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场”的历时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的量词1. 文言文的数量词有何特点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
第一,量词不发达。
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chàng,一种香酒)二升。
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
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
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
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
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
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欧阳修《卖油翁》)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林嗣环《口技》)第二,词序上有差异。
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
如: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
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
如: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
可分为三种: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
如: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
如: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
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
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
如: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上)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林嗣环《口技》)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概数,千万不可拘泥字面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论文摘要动量词虽然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然而一方面由于它相对于名量词出现较晚,另一方面专用动量词在数量上不及专用名量词丰富,而其组合情况较之名量词而台'相对简单一些。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汉语量词的研究呈现出重名量轻动量的局面。
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一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动量词的语义选择、历时演变等角度入手,展开对汉语中动量词的研究。
但是迄今为止尚无人从认知的角度对动量词进行系统的考察,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动量词形成及其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动量词的认知功能。
本文提出“动量词”的基本语义功能是计量“动量”,“动量”是人们观察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运动,从而感知到的该运动所耗的“时间”、发生的“频次”以及所具“幅度”的量。
“动量”认知研究前提是对“动态过程”的认知研究。
因此本文从“动态过程”入手,分析出人对于“动态过程”进行认知时所具有的认知图式,进而分析可能作为认知“动态过程”时所需的“动量标记”。
随后文章揭示了“动量特征”、“动量标记”以及“动量词”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动量词”是“动量标记”出现在语言中的最终形式,它执行计量“动量”的语义功能,同时体现“动量特征”,反映出人对于动态过程所含“动量”的认知。
文章又从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现状分析出发,揭示专用动量词与借用动量词在性质上的差别,即前者具有类的封闭性、数量上具有非能产性、而个体成员具有抽象性的特征。
后者作为一个类具有开放性、数量上具有能产性、而个体成员具有具体性的特征。
然后文章从考察动量词的形成过程着手,揭示出专用动量词的产生是通过转喻一隐喻机制,同时揭示出借用动量词的产生是通过转喻的机制,并阐述了其形成机制对动量词的使用造成的影响最终揭示出专用动量词走向封闭的原因:抽象导致对数量需求的降低。
本文采用了认知研究的方法,借鉴了心理学关于人对运动过程的认知的研究成果,帮助分析建立人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意象图式。
“唱”“咏”“吟”的历时演变-大学语文论文“唱”“咏”“吟”的历时演变○赵佩萌摘要:“唱”“咏”“吟”三词从历史产生之初虽然意思相近,可以互换,但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却有明显区别。
本文着重从“唱”“咏”“吟”三字历时发展的进程出发,通过使用语料库,运用数据对比方法得出三者在各朝历代使用次数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唱咏吟演变“唱”“咏”“吟”三个动词均表示人们通过语言或言语、以声音为媒介将自我的思想或想法表达出来这一行为,虽然三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语义场及所要表达的意思略有相似,但这三个字的意义及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本文将从历时发展演变角度出发,试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以说明三者的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首先从咏开始,咏在这三个字中出现的最早,大概从周朝起就已开始被使用。
(1)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今文尚书》)(2)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
(《国语》)(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4)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
(《礼记》)“咏”明显早于“唱”“吟”的出现,在周时期使用次数为170次,春秋战国时期略有下降但达41次,在这一阶段“咏”意思比较固定,即唱,但声调要有抑扬,也可以表示用诗词等来描述、抒发表达感情。
而“唱”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国语》中:“吴王夫差还自黄池,息民不戒。
越大夫种乃唱谋曰:‘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
”(1)推之必往。
说在废材。
唱和同患。
说在功。
买无贵。
(《墨子》)(2)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
(《吕氏春秋》)(3)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庄子》)(4)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
(《荀子》)在这一阶段唱的意思主要是:唱,歌唱本义或按照韵律发声,也有高呼,大声叫的意思。
第43卷第2期2021年3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LJ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2Mar.2021次数义动量词“回、次、遭、趟”的语法化李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动量词“回、次、遭、趟”既可作表“次数”义的动量词,亦可表名量词。
对这一组具有共同义素(次数)的动量词的 演变机制、动因和规律进行探讨该组动量词语法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动词>特指某一动作行为>一般动作行为的次 数这一语义演变过程:其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动因是转喻和隐喻关键词:“次数义”;动量词;演变机制;动因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001-5744(2021)02-0008-05关于动M词产生年代的讨论一直是学界比较 关注的问题。
王力1在《汉语史稿》一书中认为,动 量词产生于唐以后,且认为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 动量词只有“回”“次”两个,“次”的产生要比“回”晚得多。
刘世儒2:指出,汉语动董词早在魏晋南北 朝就已经产生了。
随后,王力31在《汉语语法史》中接受了刘先生的观点,认为表示行为单位的动量 词(“次、回、趟”等)产生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以后。
向熹4认为汉语动量词开始产生于汉代,动量词比 较广泛地运用在魏晋以后,“回、次、出、遭”在汉代 已经出现,到了唐宋使用更加频繁。
目前,学界关 于常用“次数义”动量词的研究不少,主要集中于 三个方面:一是对动量词产生、发展、演变的追溯,如曲建华5《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二是 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该类动量词的探讨,以张大红6《常用动量词“次”“回”“下”的语义认知分析及语 用描写》为代表;三是从古汉语句式特征探究这类 动词的来源与产生动因,以唐钰明7《汉语动量词 表示法探源》为代表;从语法化理论探讨这类动量 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却鲜少见到。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30回)——武松打蒋门神,每次要打得“完整”。
(7)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32回)——完整地说。
现代汉语“遍”与《水浒传》中用法一样。
【顿】本义为顿首(以头叩地),顿首要一下一下地停顿,引申为“停顿”义,作为动量词,表示有间断的动作。
《水浒传》中,“顿”共出现了34次,大多是计算打、骂等动作的。
例如:(8)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
(19回)——不是骂一句。
(9)这厮是途中得病到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这顿杀威棒。
“唱”“咏”“吟”的历时演变-大学语文论文“唱”“咏”“吟”的历时演变○赵佩萌摘要:“唱”“咏”“吟”三词从历史产生之初虽然意思相近,可以互换,但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却有明显区别。
本文着重从“唱”“咏”“吟”三字历时发展的进程出发,通过使用语料库,运用数据对比方法得出三者在各朝历代使用次数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唱咏吟演变“唱”“咏”“吟”三个动词均表示人们通过语言或言语、以声音为媒介将自我的思想或想法表达出来这一行为,虽然三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语义场及所要表达的意思略有相似,但这三个字的意义及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本文将从历时发展演变角度出发,试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以说明三者的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首先从咏开始,咏在这三个字中出现的最早,大概从周朝起就已开始被使用。
(1)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今文尚书》)(2)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
(《国语》)(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4)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
(《礼记》)“咏”明显早于“唱”“吟”的出现,在周时期使用次数为170次,春秋战国时期略有下降但达41次,在这一阶段“咏”意思比较固定,即唱,但声调要有抑扬,也可以表示用诗词等来描述、抒发表达感情。
而“唱”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国语》中:“吴王夫差还自黄池,息民不戒。
越大夫种乃唱谋曰:‘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
”(1)推之必往。
说在废材。
唱和同患。
说在功。
买无贵。
(《墨子》)(2)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
(《吕氏春秋》)(3)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庄子》)(4)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
(《荀子》)在这一阶段唱的意思主要是:唱,歌唱本义或按照韵律发声,也有高呼,大声叫的意思。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一、引言汉语中有一些动量词可以象名量词一样直接修饰名词。
例如:(1)去了一趟广州。
(2)吃了一次肯德鸡。
(3)看了一遍《红楼梦》。
动量词本来是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而名量词是事物的计量单位。
从计量的角度来看,名量词注重空间量的表达,而动量词则是侧重时间量的表达,尽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空间量的动量词,但这也是从空间的量去揭示时间量的,因为时间量毕竟是抽象的,难以具体、直观地加以描写。
朱德熙(1982)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把上述例句中的数量词“一趟”、“一次”和“一遍”分析为后面名词的定语,主要理由是这三个数量词都可以与名词一起移至句首充当主语。
但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人的语感,邵敬敏(1996)就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但我们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今不揣愚陋,把我们的想法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二、动量词与名量词的纠缠现象名量词与动量词相混淆的情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显现出来:首先,历史上动量词中有一部分是由名量词演变而来的,如“阵”“顿”“场”等,因此这类动量词与它们充当名量词时会产生一些混淆。
但由这种动量词与典型的名词所组成的短语“一阵大风”“一场电影”“一顿饭”,与典型的名量短语“一辆汽车”等,无论从语感上还是句法功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其次,如邵敬敏(1996)所指出的:“但是,客观上却存在着如下语言事实:这是一次战争/这是一次冒险。
‘次’从语义上讲是表示动作次数的单位,但形式上却是修饰名词,二者按上述定义恰恰是矛盾的。
”即当这种名动词(动名兼类词)或普通名词与典型的动量词搭配时也很难辨别出其是动量词结构还是名量词结构。
邵敬敏(1996)把现代汉语中这种动量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总结为五种情况,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转录如下:(4)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补语。
(典型动量词)看了一下︱屋里瞄了一下︱点心干了一气︱活摸了一下︱桌子想了一下︱理由喝了一气︱凉水(5)数量短语作补语与作定语两种分析并存。
(由名量词来的动量词,可以与动补结构共现)发生了︱一场︱争执看了︱一场︱杂技引起了︱一场︱战争打了︱一场︱比赛(6)数量短语在动词后只能分析为补语,但它与名词组合可以有条件的出现在句首。
场的古今常识一、时空和存在时间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空间是物体存在、运动的(有限或无限的)场所。
黎曼几何学及n维空间的概念建立以后,通常直观意义下的空间概念,就抽象成为现实世界中具有某种数量关系的“空间形式”,把“点”(即元素)的集合或具有某种几何结构的集合称为空间,特指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及一些额外结构的集合。
存在,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
没有形式就没有存在,存在分为“物质形式”存在、“逻辑形式”存在和“神灵信息”存在。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但两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从奇点爆炸之后,宇宙的状态由初始的“一”分裂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运动状态等差异,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
空间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
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
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就今天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
不能把时间、空间、存在三者分开解释。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
对应于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量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转换。
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
普通物质就是那些在一般情况下能用眼睛或借助工具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体,近到身边的各种物体,远到宇宙深处的各种星系。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作者:王若楠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水浒传》中常见的动量词,有“下、番、巡、合、回、遭、次、顿、场、遍、阵、通”等。
另外,还有“掌、口、拳、脚、鞭、棒、刀、棍、箭、枷梢、脊杖、瓢、杯、盏、斧、碗、桶、夜、日、天、月、年、交、步、声、里”等临时的动量词。
本文拟对《水浒传》中专用动量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量词;动量词;《水浒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反响型动量词在汉语中的发展作者:王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反响型动量词是通过借用而产生的动量表达方式。
反响型动量表达方式出现于近代,于宋金时期发展成熟。
反响型动量词有多种表达形式。
本文从反响型动量词的产生和反响型动量词的表达方式两方面,浅析反响型动量词在汉语中的发展。
关键词:反响型动量词;发展;动词反响型动量词是指动量词与中心动词同形的一种动量表达方式,借用动词表示动量,即动词复用形式。
张赪(2005)认为现代汉语中的“V一V”式和“VV”式的产生与晚唐五代时期动词借用作动量词的用法的兴起有关,并将这种用法称作“同源动量词”。
金桂桃(2015)阐述了反响型动量词在汉语中的发展,并探讨了反响型动量词在类型学背景下的分布、分类、语序规律以及形成条件等问题。
一、反响型动量词的产生(一)萌芽期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借用动词而来的动量词,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反响型动量词还没有真正出现。
例如:(1)师有一日法堂上坐,忽然喝一声。
《祖堂集》)(2)师蓦面与一唾云:“野狐精!”(《祖堂集》)(3)后阿娘见舜子跪拜四拜。
(《敦煌变文集新书》)(4)若有人能解弹得,一弹弹尽天下曲。
(《祖堂集》)(5)以手指其一指,火坑变作清凉地。
(《敦煌变文校注》)上述例(3)、(4)中,有的学者认为是反响型动量词,有的学者持反对意见。
反对的原因是,例(3)中的数量结构前的动词“跪拜”与数词后的“拜”不完全同形,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反响型动量词。
例(4)中虽然可以理解为“一弹”作状语,修饰动词“弹”,但是还可以理解为“一弹,弹尽天下曲”,是为了在这首七言偈颂中保持句式整齐而并为一句。
例(5)是晚唐时期可以看作是反响型动量词的用例,只此一例并不能说明反响型动量词就一定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可以看作是反响型动量词产生的萌芽。
(二)成熟期晚唐五代时期,反响型动量词已经出现萌芽,再经过宋代对重复前一个动词的方式表示动量的方法的使用更加广泛,从而导致反响型动量词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至完全成熟。
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从汉语量词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动量词的研究比名量词的研究要薄弱。
从动量词的内部研究而言,基于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角度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动量词产生及历时演变的讨论相对较少。
本文在对动量词“次”“趟”“通”个案语料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动量词个案的历时与共时演变情况,以汉语事实为根基,借助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对汉语动量词个案进行客观明确的描写,并对其产生和演变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窥探整个动量词系统,并对动量词的认知哲学基础、认知加工方式、转喻机制与词类范畴的转化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尝试。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虽然是个案研究,但在动量词的选取上却不是随意的,三个动量词个案分别代表了动量词研究方法的不同侧面,由于个案的特点不同,选取的研究方法也并非一律。
第一,动量词“次”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动量词,其在汉语史上使用时间长且计量范围广。
因此,研究方法上侧重历时考察,在认知理据上不仅分析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还加以关注计量对象在认知上的关联。
第二,动量词“趟”的语义相对简单,不同于动量词“次”复杂的语义引申网络,且出现时代较晚,语言的历史跨度小,故在研究方法上,与动量词“次”大跨度的历时演变考察不同,动量词“趟”更加侧重共时分析。
并试图从理论上探寻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的认知转化关系。
最后,动量词“通”与多数动量词仅具有单一量词词性不同,“通”在古汉语中既具有量词词性,还具备副词词性。
由于范围副词“通”本身含有“量”的因素和意味,这就导致了研究方法上,考虑词类系统内部相互影响与转化的问题,以表量特征为主线,从整个词类系统出发找寻动词、量词、副词间的演变关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目前动量词仍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基于认知语法的语义结构和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通过对语料的调查讨论动词向动量词演变的语义基础和语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认知解释。
动量词 场 的历时演变许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2)㊀㊀摘要: 场 是现代汉语常用动量词之一ꎬ通常用于称量有场地类的活动ꎮ文章对 场 的字本义进行了整理ꎬ并对动量词 场 从出现伊始到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ꎮ关键词:动量词历时演变梳理中图分类号:H14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88-02㊀㊀一㊁研究现状场 作为动量词在历时演变中的语料相当丰富ꎬ从断代的角度ꎬ金桂桃(2007)梳理了宋㊁元㊁明㊁清四个时期动量词 场 的语义和用法ꎬ并逐朝代地分析了 场 较之前朝的发展和变化ꎬ语料相当丰富ꎮ此外ꎬ历史文献中关于 场 的研究较多ꎬ先后有几十篇相关文献ꎬ其中王绍新(2000)所做关于唐代 场 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ꎮ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动量词 场 的历时演变ꎮ二㊁动量词 场 的历时演变«说文 土部»ꎬ 场ꎬ祭神道也 ꎮ 场 最早被用来表示祭神用的平地ꎮ而后发展成为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ꎬ这也是 场 动量词用法的来源ꎮ场 作为动量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ꎬ出现伊始便迅速发展并稳定下来ꎬ这也是动量词发展中较为少见的ꎬ这一时期 场 的用法主要有三类:(一)有场景类例(1):千场花下醉ꎬ一片梦中游ꎮ(贯休«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例(1)中的 场 用于称量 醉 ꎬ是这一时期较为常见的用法ꎬ还可称量 饮 ꎬ如 洪饮花间数十场 ꎬ这是因为 饮 和 醉 都表示喝酒的活动ꎬ而喝酒需有场地ꎬ属有场景类的行为或活动ꎬ因此用 场 称量ꎮ除此之外ꎬ这一时期还可见称量战争的用法ꎬ如 大战曾经数十场 ꎬ由于战争需有战场ꎬ因此也属有场景类的活动ꎮ有场景类活动或行为因与 场 本义最为接近ꎬ因而也是 场 出现伊始较为常见的用法ꎮ(二)心理类例(2):子细推寻着ꎬ茫然一场愁ꎮ(寒山«寒山诗»)场 在发展出称量有场景类活动用法的同时ꎬ也发展出了称量心理类活动的用法ꎮ例(2)的 一场愁 是心理活动ꎮ 阵 称量心理活动用法的出现是有据可循的ꎬ如若将人类心理活动的空间也视为场景ꎬ则心理活动发生在虚拟场景内ꎮ以上例句中 一场梦 一场愁 一场惆怅 都可认为是在心理场景内发生的活动ꎮ(三)无场景类例(3):十恩德ꎬ说一场ꎬ人闻争不伤悲ꎮ(«敦煌曲子词»)除以上两种跟场景或虚拟场景有关的活动外ꎬ 场 也迅速发展出称量无场景类活动的用法ꎮ例(3)中的动作 说 不是一定要伴随场景而发生的动作ꎬ我们认为ꎬ 场 发展出称量无场景类活动用法是由于其已有凸显动作发生的场景发展出突出动作发生的过程ꎬ这是动量词 场 的一大发展ꎮ例(3)强调了动作 说 的完整性ꎮ观察唐五代时期动量词 场 的产生和发展可知ꎬ 场 从出现伊始就有名㊁动量词两种用法ꎬ且同时发展ꎬ但因 场 所称量的事物多与动作相关ꎬ因此关于 场 动量词和名量词的界定较为复杂ꎮ且 场 出现就迅速发展ꎬ数量较多ꎬ使用广泛ꎬ这与唐朝时期文风兴盛㊁诗歌盛行有关ꎬ文人在写文章或诗歌时由于修辞或行文的需要ꎬ会较为随意地使用词汇ꎬ 场 因原本有场景义ꎬ因而用它来描述动作或活动会赋予读者一种有场景的实感ꎬ更为生动ꎬ因而 场 出现便迅速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用法ꎬ稳固下来ꎮ这一时期 场 发展出的用法多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ꎮ也正因如此ꎬ宋元时期的 场 并未有太大变化ꎬ仅在原有用法基础上小有发展ꎬ如:例(4):这一场欢会ꎬ早危如累卵ꎮ(«夷坚志»)例(5):被临鸡唤起ꎬ一场寂寥ꎬ无眠向晓ꎬ空有半窗残月ꎮ(柳永«小镇西»)例(6):你这里坐着ꎬ点的你媳妇来骂我这一场ꎮ(关汉卿«救风尘»)从以上例句看ꎬ宋元时期 场 的用法基本继承自前朝ꎮ这一时期 场 的应用更广泛ꎬ可与更多的词进行搭配使用ꎮ由于篇幅有限ꎬ仅能列举以上几例语料ꎮ观察以上语料ꎬ除例(4)仍表有场景的活动外ꎬ其余几例中动作的发生都与场景无关ꎮ可见较之前朝ꎬ宋元时期的 场 与有场景类活动搭配的数量逐渐减少ꎬ更多地开始与表无明显场景类活动搭配使用ꎬ尤其是称量表心理类和言说类活动的用法大量增加ꎮ上文也提到过ꎬ称量无明显场景类活动时ꎬ 场 更突出表现动作过程和时间的完整性ꎮ因此ꎬ可说是从宋元时期开始ꎬ 场 称量动作的空间性渐渐减弱而时间性逐渐增强ꎮ明代的 场 仍延续前朝的用法ꎬ但称量有场景类活动的用法更少了ꎬ称量心理类和言说类活动的用法却增多ꎮ这时ꎬ 场 开始更加强调所称量动作行为的过程ꎬ并凸显该过程的完整性ꎬ如:例(7):自从夺了休ꎬ病了一场ꎬ做不得经纪ꎬ投远亲不着ꎮ(冯梦龙«警世通言»)例(8):若教我穿得一日儿ꎬ就死也闭眼ꎬ也是我来阳世为僧一场!(吴承恩«西游记»)例(9):因这场大雪ꎬ救了林冲的性命ꎮ(施耐庵88现代交际 2018年7期㊀㊀作者简介:许诺ꎬ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ꎮ«水浒传»)例(7)中的 病了一场 并无明显伴随事件发生的场景ꎬ仅表现出 病 的过程ꎬ强调从开始生病到痊愈的完整的过程ꎮ例(8)中 为僧一场 的意思是在人世间做了一世僧人ꎬ更是与场景没有关联ꎬ 为僧一场 表示在人世间作为僧人从开始到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ꎮ例(9)中称量 雪 类自然现象的用法是 场 在明朝新发展出的用法ꎬ我们认为有两种原因ꎬ一种是自然现象的发生如 雨 雪 等的发生也是需要一定的场景或范围的ꎬ因此用 场 来称量ꎬ另一方面ꎬ 场 称量自然现象也是凸显了自然现象的完整性ꎬ这与 阵 称量自然现象的用法不同ꎬ 阵 指过程中的一个段落ꎬ而 场 指整个 降雪 降雨 或 刮风 的过程ꎮ明代动量词已发展得相对完善ꎬ动量词已有各自分工ꎬ在称量自然现象方面ꎬ 场 和 阵 分别凸显了其过程的不同特征ꎮ清朝文献的语料显示ꎬ这时 场 的用法已与现代汉语中基本一致ꎬ也由于动量词的发展日趋成熟ꎬ每个动量词有各自承担的部分ꎬ因此 场 的使用也稍有变化ꎬ如称量言说类动作的用法较前朝少了一些ꎬ因为清朝时期出现了可称量大部分言说类动作的动量词 顿 ꎬ除此之外ꎬ其他用法也基本与前朝一致ꎬ如:例(10):众水怪听说落一场雨ꎬ受了御封ꎬ便可成仙ꎮ(«施公案»)例(11):林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ꎬ未免又添些病症ꎬ多哭几场ꎮ(曹雪芹«红楼梦»)例(10)中 一场雨 已与现代汉语中用法一样ꎬ继承前朝称量自然现象的用法ꎮ例(11)中 哭几场 中动作 哭 的发生虽与场景无关联ꎬ但凸显了 哭 动作的完整性ꎬ且通过用 场 来营造画面感ꎬ使得读者能感受到 哭 动作的发生ꎮ综上ꎬ动量词 场 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ꎬ从唐五代时期开始出现ꎬ通常称量有场景的活动ꎬ同一时期发展出称量心理类活动和无场景类活动的用法ꎮ 场 的发展较为迅速且稳固ꎬ经过宋㊁元㊁明㊁清几代的发展ꎬ 场 的用法无太大变化ꎬ但呈现出由空间性向时间性的转换ꎬ由强调动作发生的场景转变为强调动作发生过程的完整性ꎮ参考文献:[1]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2007.[2]王绍新.隋唐五代的动量词ꎬ课余丛稿[G].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ꎬ2000.[3]孙强.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学ꎬ2007.[4]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ꎬ2003(12):5-7+20.[5]王远明.«五灯会元»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ꎬ2006.[6]朱彦.«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ꎬ2004.[7]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ꎬ2004.责任编辑:刘㊀健(上接第90页)通过对自然的㊁温馨的家风家训的传播ꎬ创设可信感人的舆论氛围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土壤ꎮ(四)家庭教育发挥主渠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ꎬ但学会作人ꎬ则需要一辈子 ꎬ所以ꎬ一辈子的教育当然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重点ꎮ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㊁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ꎬ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ꎮ主要包括父亲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ꎮ «兄弟家书»家庭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ꎬ也是家风㊁家训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ꎬ家庭教育有好多部分是学校学习无法完成的ꎬ家庭实际上是一个更加长久的学校ꎬ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ꎬ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ꎮ家庭的功能不外乎人口再生产和文化传承ꎬ因此ꎬ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尤其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ꎮ在家庭的教育中ꎬ有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ꎬ有硬性的教育和隐形的教育ꎬ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资源ꎬ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能体现潜移默化的和隐形的教育效果ꎮ在家庭教育中ꎬ父母㊁长辈的言传身教应该说是最为重要的ꎮ年轻一代的模仿能力很强ꎬ父辈夸夸其谈教育年轻人可是自己做事却反其道而行ꎬ这种反面教育后果是严重的ꎮ长辈㊁父母的身体力行㊁言传身教是重中之重ꎮ总之ꎬ好家风作为家庭内部的人伦伦理文化ꎬ不仅是家庭和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ꎬ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传承传统文化㊁体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ꎮ 在新时代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好家风存在高度的契合性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ꎬ大力建设家风㊁家训工作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ꎬ开展好家风建设ꎬ使家庭成为梦想开始的地方ꎬ使青年一代有一个好的开始ꎮꎮ参考文献:[1]马克思ꎬ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5.[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9.[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上海:外文出版社ꎬ1985.[4]马克思ꎬ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5.[5]束有鹏.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品性养成[J].南京社会科学ꎬ1997(2):98.[6]刘霞.家风中的伦理认同与公民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ꎬ2015(4):115.责任编辑:刘㊀健98动量词 场 的历时演变。
现代汉语量词使用的变化摘要:现代汉语量词数量从1919年起至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量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惨遭淘汰,有些量词在新时期中又重新使用,有些量词受到时代的召唤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现阶段汉语量词丰富而多彩的新局面。
关键词:重新使用泛化使用新量词量词一直被认为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现代汉语量词十分丰富,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的含义泛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时期[1]。
在这段期间,量词的使用发生了相当明显、相当大的变化,由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对简单和“规范”而日益趋于复杂多样。
一、旧词的重新使用符淮青把现代汉语史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2]。
旧词的重新使用主要是指在第一阶段较多使用而第二阶段很少使用的某些量词,现在又重新使用了。
例如:(1)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到“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
”(2)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中写到“近几年来, 五四运动颇受一班论者的批评, 也正是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这里“干”的用例和“群”、“伙”差不多,“班”的用例和“帮”相近,在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二阶段,“干”和“班”这类量词趋于消失,在三百余万字的语料库中未检索到相同的用例。
到了第三阶段,上该类量词才又重新出现[3]。
例如:(3)王朔在《千万别把我当人》中写到“刘顺明念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 一干人听得也是唏嘘不已满腹惆怅。
”(4)宁财神在《宁财神作品集》中写到“那后面还有一班网虫追赶,保持十大聊家是越来越难。
”除了旧字被重新使用外,旧有的搭配也重新出现。
也就是说,即第一阶段有而第二阶段已经或趋于消失的量名搭配形式重新出现。
例如:(5)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到“我住在周家, 房门口就是一架电话, 每天吵得头痛。
也说汉语动量词的产生南北【摘要】汉语之所以产生动量词,是汉语由弱分析性语言逐步向强分析性语言演变的结果.动量词是在先秦时期的“动+名+(数+X名量)”这一格式中孕育并产生的,到了汉代,“动+名+(数+X)”这个句子形式没有变,但在类推的作用下,其中的“数+X”所表达的语义范畴扩大了,即在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基础上,又拓展出新的计量动作反复次数的语义范畴.【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6【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汉语;动量词;产生【作者】南北【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汉语的动量词产生于汉代。
在动量词产生之前,汉语利用数词直接跟动词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动量,最常见的是“数+动”式(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有其他格式,比如“动+数”式(“鞭师曹三百”)等。
现有关于动量词产生原因及过程的研究分歧较大,本文拟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于动量词产生的原因及过程,现有研究分歧较大。
各家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亦有可商榷之处。
下面略述各家观点,并做简要分析:1.唐钰铭认为,“动+数”式在先秦还处于萌芽状态,在两汉得到迅速发展,正是在“动+数”式大量存在的基础上,两汉逐步出现了动量词,构成与现代汉语本质一致的“动+数+量”式①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但据我们统计②文中所统计文献皆取自陕西师范大学制作的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4版)。
,跟先秦相比,两汉时期的“动+数”式并未迅速发展或大量出现。
详见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汉代的《史记》、《黄帝内经·素问》、《说苑》、《论衡》四部文献中,“动+数”式的总和还不足30例,而整部《说苑》中未见一例。
“动+数”式在汉代并未出现唐钰铭所说的“迅速发展”。
2.叶桂郴、罗智丰认为,动量词的产生是为了区别名量词,是否产生误解是促使动量词产生的重要条件。
动量词“场”的历时演变
作者:许诺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
摘要:“场”是现代汉语常用动量词之一,通常用于称量有场地类的活动。
文章对“场”的字本义进行了整理,并对动量词“场”从出现伊始到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动量词历时演变梳理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88-02
一、研究现状
“场”作为动量词在历时演变中的语料相当丰富,从断代的角度,金桂桃(2007)梳理了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动量词“场”的语义和用法,并逐朝代地分析了“场”较之前朝的发展和变化,语料相当丰富。
此外,历史文献中关于“场”的研究较多,先后有几十篇相关文献,其中王绍新(2000)所做关于唐代“场”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动量词“场”的历时演变。
二、动量词“场”的历时演变
《说文·土部》,“场,祭神道也”。
“场”最早被用来表示祭神用的平地。
而后发展成为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这也是“场”动量词用法的来源。
“场”作为动量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出现伊始便迅速发展并稳定下来,这也是动量词发展中较为少见的,这一时期“场”的用法主要有三类:
(一)有场景类
例(1):千场花下醉,一片梦中游。
(贯休《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
例(1)中的“场”用于称量“醉”,是这一时期较为常见的用法,还可称量“饮”,如“洪饮花间数十场”,这是因为“饮”和“醉”都表示喝酒的活动,而喝酒需有场地,属有场景类的行为或活动,因此用“场”称量。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可见称量战争的用法,如“大战曾经数十场”,由于战争需有战场,因此也属有场景类的活动。
有场景类活动或行为因与“场”本义最为接近,因而也是“场”出现伊始较为常见的用法。
(二)心理类
例(2):子细推寻着,茫然一场愁。
(寒山《寒山诗》)
“场”在发展出称量有场景类活动用法的同时,也发展出了称量心理类活动的用法。
例(2)的“一场愁”是心理活动。
“阵”称量心理活动用法的出现是有据可循的,如若将人类心理活动的空间也视为场景,则心理活动发生在虚拟场景内。
以上例句中“一场梦”“一场愁”“一场惆怅”都可认为是在心理场景内发生的活动。
(三)无场景类
例(3):十恩德,说一场,人闻争不伤悲。
(《敦煌曲子词》)
除以上两种跟场景或虚拟场景有关的活动外,“场”也迅速发展出称量无场景类活动的用法。
例(3)中的动作“说”不是一定要伴随场景而发生的动作,我们认为,“场”发展出称量无场景类活动用法是由于其已有凸显动作发生的场景发展出突出动作发生的过程,这是动量词“场”的一大发展。
例(3)强调了动作“说”的完整性。
观察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场”的产生和发展可知,“场”从出现伊始就有名、动量词两种用法,且同时发展,但因“场”所称量的事物多与动作相关,因此关于“场”动量词和名量词的界定较为复杂。
且“场”出现就迅速发展,数量较多,使用广泛,这与唐朝时期文风兴盛、诗歌盛行有关,文人在写文章或诗歌时由于修辞或行文的需要,会较为随意地使用词汇,“场”因原本有场景义,因而用它来描述动作或活动会赋予读者一种有场景的实感,更为生动,因而“场”出现便迅速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用法,稳固下来。
这一时期“场”发展出的用法多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也正因如此,宋元时期的“场”并未有太大变化,仅在原有用法基础上小有发展,如:
例(4):这一场欢会,早危如累卵。
(《夷坚志》)
例(5):被临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柳永《小镇西》)
例(6):你这里坐着,点的你媳妇来骂我这一场。
(关汉卿《救风尘》)
从以上例句看,宋元时期“场”的用法基本继承自前朝。
这一时期“场”的应用更广泛,可与更多的词进行搭配使用。
由于篇幅有限,仅能列举以上几例语料。
观察以上语料,除例(4)仍表有场景的活动外,其余几例中动作的发生都与场景无关。
可见较之前朝,宋元时期的“场”与有场景类活动搭配的数量逐渐减少,更多地开始与表无明显场景类活动搭配使用,尤其是称量表心理类和言说类活动的用法大量增加。
上文也提到过,称量无明显场景类活动时,“场”更突出表现动作过程和时间的完整性。
因此,可说是从宋元时期开始,“场”称量动作的空间性渐渐减弱而时间性逐渐增强。
明代的“场”仍延续前朝的用法,但称量有场景类活动的用法更少了,称量心理类和言说类活动的用法却增多。
这时,“场”开始更加强调所称量动作行为的过程,并凸显该过程的完整性,如:
例(7):自从夺了休,病了一场,做不得经纪,投远亲不着。
(冯梦龙《警世通言》)
例(8):若教我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为僧一场!(吴承恩《西游记》)
例(9):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施耐庵《水浒传》)
例(7)中的“病了一场”并无明显伴随事件发生的场景,仅表现出“病”的过程,强调从开始生病到痊愈的完整的过程。
例(8)中“为僧一场”的意思是在人世间做了一世僧人,更是与场景没有关联,“为僧一场”表示在人世间作为僧人从开始到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
例(9)中称量“雪”类自然现象的用法是“场”在明朝新发展出的用法,我们认为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然现象的发生如“雨”“雪”等的发生也是需要一定的场景或范围的,因此用“场”来称量,另一方面,“场”称量自然现象也是凸显了自然现象的完整性,这与“阵”称量自然现象的用法不同,“阵”指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场”指整个“降雪”“降雨”或“刮风”的过程。
明代动量词已发展得相对完善,动量词已有各自分工,在称量自然现象方面,“场”和“阵”分别凸显了其过程的不同特征。
清朝文献的语料显示,这时“场”的用法已与现代汉语中基本一致,也由于动量词的发展日趋成熟,每个动量词有各自承担的部分,因此“场”的使用也稍有变化,如称量言说类动作的用法较前朝少了一些,因为清朝时期出现了可称量大部分言说类动作的动量词“顿”,除此之外,其他用法也基本与前朝一致,如:
例(10):众水怪听说落一场雨,受了御封,便可成仙。
(《施公案》)
例(11):林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
(曹雪芹《红楼梦》)
例(10)中“一场雨”已与现代汉语中用法一样,继承前朝称量自然现象的用法。
例(11)中“哭几场”中动作“哭”的发生虽与场景无关联,但凸显了“哭”动作的完整性,且通过用“场”来营造画面感,使得读者能感受到“哭”动作的发生。
综上,动量词“场”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从唐五代时期开始出现,通常称量有场景的活动,同一时期发展出称量心理类活动和无场景类活动的用法。
“场”的发展较为迅速且稳固,经过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场”的用法无太大变化,但呈现出由空间性向时间性的转换,由强调动作发生的场景转变为强调动作发生过程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绍新.隋唐五代的动量词,课余丛稿[G].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强.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2):5-7+20.
[5]王远明.《五灯会元》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
[6]朱彦.《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
[7]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