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7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新闻事实基础上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价的一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多样化,新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历程。
最早的新闻评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报纸时代。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记者通过撰写专栏文章对时事进行解析和评论。
这种形式的新闻评论注重客观传递事实,同时加入个人见解,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视角。
随着电视和广播媒体的出现,新闻评论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听到专家学者的观点,他们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使得新闻评论更加直观、生动,并且更具有说服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新闻评论的格局。
现在,个人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发布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讨论。
这种形式的新闻评论更加民主、开放,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
与此同时,新闻评论也开始更加注重触及读者情感,通过犀利的评论和讽刺的语言来吸引眼球。
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一些评论可能更加偏激和情绪化,甚至偏离了事实本身。
总体来说,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了较大的演变。
它不仅可以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上找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依然是提供多维度的观点、促进公众讨论和思考。
只有保持客观性、权威性和理性,新闻评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附加价值,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分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新闻评论的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新闻评论主要以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为主要载体。
读者通过阅读专栏文章或杂志专题来获取新闻评论的信息。
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媒体迅速崛起,新闻评论的形式也随之改变。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演变。
回顾其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最初的传统报纸评论到如今的多媒体互动评论的变化。
最初,新闻评论主要出现在纸质报纸中。
报纸社论和专栏文章成为媒体评论的主要形式。
这些评论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记者和专家撰写,通过文字传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参考,对公众舆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闻评论开始从纸媒领域扩展到在线媒体。
随之而来的是读者的参与度增加和互动性的提升。
读者可以在新闻网站上发表评论和观点,与其他读者或作者进行讨论和互动。
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同时也为媒体和记者提供了一个与读者交流和收集反馈的途径。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变了新闻评论的形式。
例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了许多读者获取和评论新闻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读者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
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读者反馈的实时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除了文字评论外,音频和视频评论的形式也逐渐兴起。
一些媒体机构和记者开始通过播客和视频博客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和评论。
这使得新闻评论更加生动、直观,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读者的关注。
总结而言,新闻评论经过了从传统报纸评论到多媒体互动评论的演变过程。
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评论的形式,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评论还将继续创新和变革,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评论体验。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纸质报纸评论到多媒体互动评论的形式,不断吸引着读者的关注和参与。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新闻评论的相关内容,并深入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新闻评论的发展原因之一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加方便了新闻传播。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是指对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客观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文体形式。
作为中国媒体界的一大特色,新闻评论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儒家学派成为主导思想,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很多有关言论和评论的内容。
而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亦有不少评论性的著作,这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由于文人的崇尚言论自由和批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文人撰写的报章和刊物上的评论为主要特点的新闻评论形式。
从古代到清朝,中国的新闻评论一直都是文人评论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对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批评。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传媒的兴起,新闻评论逐渐走向大众化。
中国的新闻评论开始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成为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种媒体形态。
中国的新闻评论也开始接受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独特的新闻评论体系。
20世纪,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创建了一系列党报、报纸和杂志,并提倡新闻评论具有严谨、客观和思想性等特质。
新中国政府实行意识形态的媒体管理制度,导致新闻评论被政治化和官僚化的问题,限制了其独立性和自由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闻评论的形态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纸媒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这些新媒体平台使得新闻评论更加方便和即时,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随着社会对新闻评论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新闻评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舆论的冲击,导致很多评论信息失去了独特性和深度。
另外,政府在新闻评论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也限制了评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我国新时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站在这个新起点,对新时评发展历程作一个回顾和梳理,很重要,也很必要。
作为传媒的旗帜和灵魂,时评是时代的思想原声,是思想交锋光芒的体现。
自1904年中国近代时评诞生以来,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思想的解放、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复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评也开始走上媒体,并伴随着社会变革曲折成长,走向成熟。
一、时评发展及研究现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具有政论传统的国家,中国知识分子对政论写作与表达情有独钟。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一个辉煌时期。
近代报纸问世以后,政论和一般的言论,又开始成为报刊版面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时务报》《新民丛报》《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以刊载政论为主的报纸,也涌现出了王韬、严复、章太炎、梁启超、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张季鸾、胡适、邹韬奋、王芸生等一批杰出的政论作家。
自1904年《时报》出现署“时评”之名的言论以来,时评与政论文出现分野,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
时评文体在刚出现之时便有了诸多好处,词句简短,冷隽明利,段落分明,一目了然。
从近代报纸时评的运作来看,时评品牌及时评作者品牌的树立对媒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公报》的“社评”等就是典型代表。
近代以来,中国时评经历了一个“产生――繁荣――沉默――复兴”的艰辛历程。
时评被认为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中,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人们称之为“时评热”现象。
新时评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到2006年共走过了10年历程。
这十年很好地证明,“报纸不可无时评”。
时评是平面媒体应对网络竞争的有力武器,因为只有时评,可以突破数量而追求内容和质量,时评正开拓着主流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媒体不可无时评,时评不可无品牌。
作为一种新闻品类,时评要满足消费者(读者)的需要,就必须打造成一种品牌。
第六篇新闻评论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新闻评论学答: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同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二、简答题如何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答: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还要求评论工作者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
此外,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评论工作者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业务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做到既懂政治、学识渊博,又有熟练的业务基本功。
(3)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工作者要有深入朴素的作风。
新闻评论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要讲道理。
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
不凭死的书本”,而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掌握充分的材料,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评论工作者首先要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
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
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对于评论工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也是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总之,办好新闻事业,要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把评论工作做得更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评论工作者。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论述题试述中国评论的发展历程。
答:新闻评论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它植根于悠久的政论传统,又与近代报刊的出现直接相关。
新闻评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独特样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和。
2、新闻评论的体裁与类型体裁: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配发式言论(编者按语、短评)、社论、评论员文章、言论版。
类型: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言论。
3、评论的类别:1)媒体评论:A、编辑部评论: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辑;B、记者评论: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
2)个人评论: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
4、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1)强烈的新闻性。
A、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B、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C、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D、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2)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3)广泛的群众性。
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
5、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1)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评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2)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3)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的历史溯源1、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2、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3、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报刊政论时期的到来)4、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反对封建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新中国建立: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宫廷动态”不作评论原因:古代报纸是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这是其本质属性,这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主要是与封建王朝密切相关的信息。
作用:上情下达,了解朝廷和官场的动态(虽也有奏章等,但仍不超出封建统治范围)内容和作用也决定了古代报纸的经办人并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办报,发表意见,因此不存在编辑。
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言论的出现言论的演变华文报刊言论的崛起早期报刊评论的成因及走向言论的出现(1)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1815年,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宗教性报纸,刊登宗教言论,完全是宗教说教其中有一篇《负恩之表》,虽然没有时效性,却标志着新闻评论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州(境内)在新闻评论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进步:突出表现在该刊的言论部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天国”回到“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企图引导社会舆论不足:时效性很差,仅是一个雏型言论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出现,仍首先出现在“外报言论”变化:中国作者的言论开始出现在外籍中文报刊上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在香港和上海的报纸(1)香港(2)上海言论的演变:香港《香港船头货价纸》发表《猪仔论》卓南生称其“将它视为华文报纸最早的一篇社论也不为过”香港言论特点:华人作为言论的主笔出现言论的演变:上海上海的第一份近代化报纸《上海新报》,林乐知 1861年,早期报刊评论的“标本库”,其言论可分为三类:①说教式的泛论60篇,宗教色彩浓,与现实社会有一段距离,与时事政治更是无关,无新闻性;②针砭时弊的短论(类似短评,要么置于文前,或附于文后,相当于编者按语,论点集中,篇幅较小,新闻时效性较强,有现实针对性)40篇;③评说时局的政论50篇,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逆寇略论》王韬(着重分析太平天国)1872年《申报》开辟言论新格局言论演变的意义A 确定了言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从而确定了言论作为近代报纸的四大要素之一B 聘请了中国文人作为报纸的主笔,负责编辑工作戈公振关于报刊评论的著述1927年《中国报学史》:梳理报海源流,研读收藏指南提出现代报刊的四大要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报刊的两大基本职能:报告新闻,揭载评论这一时期言论的特点1、言论数量激增,且质量颇高,大都登在报纸显要的位置上,醒目的编排是言论的地位突出2、数量上是每日必有言论缺陷:A、质量不容乐观,没有将文学作品与新闻评论区分B、时效性不强,缺乏新闻观念,与没有高水平的固定撰稿人有关;为什么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满足读者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解读的需要不拘一格采纳稿件的态度培养了自己潜在的作者,作者群比较广泛,读者成为作者。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在近代有着丰富的发展史,这一时期的新闻评论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末期的启蒙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为背景,以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
第二阶段是民初时期的自由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以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胡适、钱玄同等。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为抗日宣传服务,以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郭沫若、徐特立等。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胡乔木、陈丹青等。
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 1 -。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新闻评论逐渐成为中国新闻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几个阶段:1. 传统文人评论阶段在清朝末年,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变革,文人开始积极参与到中国新闻评论中。
这一时期的文人评论主要是以文学形式出现,如《新民丛报》的《人间词话》、《申报》的《独辟蹊径》等。
这些评论从文学角度入手,通过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把握,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描写和思考,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弊病。
2. 新闻评论专业化阶段20世纪初,随着新闻传媒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加强,新闻评论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更加关注时事政治,并且开始形成了一些专业的新闻评论团体和组织,如《大公报》的“时政评论员”、《新民丛报》的“时局评论员”等。
这些专业评论员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对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做出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成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声音。
3. 政治化评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评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在这一时期,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更加政治化和激烈,各种政治派别和势力开始利用新闻评论来进行政治斗争。
例如,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利用新闻评论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并通过新闻评论来批判国民党政府和其他政治对手。
这种政治化的新闻评论不仅加剧了社会和政治的紧张局势,也影响了新闻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健康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相对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且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化。
例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以及《解放日报》的“观察员”,都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评论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成为了中国新闻评论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评论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文人评论、新闻评论专业化、政治化评论和健康稳定发展等多个阶段。
探索EXPL ORE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文_陈建飞姜鸣红陈建飞姜鸣红▼金华广播电视总台"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传播的是观点,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第27届中国新闻奖则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综观近两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作为最传统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的新闻评论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既守正又创新,向探索融媒体传播转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笔者概括为以下"变与不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不变”1.主流高度。
全媒体时代,思想观点依然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承担着举旗定向使命任务的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在关键节点、重要工作中及时权威有效发声,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主流思想观点”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一等奖均被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夺得。
2017年黑龙江结束了连续13年的粮食增产,但出现减产却增收的奇特现象。
该台创作的《减产为何却增收评论,通过记者抽丝剥茧的分析,得出减少的是产量、增加的是价值的结论。
评论揭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正确论断。
作品以思辨的高度,提出了更注重质量、更注重需求、更注重效益的观点,为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中国农业提供了方向。
这一评论作品说的事实虽是地方新闻,观点却有全国意义,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属情理之中。
同样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电视评论《民企也是国家队》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