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667.49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者:李滨苏怀玲张文媛贾治生来源:《中外医疗》2018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9%(χ2=7.792,P[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并发症;永久起搏器植入;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6(c)-0152-03[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98 permanent pacemaker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9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care.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using SF-36 scal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care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2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4.49%)(χ2=7.792, P[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Quality of life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种经典术式,治疗心脏相关严重疾病疗效好[1-2]。
连续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研究目的:研究连续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连续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连续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行连续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入院后、术前1d、术后1d、出院1个月、出院6个月的焦虑情况、疼痛强度、烦躁失眠以及排尿困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出院1个月、出院6个月焦虑评分及烦躁失眠发生率对应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均逐渐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均完全消失。
术后1d、出院1个月疼痛程度得分对应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d,连续护理组排尿困难发生率为22.72%,对照组排尿困难发生率为56.82%,两组患者术后1d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值得应用于临床。
标签:连续护理干预;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生理状况;影响为研究连续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展开连续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研究,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8±1.5岁。
住院治疗时间6——10d,平均住院治疗时间9.5±1.5d。
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20例,高中31例,专科及以上30例。
植入永久起搏器原因:房室传导阻滞4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5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并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7例,血管迷走性晕厥4例。
术前护理干预对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是临床治療各种原因所致心动过缓的最有效方法[1]。
自2006年,我科应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我们针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对需行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探索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2012年在我科行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术的病例67例,男性3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73岁。
患有严重糖尿病、心力衰竭及脑梗塞4例,纳入剔除范围。
1.2方法1.2.1 分析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①心律失常是植入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主要由于电极刺激右心房或心室所致,目前多表现为房性早搏,严重者可发生房颤,一般可短时间内恢复窦性心律;后者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甚至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个别可发生室颤,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术中尤其是电极穿过房室瓣定位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的动态变化,顺应医生的操作要求,迅速准确执行医嘱,询问患者术中的自我感觉及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抢救。
②感染是起搏器植入术的最严重并发症,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严重时可致败血症。
发生原因:无菌操作不严密,切口、起搏系统污染,导线难插,手术时间长,术后囊带积血。
③囊袋血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形成主要原因是[2]:患者老年体弱营养欠佳,凝血功能差;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术中囊袋内止血不彻底;缝扎电极导线出口处不妥善;患者年龄大;血管硬化弹性差;沿电极导线隧道出口处渗血等原因所致。
1.2.2电极引起的并发症1.2.2.1电极导线断裂电极断裂可表现为:完全不能起搏或起搏频率下降,间歇起搏,漏电,断裂和绝缘层损坏若在静脉外,可设法修补,否则只能更换新电极。
发生原因:与质量有关,或与同侧上肢过度活动、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的摩擦有关,或手术中折钳有关。
1.2.2.2电极移位临床表现为:起搏器失灵,信号消失。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对于人工心脏起搏器术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展开早期康复护理在帮助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以对比护理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所纳入患者为44例,属于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所接诊患者,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任意选取组中22例,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22例则需要将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运用,即观察组。
分析效果。
结果结合对两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并发症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
结论在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将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运用,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护理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功能恢复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在临床存在有较高的实施率,且属于当前处理缓慢心律失常症状的主要方式。
且随着临床手术方案的不断完善,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在绝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因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在术后多需要卧床治疗7天左右。
且在卧床治疗的过程中仅能保持平卧位以及非植入侧卧位,以防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电极移位的情况[1-2]。
考虑到患者恢复较为缓慢,为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更需要做好早期康复护理工作。
本研究就针对早期康复护理在该部分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对比护理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所纳入患者为44例,属于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所接诊患者,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任意选取组中22例,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22例则需要将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运用,即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45—76岁间,均值为(56.28±1.39)。
而观察组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在44—77岁间,均值为(57.09±1.67)。
对比以上数据,P>0.05。
早期下床活动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电极性能的影响李琦;姚亚丽;韩冰;汪涛;张彩云;魏万霞【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3 h下床活动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单或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26例患者,均使用双极主动螺旋电极,按随机奇偶数分为观察组107例与对照组119例,观察组术后3 h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时平静状态下测定的起搏器电极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在A和V波振幅、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4 h 下床活动相比较,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早期3h下床活动并不影响起搏器植入后的电极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9(036)006【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心脏永久起搏器;早期下床;电极性能【作者】李琦;姚亚丽;韩冰;汪涛;张彩云;魏万霞【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目前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起搏器植入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术后为了减少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常规要求患者卧床24 h[1]。
近年来,主动螺旋电极和电刀应用于临床,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的风险大大降低;而24 h卧床时间会使大多数患者感觉不适[2],因此临床主张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即早期下床。
起搏器电极参数是反映起搏器植入后电子性能的重要指标,与电极材料、结构形状、植入位置密切相关[3]。
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适用于许多心脏疾病患者。
手术后的运动康复对于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总结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
首先,早期运动康复可以增加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耐力。
这对于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常常在手术后会感到气促和乏力。
早期运动康复的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身体负荷,提高心脏的耐力,增加身体活动能力。
其次,早期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
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阶段对心脏起搏器患者来说可能是一段难熬的时期,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抑郁。
而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此外,早期运动康复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社交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与其他康复患者的交流,减轻孤独感。
再次,早期运动康复可以预防并改善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并发症。
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血栓形成等问题,而早期运动康复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进一步降低患者心脏病发作和心脏病风险。
最后,早期运动康复还可以提高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后的康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恢复,更重要的是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患者的体力和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早期运动康复还可以促进患者回归工作和生活,缩短康复时间。
综上所述,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康复措施。
它可以改善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心理状态,预防并改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医生在指导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应该重视早期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对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术前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影响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相关医学知识,还未在广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许多患者对于这种新技术新疗法存在着疑虑、焦虑、恐惧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前会产生严重心理负担。
为此我科对施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老年患者,给予术前心理干预措施,缓解心理负担,减轻疼痛异物感,取得了术中术后积极配合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对65例老年患者施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这些患者无出血凝血障碍,无精神疾病史,无语言、意识障碍,无手术禁忌证。
按照随机化原则分成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
男38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8±3.1)岁。
患者在导管室局麻下施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1.2 方法:在术前2天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术前1天和术前继续跟踪随访,巩固干预效果。
心理干预内容有:疾病的相关知识,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必要性,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中的配合和术后的恢复的影响,简明扼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讲解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术后监护,讲解伤口疼痛的处理,术后注意事项,让做过此类手术的患者介绍经验,建立病友间的情感支援,推动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以减轻患难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2 结果(见表1~3)3 讨论3.1 术前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焦虑恐惧:起搏器植入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引起生命体征及情绪变化,甚至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
在实施心理干预过程中,我们讲解导管室的环境、周围条件,如何禁食、禁水、用药,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解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同时请康复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术中的疑虑和担心。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原因,总结疾病管理经验。
方法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观察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
结果出现并发症18例,包括囊袋感染7例、囊袋血肿4例、心脏起搏器综合征3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心脏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无关症状71例,其中住院期间焦虑与抑郁精神症状37例、焦虑与抑郁躯体症状26例、切口肿胀8例。
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集中在术后住院早期,部分可发生在术后晚期数年后,需加强术后2周内管理,落实随访,加强生活、心理干预。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围术期管理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电子医疗产品,应用已有60余年历史,其主要通过微电子技术,以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已成功挽救了上百万患者生命[1]。
心脏起搏植入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各级医院均有开展,适应证不断扩大。
但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仍不可避免存在相关并发症,同时患者因焦虑、抑郁等原因可能出现原发性症状表现[2]。
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对于开展围术期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对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植入患者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植入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41例,年龄8~89岁、平均年龄(65±9)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6例、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各1例。
单腔起搏器42例、双腔起搏器229例。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获得随访。
1. 2 方法患者均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心房电极固定在右心耳,右室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左心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固定在心大静脉。
心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它是产生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引起心脏搏动的一种方法。
起搏器安置术患者术前术后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以焦虑为常见,其次是抑郁。
心理、社会因素常影响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治疗和护理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应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
我们观察50例起搏器安置术患者焦虑的心理反应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有显著差异。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43~71岁,均为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绝对适应证患者。
其中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7例,病窦综合征者1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通过交谈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耐心解释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紧张心理,避免恶性刺激加重病情。
加强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心理护理工作,使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接受手术、术中能积极配合以及术后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使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心理干预方法总结如下。
1.2.1 手术前的心理干预1.2.1.1 认知干预针对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缺乏,护士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及重要性。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和起搏器介入的物理刺激存在恐惧心理,部分患者担心手术中出血对身体造成损害以及术后的应对。
向患者说明手术不用开胸,切口很小,出血量很少,穿刺时局部应用麻醉药,不会感到疼痛。
患者通过了解手术的操作程序以及与其他外科手术的区别,减轻了心理负担,增强了接受手术的信心。
1.2.1.2 消除疑虑术前多数患者对手术能否成功存在疑虑。
护士向患者详细地介绍了手术的原理方法、成功率、手术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措施、手术医护人员的精湛技术。
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2-24T03:22:55.21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2期作者:张梦[导读] 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梦陕西省人民医院 710000【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实施术后24小时后下床,探究组40例术后3-6小时后下床,最后比对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影响。
结果:通过对不同时间下床活动后,探究组并发症率2.50%低于常规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探究组早期下床活动满意度97.5%高于常规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早期下床活动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早期下床活动;预后心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如果心脏出了问题,势必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心脏病严重时需要装置起搏器。
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1]。
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
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可使起搏器具有贮存资料、监测心律、施行电生理检查的功能。
可以保持房室同步,通过心房跟踪实现频率适应。
手术时间1?到?2小时,术后7天出院。
术后常规要求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以防止起搏电极脱位。
患者因为长时间强迫卧位,常并发肩、肘关节僵硬疼痛、腰肌酸痛等症状[2]。
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B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种方案的效果。
结果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B组;A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整体评分较B组低。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应用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效果明显,应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医疗服务;医疗治疗;效果为了提高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护理人员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
该项医疗服务在心内科住院部病房开展,并进行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部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将患者分成两组。
A组男13例,平均年龄(65±2.4)岁,平均病程(3.5±1.5)年;女17例,平均年龄63±3.2岁,病程平均(3.2±1.3)年;B组男18例,平均年龄(64±2.4)岁,平均病程(3.3±1.5)年;女12例,平均年龄(72±1.5)岁,平均病程(2.6±1.1)年。
城市居民55例,乡镇居民5例;政府退休人员20例,国企退休人员19例,普通工人11例,无业人员8例,务农人员2例[2]。
患者在入院接受此次治疗前均接受心内科的药物疗法,但因病情加重不能缓解,为保证患者生命特来我科继续治疗。
研究人员在此次实验前已就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实验。
1.2 实验方法1.2.1 排除标准1.不配合医务人员医疗工作;2.意识不清醒或存在精神方面疾病症状;3.患者及家属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实验过程两组均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B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A组患者住院期间(起搏器植入前和起搏器植入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措施如下:1.健康知识教育。
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即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可发放印有心脏疾病及起搏器相关知识的彩色卡通手册和定期到病房开展口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