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十)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7
幻灯片1旅游地理学主讲:关英敏幻灯片2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幻灯片3本章主要内容●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幻灯片4第一节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其实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另一方面,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而使用,在客观上也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
幻灯片5国外研究概况●1963年,拉佩芝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但未作深入的研究。
●到了70年代,关心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人逐渐增多,发表了相关论文和著作。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旅游组织的专题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讨论旅游容量与旅游饱和的内容或专门的研究报告。
幻灯片6中国研究概况●对我国各种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流控制措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但在我国,只有少数旅游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研究,园林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少数学者和规划人员在工作中也涉及过这一问题。
幻灯片7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一、基本容量● 在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中,有五种基本容量,它们又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的生态容量。
●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幻灯片8二、非基本容量●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按空间尺度从小到大排列:景点旅游容量、景区旅游容量、旅游地容量、区域旅游容量。
幻灯片9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一、基本空间标准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点在于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单位利用者(通常是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课题与课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理(4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概况,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构成,掌握旅游环境容量测定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旅游环境容量的构成;难点是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
知识要点:(1)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概况(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3)旅游环境容量的构成(4)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概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旅游发展观更替频繁,依次经历了“无烟产业-环境公平-可持续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作为判断旅游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但有关研究在世界旅游研究中是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研究和应用上的难点,就在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解释,也在于建立一系列可靠的经历值,以用于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实际操作。
一、国外研究概况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是由比利时数学家、生物学家弗胡斯特(P. E. Forest,1838)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种群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食量有一个最大值,动植物的增加相应也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数值在生态学中被定义为“环境容量”。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旅游的大众化发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向旅游地,导致了部分旅游地拥挤不堪,不仅旅游者不满意,而且旅游环境也遭受了破坏。
因此拉佩芝(Lapage,1963)首次提出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即,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接待的游人数量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以保证旅游环境质量水平,并使绝大多数旅游者满意。
随后,美国学者韦格(Wagar,1964)在其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中明确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他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产品品质的游憩使用量。
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2009-07-05 14:35:00| 分类:经验and心得|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需求,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游客的最大承载能力。
研究环境容量是为了寻求和阐述游客数量与环境规模之间适度的量化关系,合理的环境容量是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组织观光游览和确定景区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一)旅游环境容量测算1、测算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区环境容量的测算除了必须保证景区的旅游资源免受“超负荷"的人为破坏,保持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和良好的游览环境,还特别要保护好景区内的水资源和各种植物资源。
不仅当前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使良好的旅游资源长期被子孙后代持续有效地利用。
(2)舒适原则.必须考虑满足游客的游览兴趣、舒适程度与需求期望,以取得游览、度假、休闲、疗养的最佳效果.(3)安全卫生原则。
必须考虑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方便的旅游环境.2、测算方法环境容量的测算一般有面积法、线路法、卡口法三种。
鉴于旅游区是山、水、林、相结合的多元化度假、休闲区域,结合景区景点设置及游览方式安排,确定旅游区环境容量以采用线路法和面积法测算为主;对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环境容量则采用卡口容量法测算:具体计算公式分别是:(1)面积容量法:C=A×D/a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人次;a---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人;A—--可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人;D—--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8小时/游览景点所需时间)。
(2)完全游道法:C=M×D/m式中:M--—游道全长,单位:米;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单位:米/人;D———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8小时/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3)不完全游道法:C=M×D/(m+m×E/F)式中:M--—游道全长,单位:米;F-——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E——-沿游道返回所需时间;D—--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8小时/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课题与课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理(4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概况,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构成,掌握旅游环境容量测定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旅游环境容量的构成;难点是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
知识要点:(1)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概况(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3)旅游环境容量的构成(4)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概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旅游发展观更替频繁,依次经历了“无烟产业-环境公平-可持续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作为判断旅游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但有关研究在世界旅游研究中是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研究和应用上的难点,就在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解释,也在于建立一系列可靠的经历值,以用于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实际操作。
一、国外研究概况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是由比利时数学家、生物学家弗胡斯特(P. E. Forest,1838)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种群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食量有一个最大值,动植物的增加相应也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数值在生态学中被定义为“环境容量”。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旅游的大众化发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向旅游地,导致了部分旅游地拥挤不堪,不仅旅游者不满意,而且旅游环境也遭受了破坏。
因此拉佩芝(Lapage,1963)首次提出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即,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接待的游人数量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以保证旅游环境质量水平,并使绝大多数旅游者满意。
随后,美国学者韦格(Wagar,1964)在其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中明确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他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产品品质的游憩使用量。
1971年,利姆、斯坦奇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讨论,此后,关心环境容量问题的人逐渐增多。
利姆、史迪科和麦宁(1971)提出,游憩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并首次提出应将环境容量分成生物物理容量(Biophysical Capacity)、社会文化容量(Social-Cultural Capacity)、心理容量(Psychological Capacity)和管理容量(Managerial Capacity)四类进行研究。
世界旅游组织在1978~1979 年度的一般工作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容量的名词。
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的一些旅游地,管理者开始运用环境容量(实际上是限制游客数量的政策),来控制旅游使用水平以降低旅游活动对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美国西部的白水河(White water river)就采取了限制特定人数的环境容量方法,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
而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系统管理方法被应用到旅游环境容量的规划是测定中来。
二、国内研究概况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只有20 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口众多、导致了大众旅游绝对量迅速膨胀,再加上原有旅游基础薄弱,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很突出,旅游环境容量的问题越来越尖锐。
旅游交通设施严重超载、旅游设施损坏、旅游地环境严重退化时有发生,因此对我国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措施已成为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组成一、概念的阐述环境容量的概念来自一个人所共知的现实: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区域环境的资源利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利用数量(程度/时间)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阈值上限,这一阈值是指在不破坏环境的自然恢复能力和持续能力前提下的利用饱和值。
超出这一限度,不但会破坏生态稳定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相当长时间内(甚至永久性的)难以恢复原有状态。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组成旅游环境容量是多种容量概念的总称,是一个概念体系。
目前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组成主要有二种分类方法,一种是Mieczkowski(1995)的分类体系(如图8-1示),在国内吴必虎,崔凤军等人均支持此种分类方法。
其中旅游容量也称为总容量,取决于物质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容量。
而自然容量是一种典型的供给导向型计算模式,是以资源利用为基础,与旅游供给要素相关的容量值,由物质容量和生态容量两部分组成。
物质容量又称为设施容量,是以资源(旅游设施资源)可利用面积或规模为计算依据的容量形式。
生态容量是在自然生境系统及要素保持持续生存能力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区域的环境(主要是自然风景型旅游区)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指标。
而社会容量则是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
它的对象包括旅游者-进入目的地区的实际参观者和当地人口-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和与旅游业无直接关系的当地居民(如退休人员)。
至于规划管理容量,是一个决策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概念,通常是根据管理者需要,借鉴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值而制定的旅游接待容许值,是一个非精确化的管理数据,常表现为一个范围。
图8-1 旅游容量的组成体系(Z.Mieczkowski,1995)第二种是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以把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非基本容量是基本容量在时间上的具体化和外延。
基本容量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体系中有,有五种基本容量,即:①旅游感知容量;②旅游资源容量;③旅游生态容量;④旅游经济发展容量;⑤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其中①旅游感知容量代表需求方面的容量,其余四种容量为供给方面的容量。
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化和外延,衍生出一系列其它容量概念,这些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比基本容量概念应用得更多,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直接可用的工具。
①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②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③旅游活动空间尺度相关的容量概念。
无论是基本容量还是非基本容量,都具有如下性质:①旅游容量值在某一时段内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华南地区,可以以中值作为容量值;②旅游容量值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容量和社会地域容量变化较快,而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和感知容量变化相对较慢;③非基本容量随着基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④不同类型的旅游区旅游容量不同,即使是同一旅游区,若旅游区的性质发生改变,旅游容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一、旅游环境容量的影响因子测定如前所述,根据Z.Mieczkowski 所分的旅游容量的组成体系,用以估计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参数有自然容量、社会容量和规划管理容量。
崔风军、刘家明等(1998)指出,游客密度(visitor density )、旅游经济收益(economic income )、土地利用强度 (1anduse intensity )是影响旅游容量的3个主要因子,旅游者对旅游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冲击的发生程度与范围是不同的,游客密度越大,这种冲击就越大,因此可以用旅游密度指数来表示这一影响;旅游经济收益指数是在考虑游客需求、规模等情况下,当旅游地居民和政府的旅游经济收益达到 某一临界值时所容纳的游客人数;而旅游区内旅游用地面积大,旅游活动规模空间越大,居民用地越少,当居民用地少到一定极限,会导致当地居民的心理抗拒-生活秩序被打乱,导致紧张、焦虑和沮丧,降低了生活质量,那么在此可以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表现这状况。
以上三个因子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游客密度指数VDI :(R)(T ) 当地居民人口数人数游客=VDI 旅游经济收益指数EII :mpc 11L 1-==EII (式中L 为漏损率,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 土地利用强度指数LII :(LUAr)(LUAt)居民用地面积旅游用地面积=LII 由于旅游容量受制于上述3个因素,因此可以构造出旅游容量(即崔风军等所指旅游承载力TBCI )LUAr L T LUAt R K LUAr LUAt L T R K TBCI ⨯⨯⨯⨯=⨯⨯⨯=1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 1、基本空间标准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点在于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单位利用者(通常为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是设施量。
而基本空间标准的倒数即是单位旅游空间或是设施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称为单位空间(旅游志场所或是旅游环境)容量或是单位设施容量。
地域社会容量的量测一般与空间规模无关,多以人口比率(旅游者人数/当地社区总人口数)来衡量。
量测旅游资源容量时通常用人均占有面积(平方米/人)表示,而旅游设施容量多用设施比率(设施量/旅游者人数),而旅游生态容量则多用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能吸收和净化的旅游污物量(污物量/环境规模),量测旅游心理容量时的基本空间标准也是用人均占有面积指标,此外,根据旅游场所或设施的空间特性,还常用到长度等其它指标。
基本空间标准的获得,大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或是专项研究的结果。
一个旅游场所所要接纳的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其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
由于各地的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环境、旅游客源构成不同,及历史上形成的生活方式差异,同一细类的旅游地在规划和管理中的基本空间标准也未必一致。
在量测旅游容量的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的旅游容量有不同的量测方法,有的是取极限(最大)容纳能力,有的则取合理容量。
在实际旅游规划和管理工作中,寻求的主要是旅游合理容量,对于经济发展容量,主要量测设施容量;对于设施和自然生态,一般量取其极限容量值。
而旅游资源的合理容量值,应与感知容量值一起考虑;对于地域社会容量,因为大多数旅游地域的社会容量会远超过旅游需求,因此对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限制。
对于所有的旅游环境容量而言,均对应于特定的时间。
2、旅游资源容量的量测旅游资源容量指旅游资源本身的容纳能力,一般取级限值,以资源的空间规模每人最低空间标准,即可得到资源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和资源的每日开放时间,就可以得到资源的极限日容量。
每人最低空间标准资源的空间规模人均每次利用时间每日开放时间极限容量⨯=3、旅游感知容量的量测个人在从事活动时,对环绕在身体周围的空间有一定要求,任何外人的进入,都会使个人感到侵犯、压抑、拥挤、导致情绪的不快和不安,这个空间称之为个人空间。
一般的在规划中,个人空间即是基本空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