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
- 格式:ppt
- 大小:6.94 MB
- 文档页数:86
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自从听了清华大学方晓风教授的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不经对第一代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产生钦佩之情。
这第一代建筑设计大师主要有格罗庇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赖特、除了这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到就是阿尔瓦·阿尔托。
他们为现代建筑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格罗庇乌斯格罗皮乌德裔美国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它提倡结合新技术并致力于创造一种不为历史传统所束缚的新美学,它认为美不是来自装饰,而是来自经济的形态和对材料的表达。
格罗庇乌斯虽然不是一个突出的设计师,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社会活动价和教育家,对现代主义的推行起了重要作用。
谈到这位优秀的教育家不得不提到他创办的德国包豪斯,是一所现代主义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的学校。
包豪斯的理念起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并受到乌托邦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
包豪斯的教育理论贡献重要有五点:(一)调在设计中自由创作,反对模仿。
(二)将手工艺通机械生产联系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部门间的合作。
(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不仅是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包豪斯校舍的设计更体现了现代建筑特点。
大量运用玻璃幕墙。
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同时还有包豪斯造价低,没有装饰费用,还采用大量批量生产的材料,从而提高建造速率。
2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后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彼得·贝伦斯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
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附录杨廷宝,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
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英文科。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来源:《大户人家·建筑家卷》添加到采风集提出问题分享给朋友附录简介:杨廷宝(1901—1982)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他与梁思成、刘敦楨、童寯被誉为建筑四杰,是公认的第一代建筑大师。
杨廷宝,字仁辉, 1901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赵营村。
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校期间多次获奖,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生的赞扬。
学满归国后,受聘于基泰工程司,担任总工程师之职,解放前在北京、天津、沈阳、南京、上海留下了近70多项优秀设计作品。
抗日战争期间,基泰工程司于1939年迁到重庆,作为兼职,杨廷宝应邀从事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教学工作,从此步入他的教学生涯。
解放后,他曾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
在杨廷宝先生执教的40余载中,他一方面参与规划建设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培养了我国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师,其中就有戴念慈、吴良墉、齐康、钟训正…杨廷宝先生为人宽厚,执著事业,诲人不倦,擅于绘画,著述不多,他的人品,作品,画品皆为人称道,用潘谷西教授的话来概括他就是“勤于思,慎于言,敏于行”。
杨老一生作品近百件,在设计生涯中不断探索中国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道路,同其他几位第一代建筑师共同开辟了中国建筑之路。
今天杨廷宝先生已经安详地长眠在南京雨花台了,令人欣慰的是他生前的许多设计作品已列为近代保护建筑,供人们参观学习。
他对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所作的开创性贡献也将由他的学生们拓展下去。
齐康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访谈:杨先生本人的建筑功底十分深厚,他所做的古典建筑屋顶凭感觉就能画得十分地道,细部感知强,他不张扬,而是实干,心胸开阔,温和而又活泼,他关心年轻人,但才学并不外露…梁思成,童寯,刘敦楨几位先生对杨廷宝的手头功夫是很佩服的,杨先生在古建设计技巧上的造诣很高,这与他参加了多次建筑修缮有关。
贝聿铭建筑的符号学特征工作总结摘要:贝聿铭是一代建筑大师,他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是艺术的典范。
贝聿铭建筑中对符号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简单的符号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因素。
他所运用的几何符合不仅具有现代性还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简约而不简单。
贝聿铭符号学天人合一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XX国家美术馆东馆。
一、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独特的风格体现在强烈的几何构图、对光的重视、对环境的重视以及对细节把握严格。
这四点在他所有的建筑中都可以找到踪影。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在强调新材料、新技术和时代感的同时加入了装饰和人文因素,如何在抽象形式的现代建筑风格中注入人文和个性因素,是贝聿铭在建筑创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贝聿铭作品中的设计符号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几个符号的运用,尤以菱形、三角形、圆形最为突出,通过简洁几何图形概括体现建筑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
(一)菱形符号菱形符号在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作品中十分常见,如香山饭店的内墙上,菱形的窗格均匀分布。
贝聿铭先生所运用的菱形符号于我国传统的“方胜纹”。
辞海中对于“方胜”的解释为:“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
后借指这种形状。
”方胜纹是我国运用十分广泛的传统祥瑞纹样,它是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后组成的图案或纹样。
“方胜”之“方”可为“正”、“合而为一”之意。
而“方胜”中的“胜”则为簪头的饰物。
古人借“胜”驱邪保平安,它是人们企望平安、幸福等心愿的物化表现。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方胜纹的同心相连、延续不断,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美满婚姻的渴求和希冀,同时也传达着人类自始至终对生命无限的崇拜和对吉祥的恒久祈盼。
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自从听了清华大学方晓风教授的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不经对第一代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产生钦佩之情。
这第一代建筑设计大师主要有格罗庇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赖特、除了这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到就是阿尔瓦·阿尔托。
他们为现代建筑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格罗庇乌斯格罗皮乌德裔美国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它提倡结合新技术并致力于创造一种不为历史传统所束缚的新美学,它认为美不是来自装饰,而是来自经济的形态和对材料的表达。
格罗庇乌斯虽然不是一个突出的设计师,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社会活动价和教育家,对现代主义的推行起了重要作用。
谈到这位优秀的教育家不得不提到他创办的德国包豪斯,是一所现代主义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的学校。
包豪斯的理念起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并受到乌托邦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
包豪斯的教育理论贡献重要有五点:(一调在设计中自由创作,反对模仿。
(二将手工艺通机械生产联系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部门间的合作。
(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不仅是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包豪斯校舍的设计更体现了现代建筑特点。
大量运用玻璃幕墙。
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同时还有包豪斯造价低,没有装饰费用,还采用大量批量生产的材料,从而提高建造速率。
2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后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彼得·贝伦斯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
勒柯布西耶的主要特点是歌颂工业文明注重机器美学。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百科名片彼得·贝伦斯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
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
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
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
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
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基本资料姓名: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国籍:德国出生地:汉堡出生年份:1868年去世年份:1940年专业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建筑作品: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个人简介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彼得·贝伦斯设计的车间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
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贝伦斯早年在汉堡的艺术学校学习,1897年赴慕尼黑,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
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
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04年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人士,共同推进“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工业同盟的口号就是“优质产品”。
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自宅,历经80余载,芳华依旧“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是设计师的任务。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芬兰之光,与赖特、勒柯布西耶、凡·德·罗齐名的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北欧风”的创始者之一。
而与包豪斯不同,阿尔托开启的现代北欧设计更宜人、更宜居、更切近于自然与生活,带有平易近人的温度。
△1945年,阿尔托在其工作室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建筑最早受到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思潮及柯布西耶的影响,同时将现代建筑的基本观念引入芬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形成了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芬兰现代建筑。
△阿尔托作品:玛利亚别墅他的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形式。
△阿尔托作品:夏季别墅在全球经济开始起飞的20世纪初期,强调取法自然的阿尔瓦·阿尔托坚持拥抱山林大海,他不断思考建筑之于人与社会的意义及贡献,更进一步建立了自然、环境与蓝图合而为一的有机建筑语汇。
▲阿尔托作品: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1936年,时年38岁的阿尔托完成了自宅兼事务所的建造。
这座著名建筑并未将办公场所和私人空间彻底分割,而是运用缓冲的手法连结二者,风格简洁且具备功能美。
△阿尔托自宅外观这个建筑,最初计画是作为一处私人住宅和办公室使用。
后来随着阿尔托夫妻俩业务的发展,他们将团队的办公职能搬离,重新建立办公室。
所以,后来这里只是阿尔托的自宅和个人工作室。
建筑主体结构是钢管填充混凝土框架。
外墙是白色粉刷砖墙。
房子起居室区域的墙是木质的,屋顶只有很小的坡度,二层露台成为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的屋顶花园。
纵观这座建筑的全貌,可一探阿尔托对于设计的思考。
住宅位里希蒂耶街10号,邻近一所公共图书馆,背靠一个公园,1940年前天台还可以看到海。
现代主义建筑潮流中的人情化建筑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在得到知识雨露滋润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放松;读一个“好”人,则可以从这个人上看到一种人性的光辉,他(她)的经历、他(她)的失败成功、他(她)的所作所为,无一不让你从中获得一种启发、一个借鉴、一条不同的路;毕竟,老话就是这么说的:“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那么,今天,在这里,我们将会读到一个怎样的“榜样”呢?他是一位伟大的芬兰建筑师,他的名字叫做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全名Hugo Alvar Henik Aalto,芬兰人,是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中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融理性与浪漫为一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人情化建筑,其思想与手法为工业化时代的建筑回归自然指出了希望。
沿着大师的人生足迹,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一生的建筑实践,我们将可以发现,他彼时彼地的一些建筑观点、建筑理论和实践,即便是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所正在经历着的建设浪潮,也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让我们一步一步、缓缓地走近他吧。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欧洲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流行的时代,工业技术与理性给人们带了全新的生活,带来了城市建筑的新面貌。
阿尔托处在这样的时代里,也是一个现代派的拥护者,可是同时,他也去补充了现代派的不足,他在后来的建筑创作中更进一步发展了人道主义、自然情趣和艺术素养,这其中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原因。
阿尔托成长的芬兰,既不是以企业家、商人为主导的技术先锋国家,也不是人口众多的封建国家;它实行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式的民主制度,保护个人自由,能接受科学技术的成果,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又使它不为现代主义所左右,这就是阿尔托世界观的直接来源。
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本土化的现代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并且在这些相互冲突的力量之间,寻求一种健康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在各对立要素之间保持平衡的观念,形成了阿尔托建筑理念的最核心的部分,而且也是他建筑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