的借用,用发自肺腑的话语把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之情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淋漓尽致的宣泄了出来,自然而然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以至众口传颂。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气喘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归纳总结】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巩固拓展】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预习指导】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四、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五、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预习1.作者及作品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字句。
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字音词义(见课件)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变化3.(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三.文本赏析(一)朗诵第一节并思考:1.为什么写“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