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190.97 KB
- 文档页数:54
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专题一、韵的定义与押韵规则1. 韵的定义韵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即韵母相同的字。
在诗词中,用韵的地方通常称为韵脚,一般位于句末。
2. 押韵规则古诗一般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但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
二、平仄与声律1. 平仄的定义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声调不升不降,仄声则是声调或升或降。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 平仄的重要性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讲诗词的格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
三、诗词的体式与对仗1. 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如唐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
近体诗则是唐代形成的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包括五、七言律诗和绝句。
2. 对仗要求近体诗中的律诗(五律、七律)和排律除了对平仄、用韵等有严格要求外,还要求对仗。
一般律诗的对仗用在颔联和颈联,排律则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则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四、古诗词的常见韵律特点1. 叠字叠词古诗中常见叠字叠词,既双声又叠韵,有助于增强声韵之美和表达效果。
2. 音韵和谐古诗词追求音韵和谐,通过押韵、平仄相间等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 情感表达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音阻越大则越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平声韵多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多合于悲抑之情。
五、诗词鉴赏中的韵律分析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注意分析其韵律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以下是对其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
结构上,《离骚》采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情感流动为线索,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
诗中通过对香草美人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层次分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方面,《离骚》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洁又富有深意。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体来说,《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所表达的深
刻思想。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诗经》1.主要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其精粹。
2.艺术风格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及影响(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2)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1.创立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产生,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风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句式较为录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三、汉赋的风采1.特点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代表人物及著作(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4)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小赋兴起,作品特点是篇幅较短,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人物时代特征风格特点李白盛唐(1)雄奇豪放,瑰玮绚烂(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1)凝重与浓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2)格律严整,艺术风格沉郁顿挫(3)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1.词的产生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于唐代。
早期词人有白居易、韦庄、李煜等。
2.特点能够合乐歌唱,有一定的词牌名,句子长短不一。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20三套课标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
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二、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
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14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无疑是一块十分夺目的瑰宝。
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早在原始时期,在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力量的张弛使用和工具的运用,劳动者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地发出各种劳动的呼号,这些呼号的高低起伏、停顿间歇及其在一定时间内的重复变化就产生了简单的节奏。
当这些富有节奏的呼号变化与劳动者情绪的精练语言表达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富有感情色彩并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古代诗歌的起源。
一、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是诗歌和散文,主要表现为《诗经》和《楚辞》的双峰并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手法多样,根据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其中,“风”是精华部分,主要通过民歌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
而后,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因此,楚辞又称为骚体。
其特点是长短不一、形式灵活。
除屈原之外,楚辞代表作者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后人常将《诗经》中的“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代称各种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两汉时期,文学主要成就在于汉赋和乐府诗。
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汉赋主要属于以歌颂功德为主的宫廷文学,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400多年。
由于在形式上更像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故通常被人们称为骚体赋,正如班固所言:“赋者,古诗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及其 艺术特色邓成超流也。
”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讲:“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主要用问答结构和铺陈手法,大力渲染西汉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鸟赋》等,其主要特点是文饰夸张、场面宏大、辞藻绚丽、晦涩难懂。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 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1.古体诗特点: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
篇无定句, 句无定字, 自由换韵, 不讲平仄, 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2)楚辞: 六言为主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 五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
(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1.近体诗特点: 出现在唐朝, 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 韵有定位, 字有定声, 联有定对。
2.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 诗、词、曲。
诗: 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 每联两句, 第一联被称为(首联), 第二联被称为(頷联), 第三联被称为(颈联), 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 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 根据每联的字数, 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 叫“词牌”。
(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 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 曲特点: (1)曲盛行于元代。
(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
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
(3)曲有曲牌。
(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6.惜别送别诗;7、思乡怀远诗;8、山水田园诗。
简述古体诗的平仄特点(一)
古体诗的平仄
什么是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之一是使用平仄来构
建韵律。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通过平和仄的组合来营造诗歌的韵律美。
在古体诗中,平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音韵的美感,还能表达诗人
情感和意境。
古体诗的平仄特点
•平仄对仗:古体诗中,同一句诗的前后两个字的平仄要相对应,即平平、仄仄或平仄仄平的组合。
这种平仄的对仗使得古体诗的
韵律更加和谐,优美。
•音律韵味:平仄的运用使得古体诗的每个字都有它的音律韵味。
有时只是简单的对仗,有时还会在平仄的基础上加上押韵,形成
古体诗独特的音韵美感。
•扣天地人:古体诗的平仄往往是通过对抗天地人三元素的对比来体现。
平仄的运用不仅能表达出人与自然的交融,还能凸显人的
情感与思想。
平仄对仗的示例
平仄对仗是古体诗中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下面是一个示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
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
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以上这首木兰辞体现了平仄的对仗特点。
可以看到,每两个字的平仄要相对应,构成了整首诗的韵律美。
结语
古体诗的平仄是其独特的韵律之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运用平仄的对仗、音律韵味以及扣天地人的表达手法,古体诗达到了优美的音韵效果,使读者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还意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读就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
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这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杜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与鉴赏1.古老而庄重:古代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注重庄重和古老感,通过作者的笔触和意境,传递出一种厚重的艺术氛围。
2.形式多样:古代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有诗律优美的诗歌,有流畅婉转的词曲,有寓言和笔记的散文,有生动有趣的小说等,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5.寓教于乐:古代文学艺术在娱乐和教育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古人注重以文学艺术来宣扬伦理道德和教化读者,所以在很多作品中既有事理道理的阐述,又含有人生智慧的启示。
古代文学作品既能打动人的情感,又能传递真理和哲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背后蕴含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2.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想全面欣赏这些作品,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诗句、形象、比喻等,感受它们所散发的艺术美感。
3.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情感的真挚和意境的深远打动人心。
在鉴赏作品时,要注意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其中的意境,从中汲取思想和情感的滋养。
4.对比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也需要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对比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或者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总之,古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审美欣赏中获得愉悦和思考的启示。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导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代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音韵、独特的意象,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本专题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学会利用这些要素鉴赏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之达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国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能够从多方面观察和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①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次课上学过的内容,与古代诗歌有关的内容,并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上一节课内容。
②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将听一首名叫《七步诗》的古代诗歌,回答一些问题,了解其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
2. 学习过程① 听课:学生合上书本,听课时着重注意理解每句话,思考每个词汇和句式的意义。
老师要停顿一些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
② 看文:让学生重新阅读这首诗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鼓励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一些关键词,并思考如何描述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③ 分组探讨: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比较每个人所划的关键词。
并请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作者通过强烈的意象表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哪些情感元素?并请同学们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从多个层次进行论述,通过各自的观点去研究这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