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一般逻辑是研究思想的思想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差异,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看法1、看法:看法是反响思想对象本质属性的思想形式,也许说看法是思想对象本质属性的反响。
2、看法与语词的联系与差异:(1)联系:语词是看法的语言形式,看法是语词的思想形式。
( 2)差异:第一,看法是思想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看法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看法;第三,同一看法可用不相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相同的语境中能够表达不相同看法。
3、内涵和外延是看法的基本特点。
内涵就是反响在看法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想对象范围的反响。
4、单独看法和宽泛看法:单独看法是反响一个单独对象的看法,外延数量只有一个;宽泛看法是反响两个以上对象的看法,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会集看法和非会集看法:会集看法是反响会集体的看法,会集体所拥有的属性,个体不用定拥有;非会集体是反响非会集体的看法,类不是会集体,因此,反响类的看法是非会集看法。
6、正看法与负看法:正看法又称必然看法,是反响拥有某种属性事物的看法;负看法又称否定看法,是反响不拥有某种属性事物的看法,负看法都有否定词,但是拥有否定词的看法不都是负看法。
7、看法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 a 都是b,所有的b都是 a ,则 a 、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a b(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ab( 3)真包括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括于关系(种属关系);ba( 4)交织关系:若有的 a 是b,有的 a 不是b,有的b是 a ,有的b不是 a ,则 a 、b之间为交织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看法的限制和概括的依照——拥有属种关系的看法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看法的限制:是经过增加看法的内涵来减小看法的外延,即由属看法过渡到它的种看法的方法。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正确地思考、表达和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一、命题逻辑1、命题命题是具有真假值的陈述句。
例如,“今天是晴天”“2 + 3 =5”等。
2、逻辑连接词(1)“且”(用“∧”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其组合命题才为真。
例如:命题 P:今天是晴天;命题 Q:我心情很好。
P∧Q 只有在今天是晴天并且我心情很好时才为真。
(2)“或”(用“∨”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其组合命题为真。
例如:命题 P:我吃苹果;命题 Q:我吃香蕉。
P∨Q 在我吃苹果或者我吃香蕉或者两者都有时为真。
(3)“非”(用“¬”表示):对原命题的否定。
例如:命题 P:今天下雨。
¬P 则表示今天不下雨。
3、命题公式的真值表通过列出命题中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并计算出整个命题公式的真假值,可以得到真值表。
4、等价式(1)双重否定律:¬¬P = P(2)交换律:P∧Q = Q∧P,P∨Q = Q∨P(3)结合律:(P∧Q)∧R = P∧(Q∧R),(P∨Q)∨R = P∨(Q∨R)5、蕴含式如果 P 则 Q,记作P → Q。
只有当 P 为真且 Q 为假时,P → Q 为假。
二、谓词逻辑1、个体、谓词和量词个体是指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谓词是描述个体性质或关系的词语,量词包括全称量词(“所有”,用“∀”表示)和存在量词(“存在”,用“∃”表示)。
2、公式例如,∀x (P(x) → Q(x))表示对于所有的 x,若 P(x) 成立则 Q(x) 成立。
三、推理规则1、假言推理如果P → Q 为真,且 P 为真,那么可以推出 Q 为真。
2、选言推理(1)否定肯定式:P∨Q,¬P ,则 Q。
(2)肯定否定式:P∨Q,P ,则¬Q (这种情况在不相容选言中成立)3、三段论推理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思考,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思考。
一、按质和量的结合分类,直言命题(性质命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二、直言命题可以总结为下列四种基本形式:五、逻辑方阵:下反对关系六、真假关系:反对关系:不同真,可同假。
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不同假,可同真。
一假另一必真,一真另一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不同真,不同假。
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必真。
差 等 关 系差 等 关 系差等关系:上真,下必真;上假,下可真可假;下假,上必假;下真,上可真可假。
七、换质法SAP SEP SEP SAP SIP SOP SOP SIP八、换位法SA P→PIS SEP→PES SIP→PIS九、三段论的逻辑形式原形式简记式所有M都是P MAPS是M SAM所以,S是P ∴ SAP十、直言三段论的一般规则:第一,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第二,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叶不得周延第三,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第四,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第五,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第六,两个特称(I、O)前提不能推出结论第七,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必是特称的十一、三段论的格第一格:中项在大前提中是主项,在小前提中是谓项,其形式为:M PS MS P其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肯定(2)、大前提必须全称第二格:中项在两前提中都是谓项,其形式为:P MS MS P其规则为:(1)、前提中必须有一个是否定的(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第三格: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是主项,其形式为:M PM SS P其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2)、结论必须是特称的第四格:中项在大前提中时谓项、小前提中是主项,其形式为:P MM SS P其规则是:(1)、如果有一个前提否定,则大前提必须全称(2)、如果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须全称(3)、如果小前提肯定,则结论必须特称。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概念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即概念的含义.(它回答概念“反映了什么对象”)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它回答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如:三角形: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封闭图形,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中、美、英、法……(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减少,外延变大虚概念:有内涵无外延——鬼、孙悟空、贾宝玉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二、概念的种类(单独、普遍、集合、非集合、正、负)(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划分根据: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对象的数量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
从语言角度看,单独概念一般是通过专有名词或者摹状词表达的。
具体地说:A 人名、地名、单位名等一般表达单独概念.B 包含数目、序列或最高程度的词。
C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D 包含“这个"、“那个”的词或词组表达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言角度来说,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表达普遍概念。
△注意: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究竟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需联系语言环境。
例:《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专有的报名——单独概念)小王和小张手里各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印刷出来的一份份报纸——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根据:词项内涵的不同,所指称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而作出的分类。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的某一个体所具有.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如:森林、书籍、群岛、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党、词汇、阶级。
逻辑学入门88个逻辑学常识1.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科学。
2. 推理是一种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命题推出未知的结论或命题的过程。
3. 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它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4. 逻辑学中的命题是一个陈述性语句,可以被判断真或假。
5. 逻辑学中的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6. 演绎推理是从一些已知前提出发,通过逻辑规则推出一些新的命题。
7. 归纳推理是从已知的一些例子或情况中推出一般性结论。
8. 逻辑学中的关键词包括命题、真值、命题连接词、量词、谓词等等。
10. 真值是除了命题真假本身以外的事实真假,即某个命题在给定的情境中的真假情况。
11. 命题连接词是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命题的词语,例如“与”、“或”、“非”等等。
12. 量词是用于表达命题涉及的对象数量的词语,例如“全部”、“存在”等等。
14. 逻辑学中的推论规则包括假言推论、模态三段论、单取式三段论等等。
15. 假言推论是根据一个条件语句的真值和另一个命题的真值推出一个结论的推论规则。
16. 模态三段论是基于模态逻辑的推论规则,用于推出一个含有模态词的命题的真值。
18. 逻辑学中的演说规则包括排中律、矛盾律、归谬规则等等。
19. 排中律是一个经典逻辑原理,它指出任何命题或它的否定必然为真。
21. 归谬规则是一个演化规则,用于判定一个推理是否归于谬误。
22. 逻辑学中的一些常见谬误包括陈词滥调、非真正二选一、虚假假设、拉格朗日中间情况等等。
23. 陈词滥调是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形式,常常用于误导听众。
24. 非真正二选一是一种谬误,通常用于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之间强制进行选择。
25. 虚假假设是一种谬误,它基于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来推导结论。
26. 拉格朗日中间情况是一种谬误,它指出两种事物之间的中间情况是基于一个假设的,这个假设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
27.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语言推理,还包括非语言推理。
28. 非语言推理是指不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如图像推理和空间推理。
逻辑学基本知识一、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他是一个学生.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概念与语词有区别 :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他在上课----------------听课和讲课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偷”与“盗”“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妈妈”与“母亲”外宾宴会上的什锦汤,客人看着里面洁白、光滑、滚圆的鸡蛋,就问这是什么“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三、概念的种类一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分为:1、实体概念如饭、菜、铜钱2、属性概念如香味、声音等一天阿凡提外出,路过一穷人家.穷人见到阿凡提,就请他帮助. 巴依说我闻了他饭店里饭菜的香味,叫我付钱 .你能去帮我说几句公道话吗”阿凡提把钱袋放在老板面前摇一摇,钱声摇一摇,走了.“闻了饭菜的香味 ,要付钱, 听了钱袋里钱的响声,收到钱了.”逻辑问题:他们混淆了概念的种类,把实体概念混为属性概念.有意混淆的叫“偷换概念”二据所反映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1、集合概念反映由一定数量思维对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如联合国、第三世界、共产党、陪审团、中华民族集合概念反映的是整体属性,这个整体属性不被其中的某个个体所具有.2、非集合概念如国家、法律、共产党员、陪审员非集合概念不具备整体属性,只具备个体属性注: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逻辑问题.中国的河流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长江是中国的河流,所以,长江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第一个“中国的河流”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中国的河流”是“非集合概念”混淆偷换概念就是混淆偷换内涵练二:区分下列的概念:2.①中国人民具有法律赋予的一切权力.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3.我们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4.人贵有自知之明.5.某学生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他偷懒,他辩解说:“中国人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谁说我不是勤劳的”所以我是勤劳的,四概念6.甲对乙说:“我今天上午到王府井书店买了三本书籍,回来时路过天安门,看到广场上摆放了二十多万盆花卉.”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1、歧义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的歧义.如: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歧义①清政府:“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②德方:“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 60里.”③“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2、混淆概念:由于“不知”导致的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和不恰当运用.例:有人把“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理解为“抨击”甚至“打倒”,歪曲了“理性批判思维”的本意.甲:北京的长城景点是一天游览不完的.乙:八达岭是北京的长城景点,一天完全可以游览完.1英里=华里3、偷换概念:把本质不同的概念故意当作“同一”概念来理解和运用.例: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可战胜.人都有隐私权,所以我隐瞒罪行.——由偷换概念导致转移偷换论题五、概念的周延性一概念的“周延”与“不周延”若概念的语义所指断定肯定或否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如:1、“马”是动物.2、有的“称为马的动物”不是“马”.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两个“马”的外延都是周延的,而“称为马的动物”则没有断定概念所指的全部,是不周延的.一般地,表达判断的全称概念是周延的.如:1、“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2、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着作”其中的“公民”和“着作”都是周延的.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如:1、女人不是老虎.2、有的学生不是河北人.这里的“老虎”和“河北人”都断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因而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如:1、有些鹤会跳舞.2、仙人骑鹤.其中的“鹤”、“仙人”、“会跳舞”都是不周延的,它们仅仅断定了概念所指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表达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如:1、所有的山羊是羊.2、有的农民养羊.这两个判断的谓项“羊”都只断定了“所有羊”中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羊”的外延是不周延的.七、概念关系推理三段论前提1:所有公民M都应守法P,前提2:马明S是公民,结论:所以,马明应守法.再如:前提1:所有的企业都纳税,前提2:有些单位不纳税,结论:所以,有些单位不是企业.再看这样的例子:前提1:所有猴子都是满身毛,前提2:金丝猴就是满身毛,结论:所以,金丝猴是猴子.同样形式的另一个推理如下,它们都正确吗为什么前提1:所有猴子都是满身毛,前提2:毛孩就是满身毛,结论:所以,毛孩是猴子.三)三段论推理规则的使用前提1:逻辑学是科学中项M;前提2:科学是有用的;结论:所以,逻辑学主项S是有用的谓项P.三段论具有固定格式.这个三段论的格式是: SAMMAP∴SAP可以运用三段论的推理规则,检验三段论推理的有效性.规则一、在一个三段论中,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规则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规则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规则四、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结论.规则五、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则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规则六、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必然结论规则七、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前五个是基本规则,后两个是导出规则.规则一在一个三段论中,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及违反规则一的逻辑错误有心人M1是不怕困难的;凡活着的人都是有心人M2;所以,凡活着的人都是不怕困难的.——犯了“四词项”的逻辑错误规则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及违反规则二的逻辑错误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PAM李某是故意犯罪; SAM所以,李某是贪污罪∴SAP——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推不出必然结论.律政俏佳人1的有罪推定中如根据:A 犯罪分子必有作案时间,嫌疑人无法证明自己在案发时间内究竟在干什么,就断定她是作案人.或者根据B 犯罪分子应该出现在凶杀现场,嫌疑人正好出现在犯罪现场,就断定她是作案人.这样的推理过程,实际上也在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其结论是不可靠的.规则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及违反规则三的逻辑错误违反这条规则的情况有两种:其一是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却周延了,称作“大项不当周延”如:凡是想做律师的人都需要学习法律;我不想当律师;所以,我不需要学习法律MAPSEM∴SEP其二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却周延了,称作“小项不当周延”.如:罪犯是有作案动机的人;罪犯是去过作案现场的人;所以,所有去过作案现场的人都是有作案动机的人MAPMAS∴SAP规则四: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结论如:逻辑学不是数学;心理学不是逻辑学;所以,规则五: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则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他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所以,他不必负刑事责任.MEPSAM∴SEP规则六: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必然结论规则七: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练四:请指出下列三段论推理是否有效1、有的情杀案件是合谋,这个案件是情杀,所以,这个案件是合谋.2、凡是律师都熟悉法律,老陈不是律师,所以,他不熟悉法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因此,他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4、缓刑只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张犯被处死缓,所以张犯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5、小偷小摸不是犯罪行为,小偷小摸不是合法行为,所以,合法行为不是犯罪行为.6、有些雇员是知识分子,有些雇员工作得卓有成效,因此,有些知识分子工作得卓有成效.7、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行为规范都有强制性.8、中子是基本粒子,中子是不带电的,所以有些基本粒子不带电.六、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一同一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角三角形.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1、北京是大城市2、可持续发展观是后现代思潮三交叉关系: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重合赫尔岑有一天去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他被一种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主人过来解释道:“现在演奏的是流行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东西就一定高尚吗”主人一听,很反感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赫尔岑笑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这里,“流行的”和“高尚的”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重合,一部分不重合.逻辑问题:主人把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混同于同一关系,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流行性感冒”与“流行的”是什么关系交叉关系上面说的同一关系属种关系都属于相容关系交叉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部分重合此外,还有不相容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是互相排斥(四)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一个属概念之下的两个邻近的种概念的外延全异都不同,并且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即等于其属概念的全部外延.2、反对关系:指一个属概念下的两个邻近的种概念的外延全异,并且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全部外延.如:蓝色与青色自杀与他杀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一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概念或命题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概念的同一:内涵与外延的同一性、确定性命题的同一:对某一思维对象所做的断定是确定的,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错误1混淆概念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2偷换概念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经常发生在辩论过程辩题:闲事该不该管正方:闲事该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弘扬.反方:不该管,要管就管正事,闲事是无关紧要的皮毛琐事,没意义.3偷换论题比如,一个青年犯了罪,他的母亲包庇他,就采用了偷换论题的方式.下面是公安人员与她的对话:问:“你儿子犯了罪,你有什么说的”答:“我希望政府释放我儿子.”问:“贩毒是不是违法”答:“还有人在贩”这个母亲的最后一句偷换了论题.因为公安人员的问题是“贩毒是不是违法”,她不回答公安人员的问题,而是答非所问,说“还有人在贩毒”.很明显,“贩毒是不是违法”与“还有人在贩毒”并不是同一个论题,并且,证明还有人在贩毒并不等于证明她儿子贩毒不违法,同时,还在贩毒的人尚未受到处罚也不能说明她儿子贩毒不应受到处罚.这种答非所问就是一种偷换论题的诡辩.达尔文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猿猴.威尔勃福斯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进化论的坏话,指责达尔文违背圣经和神意,最后他指着赫胥黎说:“赫胥黎先生就坐在我的身旁,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猴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究竟是你的祖父由猿猴变来的,还是你的祖母由猿猴变来的”讲到这里,那些反对进化论的人拼命地拍手哄笑.大主教故意把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人”当作在非集合意义上的概念来使用,把人类与某一个人祖父或祖母混为一谈,从而得出赫胥黎的祖父或祖母是从猿进化来的,这是违反同一律,结论是极其荒谬的.汪伦巧妙地将“十里桃花潭”偷换成“十里桃花”,将“姓万人家开的酒店”偷换成“万家酒店”,从逻辑上说,这是违反同一律的. 汪伦犯的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而且手法十分高明,竟然使聪明绝顶的李白上当,这在文坛上也是少有的趣事.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确定和同一.即每个思想必须是确定的,而且前后要保持一致.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种: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二矛盾律否定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否定的词项,“A”和“非A”指称同一对象.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同时确认为真,必须指出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湖南拥有世界上没有的张家界.捐款达到了近6000多元我们不能同时说张三既是“犯罪嫌疑人”,又是“非犯罪嫌疑人”;在命题方面,矛盾律的要求是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同真,必须肯定其中有一个是假的.例3 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例4 本案有的材料不是可信的.例5 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例6 本案所有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例3与例4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例5与例6是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根据矛盾律的要求,都不能同时加以肯定.正确理解矛盾律指同一思维过程而言,如不是同一思维过程,允许不一致.如果不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不同时间或从不同方面或对不同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则不违反矛盾律,因而不构成逻辑矛盾.如臧克家同志有一首诗叫有的人.诗的开头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鲍西娅的肖像莎士比亚的名着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富家少女鲍西娅,不仅姿容绝世,而且有非常卓越的才能.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但是,鲍西娅自己并没有择婚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里规定要猜匣为婚.鲍西娅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三只匣子上分别刻着三句话.在这三只匣子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一张鲍西娅的肖像.鲍西娅许诺: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这三句话,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他.金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同时,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聪明而英俊的巴萨尼奥来求婚了,朋友们,他应该选择哪一个匣子呢解题思路2:金匣上的话与银匣上的话是互相矛盾的,其中必有一真.因为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铅匣子的话是假的.因此肖像在铅匣中.解题思路3:金匣和铅匣都有这句话:肖像不在此匣中,两句至少有一句为真.因为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匣子的话必为假.金匣子的话必为真.铅匣子的话必为假.因此肖像在铅匣中.解题思路4:思路2、3综合考虑,金、银匣上的话,必有一真;金、铅匣上的话,必有一真;则金匣上的话必真.因此肖像在铅匣中.参考答案:肖像在铅匣中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逻辑学基础知识逻辑学是一门探讨推理和辩证论证的学科,它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旨在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演绎推理等内容。
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最基础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命题的推理和关系。
命题是陈述语句,它可以是真或假。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命题,比如用P表示"今天是晴天",用Q表示"明天下雨"。
命题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1 命题的联结词命题的联结词用来连接命题,常见的联结词有"与"、"或"、"非"等。
我们用符号来表示这些联结词,比如用∧表示"与",用∨表示"或",用¬表示"非"。
通过联结词的运用,我们可以构建复杂的命题。
1.2 命题的真值表命题的真值表是用来列举所有可能情况下命题的真假值。
对于一个复合命题,我们可以通过真值表来确定它的真假。
1.3 命题的推理命题的推理是基于命题逻辑的推理方式,它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常见的逻辑规则有假言推理、拒取推理、析取三段论等。
通过这些推理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新的命题。
二、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一种逻辑系统,用于研究命题中的谓词和量词。
在谓词逻辑中,谓词用来描述对象的属性和关系,量词用来表示对象的数量。
谓词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2.1 谓词的符号表示谓词的符号表示用来表示谓词的属性和关系,比如用P(x)表示"对象x是聪明的",用Q(x, y)表示"对象x和对象y相互喜欢"。
通过谓词的运用,我们可以描述复杂的命题。
2.2 量词的运用量词用来表示对象的数量,常见的量词有"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表示"存在",全称量词∀表示"对于所有"。
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认识论、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逻辑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其它学科的基础。
逻辑知识点总结如下:一、逻辑的基本概念1、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一般化。
概念是思维的先导,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2、判断判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思维活动。
判断是推理的基本元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活动。
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4、论证论证是以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的思维和说理活动。
它是一种用来为自己的思维或行为做出解释、证明或辩护的方法。
5、谬误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由于思维的不严谨和不正确而导致的错误。
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实质谬误。
6、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形式逻辑和实证逻辑两个方面。
二、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形式的逻辑学分支,它主要涉及到演绎推理。
1、范畴范畴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般性的概念。
范畴是由概念和判断组成的,它是概念和判断的载体。
2、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由一个条件部分和一个结论部分组成的命题。
假言命题的逻辑关系有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和矛盾关系。
3、范畴演绎范畴演绎是由包含关系和假言命题推导出新的命题的推理过程。
4、命题演绎命题演绎是由已知的命题推导出新的命题的推理过程。
命题演绎包括假言演绎和三段论。
5、量词量词是逻辑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用来表示量的关系。
量词分为普遍量词和特殊量词,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全部、一些、无、几等不同的量的关系。
三、实证逻辑实证逻辑是研究实际推理和实际论证的逻辑学分支,它主要涉及到归纳推理。
1、归纳归纳是由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
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类比、类推等推理方法。
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
逻辑学把思维的形式结构作为特殊研究对象。
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联系方式,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思维形式结构不表达具体的思维内容,没有真假,但用具体词项或命题,代入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这种思维形式结构就被赋予了具体内容,就有了真假。
) 2、概念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类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反映类的概念 3、概念的关系(欧拉图)⑴、全同关系如果S 和P 的外延完全重合,即所有的S 都是P 并且所有的P 都是S,那么,S 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
⑵、种属关系 如果S 的合部外延同P 的部分外延相相重合,即所有的S 都是P 并且有P 不是S,那么S 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⑶、属种关系如果S 的部分外延同P 的全部外延重合,即所有的P 都是S 并且有S 不是P ,那么S 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⑷、交叉关系如果S 和P 的外延仅有一部分重合,即有的S 是P ,有的S 不是P ,并且有的P 不是S ,那么,S 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⑸、不相容关系如果S 和P 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即所有的S 都不是P ,那么,S 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关系.﹡根据某种语境,不相容有一个确定的属概念,称为论域。
根据论域,概念的不相容,分为矛盾和对立两种关系。
①、矛盾关系:S 和P 不相容,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论域M,如图1.②、对立关系:S 和P 不相容,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属概念M 的外延,如图2. M M4、定义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本质属性。
PSS PP SSPS P A B A Q B定义的规则:第一,定义项的概念认知度高于被定义项。
违反的称为:晦涩定义第二,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
第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
违反的称为: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第四,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逻辑学知识要点逻辑学知识要点上篇逻辑推理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
∕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
∕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
∕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
∕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1、负命题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
∕“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
∕“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
∕“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逻辑学常识1、内涵+外延:内涵反映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反映在概念中具有该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
外延相同,内涵不一样相同。
2、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五种关系: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全异还分为反对和矛盾3、常见概念的确定方法:限制、定义、概括、划分法2、判断1、一切判断,必有判断,必有真假,是陈述句。
肯定或否定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和状态2.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模态判断、规范判断;复合判断可分为联合判断、选择判断、假设判断和否定判断。
3.GAI是性质判断中主谓延伸的判断。
所有的全称科目都属于GAI,所有的特称科目都不属于GAI。
所有的肯定谓语都不是GAI的,所有的否定谓语都是GAI的。
4、性质判断由主项+量词+谓项组合,根据主项(全称、特称)+量项(肯定、否定),性质判断可分为四种类型:全称肯定判断A、全称否定判断E、特称肯定判断I和特称否定判断O,主项和谓项之间的真假判断推断关系可分为AEIO四种关系:反对关系(A-E),矛盾关系(A-O、E-I)、差等关系(A-I,E-O),下反对关系(I-O)。
5、模态判断由主项+量词+谓项组合,模态判断可分为四种类型:或然肯定判断A、或然否定判断E、必然肯定判断I和必然否定判断O,主项和谓项之间的真假判断推断关系可分为AEIO四种关系:反对关系(A-E),矛盾关系(A-O、E-I)、差等关系(A-I,E-O),下反对关系(I-O)。
要学会区分事实模态和认识模态的区别6、规范判断由主项+量词+谓项组合,规范判断可分为四种类型:必须肯定判断A、必须否定判断E、允许肯定判断I和允许否定判断O,主项和谓项之间的真假判断推断关系可分为AEIO四种关系:反对关系(A-E),矛盾关系(A-O、E-I)、差等关系(A-I,E-O),下反对关系(I-O)。
3、推理1、推理是由两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未知的判断的思维形式2.推理的类型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逻辑学知识要点
上篇逻辑推理
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
∕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
∕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
∕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
∕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
∕“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
∕“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
∕“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或……”、“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等联结词,均能表达相容的选言关系。
(可以共存)真假特征:只要有一个选言支p,q是真时,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p∨q就为真。
⑵相容的选言推理:根据相容的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两条推理规则: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有效式)
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因此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无效式)有效的推理形式:否定肯定式。
(肯定否定式为无效式)
**可以从一个支命题真,推出这个支命题和别的任何命题所构成的选言命题是真的。
②⑴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有且只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不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真或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要么p要么q。
∕“要么……要么……”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不相容析取”。
“或……或……二者不可得兼”、“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不是……就是……”等联结词,均能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真假特征: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p,q是真时,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p∨q为真。
⑵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根据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两条推理规则:否定了选言支,就要肯定那个没有被否定的选言支。
肯定了一个选言支,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支。
(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有效的推理形式:否定肯定式、肯定否定式。
4、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又称条件命题,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的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命题。
∕前者称为前件,后者称为后件。
①⑴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间具有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
一般公式是:如果p,那么q。
∕“如果……那么……”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蕴涵”。
∕P和q分别是前件和后件。
“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一旦……就……”、“假若……则……”、“只要……就……”等联结词,均能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就)联结词用肯定的语气表示,前后件可以为否定的真假特征:只有当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皆为真。
⑵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根据根据命题的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推理。
两条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有效式)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无效式)有效的推理形式: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为无效式)
②⑴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间具有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
一般公式是:只有p,才q。
∕“只有……才……”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反蕴涵”或“逆蕴涵”。
∕P和q分别是前件和后件。
“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只有……才……”等联结词,均能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才)联结词用否定的语气表示,前后件可以为肯定的真假特征:只有当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皆为真。
⑵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根据根据命题的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推理。
两条推理规则: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有效式)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无效式)有效的推理形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为无效式)
③⑴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间具有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
一般公式是:当且仅当p,才q。
∕“当且仅当……才……”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等值于”。
∕P和q分别是前件和后件。
“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只要……就……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等联结词,均能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真假特征:前件p后件q同时真or同时假时,p←→q为真。
⑵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根据根据命题的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推理。
两条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有效式)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有效式)有效的推理形式: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p→q)←→(q→p)。
⑤假言连锁推理:又称假言三段论,第一个假言命题的后件必须与第二个假言命题的前件相同。
充分条件的假言连锁推理: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 => 如果p,那么r。
必要条件的假言连锁推理:只有p,才q;只有q,才r => 只有p,才r。
⑥假言易位推理:将前提中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的前件与后件的位置进行交换,从而推出结论的假言推理。
一般公式为:如果p,那么q=> 如果非q,那么非p。
5、作题技巧:①先看联结词,来判断命题类型;②看选项的联结词,进行排除;
③利用推理的有效式、无效式来排除易混的;④阅读前后件,看其意思是否合理。
第二章多重复合推理
∕∥p q……¬∧∨←→
第三章直言命题与对当关系推理
第四章三段论
第五章关系与模态
第六章归纳和类比
第七章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第八章非形式理论
中篇推理论证
下篇分析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