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
- 格式:pdf
- 大小:157.11 KB
- 文档页数:2
动量词“回”的产生和发展作者:吴寿刚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关于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深入,本文就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发展来源出发,从句法结构等方面对其演变发展的轨迹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动量词“回”发展轨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73-21引言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的,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这一方面反映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词义演变,也即通常所说的语法化过程。
回,一体写作“劻”、“囘”或“囬”,《说文·口部》:“回,转也。
”其本义为“回转”,是动词。
太田辰夫(1958)认为“回”是作为纯粹的计算动作辅助数词,是由做为动词的“回”演变而来;刘世儒(1962)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回”的考察,也认为是从动词的“回转”义逐渐发展的;郑桦(2005)考察了“回”的流变,认为“回”由动词引申表示动作“回旋”的周次。
如:(1)倬彼霄汉,昭回于天。
(《诗经·大雅·云汉》)郑玄笺释为“回转”。
(2)劻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楚辞·离骚》)王逸注“劻”为“旋也”。
以上例皆可证明,“回”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义为动词属性,而“回”作动量词的用法实际上是动词“回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表示动作“回转”的次数。
作为动量词的用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3)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全梁诗·徐悱诗)(4)灵桓恒可饵,几回三千年。
(全梁诗·简文帝诗)(5)不复出场戏,踢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踢场方就好。
(全晋诗·西曲歌)例(3)只是名最词的初级形态,因为词义还不是实在的,只有到了例(4)、(5)的用法才是走完了虚化的道路,引申为岁月的“轮回”,就是动量词用法的产生。
本文试图对动量词“回”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探讨。
对外汉语量词“回”的教学量词“回”既可作为短时量词,又可作为计数量词。
“回”作量词的用法可归纳为“动词+数词+回”,“数词+回+动词”,“回”的重叠使用,用于章回小说或者评书所分的章节中等五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回”的地位很重要。
标签:对外汉语量词回一、量词“回”的渊源刘世儒先生认为,汉语动量词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1],并已有文献可以证明。
如:(1)不复出场戏,跳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
(《后汉书·光武帝纪》)由于“回”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比较短,它既可作为短时量词,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次数,同时,也可说是计数量词。
因此,量词“回”是短时量词和计数量词的兼类。
(一)“回”作为短时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回”作为短时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会儿”。
在现代汉语中,“回”的此用法已衰退,被“会”所取代。
经考证,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出现了表短时量的用法。
如:(2)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俐。
(高安道《皮匠说谎》)(3)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说了一回”和“哭一回”都表示时间,但“回”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时间很短。
“回”的这种用法此后发展颇为迅速。
据统计,在《全元曲》中“回”表短时量的用例共43处,而在《水浒传》一书中有近111处[2]。
到了明代的作品中,只要是持续性动词差不多都可用“回”来表短时量。
如:(4)说罢,走入去看了一回,便出来。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5)智深等了一回,掉转身来,看着右边金刚,喝一声道:“你这厮张开大口,也来笑洒家。
”(《水浒传》第四回)。
例(4)和例(5)中的“看、等”都可与“回”连用,除此之外,“讲、问、骂、说、谈、踌躇、吃”等也可与“回”连用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
到了清代,量词“回”继续发展,可以用“回”来表示短时量的动作很多,这些动作可以是各个方面的。
由于短时量词“会”的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五四以后,量词“回”的短时量用法逐渐衰落。
第43卷第2期2021年3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LJ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2Mar.2021次数义动量词“回、次、遭、趟”的语法化李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动量词“回、次、遭、趟”既可作表“次数”义的动量词,亦可表名量词。
对这一组具有共同义素(次数)的动量词的 演变机制、动因和规律进行探讨该组动量词语法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动词>特指某一动作行为>一般动作行为的次 数这一语义演变过程:其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动因是转喻和隐喻关键词:“次数义”;动量词;演变机制;动因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001-5744(2021)02-0008-05关于动M词产生年代的讨论一直是学界比较 关注的问题。
王力1在《汉语史稿》一书中认为,动 量词产生于唐以后,且认为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 动量词只有“回”“次”两个,“次”的产生要比“回”晚得多。
刘世儒2:指出,汉语动董词早在魏晋南北 朝就已经产生了。
随后,王力31在《汉语语法史》中接受了刘先生的观点,认为表示行为单位的动量 词(“次、回、趟”等)产生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以后。
向熹4认为汉语动量词开始产生于汉代,动量词比 较广泛地运用在魏晋以后,“回、次、出、遭”在汉代 已经出现,到了唐宋使用更加频繁。
目前,学界关 于常用“次数义”动量词的研究不少,主要集中于 三个方面:一是对动量词产生、发展、演变的追溯,如曲建华5《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二是 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该类动量词的探讨,以张大红6《常用动量词“次”“回”“下”的语义认知分析及语 用描写》为代表;三是从古汉语句式特征探究这类 动词的来源与产生动因,以唐钰明7《汉语动量词 表示法探源》为代表;从语法化理论探讨这类动量 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却鲜少见到。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可见,二者在搭配应用上的区别首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差别。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摘要:《太平广记》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用例。
“过”在南北朝时期为通用量词,用法较为完备,但至唐五代却用例剧减,渐趋式微。
量词“遍”虽在南北朝时期用例不多,尚未发展成熟,但在唐五代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与称量往来次数的动量词“回”共同取代了“过”。
动量词“过”与“遍”属于历时替换关系。
关键词:过;遍;异文:历时演变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11-0079-0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曾文斌汪维辉先生在《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一文中曾言:“类书所引的文字常常跟古籍的传世版本构成异文,是校订古书的一项重要资料,所以自段玉裁、王念孙以来,学者们多利用类书来考定古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过类书引文未必都合乎原貌,这一点前辈学者多已指出。
”[1](P149)《太平广记》(以下简称“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其在征引前代典籍之时,自然也会有所改动,从而与原典形成异文。
[2]而通过对这些异文的研究,我们往往能够窥探一些字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例如,《广记》异僧部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一处将《高僧传》中用以表次数的动量词“过”改换成了“遍”。
[3]据调查,《高僧传》中“过”凡4见,《广记》异僧部所引为其卷一的用例,即“故采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
[4]《广记》征引原典时的词语替换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不是《高僧传》中表次数的动量词都用“过”,而《广记》则使用“遍”?《广记》其他部在征引前代典籍时是否也存在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情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拟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史书、笔记小说、文人诗歌、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语料,对动量词“过”与“遍”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作者:王若楠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水浒传》中常见的动量词,有“下、番、巡、合、回、遭、次、顿、场、遍、阵、通”等。
另外,还有“掌、口、拳、脚、鞭、棒、刀、棍、箭、枷梢、脊杖、瓢、杯、盏、斧、碗、桶、夜、日、天、月、年、交、步、声、里”等临时的动量词。
本文拟对《水浒传》中专用动量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量词;动量词;《水浒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目录内容提要关键词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差异………………………………4页(一)搭配上的差异……………………………………………………4页(二)重叠方式的差异…………………………………………………4页(三)语用方面的差异…………………………………………………6页二、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运用………………………………6页(一)从语义出发,把握动量词“回”“次”的基本用法……………7页(二)从用法出发,把握两个动量词的基本句法格式………………7页(三)从二者的差异出发,分清“回”与“次”相异的用法………8页三、余论…………………………………………………………………8页参考文献…………………………………………………………………9页内容提要“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上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
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
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关键词动量词;差异;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开始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准确使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动量词分类
哇塞,今天咱就来聊聊动量词分类这个超有趣的话题!动量词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次”,我今天去超市买东西,都去了好多次啦!这“次”就是很常见的动量词。
还有“回”呀,我跟我朋友聊天,这一聊就是好几回呢!“下”也不能落下,我敲敲门,笃笃笃,敲了好几下。
再说说“趟”,你瞧,他为了那事儿,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多辛苦呀!“遍”也很常用呀,我把那首歌都听了好多遍了,还是百听不厌。
它就好像是生活中的小精灵,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就像色彩斑斓的画笔,给我们的话语添上了丰富的色彩,不是吗?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动量词,我们说话得多单调呀!
动量词还分好多种类呢!比如表示动作次数的,像“次”“回”;表示动作经历时间短的,像“下”“会儿”;还有表示动作往返的,就像“趟”。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不知不觉地在用这些动量词吧!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它们融入在我们的语言里,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动量词,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它们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有魅力,更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和想法。
我的观点就是:动量词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们的表达更鲜活、更有趣,我们要好好去了解和运用它们呀!。
论“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和“回”明代专用动量词中的同义计数量词“次”和“回”的使用情况不同,本文在对“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和“回”作穷尽式描写的基础上,比较了两词的异同,并通过历时比较揭示其发展规律,试图解释其原因。
标签:动量词计数动量词短时量词次回一、引言《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
作者凌檬初生于1580年,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初刻”与“二刻”写作年代明确,分别完成于1627年和1632年。
作为拟话本,“二拍”的语言接近口语,所以“二拍”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资料。
本文对“二拍”中专用动量词“次、回”进行穷尽式描写,作出数量上的统计,比较计数动量词“次”与“回1”的使用情况,同时通过历时比较,试考察“回1”衰退而“次”成为通用动量词的原因。
二、“二拍”中的“次”和“回”计数量词,是单纯计量动作频次的动量词。
在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中,单纯的计数量词有两个,一个是“次”,一个是“回”,二者属于同义动量词,郭先珍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解释“回”“相当于‘次’”。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二拍”中的“回”作为动量词既能表动作频次,又能表短时量,所以在分析时把“回”的这两种用法分开描写,表动作频次的写作“回1”,表短时量的写作“回2”。
“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共出现81例,“回1”共出现25例,下面分别从适用对象、句法功能、组合情况几个方面对两词进行描写。
(一)适用对象【次】从适用对象来看,“次”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下面分类列举:1.言说类共有9例。
比如:(1)只得三回五次回说:“不在家,待归时来讨。
”(《拍案惊奇》卷十五)(2)几次劝取丈夫,他只不听。
(《拍案惊奇》卷十六)2.视觉、相会、探访类共有9例。
比如:(3)只有主翁与小娘子,日日来看一次,别无人敢进来。
(《拍案惊奇》卷十八)(4)前后也曾会过五六次面,只是一揖之外,再无他词。
动量词“回”的产生和发展【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的,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这一方面反映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词义演变,也即通常所说的语法化过程。
回,一体写作“ ?”、“?”或“ ?”,《说文?口部》:“回,转也。
”其本义为“回转”,是动词。
太田辰夫(1958) 认为“回” 是作为纯粹的计算动作辅助数词,是由做为动词的“回”演变而来;刘世儒(1962)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回”的考察,也认为是从动词的“回转”义逐渐发展的;郑桦(2005) 考察了“回”的流变,认为“回”由动词引申表示动作“回旋”的周次。
如:(1) 倬彼霄汉,昭回于天。
(《诗经?大雅?云汉》)郑玄笺释为“回转”。
(2) ? 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楚辞?离骚》)王逸注“?”为“旋也”。
以上例皆可证明,“回”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义为动词属性,而“回”作动量词的用法实际上是动词“回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表示动作“回转”的次数。
作为动量词的用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3) 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全梁诗?徐悱诗)(4) 灵桓恒可饵,几回三千年。
(全梁诗?简文帝诗)(5) 不复出场戏,踢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踢场方就好。
(全晋诗?西曲歌)例(3) 只是名最词的初级形态,因为词义还不是实在的,只有到了例(4) 、(5) 的用法才是走完了虚化的道路,引申为岁月的“轮回”,就是动量词用法的产生。
本文试图对动量词“回”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探讨。
2 动量词回的来源分析由于南北朝时始见用为动量词,所以应该对“回”的发展演变进行追溯,因而就要考察南北朝以前的句法语义等特征。
先秦两汉主要是作为动词,并伺机发现其向量词转变的倾向,通过考察先秦两汉的“回”作为动词的用法,得出以下七种动词用法(回1-7) :1 旋转;回旋;回转。
(6)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毛传:”回,转也。
“郑玄笺:” 精光转运于天。
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及对学习者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遍”“次”“回”这组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组量词,也是汉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量词,产生的偏误也是多种多样,本文旨在从根源开始对这组量词进行研究,以期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走出学习误区,更好地掌握量词的用法。
本文有五个章节,第一章节讨论了对量词“遍”“次”“回”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缘由和意义,综述了对外汉语量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节对量词“遍”“次”“回”做了一个本体研究,对量词“遍”“次”“回”在各大词典中的分布和解释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总结出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及量词“条”与名词的搭配状况。
第三章节笔者对量词“遍”“次”“回”和其他近义量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起步篇、《新实用汉语课本》系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和统计,以证明量词“遍”“次”“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节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口语语料库中留学生出现的有关量词“遍”“次”“回”的偏误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整理,然后由此总结出学习者学习量词“遍”“次”“回”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在文章的第五章节,根据偏误产生的原因,笔者总结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最后,结语部分对于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总结。
关键词:量词,遍,次,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1.1.1 研究的缘由量词这类词汇属汉藏语系所特有,这使量词成为汉语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量词数量庞大、分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等,其中更包含了很多易混淆难区分的近义量词,如动量词“遍”和“次”,名量词“个”和“只”等,使得学习者在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使用偏误,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题。
而在如今全球掀起“汉语热”的形势下,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呈现每年递增之势,因此,对常用量词进行分析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所选课程: 理论语言学专题题目: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姓名:李世敏学号:201421198319院系:汉语学院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4级)2015 年 9月 1日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提要量词作为是现代汉语词类中最后划分、定名的词类,展现了汉语重要的语言个性,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量词“趟”的历时和共时语义发展,探讨其认知理据。
关键词量词语义认知1、引言“趟”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词,它横跨量词范畴的三个子类,既可用作专用动量词,也可以用作集合量词或个体量词,修饰人或事物。
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词“趟”的描述如下:1、用于一来一往的动作。
例:跑了两趟运了两趟煤 (动量词)2、武术一套或一段动作的过程。
例:练了一趟拳玩了一趟剑(集合量词)3、用于来往开行的车辆。
例:刚开出一趟列车一下子到了好几趟车(个体量词)郭先珍(1987)《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也收录了这三个用法,在释义(3)中,范围扩大,计量成行的东西,不局限于车辆,如“半趟街、一趟栏杆… ”,这些用法现已大多不用,因此我们以《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释义为准。
以往对量词“趟”的研究,多分散在量词研究的子系统中,对其单独作为个案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高亚楠、吴长安(2014)从类型学角度研究了量词“趟”的语法化过程,从显赫词类的扩张性来看“趟”的演化路径和方言分布。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量词“趟”的共时和历时语义,共时层面研究以下两方面(1)针对“趟”的语义特征,分析其词义网络的认知理据。
(2)从量词“趟”与动词的搭配出发,分析其中的认知因素;历时层面研究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2. “趟”的共时语义认知分析2.1“趟”的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在共时层面上,“趟”——外部处于语法结构中,内部处于若干语法特征的聚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