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 格式:pdf
- 大小:134.74 KB
- 文档页数:4
PANXueyao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number+temporary quantifier(Verb)+nou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explor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construction.Affected by construction co-ercion and Inertia coercion,the verb can be used as a quantifier temporarily.The construal of this structure involves cog-nitive prominence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The reference of the noun,usually the objects and activities will gain prominence.In addition,through mapping between different mental spaces and conceptual blending,the whole structure can gain new meaning beyond itscomponents.used as temporary quantifier;construction coercion;cognitive prominence;conceptual blending 摘要: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数+动词性量词+名”结构进行了描写,并对该构式的成因及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在“数量名”结构的构式压制和惯性压制作用下,动词性词项得以进入表量结构中,获得临时量词的身份,具有计量功能。
《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法研究_识解视角》篇一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法研究_识解视角一、引言英语中的动结构(Verbal Constructions)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语法、语义以及句法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对于动结构的理解逐渐从传统的结构主义转向了认知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法研究,从识解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其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
二、动结构的定义与分类动结构是指由动词及其相关成分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英语中,动结构包括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进行时态、完成时态等多种形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根据句法功能,动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动结构和辅助动结构;根据语义关系,动结构可以分为及物动结构和不及物动结构等。
三、认知语法与动结构认知语法是一种以人类认知为基点的语法理论,它强调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和体验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法框架下,动结构不再是孤立的语法现象,而是与人类的经验、感知、认知等密切相关。
因此,从认知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结构的生成、发展和运用。
四、识解视角下的动结构研究识解视角是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通过识解过程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结构。
在识解视角下,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动结构的生成机制:动结构的生成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人类认知的限制和影响。
通过识解过程,我们可以揭示动结构的生成机制,即如何从基本的动词和名词等语言成分中构建出复杂的动结构。
2. 动结构的语义解读:动结构的语义不仅仅取决于动词本身的意义,还与相关的名词、介词等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识解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结构的语义关系和意义构建。
3. 动结构的使用与变化: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语境、语体、语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化。
通过识解过程,我们可以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动结构的使用和变化。
五、结论本文从识解视角出发,探讨了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法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动作具有客观存在的生命性,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把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得更活泼,生动形象。
因此,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一、汉语动量词汉语动量词是动量词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也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般来说,汉语动量词可分为短动量词(如“跑”、“急”、“趴”、“骑”等)和长动量词(如“跑步”、“慌忙”、“趴在”、“骑马”等)两类。
(1)短动量词短动量词表示的是某种动作的一个瞬间的状态,或者抽象的动作,或者一种隐喻的暗示,对表达的语义效果更为直接,而且多面向性强,是构成汉语句子的重要部分。
例如:“他跑了起来”、“鸟儿急急地飞”、“那个小孩趴在桌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大雪纷飞的河边”等,这些句子都含有表示动作的短动量词,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文中所描述的动态景象。
(2)长动量词长动量词,是由词语交叠组合而成,它由动宾结构构成(如:动量词+宾语),表示的是一种完整的动作,主要是表达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形。
例如:“他跑步拉开了距离”、“鸟儿慌忙地飞走了”、“不小心,孩子趴在桌子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寒风凛凛的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比较复杂的动作描写,比较复杂的表达,非常的生动形象。
二、汉语动量短语汉语动量短语,是由动量词或动量形容词、动词词组结合而成的一类短语,通常用来表达某动作的急促程度,以及动作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对文章的表现力有较强的补充作用。
例如:“只见他猛地冲进屋去”、“鸟儿急匆匆地飞走了”、“他屁颠屁颠地朝房间里跑去”、“毛驴缓缓地走在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汉语动量短语,让文章更加具体地生动描绘出文章中的动作景象,从而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表现力。
三、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处理(1)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都是表述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章中使用都能够把动作描写得更形象、生动,适当地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2)在使用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时,应该注意避免过多、过于生硬地使用,以免文章失去自然的灵动性。
英汉数量词短语的词法结构及其语义功能对比本文从词法结构及其语义视角对比分析了英汉数量词短语在构成形式上的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标签:量词数量词组词法构成形式语义功能一、引言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经常和数词一起使用。
汉语量词指那些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传统的语法体系中虽然没有量词这一独立的词类,但“量”这一概念的表达形式却非常活跃,因此人们把这类表量的名词称为“特殊量词”。
近年来,英语中“特殊量词”和汉语量词的对比研究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词法角度对英汉数量词组在构成组合上的异同及相关语义功能进行讨论。
二、英汉数量词研究简述英汉数量词在句法分布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汉语量词需要和数词结合才能把客观事物的量按各种单位计算出来。
而英语中表量概念的词叫做表量结构(partitive construction),因为这些量词必须借助名词和介词结构来完成表量的任务, 其形式为“a+n1+of+n2”。
人们多从句法特征、语义功能、修辞等不同视角对英汉数量词进行研究。
从句法特征来看,汉语数量词组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补语,有时亦可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英语中的数量词组则常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有时亦可作主语或状语。
从语义功能上看,汉语量词表个体的数量多而专用性强,表群体的量词少而通用性强;英语则相反,表群体的表量结构多而专用性强,表个体的数量少而通用性强。
修辞视角方面,英汉表量结构的相关组合能产生丰富的语义色彩,收到特别的修辞效果。
但英语量词和汉语量词之间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相比之下,汉语量词种类更多,也更加复杂。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英汉数量词短语的词法结构及相关语义功能进行分析。
三、英汉数量词短语的词法要求及结构比较在英汉数量词短语中,量词都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数词一起使用。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首先介绍两者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深入研究它们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最后补充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
本文的主题为“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关键词包括动量词、动量短语、汉语语言、构成方式、表达方法、语言现象、文化背景等。
根据关键词和输入的信息,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探讨它们的特性和用法。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词语,如“次、回、下”等。
这些词通常与动词结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主要由数量词和动量短语组成。
数量词包括“一”、“两”、“三”等,表示动作的次数;动量短语则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表明动作的方式和次数。
例如,“看一次”、“跑两圈”、“说三遍”等。
动量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动词后面,用来描述动作的次数。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次”是动量词,“看”是动词,“一场电影”是宾语。
动量词还可以与一些副词结合使用,如“又”、“再”、“也”等,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
例如:“他看了又看。
”其中,“又”是副词,“看”是动词,“了”是助词。
动量短语是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的短语,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方式和次数,还强调了动作的内容。
动量短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后面接宾语。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看一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他”是主语。
动量短语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他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其中,“一连看了三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看”。
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次数和方式。
例如:“他去过一次北京。
”其中,“去过一次”是动量短语,表示动作“去”的次数为一次。
动量短语还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内容。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
”其中,“吃苹果”是动量短语,强调了他喜欢吃的东西。
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必要性,接着分别深入探讨了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并分析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动词形态标志的句法效应
高尔锵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本文认为,通过形态表现的语法形式总是代表一定的语法意义,而语法意义的存在是任何动词形态表征的根据。
人们在语法研究中可以透过动词形态标志来辨析并认证句子结构的形成扩展变化;措重语式和语义统一规律据以建立一种语言的句子结构系统亦即一般所谓的语言句型。
【总页数】7页(P105-111)
【作者】高尔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二语动词形态习得序列的句法分析 [J], 林立红;于善志
2.简论动词性双音化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序效应--与英语对比的视角 [J], 刘晓林
3.表现动词义位组合关系的形态标志──蒙古语动词的连接形 [J], 德力格尔玛
4.从述语动词的句法属性看动词的语义特点——俄语动词语义分类尝试 [J], 杨卫华
5.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对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 [J], 于宙;张清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系一致的。
句法结构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等,绝大部分复合词也是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
④以上学者都承认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但是词和句子毕竟不是具有同一性的语言单位,“不少论著把复合词结构直接作为语法问题来分析或论述,……但是这种分析论述大多限于分类概说,不能深入结构的实质,难有说服力。
”④于是先贤们对复合词的研究从结构层面转入语义层面,较早按词中所包含的意义成分和结构关系来给词进行分类的是张寿康(1981)。
他注意区分构词法与构形法,首先将汉语的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个大类,之后又根据构词语素的性质将合成词分为“实语素与实语素合成的”和“实语素与虚语素合成的”两类,前者又分为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述说式四个小类,这种分类为后来学者们从词汇学角度进行构词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稍后的刘叔新则主张对复合词进行纯语义的分类研究,把复合式的合成词划分为质限、态饰、支配、补足、陈说、并联、重述、统量、表单位、杂合等不同的“格"。
颜红菊认为动宾式复合词语义的基本框架是:一个行为动作义类加上一个行为动作特征表示一个行为动作义。
周荐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把复合词分为支配格、递续格、补充格、陈述格等,并对汉语复合词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计量统计。
曹海涛在《述宾式复合名词的构造》中指出述宾式复合名词的构造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原有的形式和意义一“的”字结构和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施事或工具一复合名词和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施事或工具。
张丽娟在《<现代汉语词典>动宾式动词释义元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研究》中考查了动宾式动词释义元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
王燕飞在《汉语动宾复合词转指的原因》中讨论了汉语动宾复合词转指施事和工具的原因和规律。
苏宝荣先生对复合词研究的看法十分全面,他认为“汉语复合词结构的认知与研究应当坚持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包括语素与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属性、语义层与语法层是同时存在,融为一体的。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作为一门缜密深奥的语言,涉及不尽方面,其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尤其惊奇多样。
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表达语言情感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叙述更生动,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研究,并将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一、汉语动量词研究在汉语中,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动作、动态和动作的程度。
一般来说,动量词可分为三类,即表示动作的动量词,表示程度的动量词和表示方向的动量词。
1、表示动作的动量词表示动作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动作的时间和频率。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动作的动量词有“去”、“来”、“走”、“停止”,以及“一直”、“一再”、“一直做”等。
2、表示程度的动量词表示程度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程度。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程度的动量词有“大”、“小”、“多”、“少”、“快”、“慢”、“高”、“低”、“重”、“轻”、“长”、“短”、“宽”、“窄”等。
3、表示方向的动量词表示方向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比较少见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方向。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方向的动量词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头”、“尾”、“内心”、“外表”等。
二、汉语动量短语研究在汉语中,动量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动词组成的短语,可以表达较为具体的动作和动态,也是表达语言情感的重要方式。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短语分为动量动词短语和动量形容词短语。
1、动量动词短语动量动词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动词组成的短语,主要用于表达动作和动态。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动词短语有“下跪”、“拧开”、“挤开”、“打开”、“追随”、“唤醒”、“抓住”、“拔起”、“把开”、“瞪着”、“提醒”、“玩弄”等。
2、动量形容词短语动量形容词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形容词组成的短语,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程度和方向。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形容词短语有“极度低迷”、“极度悲伤”、“哀求不断”、“满怀期待”、“挥洒失控”、“增强关怀”、“减少不确定性”、“前向研究”、“受控改变”等。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一、本文概述动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词类,它用于表达动作行为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并详细分析其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汉语动量词功能的理解,同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文章首先将对动量词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范围和分类。
随后,我们将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表达的动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研究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探究不同类型的动量词与不同动词之间的搭配规律及其背后的语言机制。
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和与动词的选择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动量词的定义与分类动量词是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次数或持续时间的量词,它们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动作行为频率、重复次数以及持续时间的详细信息。
动量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们与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对于理解动量词的用法和语义至关重要。
动量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不同,动量词可以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如“次”“遍”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选择关系,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重复次数。
而借用动量词则是由其他词类借用而来的,如“场”“顿”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动量词还可以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类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如“一会儿”“半天”等。
这类动量词通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持续时间,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主要受到动作本身的特点和语境的影响。
另一类动量词则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每天”“每隔三天”等。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动量词是一类带有象征意义的词,多表示具体的动作,是表达动态的重要词汇。
动量短语又称动量搭配,是由动量词和动词构成的短语,在口语中使用比较广泛。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句子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形式。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不仅是句子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口头语言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汉语中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从汉语动量词的数量上看,汉语动量词有许多,其中对动量有正面、负面和中立的表达,大多为口语词汇,其中的种类有许多。
根据词汇的性质,动量词可分为动量词和读音相同的非动量词。
根据它们的词性,动量词又可分成褒义动量词、中性动量词和贬义动量词,后两者往往是反义词。
在汉语中,动量词的读音、义项和搭配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汉语动量短语也称动量搭配,是由动量词和动词构成的短语,在口语中使用比较广泛。
例如,把握,按照,传播,迅速,引起,迅速处理等。
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但是有着明确的实际意义。
动量短语十分有用,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明确,在口语中使用更加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有多种用法,主要表示动作,反映主语的动作,强调动作的特点,表达某事的进行。
在口头表达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最常用的,它们起到表达语气,搭配某种口气的作用。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拥有许多特点,使用它们可以使句子更加地道,更加贴近普通话的发音。
由于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重要性,学习它们非常有必要。
学习者可以通过平时的听、说、读、写等练习,掌握更多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虽然动量词及动量短语非常多,但是学习时可以从其中的几个重点开始,如“把握”、“拿出”、“努力”、“突出”、“强调”等。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准确使用对汉语的学习和表达都很重要。
遵循汉语中的常见标准,掌握更多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效的沟通思想。
只要学习者努力,就可以整个掌握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动量词是汉语中的一种传统的词汇,它起源于古代的文化,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动量词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影响着汉语的发展。
近年来,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开始受到语言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在汉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量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汉语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
一般来说,动量词表达的是“动态范畴”中的抽象概念,包括运动、动作、行为、成就、变化、衡量、程度、状态和环境等。
它们的用法比较丰富,不仅可以用来支撑动词,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动量词来使用。
在古代,动量词可以用来表达执行动作的程度,也可以表达动作的数量,以更清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一个动作。
随着汉语的发展,动量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汉语中,动量词有三种:同异类动量词、程度动量词和衡量动量词。
其中,同异类动量词表示“相似”或“不同”,常用来表示对比。
比如,一些动量词可以表示“相似”,如“同”、“相同”、“似”等;也可以表示“不同”,如“差”、“不同”、“不如”等。
程度动量词表示“程度”,常用来表示状态、行为等,如“很”、“非常”、“好”、“多”等。
衡量动量词表示“衡量”,常用来表示焦点、重点、方式等,如“之”、“至”、“更”、“比”等。
随着汉语文化的发展,动量短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动量短语即指由动量词为核心词,以动量词与其它词搭配形成的词组,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程度、数量或衡量的范围。
常见的动量短语有:“更加”、“越来越”、“越是”、“得越来越”、“得更加”等。
汉语动量词的研究对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应将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技能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直观思维和句法分析来形成对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正确使用的意识。
同时,也要注意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深层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及全面理解。
综上所述,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独特贡献,也是汉语口语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性词性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份的是实词。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
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份的是虚词。
作⽤是“连接”和“附着”。
它们是封闭性词类。
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词。
特殊词类是叹词和象声词。
⼀、实词的分类(⼀)名词1、定义:名词是表⽰⼈、事物、时间、处所或⽅位的词。
2、分类:普通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位名词。
3、语法特点:(1)名词前可以加表⽰物量的数量短语来修饰限制。
(2)⼀般不受副词(如“不”、“很”)修饰,两种情况可以构成“副+名”结构:对举或连说的格式中;表⽰变化发展的句⼦。
(3)常做主语、宾语、定语。
(4)⼀般不能重叠。
4、⼩类特点:(1)普通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所⽤的量词有区别。
(2)专有名词前⼀般不能加数量词。
(3)时间名词还可以做状语。
(4)⽅位名词可单⽤,也可以构成⽅位短语。
(⼆)动词1、定义:动词是表⽰动作、⾏为、⼼理活动和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2、分类:普通动词、⼼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使令动词3、语法特点:(1)能受副词修饰,但除⼼理动词、助动词外不能受程度副词(如“很”)修饰。
(2)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3)常做谓语或谓语中⼼。
(4)⼀些动词可以按AA或ABAB形式重叠。
4、⼩类特点:(1)普通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2)⼼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带谓词性宾语。
(3)存现动词可以构成存现句。
(4)判断动词表⽰判断,“A是B”格式可以表⽰等同关系、归属关系、特征质料情况、事物的存在、习惯说法。
(5)助动词可以做谓语、状语。
(6)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补语。
(7)使令动词可以构成兼语句。
(三)形容词1、定义:形容词是表⽰性质、状态的词。
2、分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定数量形容词。
3、语法特点:(1)⼤多数形容词可以和副词组合,3种形容词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A、偏正型形容词偏的部分表⽰程度;B、带叠⾳词缀的状态形容词;C、其他复杂形式的形容词。
关于动词后动量短语的结构分析作者:陈迁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对于动词后动量短语的结构分析,大致有以吕叔湘为代表的“动补说”和以朱德熙为代表的“动宾说”两种。
本文着重分析“动宾说”的几种主要观点,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有的观点在分析方法上是存在矛盾的。
关键词:动量短语动宾结构宾语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中提出了动词后的动量短语是宾语的观点,这和我们一直接受的动词后动量短语作补语的观念完全不同。
查阅其他语言学家的相关著作,发现语法学界在“V+数量+动量词”结构的定性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
本文大致梳理了一下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
一关于动量短语的功能和意义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派:(一)动补派。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V+数量+动量词”结构是动补结构,其中“数量+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为“V”的补语。
[1]高更生也认为动量短语应当充当补语成分,还提出有的量词兼属物量和动量,分辨的办法是,要看量词结构后面能否加上同量词相应的名词,能加上的,是物量结构作宾语;不能加上的,是动量结构作补语。
[2]此外,范晓《试论动词谓语句的定型问题》、徐枢《宾语和补语》、邢福义《汉语语法学》、贾彦德《汉语语义学》也都持“动补说”。
(二)动宾派。
丁声树等所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动词后面的动量短语看成准宾语,而“V+数量+动量词+N”结构就是一个双宾结构,“N”是“V”的宾语。
[3]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也持类似的观点,只不过把“数词+动量词”叫做“V”的同指宾语,把“N”叫做“V”的目标宾语。
[4]吕叔湘也把这一结构看作双宾结构,把动量短语看作数量宾语。
[5]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则认为是述宾结构,并称其中的数量短语为“N”的定语。
[6]下面将着重分析动宾派的这几种主要观点。
二丁声树等所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认为:在“数词+动量词+N”不能单独成立的“V+数量+动量词+N”结构中,“数词+动量词”是“V”的准宾语,“N”是“V”的宾语。
英语形容词+名词短语的语义张力分析
李光群;王小琴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2(022)005
【摘要】张力作用的普遍性产生了语言的丰富性.形容词+名词短语中语义张力的探讨有助于语言整体结构的构建.通过张力的不同功能的分析,可以让读者进入丰富的语义网络中领略到这一语言组合体的魅力.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语理论,探寻了理解这一语言结构的新视角,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组合体.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李光群;王小琴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1
【相关文献】
1.轮机英语中名词短语特殊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J], 于海燕;胡勤友
2.基于领域的名词短语语义分析及其实现 [J], 陈周娟;曲尔光
3.英语形容词习惯用法的语义及其翻译 [J], 刘宏
4.英语形容词修饰语与同源宾语构式句法、语义的实证研究 [J], 刘佳
5.英语形容词与介词TO、AT搭配的语义模式分析 [J], 余春华;彭许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第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 o .2,2008第24卷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V o l .24(总170期)T o t a l N o .170收稿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李光群(1971—),男,湖北郧西人,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
蒲轶琼(1973—),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讲师,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李光群1 蒲轶琼2(1、2.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摘要: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存在着两种观点。
展示两种观点的存在理据,从述宾、述补、宾语、补语等的基本界说认清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一般倾向性。
在本结构英语译文的观照下,探讨两种说法的普遍性。
最后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不同层面的观点,以整合两种说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英语译文;三平面理论中图分类号:I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2—0110—04 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进行考察。
从句子内部结构考察的结果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等,从句子语法功能考察的结果是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副词结构等等[1]。
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分析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
本文首先展现当前对这种结构句法属性有影响的两种看法,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宾语、补语的描述性概念中摸清普遍的倾向性看法,然后从英语译文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人们对这种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看法,最后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从而将两种不是相矛盾的说法整合在三个平面的立体结构中,有效地认清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句法属性。
一、“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的两种观点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将其与“动词+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归为一类,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理据。
“表示时量或动量成分不能算补语因为动词后头带表示时量或者动量词语的格式(洗一次、住一天)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
把这个位置上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
把这一类格式放到述补结构里去的惟一的理由是说:后头的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语在意义上是补充前边的动词的”[2]朱德煦教授认为动量结构与物量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同,把二者都归为述宾结构。
通过替换,扩展和否定的方式发现“动词+名量”与“动词+动量”具有相同的句法分布模式,这种“完全从表面形式”观察的结果虽然没有涉及意义因素,但似乎涉及到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或者说语言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根据相同的仿生机制或结构而衍生出许多表层结构一致而逻辑语义不相搭配的语言习惯,比如“吃饭”这个结构应该很早就出现在语言系统中,人们往往追求形式的一致而忽略了意义的逻辑搭配,所以就出现了“吃食堂、吃地摊、吃大款、吃公款、吃大户、吃小灶等”表层形式的动宾结构和意义层面的状动结构。
因此朱德煦教授把动量结构与物量都看作述宾结构能不能说遵循了这种语言游戏规则呢?根据合理的结构,构造出不符合逻辑意义的搭配,在语言中很常见,在汉语中称作“移就”辞格,而英语中称作“t r a n s f e r r e d e p i t h e t ",就是利用句子表层的线形排列形式表达语义不协调的深层结构,形成了以语义指向原则形成的形式与意义间的错落美。
根据朱德熙教授的例证,即“一次头也没洗”、“一下门也没敲”、“一天旅馆也没住”等[2],“动词+动量词”结构归为述宾结构实际上也是通过语义指向而形成逻辑意义与形式搭配序列的110DOI :10.16083/j .cn ki .1671-1580.2008.02.017偏离形式。
虽然有人说这种形式不符合逻辑,但是语言中这种不符合逻辑形式普遍存在着并在语言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着。
物量短语和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用述宾结构来概括一般书上二元的分类法,即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的做法。
但是在其他的现代汉语书籍或词典上,可以找到很多“动词+动量”结构被归为述补或动补结构,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补语”解释所举的例子就有“走一趟”,并明确说明“一趟”是补语[3]。
胡裕树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在“动补谓语”一小节中,举的例子“他用手把门敲了三下”、“这个小组成立了三年了”、“他找了我三次”、“我看了他一眼”等,把“三下”、“三年”、“三次”、“一眼”都看作补语[4]。
在“词组的结构类型”一小节中,举的后补词组的例子中也有“去一趟”,很明显“一趟”是做去的补语。
并且根据句法和语义的选择性把“动词+量词”结构的句法结构分为两类,如“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物量词构成的数量词词组在动词后边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吃一碗,喝两杯),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用在动词后边则构成后补关系(跑一趟,读一遍)[4]。
刑福义、汪国胜两位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表明他们把这种“动词+动量词”结构看作动补结构,如在解释正补短语时举了“跑一趟”的例子[5],在解说补语时举了“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并把“一眼”明确标为补语[5]。
从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胡裕树、刑福义、汪国胜等都把这种“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补结构或述补结构。
这种语言组合体,在句法分类方面存在着分歧,究竟是归为述宾结构还是归为述补结构,存在两派意见。
一种观点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以语义指向理论为原则来说明归为述宾结构的合理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动量词或时量词是对动词的时况或状况的补充,因此从语义的角度来归为述补结构。
究竟是表层的述宾可行还是深层语义的述补可行?很显然,一种观点是根据形式上的一致性,把“动词+动量”与“动词+名量”看作一种类型,而另一种观点是根据量词的语义指向,把语义指向动词的归为述补结构,而把语义指向名词的归为述宾结构。
二、述补、述宾、宾语、补语各自定义表露的倾向从述补结构、述宾结构,宾语以及补语的定义来分析“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是否能够有所帮助呢?述宾短语又称动宾短语,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看小说”“洗衣服”“喜欢下棋”“进行限制”等等。
述补短语又称补充短语或正补短语,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补语对述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6]。
动宾短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动后宾,组成成分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动”与“宾”之间关系很复杂,常见的有:动语+受事、施事、与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
正补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正后补,正的部分是中心语,补的部分是补语,组成部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
如,动+补:跳起来,跑一趟等[5]。
动宾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如来了一个人。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
例如干得好,去一趟[4]。
最典型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结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格式[7]。
上面对述宾短语、动宾短语或动宾词组等的界定点明了动词与宾语间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述补短语、正补短语、后补词组或述补结构说明了动词与补语间的关系是补充说明动词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词和补语间的关系是动作和结果的关系,如“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结果的关系”[8],从而明确了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
“动词+名量”结构的“买一本”中“一本”是受动词“买”限制的,因为一本与书籍之间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很自然可以归为动宾结构,但是“等一下”中的“一下”,“洗一次”中的“一次”,又能与什么物品之间产生恒久的物量关系呢?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可以有“洗一次头”、“上一次厕所”、“去一次商场”等等,“一次”与名词间不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同时也没有与特定动词具有固定的搭配关系,这说明了“一次”具有游离性特征,能够与许多动词搭配,表明动词动作发生的频率特征。
与“一本书”等结构具有相同搭配形式的“一次头”表面上看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是从语义指向上看,似乎又具有语义的不连贯性和不习惯性。
根据次序排列的一致性应看作动宾短语,根据语义的指向应归为述补短语。
这些定义是从语序和语义的角度来表明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线性排列形式。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确立一个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句法功能。
确定动词后面动量词的句法功能需要考虑语序和语义因素。
是以语序为惟一条件还是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呢?如果以语序为惟一条件就是动宾结构,以语义为惟一条件就是述补结构。
这里就需要确立什么样的词语能做宾语,什么样的词语能做补语。
宾语跟动词相对待,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11]。
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111久”、“多少次”等意思,常用“得”字引出。
如,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
此句中补语和宾语在中心语后边同现。
补语“一眼”和宾语“沈洁如”可以交换位置但句法功能没有改变,如“看了一眼沈洁如”[5]。
在论及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时,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动词+量词”有两种句法属性,如“主宾应对”中的例句“两个人睡一间房/一间房睡两个人”,可以看出“一间房”在前句中是合在一起做宾语的。
“状补对应”中的例句“校长三次去北京/校长去北京三次”,“三次”在后句中作补语[5]。
量词表示计算数量时所用的单位,它们分别用于计算长度、重量以及事物和动作数量[5]。
根据句法分布状况,汉语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或“名量词”和“动量词”[9]。
名量词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边,要求同名词配合;动量词经常用在动词后面(“看一下”、“说一遍”),要求同动词配合,叫“动量词”[4]。
因此,根据量词在句法结构中分布的不同被分为两类,在语言结构中也起着两种不同的功能。
一种是与名词搭配做定语,一种是与动词搭配做补语或状语。
根据宾语的特征是人或事物及其功能是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补语的角色是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久”、“多少次”等意思,可以确定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确定宾语和补语的。
由此,将量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二元化处理也就成为必然,因为量词本身具有替代名词的功能和表示动作状态和频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