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_数量_中国人口
- 格式:xls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2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当年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增长人口,国家统计局并没有直接给出。
分别根据“当年的人口出生率”“当年的人口死亡率”“当年的人口增长率”乘以“上一年的年末人口数”,四舍五入。
按74.8的预期寿命对应的年均死亡率为1/74.8,即13.369‰。
即如果中国人口按年龄平均分布的话,预期寿命74.8岁,意味着13.6782亿人(2014年人口)平均每年死亡1828.6万人。
014年)净增加人口809680709666667642640646672680690765759772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82388195310211130金融危机水灾人口也生得少了?1231126212641328 经济不景气13411343148416221669172017861648148813471351156914361158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118114011361176文革结束经济崩溃小天灾生育下降14331567183018981942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9320572100文革不耽误生孩子191219112009192222551788天灾结束生育反弹冷战有增人口需要252三年自然灾害-308673111514601260122414581322112611041029853。
全球及中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人口规模预测分析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2020年仍有1200万新出生人口;其次美国新出生人口数量360万人;其余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分别是84.8万人、75.5万人、73.5万人、64万人、27.6万人。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190.6百万,老龄人口占比13.5%,较2010年上升4.6个百分点;其次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53.2百万,老龄人口占比16.2%;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35.4百万,老龄人口占比28%。
从总体规模上看,我国总人口保持了低速增长的趋势。
2020年,全国总人口1412百万人,较2010年六普的1340百万人增加了72百万人;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53%,较2010年0.57%的年均增速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2020年,全国人口中15-64岁人口占比68.6%,较2010年下降了6.0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比18%,较2010年增长1.4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较2010年增长4.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口逐步步入老年时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对宏观经济带来多方面影响。
2020年全国城镇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5.8%,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3.8%,农村地区较城镇地区高约8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由于城市工作机会更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吸纳了大规模来自农村的劳动口,年轻人进城就业是整体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也更为活跃。
2020年我国共有流动人口376百万人,较2010年增加70.14%。
其中,2.5亿人为从乡村到城镇的流动,较2010年增长1.1亿人,在总流动人口中占比达66.2%。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各年龄段的人口函数模型
模型:f(x)=k*(a的bx+c次方)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的“13亿人口”日,随着内地第13亿名公民在北京降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
人口的增长是如何测算的呢?以下是中国1991-1998人口数,统计如表所示。
(1)试建立1991-1998中国人口增长数学模型;(2)按照此增长模型到2010年我国人口能否控制在14亿以内?(3)按照此增长模型经过多少年中国人口将比1991年翻一番?
人口数统计表 (单位:亿)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人口数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810
(以上数据来自1999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根据统计表计算1991-1998年每一年人口数与上一年人口数的比,从计算得到1991-1998年间每年人口数增长比例非常接近, 如果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则都是1.01. 所以, 可近似地认为8年中人口是按确定的比例增加的(这里我们作了适当化简, 在建立数学模型中, 适当的化简有时是必要的), 因此符合指数函数模型。
设t 为自1991年以来的年数, 则1992人口数=11.5823 (1.01)1; 1993人口数=11.5823 (1.01)2; 所以自1991起 t年后人口数=
结论:按照此指数增长模型到2010年我国人口数估计为:=14.1781, 将超过14亿, 因此必需适当降低增长率.
要计算何时人口翻一翻,只要解方程 =2 ,解得 , 如果按照此增长模型中国人口每65年翻一翻。
我们称65为中国人口的倍增期。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尽管如此,中国的人口仍然庞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
二、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往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状,即年轻人口比例较大,老年人口比例较小。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的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即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年轻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
其次,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此外,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养育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生育率也相应下降。
三、性别比例的变化在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中,性别比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实施了禁止进行胎儿性别预测的法律和禁止进行堕女婴的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性别比例开始逐渐趋于平衡。
总结: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年龄结构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平衡性别比例的改善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不管人口结构如何变化,中国政府都将继续关注人口问题,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xx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xx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由于两千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早期的户口数据已经很少遗存,即使明清以来,也缺乏年代和地区均相对完整的数据。
而且由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的户口登记主要是出于赋役的需要,调查的重点是承担赋役的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着很大差距。
加上行政制度的腐败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户口数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人口数。
况且,历代中原王朝的户口调查,一般也只限于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基本不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作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220年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1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常住人口、大陆男女人口、总人口性别比、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中国大陆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继续坐稳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之位。
70年前,中国总人口仅有5.4亿人,经济总量仅有358亿人民币。
到2019年,我国大陆总人口增加到14亿,GDP攀升到99万亿,这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奇迹。
1949-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0-2016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592 万增长到1786 万,特别是受2013 年11 月起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2014 年出生人口数量较2013 年增长47 万人,人口出生率提高2.87 个百分点,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以来,国内新生人口数激增,较2015年度增加131万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2018 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 530 万人、达到 13.95亿,需注意的是新出生人口却出现了下降,全年共出生 1523 万人,较上年减少 200 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0.94‰,201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48‰。
2019年中国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3.34‰。
2011-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而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总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而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却创出新低,老龄化率创出新高。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亿。
古往今来,这一数字绝无仅有,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家稳定的表现。
人口大量增长是在近半个世纪完成的,我国如今的发展,有目共睹。
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人口又有一个怎么的变化,本篇盘点以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1、秦朝:2500万-3000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秦朝开国。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加上秦国统一战争,战乱使人口减少。
秦国统一后,疆域没有如今辽阔,相当于今天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人口不到3000万人,而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估计在10亿左右。
秦朝疆域2、西汉:6300万西汉很多制度是继承了秦朝,但西汉初年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加上汉武帝时期又开疆拓土,人口大量增加。
西汉汉平帝刘衎时期,人口达到顶峰,约为6300万,对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多。
此时的西汉国力强盛,霸气十足。
西汉3、东汉:6500万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并且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在经历西汉末年连年战乱之后,人口不降反升,达到了历史新高的6500万人。
4、三国:2361万(220年)-3000万(280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三个政权的相互攻伐,加上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近4000万,总人口不到东汉的一半,可见战争之残酷。
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口稀少的时代。
三国5 、西晋:3500万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中国人口总数和老龄人口占比的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
为了更好地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8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5%,处于老龄化的初级阶段。
而预计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2%,届时中国将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老龄人口占比预测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规律,预测中国老龄人口占比的变化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我国已经建立的人口统计模型,可以预测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35%以上。
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根据当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我们可以预测204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1.0-14岁人口比例下降: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0-14岁人口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这也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减少,导致15-59岁人口占比显著下降。
这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3.60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根据预测,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以上。
这将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四、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
1.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加大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2.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力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确保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
3.发展老年教育和文化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充实、有意义的教育和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022年中国官方年龄段划分中国平均寿命将超过77.7岁。
到年,中国国民人的平均寿命将超过77.从7岁到年,城镇居民的关键健康指数水平已进到高收入地区的行业,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最新,欢迎阅读!人口分布如下:0—14岁人口为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3.50%)与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明: 1、0—14岁人口为万人,占到17.95%;2、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到63.35%;3、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到13.50%)。
与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落,生育政策调整获得了积极主动实效。
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其它类型数据分布1、从户别人口来看,全国共计家庭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为万人;集体户万户,集体户人口为万人。
2、在人口地区分布方面,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3、在性别形成方面,男性人口为万人,占到51.24%;女性人口为万人,占到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07,与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4、在受到教育程度人口方面,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万人。
5、在城乡人口方面,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占36.11%。
6、在流动人口方面,人户拆分人口为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拆分人口为万人,流动人口为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