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关测量法与测量层次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12
1·社会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和分析社会事实,以理解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科学研究:就是运用客观的、逻辑的和系统的方法来搜集事实及分析事实。
3·社会学研究的整个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筹划,(2)执行,(3)总结。
4·初步探索步骤:(1)收集有关的文献,(2)咨询那些对研究的题目有经验、有知识的人,进行了解,(3)观察个案。
5·假设:就是根据我们对问题的了解,假定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就是假定某一现象的变化与另一种现象的变化具有某种关系。
假设的方式:函数式(要求变项之数值有高低之分)、差异式(不存在高低之分)6·较为常用的研究方式:实验法、社会调查法。
(皆可验证假设)①实验法的逻辑:有意的改变A变项,然后看看B变项是否随着变化;如果B变项显然是随着A变项的变化而变化,就说明A变项对B变项有影响。
②社会调查法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不改变社会现状,只求就地取材,然后以统计方法推算变项与变项之间的关系。
7·能够有效地验证假设的实验法称为典型或理想实验法8·社会调查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述性调查(重点是报道社会事实,较少分析社会事实(即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是解释性调查(目的是要证明不同的变项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9·全体调查:就是从所有研究对象中搜集资料。
抽样调查:就是从全体的研究对象中科学的抽出一个数目较少的样本,然后据此样本的资料推论全体的情况。
10·个案研究:就是选择一个或几个个案(即研究对象),作深入的接触和观察,目的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深入的了解。
11·横剖研究:指的是在同一时期搜集资料,目的是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即变项)在某时期的相关情况的研究。
纵贯研究:是指在不同时期搜集的,目的在了解社会现象(即变项)在不同时期中的变动情况的研究。
12·纵贯研究分为两种:趋势研究、同组研究(指的是在不同时期调查相同的样本)。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第一章科学方法与社会研究历程1、定类测量层次定类层次是指变项的值只能把研究对象分类,即只能决定研究对象是同类抑或不同类,具有=与≠的数学特质。
定类层次有两个原则,一是互斥性,即类与类之间要互相排斥,每个研究对象只能归入一类;另一个是无遗性,即所有研究对象均有归属,不可遗漏。
适用于简化一个定类变项资料的方法,有次数分布、比例、比率、图示和对比值等。
2、定序测量层次定序层次是指能确定值的次序,即变项的值能把研究对象排列高低或大小,具有>或<的数学特质。
定序层次包括了定类层次的特质。
3、定距测量层次定距层次是指能够确定值与值之间的距离,即变项之值与值间的距离是可以知道的,因为具有加与减的数学特质。
定距层次包括了定序与定类层次的特质。
4、定比测量层次定比测量层次是最高的测量层次,其数值中的零值是绝对的、固定的,因而除了具备分类、排序以及加减的特质外,还具有×与÷的数学特质。
第二章简化一个变项之分布第一节基本技术一、定类层次1、次数分布(f):变项内每一个值在原资料中出现的次数情况。
2、比例(p):就是将每类的次数(f)除以总数(N)。
3、比率:就是把计算比例时的所用的基数变大,使读者容易领会,如可转化为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等。
4、对比值:对比值就是将两类数值相除,得到一个比值。
二、定序层次1、累加次数(cf):就是把次数逐级相加起来。
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上累加,另一种是向下累加。
其作用是使我们容易知道某值以下或以上之次数总和。
2、累加百分率(c%):就是将各级的百分率逐级相加。
三、定距层次1、组限:就是每组的范围,包括上限和下限。
统计表上所标示的组限不是真实的组限。
真实下限=标示下限-0.5;真实上限=标示上限+0.5。
2、组距:就是每个组的宽度,即组的真实上限与真实下限之差。
3、组中点:就是真实上限与真实下限的平均数。
4、矩形图:以一个矩形的面积(长×宽)表示每组数值之次数或百分率的多少。
统计学小知识四种测量尺度与变量状态在统计分析实际运用上,变量决定于所使用测量方法或测量尺度(scale),对于同一个测量对象,可以利用不同的测量尺度来测量,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也就是不同的测量变量。
从测量的层次来看,测量尺度可以区分为名义、顺序、等距、比率四种层次,因此变量又可以分为名义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这四种变量分别由四种对应的量尺所测得。
相同的变量名称,可以用不同的量尺来测量,反映出不同的测量内容。
01四种尺度的性质四种测量尺度中,最粗略者称为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名义尺度的测量方式是针对被观察者的某一现象或特质,评估所属类型种类,并赋予一个特定的数值。
由名义尺度所测量到的变数,称为名义变量。
如性别(男、女)、籍贯(北京市、长春市等等)、种族(本省、外省、原住民)、婚姻状态(未婚、已婚、离婚、丧偶等)、就读学校等等。
较高一个等级的测量尺度是顺序尺度(ordinal scale),它是指对于被观察者其某一现象的测量内容,除了具有分类意义外,各类别间存在特定大小顺序关系。
以顺序尺度测量到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如大学教授等级(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教育程度(大学以上、大学、高中、初中、初中及以下)、社经地位(高、中、低)等,皆为顺序尺度所测得之顺序变量。
第三,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或称间距尺度)的测量,是针对被观察者的某一现象或特质,依某特定的标准化单位,测定程度上的特性。
等距尺度测量得到的数值,除了具有分类、顺序意义外,数值大小反应了两个被观察者的差距或相对距离。
以等距尺度测量得到的变量,称为等距变量,其数值兼具分类、次序和差距的意义。
如以温度计量出的'温度’、以考试决定的'成绩’、以智力测验测得的'智商’等。
等距尺度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单位只有相对的零点,而无绝对的零点。
相对零点的使用,使得数值与数值的比值,仅具有数学的意义,而缺乏实务意义,研究者应避免直接取用两个等距变量的数值相乘除比较。
1、四种测量尺度:(1)定类尺度:按现象性质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类变量或指标。
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
各类别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分。
分类的原则:穷尽性或无遗性;互不重叠或互斥性属性:对称性;传递性(2)定序尺度:按现象顺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序变量或指标。
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
定序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随意排列。
(3)定距尺度:按现象绝对数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距变量或指标。
定居变量或指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进行加减运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各类别间有大小之分,但没有绝对零点。
(4)定比尺度:按现象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比变量或指标。
定比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加减。
有绝对意义上的零点,可乘除。
2、测量尺度的作用:(1)决定数据的整理、显示方法。
(2)决定数据的分析方法。
(3)决定计算机的处理方法。
3、对测量尺度的判断:测量精度、计算方法、信息数量4、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条形图:是以长方形的长度(宽度相同)来表示次数或百分率的多少,为求清楚长方形之间可以分开(当然也可以不分),宽度没有意义。
直方图:又称矩形图,以一个矩形的面积(长宽)表示每组数值的次数或百分率的多少。
与条形图的不同。
条形图的宽度没有意义,直方图的长度与宽度均有意义;直方图各个矩形要相连排列,条形图可以分开。
5、累加次数:累加次数就是把次数逐级相加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上累加(cf↑),一种是向下累加(cf ↓),其作用是使我们容易知道某值以下(或以上)之次数总和。
向上累积表示由低层向高层累加。
向下累积表示由高层向低层累加。
6、众值:众值(Mo)就是次数最多之值。
对于定类变项,以众值作预测所犯的错误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