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
美敦力脑起搏器参数调整的案例一、前言美敦力脑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医疗设备。
通过电刺激大脑深部结构,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运动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然而,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脑起搏器参数的调整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二、案例背景某患者因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经过专家评估决定植入美敦力脑起搏器。
手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但在术后随访中发现,部分症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多次交流和观察,医生决定对脑起搏器参数进行调整。
三、参数调整过程1.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运动能力、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将作为调整脑起搏器参数的依据,有助于确定调整的方向和幅度。
2. 数据收集和分析医生通过脑起搏器设备的远程监测系统,收集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生理参数数据,如脑电图、心率、肌肉活动等。
患者还需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症状表现,例如震颤、肌肉僵硬、步态不稳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医生可以了解脑起搏器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以及需要调整的具体参数。
3. 参数调整方案制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患者的体征表现,医生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参数调整方案。
方案中包括了需要调整的参数类型、调整的方向和幅度、调整后的期望效果、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等。
在制定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4. 参数调整实施经过方案制定后,医生与患者进行再次交流,解释调整方案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旦得到患者的同意,医生将根据调整方案的内容,对脑起搏器进行参数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方案中规定的步骤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5. 调整效果评估调整后,患者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密切观察和随访,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再次收集的数据,对调整效果进行评估。
如果调整效果良好,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医生将固化新的参数设置,并进行定期随访。
心脑血管病防治顽固高血压,试试起搏器□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曾春雨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旦患病,多数需要与药物相伴终生。
随着医学的进步,一系列高效降压药进入临床应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只要从中选择一两种服用,通常可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尽管如此,大约10%的高血压患者会有例外,他们即使联用3种或更多降压药(其中需包括利尿剂)并使用较大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在医学上,这种高血压被称为顽固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对人体器官,如心、脑、肾、血管的危害远远高于普通高血压,如何有效地控制一直是高血压治疗中的难点,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达到瓶颈。
于是,医学界开始关注非药物攻克顽固高血压的可能。
近年来,非药物手段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已成为高血压领域的热点,其中,压力反射起搏器展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
其实,人体自带“血压监视器”,这便是位于颈动脉窦处的“压力感受器”,它可以随时监控人体血压变化,并把血压的波动即时反馈给大脑,大脑再根据血压情况“指挥”植物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调节血压,这个过程就叫作压力反射。
在正常人中,当血压升高时,可以通过压力反射降压;血压降低时,可以调控血压升高,以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然而,有的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消极怠工”,大脑接受了瞒报的数据,误以为目前血压仍处于正常范围,自然不会启动降压紧急预案。
压力反射激活系统便是从这个漏洞入手,给“偷懒”的压力感受器配备一个“监督员”,在血压升高的时候刺激它,保证它正确地向大脑中枢“汇报”目前的血压情况,大脑再指挥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启动降压程序来降低血压。
压力反射激活系统由1个与起搏器类似的脉冲发生器、2根电极导线和1个体外程控装置组成。
系统的安置需要一次血管外科手术,通过外科手术将脉冲发生器埋藏于锁骨下方皮下组织,使两根电极顶端环绕颈动脉窦,电极片缝合固定在颈动脉窦外膜。
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伤及毗邻神经以减少局部麻痹、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
一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治疗的个案护理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异常,导致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一、病例介绍基本病史:患者,女性,81岁,因“反复心慌、胸闷2年余”入院。
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心慌、胸闷,与活动无明显相关,可自行缓解,反复于当地医院及人民医院就诊。
半月前再次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夜间加重,坐起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端坐呼吸,影响入睡。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尚可。
入院诊断为1、高度房室传导阻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拟性心脏起搏器治疗。
查体:神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及包块,双下肢无浮肿。
入科体温36.7℃,脉搏5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4/70mmHg。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2:1房室传导阻滞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示:频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多呈高度房室传导阻滞,RR 最长可达3.9s。
二、病因最常见的是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和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少数见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
三、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现象。
若心率过慢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出现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等。
脉压差增宽,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心前区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四、治疗要点入院后予以入住CCU病房,加强心电监护,氧气吸入,药物提升心率、控制血压及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病因和诱因。
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入导管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五、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简要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的并发症,消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
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例讨论日期:2013/10/2 时间:16:00 地点:护办室主持人:主题:疑难病例□危重病例□重大手术病例□主讲人:江燕护士长记录人:储艳霞参加人员主管护师:严丽、张良荣、张雪琴、王腊荣护师:王丽、叶婵娟、周俊、杨平平、储艳霞、陆慧护士:彭燕、汪敏敏、程申申、檀影、程迪洁内容记录主持人江燕:随着近些年医学的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心内二科近些年此类手术也渐渐增多,为了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手术成功率,我们要熟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的护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今天我们来分析讨论一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例。
责任护士杨平平:现在我来介绍一下这位病人。
1、简要病史 21床患者,姓名杨善富,男,72岁,住院号:337097。
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要病例汇报:患者杨善富,男性,72岁,职业农民,2013年9月24日入院。
患者自10余年前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经常感头昏不适,行走有漂浮感,双下肢无力多次测血压高。
近一月来患者感头昏明显,双下肢无力,行走活动时多次因头昏、乏力跌倒,发作前有黑曚,门诊拟“晕厥待查”收住我科。
2、查体:T:36.5℃ P:38次/分 R:18次/分 BP:150/70mmhHg,患者神情。
3、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4、辅助检查:入院前特殊检查结果示2013.8.5头颅CT: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2013.9.20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间歇性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室性逸搏心律。
2013.9.20心脏彩超示:1 左室壁增厚 2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3 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微量反流。
5、入院后医嘱入院予以心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检测血压tid,低盐低脂饮食。
治疗给予控制心律失常、降压、抗炎等处理。
一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行埋藏式起搏器的个案护理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血压患者多表现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在于脉压差非常大,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针对该疾病患者,需要通过手术行埋葬式起搏器进行植入治疗,通过起搏器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病情,促使患者血压降低[1-3]。
但是该手术方式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不仅存在风险,而且给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对针对本院收治的1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方案,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埋藏式起搏器;个案护理第一部分一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行埋藏式起搏器的个案护理一.病史摘要94岁,男性,因"反复咳痰喘30余年,加重2天"于2022年07月03日 10时47分入院,患者主诉30余年前反复性咳嗽咳痰,常见于春冬季节,多为白色泡沫样痰,晨起为重,伴有气喘,活动后加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自觉上述症状较前有所加重,入院接受治疗。
体格检查:T36.5℃,P50,R18次/分,BP130/70mnHg,心率50次/分,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专科检查:右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压痛,自主体位,平车推入病房,查体欠合作。
双肺叩诊呈清音,右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中线内0.5cm,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
入院后予完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D 二聚体等相关辅助检查助诊;治疗上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促进排痰、调控血压血糖、利尿等对症支持处理,病程中根据相关辅助检查调整诊疗方案。
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例讨论日期:2013/10/2 时间:16:00 地点:护办室主持人:主题:疑难病例□危重病例□重大手术病例□主讲人:江燕护士长记录人:储艳霞参加人员主管护师:严丽、张良荣、张雪琴、王腊荣护师:王丽、叶婵娟、周俊、杨平平、储艳霞、陆慧护士:彭燕、汪敏敏、程申申、檀影、程迪洁内容记录主持人江燕:随着近些年医学的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心内二科近些年此类手术也渐渐增多,为了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手术成功率,我们要熟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的护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今天我们来分析讨论一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例。
责任护士杨平平:现在我来介绍一下这位病人。
1、简要病史21床患者,姓名杨善富,男,72岁,住院号:337097。
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要病例汇报:患者杨善富,男性,72岁,职业农民,2013年9月24日入院。
患者自10余年前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经常感头昏不适,行走有漂浮感,双下肢无力多次测血压高。
近一月来患者感头昏明显,双下肢无力,行走活动时多次因头昏、乏力跌倒,发作前有黑曚,门诊拟“晕厥待查”收住我科。
2、查体:T:36.5℃P:38次/分R:18次/分BP:150/70mmhHg,患者神情。
3、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4、辅助检查:入院前特殊检查结果示2013.8.5头颅CT: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2013.9.20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间歇性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室性逸搏心律。
2013.9.20心脏彩超示:1 左室壁增厚 2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3 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微量反流。
5、入院后医嘱入院予以心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检测血压tid,低盐低脂饮食。
治疗给予控制心律失常、降压、抗炎等处理。
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研究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起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
结果: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前后的血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起搏器治疗能有效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therapy on 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37 cases 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pacing site o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and right ventricular apex before and after the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Pacemake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cing site had no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Key words] 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ypertension;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由多种原因导致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除有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还有高血压,其特点为脉压差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介绍•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技术方法•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未来展望及研究方向01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介绍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治疗心脏节律异常或心动过缓。
一种医疗设备通常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产生电脉冲并通过导线传输到心脏,以刺激心脏收缩。
组成及功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定义第一代起搏器1958年,第一代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由美国医生威尔顿·库克和同事们发明,重约60克,使用100毫安电流刺激心脏。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第二代起搏器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起搏器问世,体积更小,寿命更长,功能更丰富,但仍需要通过手术更换电池。
第三代起搏器1983年,第三代起搏器出现,带有锂电池和感应器,可检测心率并自动调整刺激脉冲的发放,使患者摆脱了频繁更换电池的困扰。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范围当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心动过缓时,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可以提供稳定的脉冲刺激,保证患者的心脏正常收缩。
心动过缓对于心脏节律异常的患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等,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可以调整心脏节律,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心脏节律异常对于心脏功能衰竭的患者,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刺激心肌收缩,增加心输出量,缓解症状。
心脏功能衰竭近年来,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在神经调节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如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高血压等。
神经调节治疗02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优势改善生活质量01植入性心脏起搏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从事日常活动。
预防或治疗心律失常02对于有症状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可以预防或治疗心动过缓。
改善心脏功能03在特定情况下,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1例起搏器植入故障致严重心律失常的护理郭春芳朱晓雅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02.094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利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发生有效收缩[1]。
起搏器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必须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起搏电极的不断改良,手术后并发症仍然会偶尔发生。
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做好患者起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尤为重要。
我科收治了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植入双腔起搏后第3天因起搏功能障碍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后经抢救成功,复查心电图、胸片无异常出院。
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81岁,于2021年3月1日主因胸闷、心悸伴头昏3个月,加重5 d来院急诊。
查心电图: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收治CCU病房。
入院后排除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患者仍为临时起搏依赖,于3月5日行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心室起搏电极置于心脏右室心尖部,阈值0.5 V,阻抗700 ?,心房起搏电极置于心脏右房心耳部,阈值0.8 V,阻抗1400 ?,腔内P波3.6 mV,植入Talos D型房室双腔起搏器(DDD)分别与电极连接器连接,旋紧螺丝,放入做好的皮下囊袋中,心电监护提示:起搏感知正常,透视下起搏电极在位。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0 min。
术后入C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24 h,监护心率、节律、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术侧肩关节制动,切口沙袋压迫6 h。
常规予抗生素应用。
观察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
术后24 h心电图提示起搏器功能正常。
术后第2天转入普通病房,嘱患者仍绝对卧床休息。
3月7日,18∶00患者主诉头晕,嗜睡,当班护士立即测量患者脉搏45次/min,血压110/70 mmHg,急查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汇报值班医师,考虑起搏电极脱位。
护送患者至手术室行起搏电极重置术,透视下观察起搏电极未见明显脱位,局麻下重新打开起搏器囊袋,取出起搏器,旋松螺丝,取出电极连接器,分别测得心房、心室电极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再重新将电极连接器插入起搏器内,旋紧螺丝。
【病例报告】植入CRT-D治疗难治性心衰患者1例阮长武,陈 锐,李志平,将 云(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235)[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369(2008)03-封四-0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
因“反复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5年,加重1月”于2007年9月3日入院。
患者5年来逐渐出现胸闷、心悸伴活动后气促,间歇性双下肢浮肿,当时心电图发现房颤,心超示肥厚型心肌病。
此后一直予抗心室重构及利尿等治疗。
3年前因心衰住院治疗。
近1月来患者胸闷、气促再次加重,口唇逐渐发绀,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尿少,下肢浮肿加重,伴腹胀、腹围增大,纳差。
近1周来中上腹胀痛发作较前频繁,胸闷、浮肿明显,来院就诊,予扩血管、利尿治疗后稍好转。
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入院查体BP100/60mm Hg,双下肺可闻及明显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分,律不齐,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查心超示左房增大,左室壁增厚,左室壁节段收缩活动减弱,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7mm,三尖瓣轻微至轻度反流。
食道超声示:左右心房及左心耳未见血栓,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心功能不全,EF0.28。
床边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室性早搏(部分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室内传导阻滞(QR S0.16S),间歇性Ш°AVB。
24小时心电图提示有短阵室速发作。
入院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房纤颤,室性早搏,短阵室速,间歇性Ш°AVB,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
患者入院后给予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强心,利尿,减少心肌耗氧,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保守治疗,并多次调整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入院后20余天内胸闷、气促、下肢浮肿症状反复发作。
与患者谈明病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手术治疗,植入美国ST.JUDE公司V-350型心脏三腔起搏器(CRT-D),该型起搏器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用及心律自动转复除颤功能(I C D)。
2019 年1月第6卷/第3期V ol.6, No.3 Jan. 2019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137
起搏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一例
黎哲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难治性高血压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皆可在多联降压药加用利尿剂后得以控制,若是无法控制又当如何,是进一步筛查继发性因素,还是继续增加降压药物的种类。
本文将分享1例
“古怪”的高血压病例。
【关键词】难治性高血压;起搏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代偿性。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3.137.01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联合的最佳及可
耐受剂量的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在
一定时间内(至少>1月)药物调整的基础上血压仍未控制
在140/90 mmHg(糖尿病及肾病患者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者,或服用4种或4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才能有效控
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治疗中一
个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也是治疗方面的一个棘手问题。
1 病史介绍
患者男性,70岁,因“发现血压升高3月,反复头晕
1月”入院。
患者3月前夜间偶然出现心悸不适,当时无头
晕不适,无意识障碍,无一过性黑矇。
遂至当地医院诊
治,当时发现血压升高达170/85 mmHg,予以降压治疗后
未予进一步诊治,未规律检测血压。
患者半年前因需手术
完善动态血压后,提示血压未见异常,遂自行停用降压药
物。
1月前患者时常感头晕不适,未予重视,也未告知其家
属。
此次因头晕加重、头胀痛难忍于我院进一步诊治。
门
诊以“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收治入院。
入院查体:T:36.7℃,HR:58bpm,R:20次/分,
BP:188/84 mmHg;轮椅推入病房,体型偏胖,神清,神
差。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未们及明显淋巴结,双
瞳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肺部查体未见异常,三尖瓣听
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余听诊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
无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无双下肢水肿,生理反射存
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BNP、
心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上腺、肾脏血管彩超等检
查。
心电图提示:I°房室传导阻滞,立即予以硝酸甘油10
ug/min泵入,各项查血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硝酸甘油逐渐
调整至100 ug/min,先后予以乌拉地尔、硝普钠等药物,同
时予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美托洛尔
片口服,血压仍控制不良,患者血压波动在160/80 mmHg。
入院后5天,患者心脏彩超提示:各心腔大小正常,三尖瓣
略增厚,余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开放良,关
闭未见明显裂隙。
房间隔、室间隔回声未见确切中断,心
脏收缩功能测值降低。
肾血管及肾上腺彩超未见异常。
加
用多沙唑嗪后患者血压仍无明显下降。
心电监护提示:间
歇性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52bpm。
遂安排患者完善
Holter,提示:记录时间23小时54分,总心搏数60012次,
最慢心率30bpm(发生于03:21),最快心率58bpm(发生
于13:17),时呈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偶可见三度房室
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逸博心律。
心率变异性减低。
期间
患者出现黑矇等不适,遂建议患者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
经家属同意后,于入院后7天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程
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患者心电监护示:血压138/70
mmHg,直至患者伤口拆线下地行走后,患者血压未再升
高,再无明显头晕、头痛不适。
患者病情好转,建议定期
起搏器程控随访,未予降压药安排出院。
3 讨 论
患者病程较短,入院病情危重,因其无高血压家族
史,数月前动态血压未见异常。
入院时,血压极高,根据
其病程尚不能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能[1],使用多样降压药物
后血压控制情况仍差,根据肾脏相关彩超首先排除了肾性
高血压的考虑,再准备进一步筛查分泌性因素时,患者动
态心电图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问题,且一些病例中发
现,对于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血压患者[2],术后有些
患者的血压能够恢复正常水平[3]。
虽不能排除其他继发性因
素,但我们不得不先解决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问题,
但是从最后结果来看,患者的高血压确实源自于病窦综合
征,且在后期随访中患者未再诉不适,长期监测血压均无
异常。
其机制可能为心室率的降低,前负荷增加,导致心
输出量不足,为了满足机体需求,因心率无法提升,心脏
只能增加自身的做功[4],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5],心肌
细胞通过异长收缩提高自身的收缩力,回顾患者有心悸病
史,根据入院心电图并未引起重视,而超声心动图已有细
小体现,其每搏输出量较正常高。
所以其血压在这些因素
作用下,逐渐升高并且出现头晕、头痛不适。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高连杰,于波.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
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
药,2011,18(11):36-37+40.
[3] 高航.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治疗对血压的影响[A].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
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2004:2.
[4] 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6.
[5]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4.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