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暴发调查-张定梅
- 格式:ppt
- 大小:724.00 KB
- 文档页数:44
爆发调查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爆发有传染病的爆发。
传染病的爆发有集中、同时的爆发,也有连续、蔓延的爆发。
前者如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爆发;后者如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爆发等。
爆发也有非传染病的。
如“麻痹症”爆发,“抽搐症”爆发,出血性疾患爆发,急性皮炎爆发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对非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思路、方法及步骤与对传染病的大同小异。
(一)爆发类型、流行曲线及暴露时间1.爆发类型爆发可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和时间长短,蔓延和传播的方式以及爆发和流行的间期而分类。
(1)同源爆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暴露于某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例如,一次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爆发。
但是也可能是由于某媒介物受到污染,例如包装的食品、罐装的饮料或药物等。
此时由于暴露(即消费)的地点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引起爆发。
(2)连续传播性流行(propagated epidemic):致病性病原体从一个受感者转到另一个受感者。
转移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经中介的人、动物、节肢动物或媒介物而实现;还可以通过行为传播,如静脉内使用毒品者和同性恋者中的乙型肝炎和艾滋病(AIDS)的传播。
(3)混合型(mixed epidemic):以上两型结合。
通常是先发生一次同源爆发,而后通过人与人的传播继续流行。
例如经食物传播的伤寒、甲型肝炎等。
2.爆发终止具有下列条件之一项或多项时,爆发或流行通常终止。
(1)污染源或致病源消除或改变。
(2)传递环节中断或消除。
(3)暴露者或易感者明显减少或已没有。
这种情况可通过离开传染源、发生该疾病、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用药等而发生。
3.流行曲线(epidemic curves)以横坐标为时间尺度,纵坐标为病例数,把各单位时间内(小时、日、周、月或年)发生的病例数标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构成直方图或线图,称流行曲线。
流感样病例暴发调查报告提纲及模板一、基本情况疫情发生地点的一般情况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介绍疫情发生、发现的经过三、流行病学调查(一)三间分布1. 临床症状 [附图或表]2.时间分布 [附图或表]3.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附图或表]4.空间(居住地/教室分布、家庭聚集性)分布 [附图或表](二)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1. 居民居住条件:2. 禽畜饲养情况:3. 疫苗接种情况:4. 学校科室等人口密集场所通风状况:四、实验室检测标本采样分数、(阳性标本数)、采样类型、采样和送检日期、检测方法和结果。
五、初步分析结合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初步检测结果六、已采取的措施七、存在问题八、下一步工作建议关于XX市XX镇XX小学一起流感暴发疫情初步调查报告200X年X月X日下午,XX疾控中心接到XX市疾控中心报告:自X月XX日以来,XX市XX镇XX小学学生中陆续有流感样病例发生;截至X月XX日,共发病XX例。
为进一步掌握疫情动态与趋势,控制疫情蔓延,我疾控中心派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X人于X月X~X日到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XX镇XX小学地处XX镇XX村,距离XX市约公里,学生来自XX村N个自然村以及邻近HP村的1个自然村。
该校共有6个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776人,教师27人。
学校课室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情况一般。
学校无食堂及宿舍,学生在家住宿及用餐。
学校无校医,学生有病通常在村医处就诊。
XX村共有N个自然村,人口约XXXX人,村民以种田为生。
该村饮用水以井水为主,村中垃圾、污水较多,村民卫生习惯较差。
部分村民家中散养家禽,无集中养殖。
村民居住环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差。
村内有N个村医站,由于村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村民到村医站就诊。
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200X年X月X日上午10时,XX镇XX小学发现近几天学生缺勤人数增加明显,由班主任家访及电话询问多名学生出现感冒症状,遂向XX镇中心小学报告。
A学校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方案2010年12月30日上午9点30分,***疾控中心接到A小学校长的疫情电话报告:该校有4例病人到温州就诊并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例。
我中心高度重视这次事件,立即组织现场流行病学等相关专业人员赶赴A学校现场开展此次事件的调查工作。
为查明此次疫情暴发的原因以及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给下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调查处置方案。
一、事件基本情况:12月20日至12月30日A小学共有6例病人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而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均为本地常住户籍人员,未发现死亡。
6例“脑炎”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最高达40℃)、咳嗽、咽痛、头痛、乏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咽痛等症状,其中有一例病人有抽搐、浅昏迷。
其中有3例病人做了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均正常或减低。
病人均先在A中心卫生院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输液治疗,因无明显效果而赴温州就诊。
病例除一例严重病例有住院检查治疗外,其余均只是在育英儿童医院门诊进行输液治疗,也未进行脑脊夜检查。
县疾控中心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为尽快查明原因和传染来源,请求市疾控中心给予技术援助。
二、调查目的1.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疫情性质。
2.掌握疫情的流行强度、波及范围,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3.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查找传染来源,确定传播途径。
4.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5.评价疫情处置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为制定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疫情性质初步判断:根据该县疾控中心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这是一起急性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并发脑膜炎)暴发事件,传染性强、病情严重。
该传染病有可能是:不明原因肺炎并发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重症肺炎?理由是:在10日内先后有6例病人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最高达40℃)、咳嗽、咽痛、头痛、乏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咽痛等症状,其中有一例病人有抽搐、浅昏迷。
第十二节暴发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以疾病暴发或聚集性疫情的形式出现。
暴发不仅见于传染病,也常见于非传染性疾病。
疾病暴发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增多的性质相同的病例。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规范地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采取处置措施,防止疾病流行与危害扩大。
一般先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掌握疾病的三间分布、确定髙危人群和提供病因线索以建立病因假设,再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验和验证病因假设,研究疾病自然史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有时需要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来验证病因假设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一)暴发调査的实施步骤1.准备和组织区域的确定和划分、人员选择、技术支持、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实验室支持等。
准备工作一旦完成,调查队员应立即奔赴现场。
2.核实诊断到现场后,通常先到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了解情况,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对流行过程做出简单描述。
同时,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
3.确定暴发的存在疾病暴发的信息最初可能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疾病监测点、常规和紧急报告;或来源于实验室、药房、兽医站;还有可能首先被教师、居委会主任等人员发现。
接到暴发信息后,必须核查信息的真实性排除疫情被人为夸大和缩小的可能性。
4.病例定义目的是确定发现病例的统一标准,使发现的病例具有可比性,并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的要求。
病例定义一般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可能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信息,流行病学信息包括病例的三间分布(时间、人群、地区分布)信息;临床信息包括病人的症状、体征、体格检査、临床检查和治疗效果等信息;实验室检查包括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和病原分离培养,以及化学毒物等其他致病因子的检测结果等。
定义病例时最好运用简单且客观的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传染病暴发调查与控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传染病的暴发调查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传染病的暴发进行调查,可以了解病原体传播的途径和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研究中传染病暴发调查与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调查方法和控制策略。
一、传染病暴发调查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传染病暴发调查是为了了解传染病的爆发情况和传播途径,为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病原体识别:通过对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确定引起传染病暴发的具体病原体。
2. 病例定义和监测:明确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建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新病例。
3. 传播途径分析:通过对暴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途径,了解暴发的时间、地点和人群。
4. 风险因素分析:通过调查可能的危险因素,了解暴发的相关因素,如接触史、病例间的关联等。
二、传染病暴发控制在了解传染病暴发的情况后,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传染病暴发控制措施:1. 早期警报系统:建立传染病早期警报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暴发病例,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2. 隔离和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传染病病例,需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同时,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3. 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于不配合隔离和治疗的病例,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确保公众安全。
4. 大规模复查:对可能接触过传染病病例的人群进行大规模复查,筛查潜在感染者,并及时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
5. 卫生教育宣传:加强关于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6. 接种疫苗:对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三、流行病学研究在传染病暴发调查与控制中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是传染病暴发调查与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疾病爆发调查日期:汇报人:CATALOGUE目录•引言•疾病爆发调查概述•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疾病爆发原因分析•疾病爆发防控措施•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CHAPTER引言01背景介绍疾病爆发的定义与分类疾病爆发的影响研究目的描述疾病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防控措施效果CHAPTER疾病爆发调查概述02通常是突然出现、病例聚集、异常增多。
疾病爆发的特点疾病爆发社会经济影响预防与控制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如隔离、消毒等,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风险评估评估疾病爆发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传播途径分析分析疾病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
病例定义与确认明确病例的诊断标准,通过医生诊断、实验室检测等方式确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信息,分析病例间的关联性。
疾病爆发的调查流程CHAPTER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03定义目的步骤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将一组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进行分组,并观察其结局。
定义目的步骤评估暴露于某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并确定影响的大小。
1.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2. 确定暴露因素和结局;3. 招募研究对象;4. 收集数据;5. 分析数据;6. 得出结论。
目的步骤定义CHAPTER疾病爆发原因分析04传染源分析传染源识别传染源控制传染源追踪01传播途径确定02传播途径追踪03传播途径干预传播途径分析人群易感性分析人群易感性评估易感人群识别预防措施制定CHAPTER疾病爆发防控措施05隔离治疗隔离与治疗措施疫苗接种针对特定疾病,研发并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止疾病爆发。
药物干预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确诊患者,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疫苗接种与药物干预采取集体防护措施,如关闭疫情严重区域,减少人群聚集等,以减缓疫情传播。
大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等途径,向大众普及防疫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社会干预社会干预与大众宣传教育VSCHAPTER案例分析06疫情爆发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疫苗接种防控措施疫苗接种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地区爆发,致死率较高,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