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备课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阐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4.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由①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②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③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④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生产者、⑥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基石是⑦生产者。
(3)分解者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⑧无机物,主要包括⑨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是指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1.植物都是生产者吗?为什么?2.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吗?为什么?3.细菌都是分解者吗?分解者都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吗?举例说明。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与组成1.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用一定大小的玻璃缸从水塘中取回一缸水放置于阳台上,能否看成一个生态系统?2.回答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和四个基本成分,具体的内容是什么?(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3)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什么?从合成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源看,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4)消费者的同化类型是什么?生活方式是什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解者的同化类型是什么?生活方式是什么?常见生物有哪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6)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吗?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类型有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我们平常所说的是指捕食链。
高二生物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导引自学,诱思探究,反思提高,归纳总结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板书〗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还可以分出很多个生态系统,例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片农田、一条河流、一个草原等,甚至是一滴雨水,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课堂练习: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⑤⑥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注意:生态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类型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按什么来划分?分为哪几种成分?3、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4、什么叫食物链?什么叫食物网?5、一条食物链为什么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
消费者:动物,包括、肉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
难点分析: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1)、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产者还能固定光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
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生态系统的含义。
2、联系教材提供的实例,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并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温故而知新】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 。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双基梳理】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阅读P88-89)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的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片森林等。
3、结构:和营养结构(即和 )。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阅读P89-90)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 (空气、水、无机盐等)和 (阳光、热能)。
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异养特例生物蓝藻、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的成分生态系统的成分作用制造,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等,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其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如果没有,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阅读P91-92)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因食物关系不固定,但一般不会超过个环节。
(3)实例(如图)2、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特征: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3、意义(1)生态系统和的渠道;(2)生态系统保持的重要条件,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合作探究】探究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2、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组成内容、作用、地位的比较比较项目组成内容作用生物同化类型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备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自养型主要成分(基石)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的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异养型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异养型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思维激活:1、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2、完善下面的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关系图1,并结合图2思考判断四种组成成分的技巧有哪些?强化训练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点击】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自主探究】〖例1〗(2006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内涵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的无机环境就包含着阳光、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答案:A〖例2〗右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含有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
蛇是______消费者,属______营养级。
鹰同时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关系,而晰蜴和蚱蜢是______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目将会______。
(5)食物网中不含有生态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
解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此图符合食物网的概念,是一个食物网的图解,共有三条食物链。
营养级从生产者算起,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依次类推营养级。
消费级从初级消费者算起,分析时要数全食物链,仔细识图,如鹰在三条食物链上分别处在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同时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而兔与蚱蜢都以绿色植物为食,属竞争关系,蜥蝎和蚱蜢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蚱蜢与蚯蚓是竞争关系,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由于食物增多而数量增加,使种群密度变大,引起食物和栖息场所短缺,并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天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说蚯蚓数目先增加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思考问题,提高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思考,培养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形成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解决办法]学生自行观察图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解决办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食物网再到抽象的文字食物网简图,使学生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文字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尤其是种群和群落的复习,引入生态系统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范围,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试一试(学生活动):在草原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蝗虫,野兔,鸟,鹰等生物,当然还有土壤中那些微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尝试:用关键词、方框、线段和箭头等,建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联系的图示模型,并与你同桌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构建的模型有什么异同。
教师适当引导,点评,展示图示:让学生就此模型图,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回答一下问题:1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成分?主要成分是?2 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3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1、生态系统的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细菌、真菌、腐生生物)就上述成分中的生物类群,辨析一下内容:思考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思考2:是不是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和铁细菌等;③光合细菌等也是生产者。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江西赣州一中郭怡一、教学设计思想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
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目标(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生物《5.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研究意义。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组成成分。
3、使学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系统论的观点,构成系统的关键不是其组成的物质,而是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或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
问题7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
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对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演练,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认识。
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了动态平衡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各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教学方法】对话法、探讨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如下图,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板书:一、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2,6略3.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不考虑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这样的简化模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提示:基础题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
2.B。
3.C。
拓展题提示:可以。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解读】1.通过类比找到生态系统不同于种群、生物群落的特点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食物链、食物网概念,掌握营养级概念【重难点】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自主探究】导入:从群落的演替可以看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在环境条件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
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范围,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组成成分(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______ 、_____和无机盐能量:热能、阳光(2)生产者主要代表: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消费者主要代表:动物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解者主要代表: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1.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2.生产者的生物范畴生产者属自养生物。
因此,它包括三大部分:(1)进行______的绿色植物,如农田中的大豆;(2)进行______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如蓝藻、红硫细菌、绿硫细菌。
3.分解者与消费者的区别(1)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______,但是并不是所有______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
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建议
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教学流程图
展示生态调查报告引入新课
↓
学生进行“与你分享”活动,展示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照片资料
↓
展示池塘生态系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
学生分组充当四种成分进行“我最重要”辩论赛
↓
教师组织指导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
学生在黑板上拼贴食物链、食物网示意图
↓
展示分析草、鼠、狐数量变化,学生总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学生进行“我看‘放生’”讨论
↓
学生进行“绿色生活”宣传活动,教师布置新研究课题
参考资料
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之间按其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营养级)。
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食物链。
①牧食食物链或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
②碎屑食物链或分解食物链:是以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死亡的动植物残体→跳虫、螨类→食虫昆虫、蜘蛛→食虫鸟、小型哺乳动物。
③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鼠疫细菌。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
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