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摘要: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结构的物质,大部分能溶于水,产生润湿、乳化、渗透、发泡、去污等作用。
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治理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被誉为“工业味精”.本文简要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在厨房、衣物洗涤等领域使用现状,并对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洗涤;应用;发展前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1]。
它改变体系的界面状态,从而产生乳化、发泡、润湿、增溶等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表面活性剂易附集于界面、并对界面性质和相关工艺过程产生明显影响。
从历史发展来看,表面活性剂源于洗涤剂,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保护用品和家用洗涤用品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能源工业、环境工程、新型材料、电子、冶金、机械、农业等。
它是一种“功能”型化工材料,能有效地改进相关行业工艺、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等.并被誉为“工业味精”[2].1。
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1.1 乳化作用:由于油脂在水中表面张力大,当水中滴入油脂后,用力搅拌,油脂被粉碎成细珠状,互相混合成乳浊液,但搅拌停止又重新分层。
如果加入表面活性剂,用力搅拌,停止后很长时间内却不易分层,这就是乳化作用。
其原因是油脂的疏水性被活性剂的亲水基团所包围,形成定向的吸引力,降低了油在水中分散所需要的功,使油脂得到很好的乳化。
1。
2 润湿作用:零件表面上往往粘附有一层蜡、油脂或鳞片状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疏水性的.由于这些物质的污染,零件表面不易被水润湿,当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零件上的水珠就很容易分散开来,使零件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达到润湿目的.1.3 增溶作用:油类物质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才能“溶解”,但是这种溶解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胶体的临界浓度时才能发生,溶解度的大小根据增溶对象和性质来决定.就增溶作用而言,长的疏水基因烃链要比短烃链强,饱和烃链比不饱和烃链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一般比较显著.1.4 分散作用:灰尘和污粒等固体粒子比较容易聚集在一起,在水中容易发生沉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能使固体粒子聚集体分割成细小的微粒,使其分散悬浮在溶液中,起到促使固体粒子均匀分散的作用.1。
洗涤灵原理
洗涤灵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中的成分,它具有很强的去污能力,能够有
效去除衣物上的污渍和异味。
那么,洗涤灵的原理是什么呢?
首先,洗涤灵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具有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
的特点。
这使得洗涤灵能够在水和油之间起到连接作用,使油脂和污垢分散在水中,从而起到去污的作用。
当洗涤灵与水和污垢接触时,亲水基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疏水基则会与油脂和污垢相互作用,使其分散在水中,从而被带走。
其次,洗涤灵还具有乳化和分散作用。
乳化是指洗涤灵能够将油脂和污垢包裹
在微小的乳液小球中,使其悬浮在水中,不会重新附着在衣物上。
而分散作用则是指洗涤灵能够将污垢分散在水中,使其不会团聚在一起,从而更容易被水冲走。
此外,洗涤灵还具有渗透作用。
它能够渗透到衣物纤维内部,将污垢从纤维中
分离出来,使其更容易被水冲洗干净。
这种渗透作用使得洗涤灵能够更彻底地清洁衣物。
最后,洗涤灵还具有去除异味的作用。
它能够将衣物上的异味分子包裹起来,
使其在水中被带走,从而起到去除异味的作用。
总的来说,洗涤灵的原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乳化和分散作用、渗透
作用以及去除异味的作用。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于洗涤过程中,使得洗涤灵能够高效去除衣物上的污垢和异味,保持衣物清洁和舒适。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具有多种作用,主要是乳化、洗涤、发泡、增溶等。
除外,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还有去污、渗透、润湿、抗静电、分散等作用。
一、乳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能够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两类物质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即乳剂。
在膏霜、乳液类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至关重要。
二、洗涤、发泡作用
有些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洗涤和发泡作用,例如常用的香皂、肥皂等就是利用其中的皂类成分达到清洁、发泡的作用。
一些洗面奶也是通过里面的皂类成分发挥清洁作用的。
但皂类成分清洁力较强,容易造成皮肤脱脂,并且刺激性也强,所以,干性皮肤及敏感性皮肤不宜使用这类洁肤产品。
三、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能使一些不溶于或难溶于水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使其完全溶解于水,最终形成透明状态。
这种作用被称为“增溶作用”。
发挥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又称为“增溶剂”。
随着油性成分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量也需要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需求和肤质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过量使用或
使用不当导致皮肤刺激等问题。
用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
洗涤剂是一种能够去除油污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原理实现去除油污的效果。
1. 乳化作用: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两种相互作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基团。
这种两性结构使得洗涤剂能够同时与水和油相互作用。
当洗涤剂与水和油混合时,表面活性剂会在水和油的交界面附近形成一层薄膜,将油和水包裹进来,形成微小的乳液颗粒。
这些乳液颗粒可以将油污分散在水中,从而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2. 浸润作用: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水的湿润性,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其更容易渗入油污中。
这样一来,洗涤剂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油污分子,将其分散开来。
3. 分散作用:另一种类型的洗涤剂成分是分散剂。
分散剂分子能够吸附在油污颗粒表面形成稳定的分散态,防止油污重新黏附在被清洗物体上。
这种分散作用使得油污颗粒能够随着洗涤液一起被冲刷走。
4. 去垢作用:某些洗涤剂还含有去垢剂成分,能够溶解一些油污的化学物质,例如酸性洗涤剂能够溶解矿物油、硷性洗涤剂能够溶解碱性污垢等。
这种去垢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洗涤剂的清洁效果。
综上所述,洗涤剂通过乳化作用、浸润作用、分散作用以及去垢作用等多种机制,能够有效地除去油污。
这些原理的共同作
用使得洗涤剂成为家居清洁、衣物洗涤、甚至工业清洗的重要工具之一。
化学与生活了解洗涤剂的化学原理洗涤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它在清洁和去除污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洗涤剂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通过特定的化学原理实现了对污垢的溶解和分散。
本文将介绍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中最为关键的成分之一,它是一类具有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合物。
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与水接触时,它们会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增强液体的渗透性。
在洗涤过程中,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油渍或污垢的表面,将其分散为胶体微粒,并与水形成乳化液。
这样一来,原本不易被水洗去的污垢就能够被溶解、分散和悬浮在水中。
二、助剂的作用特性除了表面活性剂外,洗涤剂中还可能含有各种助剂,以进一步提高其清洁效果和使用体验。
这些助剂具有不同的作用特性,如增稠剂可以增加洗涤剂的黏度,使其更易于使用和保存;螯合剂可以与重金属离子结合,防止水垢的生成;漂白剂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污渍,使其更加洁净。
通过合理的组合和使用,这些助剂能够在洗涤剂中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洗涤效果。
三、酶的作用机制在某些洗涤剂中,还可能含有酶类物质,如淀粉酶、脂肪酶等。
这些酶通过催化反应的方式,在洗涤过程中发挥作用。
以淀粉酶为例,它能够加速淀粉的降解,使衣物上的淀粉污渍更易被水洗去。
同样地,脂肪酶能够分解衣物上的脂肪类污渍。
通过酶的作用,洗涤剂可以更加高效地去除各种类型的污垢。
四、界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应用根据化学结构和用途不同,表面活性剂可以分为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于洗涤剂中,其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杀菌和除臭效果,适用于洗涤毛巾、内衣等杀菌要求较高的物品。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广泛应用于洗衣粉和洗洁精中,其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常用于洗涤剂的助剂中,以改善清洁效果。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常用于复配洗涤剂的制备。
表面活性剂去污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学物质。
它在洗涤过程中起到去污的作用,能够使污渍分散在水中,进而将其从物体表面清除。
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在清洗过程中,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分子更容易与污渍接触,并将污渍分离出来。
这样,污渍就能够被水包裹并悬浮在溶液中。
2. 乳化和分散: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亲水和疏水性,其分子结构中同时包含了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
当表面活性剂与污渍接触时,亲水基团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疏水基团则与污渍分子相结合。
这样,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污渍分解成小颗粒,并将其分散在水中。
3. 乳化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能够将污渍分散在胶束的内部,防止其重新附着到物体表面。
这种乳化稳定性使得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污渍有效地悬浮在洗涤液中,从而实现清洗的效果。
综上所述,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乳化和分散污渍、以及提供乳化稳定性的方式,对物体表面的污渍进行去除。
洗涤剂助剂主要成分及作用
洗涤剂助剂是用于提高洗涤剂性能的辅助添加剂,它们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下:
1.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湿润和分散污垢的作用。
2. 增稠剂:增稠剂可以增加洗涤剂的粘度,提高其黏附性和润滑性,使得洗涤剂更易于使用和储存。
3. 增白剂:增白剂能够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可见光,使衣物在阳光下看起来更亮白。
4. 酶类:酶类能够分解衣物上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物,促进洗涤效果,去除顽固污渍。
5. 柔顺剂:柔顺剂能够提升衣物的柔软度,减少静电,降低摩擦损伤。
6. 去污剂:去污剂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渍进行有针对性的去除,如油脂、血渍、果汁等。
7. 防菌剂:防菌剂能够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保持衣物的卫生。
8. 漂白剂:漂白剂能够去除衣物上的颜色缺陷和污渍,恢复白色或原来的颜色。
9. 螨虫杀灭剂:螨虫杀灭剂能够有效杀灭和防止螨虫的滋生,保持衣物的清洁和卫生。
总之,洗涤剂助剂的作用是通过添加特定的成分,改善洗涤剂的清洁效果、柔软性、防菌性以及降低对衣物的损害,提供更好的洗涤体验。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高表面活性的化学物质,在许多领
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应用:
1. 清洁剂:表面活性剂是许多清洁产品(如洗衣粉、洗洁精、洗发水等)的主要成分,能够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
使污垢和油脂更容易被水洗掉。
2.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油水混合物形成稳定的乳液,常用于食品工业(如乳制品、沙拉酱等)和化妆品工业中。
3. 泡沫剂: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液体形成稳定的泡沫,广泛
应用于洗涤剂、洗手液和浴液等产品中。
4. 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在液体中能将固体或液体分散成细
小的颗粒,常用于油墨、涂料、颜料等工业中。
5. 稳定剂: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乳液、悬浮液和胶体溶液等,常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中。
6. 表面改性剂: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固体或液体的表面性质,使其具有特定的润湿性、抗静电性和抗腐蚀性等特性。
这种应用广泛用于纺织、皮革、纸张和塑料等工业中。
7. 化妆品:表面活性剂常用于化妆品中,包括洁面乳、卸
妆液、化妆水和乳液等,用于去除污垢、调整表面张力和
增加润滑性。
8. 农业:表面活性剂可用于农业中的农药喷雾,能够提高
农药在植物表面的覆盖率和附着力,提高农药效果。
总的来说,表面活性剂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从清洁剂到化妆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中洗涤的作用
在化学中,洗涤的作用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去除纺织品和其他物体表面的污垢和污染物。
洗涤剂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它们含有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能够在水中形成乳液,有效地将污垢分散和去除。
洗涤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1. 分散: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同时与水和污垢表面结合,通过降低表面张力来分散和减少污垢的吸附和堆积。
2. 乳化: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水与油质污垢相互乳化,使其变得可溶于水,从而更容易被冲洗掉。
3. 去除: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能够与污垢分子结合,改变其物理性质,使其分离并脱离纺织品或其他物体表面。
此外,洗涤剂还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更容易渗透纺织品的纤维结构中,将污垢从纤维内部分散出来。
总之,洗涤剂在化学中的作用是通过分散、乳化和去除的方式,将污垢从物体表面去除,从而实现清洁和净化的效果。
洗涤的化学原理洗涤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原理来去除污渍,使衣物变得干净和焕然一新。
下面将详细介绍洗涤的化学原理。
洗涤中最重要的化学原理就是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分子结构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疏水基团的化合物。
在水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会聚集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类似皮肤的薄膜,称为表面膜。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朝向水面的内部,而亲水基团朝向水分子,从而形成疏水和亲水相分离的两个区域。
这种形成的表面膜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面膜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使水分子更容易湿润物体表面。
在洗涤过程中,脏污和衣物表面之间的粘附力很强,使衣物上的污渍难以被水分湿润和去除。
但是,表面膜的存在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分子更容易接触并渗透到污渍和衣物纤维中。
这样,衣物上的污渍就能够被水分分散开来,从而实现清洁作用。
其次,表面膜还可以吸附和包裹污渍颗粒。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与污渍颗粒的表面有亲和力,所以表面膜可以把污渍吸附在其中。
此外,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基团与水有亲和力,所以表面膜可以包裹住污渍颗粒,并防止其重新附着到衣物纤维上。
这样,污渍就能够被稳定地悬浮在水中,避免再次沉积到衣物上。
此外,洗涤剂中还含有助洗剂和分散剂等辅助添加剂。
助洗剂是一种能增加洗涤剂清洁力的物质,它可以使污渍分子与洗涤液更好地混合,并改善洗涤液的渗透性。
分散剂则能够稳定悬浮污渍颗粒的分散状态,防止污渍重新附着到衣物上。
总之,洗涤的化学原理主要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分散和去除污渍颗粒。
而助洗剂和分散剂等辅助添加剂则能够增加洗涤剂的清洁力和稳定洗涤液及污渍的悬浮状态。
这些化学原理的应用使得洗涤更加高效和彻底。
各类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的主要活性物成分,没有表面活性剂就没有合成洗涤剂的存在,在SAA的所有类型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人们最早使用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表面活性剂,目前的需求量在50%以上。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洗涤剂的类型主要有脂肪酸盐(肥皂)、烷基苯磺酸盐(ABS)、脂肪醇硫酸盐(AS)、脂肪醇聚氧乙烯硫酸盐(AES)、α—烯烃硫酸盐(AOS)、脂肪醇聚氧乙烯羧酸盐(AEC)和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等。
1.肥皂肥皂分子的表面活性部分带负电荷,其中长碳链脂肪酸钠盐和钾盐约占25%左右。
这种被最为广泛使用的肥皂,优点:原料丰富,制备方便,价格低廉。
工业上一般以牛油、羊油等油脂为原料,用强碱进行皂化,后经盐析,分离甘油而制得,最大的缺点是,它们在水溶液中遇到二价和三价的金属离子如Ca2+、Mg2+、Fe2+等,便会生成溶解度很低的钙皂或镁皂,从而丧失了肥皂应有的清洗特性。
2.烷基苯磺酸盐(ABS)烷基苯磺酸钠盐(R-C6H6-S03Na)是很重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在水中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几乎全部被电离,它的钙盐和镁盐对水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有较好的耐硬水性。
在烷基苯磺酸盐中,直链型烷基苯(LAS) 其价格低廉,洗涤力强且易生物降解环境友好。
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在作为洗涤活性物使用时,能在技术性能上和经济效益上能与LAS相匹敌,被全世界的合成洗涤剂工业界誉为合成洗涤剂的主力军。
主要用作工业和家庭洗涤剂使用。
代表产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优良的洗涤效果,十八烷基苯磺酸钠在烷基苯磺酸钠系列中洗净力最强。
3.α—烯烃磺酸盐(AOS)AO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洗涤活性物。
主要用于洗手液、香波、泡沫浴、餐具洗涤剂,工业清洗剂及洗衣粉。
4.高级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R为烷基,R’为甲基,去污力以R为C16和C18为好,抗硬水能力R 为C14最好。
洗涤剂原理
洗涤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它能够有效地去除衣物、餐具、地板等物品表面的污垢。
那么,洗涤剂是如何起到清洁作用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洗涤剂的原理。
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化合物,它在水中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胶束。
这种结构使得洗涤剂能够同时与水和污垢相互作用。
洗涤剂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洗涤剂分子能够溶解在水中。
然后,洗涤剂的疏水基团与油脂、污渍等疏水性物质相互作用,将它们包裹在胶束的内部。
这样一来,洗涤剂就能够将污垢从物品表面解离出来。
除了表面活性剂,洗涤剂还含有助剂、缓冲剂、漂白剂等成分,以提高洗涤效果。
助剂可以增强洗涤剂的去污能力,使其更容易与污垢发生反应;缓冲剂能够调节洗涤剂的酸碱度,以适应不同的清洁需求;漂白剂则可以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使其恢复洁白。
在使用洗涤剂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技巧。
首先,要根据物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洗涤剂,例如洗衣剂、洗碗剂、洗洁精等;其次,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适量的洗涤剂,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清洁效果;此外,还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如先将洗涤剂溶解在水中再使用,避免直接涂抹在物品表面。
洗涤剂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够迅速有效地去除污垢,使物品恢复清洁。
正确的使用洗涤剂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健康。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洗涤剂的原理有所帮助。
液体洗涤剂的作用原理液体洗涤剂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清洁剂,其作用原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液体洗涤剂的作用原理。
液体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添加剂。
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液体洗涤剂的关键成分,它具有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改善水的溶解性、分散污渍、增强洗涤剂对污渍的湿润、乳化污渍和助剂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清洁的目标。
液体洗涤剂的清洁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液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两种亲水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它们在水中形成胶束结构。
当液体洗涤剂与水和污渍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将污渍与水分子进行分散和乳化,使污渍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使污渍从衣物表面分离出来。
2. 分散作用:液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很好的分散作用,即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包裹和稳定作用,将污渍微粒分散在液体中,防止其重新附着在衣物上。
3. 乳化作用:液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将油脂和脂溶性污渍乳化,使其分散在水中,从而便于清洗和去除。
4. 增湿作用:液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洗涤液更容易渗透到纤维内部,使其湿润,从而更容易去除污渍。
5. 助剂的作用:液体洗涤剂中的助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增加洗涤剂的稳定性、调节洗涤剂的酸碱度、增强洗涤剂的去污能力等。
除了以上物理和化学作用,液体洗涤剂还可以借助生物学的作用原理进行清洁。
例如,液体洗涤剂中添加了蛋白分解酶、淀粉分解酶等生物酶类,这些酶类可以分解衣物上的蛋白质和淀粉,有效去除污渍。
总的来说,液体洗涤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降低表面张力、乳化、分散和湿润作用,以及助剂和生物酶的辅助作用,实现对污渍的有效清洁。
液体洗涤剂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帮助人们更方便、高效地清洗衣物,提高生活质量。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学院专业 2011级化学(2)班课程名称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姓名王成学号 201106110203 2010 年 12 月 8 日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洗涤作用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自浸在某种液体介质(一般为水)中的固体表面去除污垢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借助于某些化学物质(洗涤剂)以减弱污物与固体表面的粘附作用,并施以机械力搅动,使污垢与固体表面分离而悬浮于液体介质中,最后将污物洗净、冲去。
(一)洗涤作用的基本过程在洗涤过程中,洗涤剂是必不可少的。
当今,合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以及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洗涤剂的重要组分,大量地代替了肥皂。
洗涤剂的一种作用,是去除物品表面上的污垢,另外一种作用则是对污垢的悬浮、分散作用,使之不易在物品表面上再沉积,整个过程是在介质(一般是水)中进行的。
整个过程是平衡可逆的。
若洗涤剂性能甚差(一是使污垢与物品表面分离的能力差,二是分散、悬浮污垢的能力差,易于再沉积),则洗涤过程不能很好的完成。
对于洗涤过程,很难发展一个同一普遍的机理,这是由于洗涤过程中的物品(基底、作用物)和污垢几乎有无限多的品种,而性质上千差万别之故。
一般污垢可分为液体污垢及固体污垢。
前者包括一般的动、植物油及矿物油(如原油、燃料油、煤焦油等),后者主要为尘土、泥、灰、铁锈及炭黑等。
液体污垢和固体污垢经常一起构成混合污垢,往往是液体包住固体微粒,粘附于物品表面。
因此这种混合污垢与物品表面粘附的本质,基本上与液体油类污垢的情形相似。
液体污垢与固体污垢在物理及化学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故二者自表面上去除的机理亦不相同。
两类污垢与表面的粘附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引力;在水介质中,静电引力一般要弱得多。
污垢与表面一般无氢键形成,但若形成时,则污斑难以去除。
不同性质的表面与不同性质的污垢有不同的粘附强度,在水为介质的洗涤过程中,非极性污垢(如炭黑与石油等非极性油污)比极性污垢(如极性脂肪物质、粉尘、粘土)不容易洗净。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并提高液体与固体或液体与液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使得它们在水和油之间起到一个架桥的作用。
在应用方面,表面活性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应用原理:
1. 降低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使得液体能够更容易地湿润其他物体表面,从而提高液体的润湿性。
例如,洗涤剂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来使水更好地湿润衣物表面,并将污渍分散和去除。
2. 乳化和分散:表面活性剂在水和油之间起到乳化剂的作用,能够将油滴分散到水相中,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液。
这一原理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中,用于稳定乳液制剂的形成。
3. 渗透和增湿:表面活性剂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间隙中,减小固体表面间的接触角,从而增加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湿润能力。
这一原理在农药、涂层和印刷油墨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增强液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和附着。
4. 胶束形成: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浓度下能够形成胶束结构,通过亲水基团朝向水相,疏水基团朝向内部的方式自组装形成。
胶束结构能够包围疏水性物质并使其分散在水相中,这一原理在颜料、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等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总的来说,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主要包括降低表面张力、乳化和分散、渗透和增湿以及胶束形成。
这些原理使得表面活性剂在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学院专业 2011级化学(2)班课程名称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姓名王成学号2011061102032010 年12 月8 日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洗涤作用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自浸在某种液体介质(一般为水)中的固体表面去除污垢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借助于某些化学物质(洗涤剂)以减弱污物与固体表面的粘附作用,并施以机械力搅动,使污垢与固体表面分离而悬浮于液体介质中,最后将污物洗净、冲去。
(一)洗涤作用的基本过程在洗涤过程中,洗涤剂是必不可少的。
当今,合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以及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洗涤剂的重要组分,大量地代替了肥皂。
洗涤剂的一种作用,是去除物品表面上的污垢,另外一种作用则是对污垢的悬浮、分散作用,使之不易在物品表面上再沉积,整个过程是在介质(一般是水)中进行的。
整个过程是平衡可逆的。
若洗涤剂性能甚差(一是使污垢与物品表面分离的能力差,二是分散、悬浮污垢的能力差,易于再沉积),则洗涤过程不能很好的完成。
对于洗涤过程,很难发展一个同一普遍的机理,这是由于洗涤过程中的物品(基底、作用物)和污垢几乎有无限多的品种,而性质上千差万别之故。
一般污垢可分为液体污垢及固体污垢。
前者包括一般的动、植物油及矿物油(如原油、燃料油、煤焦油等),后者主要为尘土、泥、灰、铁锈及炭黑等。
液体污垢和固体污垢经常一起构成混合污垢,往往是液体包住固体微粒,粘附于物品表面。
因此这种混合污垢与物品表面粘附的本质,基本上与液体油类污垢的情形相似。
液体污垢与固体污垢在物理及化学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故二者自表面上去除的机理亦不相同。
两类污垢与表面的粘附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引力;在水介质中,静电引力一般要弱得多。
污垢与表面一般无氢键形成,但若形成时,则污斑难以去除。
不同性质的表面与不同性质的污垢有不同的粘附强度,在水为介质的洗涤过程中,非极性污垢(如炭黑与石油等非极性油污)比极性污垢(如极性脂肪物质、粉尘、粘土)不容易洗净。
在疏水表面(如聚丙烯、聚酯等塑料)上的非极性污垢,比在亲水表面(如棉花、玻璃)上者更不易去除;而在亲水表面上的极性污垢则比在疏水表面上者不易洗涤。
如果从纯粹机械作用考虑,则固体在纤维性物品表面上较易粘附,固体污垢质点越小,则越不容易冲洗去除。
(二)污垢的去除污垢与物品的附着是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而污垢的去除机理也不相同。
下面讨论的是关于表面活性剂起主要作用的污垢去除,并不包括机械作用、化学试剂作用如漂白剂、还原剂及酶等作用。
应用表面活性剂去除的污垢一般是通过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偶极相互作用)或是静电作用二附着于基底上的。
去除污垢一般即涉及表面活性剂自介质中吸附于污垢及基底表面的效应。
吸附改变了污垢/介质界面及基底/介质界面的界面张力和电势,可促进污垢的去除。
根据不同的去除污垢机理,污垢的去除可分为液体和固体污垢的去除。
1.液体污垢的去除洗涤作用的第一步是洗涤液润湿表面,否则洗涤液的洗涤作用不易发挥。
水在一般天然纤维上的润湿性较好(如棉、毛纤维),但在人造纤维(如聚丙烯、聚酯及聚丙烯腈等)上的润湿性则较差。
未经适当处理(清洗、脱脂)的天然纤维,表面上总有一些蜡及油脂,水在其上面的接触角就相当大。
在硬水中使用一般羧酸皂时,往往形成一些不溶的钙、镁皂垢,沉积于纤维表面,使之变得非常疏水,如水在棕榈酸钙表面上的接触角为90度,但随pH增加而降低。
洗涤作用的第二步就是油污的去除,即润湿了表面的洗涤液如何把油污顶替下来。
液体污垢的去除是通过卷缩机理而实现的,即洗涤液优先润湿固体表面,而使液体油污卷缩起来。
油污原来是以一铺开的油膜粘在固体表面上,后来在洗涤液优先润湿的作用下,逐渐卷缩成为油珠,最后被冲洗而离开固体表面。
两种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在空气中)的粘附张力是油污被洗涤液从固体表面卷走这一过程的重要参数,而不是简单的两种液体在固体上的粘附功。
若洗涤液对固体的粘附张力超过油对固体的粘附张力之量,大于(至少是等于)水溶液与油的界面张力,则油污将被彻底洗去。
测量吊片(固体材料)通过油/水界面的拉力,可以确定此粘附张力之差。
因此,若接触角为零,也就是液体油污与表面的接触角为180度时,则油污可以自发地脱离固体表面。
若液体油污与表面的接触角小于180度,但大于90度时,则污垢不能自发地脱离表面,但可被液流的力冲走。
而当油污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小于90度时,即使有运动液流的冲洗,也仍然有小部分油污残留于表面。
要想除去此残留油污,就需要做更多的机械功,或是借助于较浓的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增加油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与洗涤作用的促进有很好关联。
2.固体污垢的去除对于一些有低熔点的有机固体污垢,在洗涤作用中是通过提高洗涤温度或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渗入(形成介晶相)而使之液化,再经过上述的油污卷缩机理而去除的。
对于固体污垢,去除机理则有所不同。
差异主要来自两种污垢与固体表面粘附性质之不同。
对于液体污垢,粘附强度可以很清楚地定量表示为固/液界面的粘附自由能。
对于固体污垢在固体表面上的粘附,则情况复杂得多。
在固体表面上,固体污物的粘附很少像液体那样,扩大成一片,而往往仅在较少的一些点与表面接触、粘附。
一般而论,粘附的主要原因是范德华力,其他力(如静电力)则弱得多。
静电引力可以加速空气中灰尘在固体表面的粘附,但并不增加粘附强度。
质点与固体表面的粘附强度,一般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在潮湿空气中的粘附强度高于在干燥空气中的粘附强度;在水中的粘附力要比在空气中的大为减弱。
对于固体污垢的去除,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质点(污垢)及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而使二者分离。
在洗涤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对污垢质点及表面的润湿。
在水介质中,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扩散双电层,质点与固体表面所带电荷一般相同,于是在二者之间发生互斥作用,使粘附强度减弱。
表面活性剂自溶液中吸附于污垢质点及固体表面,不仅使粘附功降低,同时也可能增加质点与固体表面的表面电势(特别是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同电荷相斥,使质点更容易自表面除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增加质点与固体表面的负表面电势,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无明显影响。
一般固体(如炭黑)或纤维表面以及大多数质点在水中皆带负电荷,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如上所述。
因此,在一般情形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往往提高质点与固体表面的界面电势,从而减弱了它们之间的粘附力,有利于质点自表面的去除;同时,也使分离了的质点不易再沉积于表面。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明显地改变界面电势,可以预计,其去除表面粘附质点的能力将低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然而,被吸附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往往可以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空间阻碍,对于防止污垢质点的再沉积有利。
因此,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涤作用总的效果不错。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不能用作洗涤剂,一方面,由于其价格较高,经济上不合算;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界面电势降低或消除,于洗涤作用不利。
有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甚至颠倒了洗涤作用,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洗涤作用比纯水还差。
如用干净的玻璃器皿盛装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后,很难用水清洗干净,器皿表面总是挂着水珠,而且易粘油污,此即表面活性正离子被强烈地吸附于负电性表面。
质点大小对于固体污垢的去除有很大的关系,污垢质点越大,则越容易去除,小于0.1微米的质点,很难从纺织物上洗掉,对于固体污垢,即使有表面活性剂存在,如果不加机械作用,也很难除去,这是因为固体粘附质点不是流体,溶液很难渗入质点与表面之间,所以必须加机械力以助溶液渗透,从而自表面除去固体污垢。
质点越大,则在洗涤过程中承受水力的冲击越厉害,越靠近固体表面,液流速度越小(在表面处速度为零),而离开表面较远处,则流速较大。
因此,大质点不但因为截面积大而承受水的较大冲击力,而且也因离表面较远处的液流速度更高,冲击力也就越大。
(三)影响洗涤作用的一些因素1.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表面活性剂又是洗涤液中的主要成分(必需成分),故表面张力与洗涤作用的关系必然有一定的规律。
大多数有优良洗涤作用的洗涤剂水溶液,均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
根据固体表面润湿的原理,对于一定的固体表面,较低的表面张力的液体有较好的润湿性能,从而才有可能进一步起洗涤作用。
此外,较低的表、界面张力有利于液体油污的清除,也有利于油污的乳化、分散,因而有利于洗涤作用。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也可有好的表面活性,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也可以达到较低的数值,但在很多情况下易吸附于固体表面,使表面疏水,就容易粘附油污,故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不是好的洗涤剂。
2.加溶作用表面活性剂胶团对油污的加溶,可能是自固体表面去除少量液体污垢的最重要的机理。
不溶于水的种种有机物质,因其性质各异而加溶于胶团的不同部位,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非极性油污加溶于胶团的非极性内核中,极性油污则根据其极性大小及分子结构形式不同而加溶于胶团外壳的极性基团区域,或者油污分子的极性基锚于胶团表面,而非极性碳氢链插入胶团内核中。
因此,去除油污的加溶作用,实际上就是油污溶解于洗涤液中,使得油污不可能再沉积于物件表面,大大提高了洗涤效果。
3.吸附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污垢及洗涤物品表面上(自溶液中)的吸附,对洗涤作用有重要影响。
这一影响主要是由于吸附使得界面及表面在各种性质(如机械性质、电性质及化学性质)上均有变化而产生的。
对于液体油污,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主要导致界面张力降低,从而有利于油污的清洗。
界面张力的降低,也有利于形成分散度较大的乳状液,同时由于界面吸附所形成的界面膜一般具有较大的强度,而且吸附膜可能带电(若是吸附表面活性离子),于是使形成的乳状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沉积于洗涤物表面。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污垢质点上的吸附比较复杂,与质点的表面性质和表面活性剂类型、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在水介质中,固体质点表面一般带负电,不易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钠型白土即属于此类固体质点。
若质点的非极性较强,则可通过质点与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之间的范德华力而发生吸附,此时质点表面的负电荷密度由于吸附了表面活性阴离子而增加,这样质点之间的斥力以及质点与固体表面(在水介质中一般也带负电)之间的斥力也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洗涤效果,如炭黑质点负电荷在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后密度增加。
也有的固体在水中带正电(如硫酸钡),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后,首先易于发生化学吸附,使质点电荷减少以至接近于零,同时表面变得疏水(因烷基朝向水中),质点容易聚沉,并再度沉积于固体表面。
欲使质点重新分散并稳定的悬浮于水中,需要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
由于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与化学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之间的疏水作用,在第一吸附层上又吸附了第二层表面活性离子,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朝向水相,质点表面变成亲水的,并且带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