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与分类汇总》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6.25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排序与分类汇总【组织教学】1.组织学生按学号入座,维持课堂纪律。
2.填写白板、实训登记本、清点人数、填写教学日志。
【复习旧课】1.复习数据库统计函数中条件区域的创建。
2.复习会计函数PMT与PV函数。
【讲授新课】一、数据的排序(演示讲解)数据的排序就是对一个指定区域内的数据清单,根据其一些列(行)中各个单元格取值的大小按递增或递减的规则将所有行(列)重新排列其前后(左右)顺序。
1.简单排序(1)按单个关键字排序。
(2)3个及3个以内关键字(指字段名)的排序。
上机练习:打开Eg5-24.xls,将Sheet1中的数据复制到Sheet2中并按性别关键字进行排序,要求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操作步骤:1)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一单元格(会自动选择数据区),选择菜单“数据”→“排序”命令。
2)在弹出的“排序”对话框中的主关键字中选择“性别”字段,在其右边选择【递减】单选按钮。
或单击数据清单中性别列的任一单元格,单击降序【按钮】。
上机练习:打开Eg5-24.xls,将Sheet1中的数据复制到Sheet3中,先按系别递增排序,系别相同的记录按专业递增排序,专业相同再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
操作步骤:1)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一单元格,单击“数据”→“排序”命令。
2)主关键字选择“系别”且递增,次关键字选“专业”且递增,第三关键字选“总成绩”且递减。
2.3个以上关键字的排序一般情况下,3个关键字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数的排序要求,对于多于3个关键字的排序,则要进行多次排序。
排序原则:先排最不关键的关键字,后排最关键的关键字。
排序方法:将关键字按每三个分组,第1次排序排最后一组,第2次排序排倒数第2组,……,最后排第一组,每组中的主、次、第三关键字按先后次序排。
排序的最后效果以最关键的关键字为主排序。
上机练习:将上例中Sheet1中的数据复制Sheet4中,对数据清单先按性别进行递增排序,要求性别相同的情况下按系别递增排序,系别相同再按专业递增排序,若专业相同再按总成绩递减排序。
《数据排序、分类汇总》教学设计《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EXCEL表格的建立、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技巧,学会对表格的格式进行简单的处理等基本操作,本节课讲的内容是数据的排序和分类汇总,尤其是分类汇总操作,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
内容分析数据的排序和分类汇总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是整个excel章节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
教学重点:1、数据排序操作中关键字的提取,使用。
2、分类字段的提取、排序和汇总操作。
教学难点:1、数据排序的具体操作方法2、分类汇总的具体操作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认知与操作)(1)能够正确设置排序问题中“主关键字和次关键字”。
(2)能精确设置“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
(3)掌握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类汇总”操作,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发展目标(情感)(1)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使用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数据中挖掘信息的能力。
(3)造就学生自主研究、协助研究的本领。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造就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关注局部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上课前全面分析学生、认真研讨课本、经心设计讲授活动。
课堂讲授以多种讲授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首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明确研究的目标,然后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注意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展开小组协助商量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逐步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自己办理问题,最后通过课堂上机练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研究的成效。
4、讲授媒体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投影机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屏幕展示高一月考成就单,提出问题[问]经过紧张的考试,月考成绩出来了,看到成绩单同学们都很激动,都非常期待知道自己的成就,那位同学考了我们班的总分第一名,各科的状元又花落谁家呢?任务1:假如你是班长,请您通过用排序的方法,帮班主任制作本次月考光荣榜。
排序与分类汇总教案第一章:排序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排序的定义与目的1.2 排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3 排序的常用方法与算法1.4 排序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基本排序算法介绍2.1 冒泡排序算法2.2 选择排序算法2.3 插入排序算法2.4 快速排序算法2.5 归并排序算法第三章:算法的效率与优化3.1 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3.2 常见排序算法的比较与选择3.3 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分析3.4 排序算法的优化与改进第四章:分类与分类汇总的概念4.1 分类的定义与目的4.2 分类的方法与技术4.3 分类汇总的定义与目的4.4 分类汇总的方法与技术第五章:常见分类汇总方法介绍5.1 频数汇总与频率汇总5.2 平均值汇总与中位数汇总5.3 最大值与最小值汇总5.4 标准差与方差汇总5.5 堆积汇总与分层汇总第六章:实际案例中的排序应用6.1 数据预处理与排序6.2 排序在数据挖掘与推荐系统中的应用6.3 排序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中的应用6.4 排序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第七章:排序算法的选择与实现7.1 不同数据类型与排序算法的匹配7.2 排序算法的C/C++实现7.3 排序算法的Python实现7.4 排序算法的Java实现第八章:分类与分类汇总的实践操作8.1 数据预处理与分类8.2 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8.3 使用Excel进行分类汇总8.4 使用Python的Pandas库进行分类汇总第九章:高级分类汇总技术9.1 聚类分析与分类9.2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分类9.3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分类9.4 集成学习方法在分类中的应用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10.1 综合案例分析: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10.2 实战演练:社交媒体数据排序与分类汇总10.3 实战演练:金融行业数据排序与分类汇总10.4 实战演练:医疗健康数据排序与分类汇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排序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排序算法的选择与应用、排序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重要性难点:排序算法的选择与优化二、基本排序算法介绍重点:冒泡排序算法、选择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算法、快速排序算法、归并排序算法难点:排序算法的实现与优化三、算法的效率与优化重点: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常见排序算法的比较与选择难点: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分析、排序算法的优化与改进四、分类与分类汇总的概念重点:分类的定义与目的、分类汇总的定义与目的难点:分类与分类汇总的方法与技术五、常见分类汇总方法介绍重点:频数汇总与频率汇总、平均值汇总与中位数汇总、最大值与最小值汇总、标准差与方差汇总、堆积汇总与分层汇总难点:分类汇总方法的适用场景与选择六、实际案例中的排序应用重点:数据预处理与排序、排序在数据挖掘与推荐系统中的应用难点:排序算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优化七、排序算法的选择与实现重点:不同数据类型与排序算法的匹配、排序算法的实现难点:排序算法的选择与实现八、分类与分类汇总的实践操作重点:数据预处理与分类、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难点:使用Excel进行分类汇总、使用Python的Pandas库进行分类汇总九、高级分类汇总技术重点:聚类分析与分类、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分类、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分类难点:集成学习方法在分类中的应用十、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重点:综合案例分析、实战演练难点:实战演练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本教案全面介绍了排序与分类汇总的概念、算法、应用和实践。
排序与分类汇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排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排序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排序的方法和技巧2. 分类汇总的方法和技巧3.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排序的方法和技巧,分类汇总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复杂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案例数据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排序的方法和技巧,分类汇总的方法和技巧。
3. 演示:教师通过PPT演示排序和分类汇总的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类汇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4.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解决方案,提炼出排序和分类汇总的关键要点。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1. 讲授法:教师讲解排序和分类汇总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2.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排序和分类汇总,提高操作技能。
3. 案例教学: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4.2 数据处理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函数IF VLOOKUP的使用2.进一步掌握条件格式的使用3.进一步掌握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二、教学重点函数VLOOKUP IF 的使用解决策略:举例讲解三、教学难点函数VLOOKUP IF 的使用解决策略:案例讲解四、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所给的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选择SHEET1工作表,在第一行数据前插入一行,在A1单元格输入文字“销售订单”,将A1:J1 单元格合并为一个单元格,文字居中对齐;设置合并后的单元格文字格式为隶书、36磅,底色填充为“浅绿”;将SHEET1工作表命名为“产品销售表”;利用vlookup 函数给出“单价”列(E3:E72)的内容:与名称对应的单价在“产品价格表”工作表的“单价”列中;利用公式计算“销售额” 列(F3:F72)的内容(货币型,保留小数点后1位);利用sum函数计算数量、销售额的合计,分别置于D73、F73单元格内;利用IF函数给出“销售表现”列的内容;如果销售额所占百分比大于5%或者数量所占百分比大于10%,在相应单元格内填入“优”,如果销售额所占百分比小于0.1%,在相应单元格内填入“差”,否则填入“中等”;利用条件格式修饰单元格J3:J72区域,将所有销售表现为优的单元格设置为“浅红填充深红色文本”,所有销售表现为差的单元格设置为“绿填充深绿色文本”。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Excel.xlsx工作簿文件,点击“sheet1”工作表,鼠标定位到“A1”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在弹出的插入对话框中选择“整行”,点击确定。
然后在“A1”单元格里输入文字“销售订单”,选中“A1:J1”单元格区域,点击【开始】选项卡,点击“对齐方式”工具组中“合并后居中”。
步骤2:选中合并后的单元格里的文字“销售订单”,点击【开始】选项卡,在“字体”工具组中设置“字体”为隶书,“字号”为36磅;再点击合并后单元格,在“字体”工具组中点击“填充颜色”,设置颜色为浅绿(标准色)。
课题:《数据的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学校及姓名: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周丽丽■教材分析《数据的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是第4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第2课时的内容。
继公式与函数的学习之后,本节内容又进一步体现了Excel软件在处理和加工数据上的巨大优越性,实用性较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感受到了Excel软件在数据运算上的巨大优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查找的作用,掌握查找的基本方法。
(2)了解记录单的概念与相关操作,了解在记录单中查找信息的基本方法。
(3)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4)感知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
(5)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的方法,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Excel操作,感知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excel操作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4、行为与创新通过问题驱动,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查找、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关键字的选择2、能够依据需求正确分析分类汇总的三要素,并正确实施分类汇总。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直观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件■教学过程首先感谢我们区教研员李家隆老师给了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同时也感谢我们区中心组三位老师给我的建议和帮助。
《排序与分类汇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使用的教材,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内容是该教材的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排序和分类汇总”,一个学时。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内容的重组。
排序和分类汇总实用性强,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本节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Excel数据表的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后的学习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知识迁移。
并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含义有所了解,对数据输入、数据表的编辑、基本函数的应用等操作已掌握。
本课重在学习“排序和分类汇总”方法以及函数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理解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思考并提高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会考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Excel对数据表排序。
2、掌握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例的操作掌握排序和分类汇总的实际应用;
2、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辅助系统引入积分竞争机制,学生做对题后会获得相应
的积分奖励。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排序和分类汇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2、培养学生勤动手、爱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分类汇总的具体操作方法。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分类汇总的实际应用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运用讲授演示法以老师为主导边操作边讲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实时评测法: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运用启发引导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学法
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考课本知识,上机实践操作,从中探求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协作学习:指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教学过程
) 学生展示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点评]学生算出结果的方法。
[演示]利用分类汇总求出脂肪和热量的平均值。
[归纳]分类汇总的用法,分类汇总对话框各选项的作用。
[提示]强调汇总前必需先对类别排序。
[提问交流]
学生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两种。
出现的
这种情况是否正确的?为什么?
[教师小结]
①.在分类汇总前,一定先要按照需要汇总的类别对数据进
行排序;
②.在分类汇总时要区分清楚依据什么进行分类(依据是排
序后的字段),对哪些项目进行汇总以及汇总的方式等,这
些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要逐一设置。
①
②
课
行练习
③
助、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