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程启发式课堂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78.89 KB
- 文档页数:2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授好中医内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授中医内科学课程,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为主,以讲义为辅。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很难使学生真正力求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倡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理念,也适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借鉴一些新型教学模式。
1. 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说,老师在讲授一些基础知识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识、技能,也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对于传授中医内科学知识,PBL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料,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2. 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Career-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将教育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通过预测未来的职业市场需求和趋势,提前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对于中医内科学,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医师的职业规划,并提前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准备好未来的职业生涯。
同时,教师也需紧密关注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所授知识内容,以符合未来临床工作的需求。
3. 微课与在线学习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与在线学习也成为了流行的教学模式。
中药学启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中药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启发教学法的主要方面,包括药性启发、功效启发、病例启发、对比启发、问题启发、归纳启发、讨论启发和实践启发。
药性启发中药材的药性是中药学的基础,包括寒、热、温、凉、平等多种性质。
药性启发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药材的药性,掌握不同药性的特点和用药方法。
例如,寒性药材多用于治疗热性疾病,而热性药材则多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通过药性启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材的特性和作用机制。
功效启发中药材的功效是中药学的核心,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
功效启发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药材的功效,掌握不同功效的中药材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例如,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材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而具有温中散寒功效的中药材则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通过功效启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材的应用方法和作用原理。
病例启发病例启发是通过介绍中药材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药材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例如,介绍某个病人在中医的治疗下,通过服用某种中药材成功康复的案例。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中药材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对比启发对比启发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中药材之间的异同点,以及中药材与西药之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应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例如,中药材和西药在治疗相同病症时有何区别?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通过对比启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材的独特之处和适用范围。
问题启发问题启发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一些与中药学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中药材的药性、功效、应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知识和技能。
归纳启发归纳启发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中药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方式在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方式在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们能否顺利毕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下面YJBYS提供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思考!【摘要】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内科教学查房中强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 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查房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内科学;教学查房;临床思维教学查房是一种以现有临床住院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院临床科室培训各级医师,特别是培训实习医师、进修医师和毕业后的初级医师的重要方式。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在内科学教研室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查房,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教学查房的基本模式和意义教学查房与医疗查房不同,后者的对象是针对患者,目的是解决其诊断与治疗问题,而前者的对象是针对实习医生,目的是解决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三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查房过程中应检查学生了解病情的程度、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临床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查房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教学准备;②教学目标;③查体示范;④临床分析;⑤启发教学;⑥归纳总结;⑦为人师表。
通过教学查房,学生能有机会演示和验证自己的临床能力,并结合实例,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发现、判断,培养独立思考和临床思维能力。
一次成功的教学查房不但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拓宽知识面,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还能在教师为人师表的感染下接受一次医德医风的教育。
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查房中的重要性教学查房除了了解实习生对病情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临床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能评估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启动学习的过程。
教师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关于中医内科的背景知识,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提问“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内科的理论与西医内科的理论有何不同?”等等。
通过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其次,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中医内科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问诊,运用中医内科的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内科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行动导向教学法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复杂病例和医学文献,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讨论中激发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后,行动导向教学法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及时的反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馈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深化理解。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启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积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初步探讨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不仅拥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观念和理论对临床实践提出了“全面观、全程护”的要求。
因此,中医内科学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更加重要。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中医内科学的传统理论,更要关注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培养他们正确应用中医内科学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基于以上,我们研究了创新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采用小组化和案例分析学习的方式。
通过小组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交流,充分展示和发挥自我特长,同时还可以学习与自己不同领域的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而案例分析学习则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实践应用,加强对理论的认知。
其次,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功能化教学模式。
通过功能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内容,并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功能化教学包括课堂讨论、实践操作、技术演示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医内科学的能力。
最后,我们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整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如体征检查训练、护理操作训练等,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未来中医内科学职业赋能。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能力,我们采取了小组化学习、案例分析学习以及功能化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准备他们未来的中医内科学职业。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探讨创新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加强学生对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预防、治疗和保健等临床实践技能,使其更好地准备他们未来中医内科学职业。
启发式教育在中医教学中的实用性1如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对比启发,类推启发,提问启发,病例启发,自学启发等。
若能将启发式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医妇科学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会取得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对比启发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概念及知识点等内容相似却有不同内涵,容易混淆,在教学时,学生难以充分掌握,易分辨不清。
在中医妇科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启发,即在某一章节讲授结束后,将一些相似、容易混淆的内容放在一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索。
强烈的对比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有利于学习记忆,进一步做到融会贯通。
可以是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例如“胎动不安,妊娠腹痛,胎漏都属于西医先兆流产的范畴,三者有何异同?”又如“崩漏和月经过多都有经量异常增多的症状,如何鉴别?”也可以是中医病机的对比,例如“为什么肾虚既可以导致崩漏又可以导致闭经?”还可以是遣方用药的对比,例如“温饱饮可以治疗哪些疾病,为什么?”教师运用类似的对比启发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逐渐形成横向思维的意识,促使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整体化学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妇科知识并且同中查异,异中求同,做到温故而知新。
类推启发中医妇科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妇科学时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
因此在讲授时,教师可以运用类推启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同学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痛经的讲解中,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痛经的分型,重点讲解某一证型如肾气亏虚型的主证、兼证并逐一详细分析,然后以此为基准,引导学生自主逻辑推理,运用所掌握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类推出痛经其他证型的症候并进行分析。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证推症,注意将月经症与全身症状分开。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体现。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特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和脏腑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脏腑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熟练运用中医内科诊疗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脏腑功能、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内容,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2. 临床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诊断、辨证施治,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诊疗能力。
3. 研究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遵循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疾病观察、病证分析和辨证施治疗效评估。
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学模式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1. 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和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课程可以通过讲授、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临床实习则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基地或医院的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真正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浅谈寓启发式教学于内科教学活动中作者:佚名摘要:本文就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遵循“参与”原则,改以往“填鸭式”教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运用到内科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作一浅谈。
关键词:内科学启发式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其重要先决条件是“教”与“学”的良好配合。
学生要学好知识,往往是“学”作为内因,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但如能很好获得“教”此一外因的推动,势必事半功倍,尤其是好的“教”法,多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节省气力。
反之无论教师讲得内容如何丰富,讲得再好,如果现学生所“想”相差甚远或格格格不入,那也毫无作用,难以达成目标教学要求,故在教学中应教法得当。
以下为本人较为常用的启发诱导教法。
一、对比启发内科学是一门内容多、课时少、时间紧而速度快的学科,加上临床见习病例缺乏或不同步地进行,造成学生难掌握及压力大,昨天学了新知识而今天就忘了,甚至感到同一系统疾病个个相似,难以说出鉴别要点,也即对新知识难以消化吸收。
为此可对有些内容抓住要点,进行对比比较。
如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比较,可从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变化、并发症、治疗等诸多方面对比比较,这样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且易于记忆,有利教学的顺利开。
另外学生对知识有片面性及肤浅的认识,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因上述“弱点”而碰壁并暴露问题,然后再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领会其中道理,有时其印象之深可终生难忘。
例如:在讲授循环系统心衰的治疗时,为加强学生对洋地黄类药物毒性反应的认识,可举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有一急性心衰病人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应用西地兰抗休克措施后心衰症状缓解,但不久病人出现低钙性抽搐,问学生这时可进行静脉补钙吗?一些学生在未加深入思考之下就想当然地作出肯定回答,此时作为老师就可郑重指出,这样做会有明显危害即会增加洋地黄类药的毒性反应,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对此类似是而非的问题,采用对比启发往往效果明显。
二、分解启发内科学是在学完基础医学课之后开设的临床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故每次新的教学内容均可折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及未知的三部分。
启发式教学用于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效果目的:就内科护理课堂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效果作相关分析。
方法:以温州护士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内科护理专业1班和2班的学生作为此研究对象,两个班的教师为同一人,不同的是1班在课堂教学实施的是启发式教学方法,2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传统教学方法,以一个学期为期限,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1班级学生的理论平均成绩为(96.25±0.45)分,实践平均成绩为(92.68±0.35)分;2班学生的理论平均成绩为(84.15±0.25)分,实践平均成绩为(78.36±0.45)分,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比较,结果有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标签:启发式教学;内科护理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相关研究表明,启发式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有着显著的效果。
为了探究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效果,特选取我校内科护理专业1班和2班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作如下具体介绍。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校内科护理专业1班和2班两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如下:1班:学生44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44名,男女比例1∶22,年龄在19~22岁,平均(20±0.25)岁。
2班:学生50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48名,男女比例1∶24,年龄在18~21岁,平均(19.45±0.55)岁。
就两个班级的学生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两个班级的带教老师为同一人。
2.方法2班课堂教学实施的是传统教学方法,1班课堂教学实施的是启发式教学,具体操作如下:(1)设置教学情境。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应用知识、探索知识,学会在情境中掌握相应内容。
提高内科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一、恰当的比喻,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在内科学教学中,改变刻板的灌输式讲课方式,选择恰当的比喻,应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既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
又能经久不忘。
例如: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对,把肺比喻成一个气球,因为吸气过程是用力的,呼气主要靠肺的回缩力,所以,把肺吸气过程比喻成吹气球,呼气过程比喻成气球排气,当发生肺气肿时残气增多。
相当于气球里长期有大量的气体积聚,这样气球的弹性将逐渐减退,容易破裂。
选样,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达到学生对肺气肿发病机理进一步理解的目的。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辩证思维内科学是一门与其它学科联系密切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独立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内科学疾病的讲解中,通过病理生理改变推测其临床表现,启发学生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为一体,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授肺心病时,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该病的病因和诱因是什么?(2)发展成肺心病的病理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该病的内容,重点讲解由“慢性支气管炎到肺气肿到肺心病”这一发展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该病的有关病因、诱因、病情演变过程、体征、辅助检查等临床知识,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识能力目前,虽然不少院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但正能提供给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病例不多。
有关法律规定:“未经患者家属同意,就将患者作为教学对象,是严重侵犯其隐私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跟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机会。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辨识能力。
该教学法具有形象、逼真、直观、生动等优点,合理地应用既渲染了教学氛围,又弥补了见习的不足。
四、开展病案讨论,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临床理论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方法,结合中医经典著作和现代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概述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1.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特点和学术价值1.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2.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2.1 病因病机2.2 辨证论治2.3 预防与调护3.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3.1 望诊3.2 闻诊3.3 问诊3.4 切诊4. 第四章常见内科疾病4.1 感冒4.2 咳嗽4.3 哮喘4.4 胸痹4.5 胃痛5. 第五章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5.1 实习要求和方法5.2 实习病例选择与分析三、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临床操作,占总评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教学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教学视频:相关内科疾病的诊疗视频。
4. 教学病例:临床实际病例。
5. 实验设备:望、闻、问、切诊断工具,以及其他相关实验设备。
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中医内科学概述2. 第二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 第三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预防与调护)4. 第四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第五周:常见内科疾病(感冒、咳嗽)6. 第六周:常见内科疾病(哮喘、胸痹)7. 第七周:常见内科疾病(胃痛)8. 第八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七、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中医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于中医内科护理教学中行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CMC)+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02-2022.02于本院中医内科实习的70名护生,随机均分护生,对照组(35名)、观察组(35名),前者行传统教学,后者行PCMC+PBL教学,对比分析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护理教学质量。
结果:相较对照组护生,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护理教学质量评分更高(P<0.05)。
结论:在中医内科护理教学中,行PCMC+PBL效果理想,可促进护生考核成绩、护理教学质量提升,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医内科;护理教学临床实习为护理专业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护理教学中,临床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也无法对当下临床需求予以满足,其在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强化理论知识等方面效果欠佳。
因此,当前临床提出采取PCMC+PBL的方式展开护理教学,前者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其主要以临床经典病例为教学内容,并搭配多媒体教学模式;后者为以临床问题为基础,通过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1]。
本次研究比较分析在中医内科护理教学中实施PCMC+PBL教学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02-2022.02于本院中医内科实习的70名护生,随机均分护生,对照组(35名)、观察组(35名)。
对照组男/女=1/34,年龄18-24(21.75±2.31)岁。
观察组男/女=2/33,年龄18-24(21.69±2.24)岁。
两组护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1.2方法1.2.1对照组行传统教学,带教老师依据中医内科护理的教学大纲及内容展开教学,教学方式多为课堂授课,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产生初步的印象,并了解相关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