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六经辨证论治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03
赵杰辨治扑郁症验案举隅张克艺⑴,赵杰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赵杰教授临证30余年,重视脉诊,擅于辨证,精于六经辨治抑郁症,疗效显著。
该文介绍赵杰教授从六经辨治抑郁症验案3则。
【关键词】抑郁症;郁证;六经辨证;赵杰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DOI:10.19621/ki.11-3555/r.2021.0638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快感缺失、郁闷不畅、多疑易虑、失眠多梦、食欲下降等。
抑郁症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黄帝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记载了五气之郁及其相应治法,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的一些疾合病、彳、妇人脏,症与郁证相关。
宋•陈言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明确提出七情致郁的,并指出郁证与内因最为相关。
至元代,朱丹溪首创六郁学说。
明•在《医学正传》中首次将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
张景岳则详述了怒郁、思郁、忧郁3种郁证的治法。
《临证指南•郁》中提出“在病者易性”的情志疗法的观点。
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对郁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极大丰富了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张学文国医大师认为该病病机为肝失疏泄,久则木郁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而生痰刘不畅而生瘀,并将分为早中晚3期,中、晚期在早期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分别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法⑴。
周绍认为发生与心神密切相关,五志过极皆会影响心神,在治疗过程中须着重心神⑵。
唐启盛认为是志不遂致结、痰气交阻,进而暗精、水不生木所致,提出肾虚肝郁的病机,自拟颐脑解郁方治疗⑶。
日通信作者:赵杰E-mail:152****6420@△第一作者:张克艺,E-mail:913310539@&5&案中国#间疗& CHINA'S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6赵杰教授为山西省名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指导老师,从30余年刘寸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的经验。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之阳早格格创做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教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熏陶古代不抑郁症之名,但是从历代文件中不妨睹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示近似的形貌,如《伤热论》战《金匮要略》中纪录的多种徐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真量集睹于郁证、百合病、净躁、癫证等病证的纪录之中.当代医家则从分歧角度叙述各自对于抑郁症病果病机的认识与试验.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要领(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初,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普遍教者正在那一表里的指挥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础要领,从肝论治抑郁症,时常使用圆剂如柴胡疏肝集、逍遥集等.(两)理气化痰启郁法用于痰浊郁关,浑窍受蔽之老年人抑郁症.涤痰汤燥干化痰,理气战中,涤痰启窍;时常使用圆剂如半夏薄朴汤止气集结,降顺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共源,肝肾互死.肾真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时常使用圆剂如滋火浑肝饮.(四)宣阳启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础病机,指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战营卫、宣阳启郁为基础要领,共时配伍战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战、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者可愈.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战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健壮,其功能渐衰,果阳气真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仄衡,肝阳健壮,肝气的激励能源缺累,疏鼓无力,不克不迭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必然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克不迭宣达.(五)调气战中法脾胃为气机降降的枢纽,脾胃仄衡,降降得司,运化无力,从而爆收气郁、痰阻等病理果素以及气血缺累的病机变更;别的,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战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备一定的季节性,春季是抑郁症佳收或者加重的时间.肺合皮毛,肝主疏鼓,五净以肺应春,肺属金,金能造木,有教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仄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博得了很佳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中邪而致的气机郁关,情志郁结病.简而止之,当代医家大多将抑郁症等共于郁证,果而,将抑郁症的基础病机归于肝气郁结,从而不妨爆收肝气乘脾、肝益及肾,气滞痰凝、血瘀,果真致真等病机变更;治疗则以疏肝解郁为核心.柴胡疏肝集、逍遥集、四顺集、小柴胡汤以及苦麦大枣汤等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时常使用圆剂.两、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一)宣阳启郁是抑郁症证治关键“阳郁神颓”是抑郁症的基础病机,神形兼病,神病为主,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示.抑郁症临床表示虽然搀纯,不出神形兼病之范畴,而且主要表示为功能活动浮现出压造性的变更,其中神机颓兴是其特性性的改变.而阳气郁痹,死收非常十分是抑郁症之病机核心.阳气郁痹,则死收之机抑遏,表示为功能活动减强.功能活动减强的特性是昼不克不迭粗,且至夜则不克不迭寐.从而提出畅达阳气动做治疗抑郁症的基础要领,通过畅达阳气以供达到舒畅气机,饱舞净腑气化,振奋神机,宁神定志之手段.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躲神明,又为人身粗神情绪活动之总司.果此,通阳不妨治心,治心不妨调神.(两)抑郁症证治以《内经》阳气表里为指挥,应用经圆治疗抑郁症.正在《内经》阳气表里的指挥下,稀切分离抑郁症收病本理,建坐宣阳启郁,振奋神机之证治大法,产死抑郁症证治的基础思路.1.肝气郁结证粗神抑郁,情绪矮降,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寐,脘闷嗳气,大便不调,苔薄黑或者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茯苓苦草汤.柴胡15g、黑芍15g、枳真12g、炙苦草12g、茯苓30g、桂枝12g、川贝母9g、死姜12g、旋覆花12g.2.气郁化火证性情矮降,慢躁易喜,得眠头痛,胸胁胀痛,心苦而搞或者目赤耳鸣,或者喧闹吞酸,舌黑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栀子豉汤加减.柴胡12g、黑芍24g、枳真12g、炙苦草12g、栀子9g、浓豆豉15g、川贝母9g、当归15g、夏枯草15g、郁金15g、死天15g.3.气滞血瘀证粗神抑郁,性情慢躁,得眠头痛,健记或者胸胁痛痛,或者身体某部有收热或者麻痛感,舌紫暗或者有瘀面、瘀斑,脉弦或者涩.治法:理气活血,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三物黑集、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12g、黑芍24g、枳真12g、炙苦草12g、桂枝9g、桔梗12g、川贝母9g、丹参15g、郁金15g、茯苓24g、牛膝15g.4.肝郁脾真证表情抑郁,胸闷太息,慢躁易喜或者不止不语,进睡艰易,倦怠累力,便溏不爽,舌苔黑腻,脉弦慢.治法:疏肝健脾,止气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薄朴死姜半夏苦草人参汤、苦草搞姜汤加减.柴胡12g、黑芍12g、枳真9g、炙苦草12g、人参9g、死姜9g、薄朴9g、半夏9g、茯苓24g、黑术12g、当归12g.5.痰气郁结证粗神抑郁,呆滞鳏止,胸部闷塞,胁肋胀谦,或者表情浓漠,多疑擅虑,或者喃喃自语,或者吐中有物梗塞,吞吐不得,苔黑腻,脉弦滑.治法:理气化痰,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半夏9g、薄朴12g、苏梗12g、炙苦草12g、茯苓30g、桂枝9g、黑术12g、石菖蒲15g、郁金12g.6.痰热蕴结证粗神抑郁,慢躁不宁,里赤气秽,慢躁得眠,舌量黑,苔黄腻,脉弦滑或者滑数.治法:浑热化痰,利气泻浊.时常使用圆剂:小陷胸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黄连12g、栝楼15g、半夏9g、大黄6g、芒硝3g(化)、炙苦草9g、天竺黄15g、苦参6g、枳真15g、川贝母10g、竹茹18g、陈竹沥60g(兑进).7.忧伤伤神证粗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懒动,或者常常短伸,或者慢躁喊喊等多种症状,舌浓,脉弦.治法:养心安神,解郁悦志.时常使用圆剂:苦麦大枣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炙苦草15g、大枣15枚(掰)、淮小麦30g、桂枝12g、茯苓30g.8.心肾阳真证粗神萎靡,情绪矮重,嗜卧少动,心烦恐慌,得眠多梦,里黑无华,形神颓兴,阳痿遗粗,舌浓肥苔黑,脉重细.治法:温补心肾,帮阳悦神.时常使用圆剂: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苦草汤加味.死天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30g、丹皮9g、泽泻9g、桂枝15g、附子9g、炙苦草9g、巴戟天12g.9.气血缺累证暂病或者产后,粗神不振,懒止懒动,少食少寐,里色无华,健记多梦,舌量浓肥,舌苔薄黑,脉重细无力.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时常使用圆剂:人参养枯汤合桂枝苦草汤加味.人参6g、黄芪24g、黑术12g、当归12g、茯苓24g、炙苦草9g、死天18g、肉桂6g(后下)、酸枣仁24g、桂枝9g、巴戟天12g、淫阳藿12g.(三)临证注意事项调神是抑郁症证治的要害真量.第一,调神要疏通阳气,阳气宣达,神机才搞振奋.天然,强调治疗抑郁症应当重视畅达阳气,振奋神机,并不是承认其余病机的存留与治法的应用.好同,正在此前提上,共时应当重视审察兼夹证病机,适合赋予治疗.第两,需要重视阳粗的谧躲,察其阳液之盈盈,阳液充脚者,振奋阳气为要;阳液缺累者,养阳为先,阳盈者神无所躲,安神必以养阳为前提.第三,安神药物种类繁琐,临证需随证而施,不可一味探供潜镇,用之不当,反而做用阳气之死收,神机被遏,其病缱绻易愈.第四,重视大便通畅与可.便秘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示之一,脆持大便通畅是抑郁症治疗历程中的要害临床真量.大便的排鼓以阳气的饱舞推动为能源,阳明胃肠的传导下止是大便排鼓的基础净腑器官,果此,抑郁症的便秘以宣畅阳气,畅达气机为尾务,不可一味苦热泻下,虽可供得一时酣畅,日后反而越收秘结,以至连一泻也罕见.第五,脆持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抑郁症病程少,易于复焚,果此,需要脆持用药,正在临床症状统造一段时间之后,不妨改为丸剂,便当少暂服用,或者汤剂1剂分2日服用.第六,注意服药时间,普遍而止,欲宣阳启郁,调气化痰,应当正在早朝、中午服药;滋补安神药则宜午后、早间服药;战胃化浊,畅中调气药,则宜饭前服用.抑郁症的收病率与日俱删,其病机已知尚多;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疗效,但是仍存留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于中重度抑郁症疗效较好,故尚需不竭探索.试题:1.简述中医宣阳启郁法造疗抑郁症的基础真量.2.简述中医对于抑郁症分型证治的基础思路.3.简述抑郁症的临证注意事项.。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郁病【定义】郁病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虑,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由于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失所养,五脏气机失和,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
【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及老年抑郁症等,具有郁病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五志过极,七情内伤为郁病主要原因,素体虚弱或性格内向肝气易结者为郁病发生的体质因素。
忧思郁怒、精神紧张、过度思虑、悲哀愁忧等情志刺激,均可使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神受损,渐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郁病。
二、病机1.发病郁病起病可急可缓。
情志刺激突然而强烈,至肝气骤结,则起病较急;情志所伤相对和缓,如忧愁思虑日久致郁,则起病较缓。
2.病位以肝、心、脾为主。
3.病性初病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主,虚中夹实。
4.病势始病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瘀、痰阻、湿郁、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腑,致气血阴阳虚弱,以肝心脾虚为常见。
5.病机转化郁病初起常是以七情所伤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司,气郁气滞为主要病机。
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气郁Et久化热化火可致肝经气机郁滞,火热内郁或郁火上逆,燔灼三焦,火热伤阴耗血可致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之候;郁火迫逆,血络受损,还可致热迫血行诸症;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瘀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气滞血瘀,水津运行不畅,可兼见月经不调、不孕,经前、经期水肿等症;肝气郁滞,横逆克犯脾胃,或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之木旺克土证;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木火刑金之木反侮金证;思虑劳倦伤脾,肝郁伤及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受纳消磨水谷乏力,食滞不化可致食郁;水湿津液失于运化敷布则成湿郁;湿聚为痰,又致痰郁。
痰、湿、食困脾,重伤脾气,气虚不运,中焦气机失和失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又可致肝失疏泄条达,出现所谓土壅木郁,土虚木郁,木不疏土之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通过分析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明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六经的含义。
六经并不是指具体的六个经脉,而是指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邪正交争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这六种病理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反映了人体对病邪的不同反应状态。
具体来说,太阳经是人体表层的卫气所在,主司体表的阳气,抵御外邪侵袭。
阳明经是人体内里的大肠和胃腑所在,主司消化功能,与气血生化有关。
少阳经是人体半表半里的区域,主司气机的疏泄和津液的代谢。
太阴经主要对应脾脏,主司运化功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关。
少阴经主要对应心脏和肾脏,主司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
厥阴经主要对应肝脏,主司疏泄功能,维持气血的调和。
通过对六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六经辨证中,除了辨明六经的证候外,还要注意辨明邪正交争的状态、病邪的传变趋势等,这些都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掌握六经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探索。
梅国强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梅国强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系疾病、脾胃病,对时行病、疑难病等疾病的诊治也有独到见解和较高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
本课题拟通过临床侍诊、收集分析其临证案例、阅读整理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论文及著作等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梅国强教授辨证论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1.1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从《伤寒论》太阳、少阴、少阳三篇理论为基础在临床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法辨证论治心系疾病,并根据此理论进行遣方用药。
此外,梅教授擅长对心系疾病相关症状进行辨析,认为太阳病心悸之病位在心,认为外感以及杂病见结代之脉、动悸之证者多与心阴阳气血受损相关,治疗针对病机,用阴阳双补之炙甘草汤作为首选方药。
1.2从脏腑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脏腑功能相辅相成,心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及心,故而心的病变,常需辨有无其他脏腑兼证。
如对心肾同病辨为心肾阳虚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多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1.3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易生痰化瘀,导致痰瘀互结而为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舌质暗,苔腻或黄或白,脉沉滑等证,常以小陷胸汤为主方加减,配合活血祛瘀之药治疗。
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研究2.1辨治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临床诊疗应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具体辨治,如应注重表证解与未解等。
若表证未解,首重解表,若表证已解,当据心脏阴阳之盛衰,或温养少阴,或养阴清热,或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而定治法。
梅教授临床中常以《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温病条辨》复脉汤类等诸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早博者,每每获效。
2.2辨治冠心病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在现代生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痰瘀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法加以治疗,并善用经方、时方和药对。
六经辨证临床应用现状摘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辨证方法,因在书中,其主要论治对象为“伤寒”,故大多数人,认为六经辨证仅适用于外感寒邪所致的热病。
现收集整理近10年来,有关六经辨证应用于临床论治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其应用现状,为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提供依据及思路。
【关键词】六经辨证;临床应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099-02普遍认为六经辨证是应用于外感疾病的辨证方法,但《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中有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可见《伤寒杂病论》之著书,六经辨证之立法不单为“伤寒”所立。
正如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所说:“盖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柯韵伯也曾在《伤寒来苏集》有类似的说法:“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故而六经辨证可应用之范围应是非常广泛的。
现将其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收集整理如下:1.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不局限于外感热病乔模等[1]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运用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4种疾病,28证次使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约占《金匮要略》全书所论疾病的35%。
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
而脏腑经络辨证为六经辨证的有效补充。
朱毓梅等[2]对丁甘仁医案以及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发现其采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经方时方并用的方法治疗温病。
孔氏[3]分析目前耳科疾病的相关辨证分型,认为这些脏腑辨证分型,与六经辨证的病性、病位、传变规律等均一致。
表明在耳科疾病的诊疗中虽未明确提出六经辨证,但实际临床符合,这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总结疾病的常见证型此类以胡希恕的方证理论为主。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诊疗,因此对于经方出处、条文、病机、治则等内容的掌握就要足够熟悉,才能在临床中准确辨证,有效治疗。
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穆杰;王庆国;王雪茜;程发峰;尹湘君;杜欣;刘姝伶【摘要】抑郁症作为现代临床中高发疾病之一,西医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大等诟病,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论治思路多样,其中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基于“开阖枢”的观点论治临床疗效确切,本文述四逆散开阖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并举验案一则,著而望有资于同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2【总页数】3页(P273-275)【关键词】抑郁症;少阴枢机;名老中医;王庆国【作者】穆杰;王庆国;王雪茜;程发峰;尹湘君;杜欣;刘姝伶【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研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社会多发与临床常见心理障碍疾病,西医多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如单胺氧化酶、三环类药物等,但副作用较大[1]。
抑郁症在中医内科中以郁证论治,多涉及心、肝、脾、肾,临床以汤药、针灸等疗法治疗效佳[2-4]。
六经辨证讲稿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经方的辨证法则一、经方的辨证法则就是仲景开创的六经辨证法则:仲圣留下的《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中医的万世经典,其实就是因为开创了“病脉证并治”这个六经辨治体系,使得中医从《五十二病方》的“按病处方”的时代,上升到“病脉证并治”“辨证施方”的《伤寒杂病论》时代,从此中医成为了理法方药俱备,体系框架完整的完美医学体系。
二、六经体现出的是中国固有的阴阳观,六经辨证就是三阴三阳辨证: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诸篇开首倡言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些内容,也就是“三阴三阳”辨证观。
中医,究竟到根源上就是阴阳而已,这个是万举万当,毋庸置疑的。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升华提出了阴阳观,这个阴阳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的应用,这其中也自然而然的包括了医学。
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少阳最早是用于天文中区分时相的,一天中观察阴阳盛衰转化的时相模型,仲圣创造性的运用到疾病的分型上,历史证明,这个创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六经辨证的实质: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实质就是把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分为六大总纲,即六大症候群,每一经(纲)都有其特定的病位、病性和病态,这种辨证方法,有利于医者在各种复杂的症状中精确而迅速地抓住疾病的实质;是一个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疾病共同症候规律的法则,便于展开论治,由博返约,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思想——辨证论治(也可叫辨证施治)的精神。
六经的实质就是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病态——虚实太阳病——表实热阳明病——里实热少阳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阳者少阴病——表虚寒太阴病——里虚寒厥阴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阴者四、经方六经辨证的步骤:经方的辨证论治是分以下几个步骤的:1.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次辨药症<1>辨六经:辨六经的方法是把症候群用六经的实质+提纲症来对应分析属于哪一经或者哪几经以及其中的证型,比如太阳病(六经)中风证(证型)=太阳提纲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汗出恶风脉缓;太阳病(六经)伤寒证(证型)=太阳提纲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恶寒,脉阴阳俱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