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
- 格式:pptx
- 大小:14.72 MB
- 文档页数:39
小学、幼儿园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xxx年xx 月xx 日一、编制依据本设计说明的编制依据如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报审稿)《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二、项目概况及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天津生态城32#地块,东至规划教育用地,西至中天大道,南至规划绿地,北至规划教育用地。
本项目用地面积25810.83㎡,建筑面积34192.08㎡。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本项目建设目标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类型海绵设施1500平方米。
透水铺装面积5300平方米控污雨水口比例达到100%。
三、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本项目拟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包括:(1)下凹式绿地在综合楼西侧以及小学幼儿园中庭位置分别设置下凹式绿地,总面积为2710平方米,下凹绿地率达到52%。
(2)透水铺装本项目设置透水铺装5300㎡,铺装形式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砖以及透水混凝土,透水铺装率达到50%。
(3)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雨水调蓄容积为271m³,调蓄设施为350m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
(4)屋顶绿化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为950㎡。
(5)其他措施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32#地块小学、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为25810.83㎡,其中屋面面积为3600 m2,块石路面面积为2400 m2,绿地面积为5173m2(其中2720 m2为下凹100mm的下凹绿地),若设计需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则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容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城市。
为了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1. 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2. 加强城市下水道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二、增加绿地覆盖率。
1.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土地的透水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三、推广雨水利用。
1. 在建设中加强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资源,推动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1. 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性。
2. 推广植物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五、完善城市规划设计。
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
2.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城市建设符合海绵城市理念。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2.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七、加强科技支撑。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2.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logging、热岛效应等问题,推动城市向更加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
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模型,通过自然系统的方式来调节城市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洪水排放压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以城市空间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减轻降雨洪峰对城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还是采用分流式排水体系,而这种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排洪管网的负荷过高,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降雨。
因此,在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中,应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渗透性道路和步道、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措施,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对排水管网的负荷。
第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然、绿色、宜居的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城市道路和屋顶的渗透性,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并在城市中建立湖泊、水渠和水塘等水体,使城市更加生态化。
第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回收污水、提高供水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引导计划,鼓励市民使用低碳环保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第四,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引导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
因此,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概念和理念的认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主题的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会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一、项目概述本方案针对海绵城市项目,旨在通过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净化能力,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
二、编制依据1.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 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设计图及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4. 现行国家及市建筑施工管理规定。
三、施工组织设计1. 施工队伍组建:组建专业施工队伍,明确各工种人员配备,确保施工质量。
2.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施工时间节点。
3.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质量标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四、施工工艺及方法1. 透水铺装:采用厚彩胶透水石和厚透水砖进行大面积铺装,确保雨水渗透。
2. 雨水花园:在适当区域建设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土壤和沙滤层等材料,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蓄渗。
3. 植草沟:在道路两侧或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收集和引导雨水渗透。
4. 下凹式绿地:在绿地内设置下凹式绿地,提高雨水蓄渗能力。
五、施工安全措施1. 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安全防护: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
六、环境保护措施1. 噪声控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隔音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2. 扬尘控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采取降尘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3. 废水处理: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七、施工质量验收1. 原材料验收:对进场原材料进行严格验收,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2. 施工过程验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
3. 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进行竣工验收。
八、施工进度安排1. 前期准备:1个月。
2. 主体施工:3个月。
3. 收尾工作:1个月。
九、结语本方案旨在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和措施,确保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质量,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提纲:1. 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2.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3.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4.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评估和效果5.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一、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洪涝、内涝等水灾问题也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要求在城市设计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建造天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二、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1)技术原则: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技术原则:a. 自然流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循环必须得到保护并得到加强,避免因城市化而破坏生态系统,造成水资源的无节制消耗。
b. 通过景观规划、生态修复,增加水的渗透、调控、保留能力,以避免单一的水利工程给城市带来的环境负担及其利用上的单一性。
c. 在城市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活品质。
d. 实现“多元防控”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具有灵活的、对抗多种水文危险的能力。
(2)技术方案:a. 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包括湿地、绿房、绿墙等。
b. 提升城市道路的渗透性,使用透水材料铺路和透水草皮。
c. 暂存雨水系统建设,包括屋顶绿化及庭院、公园等地面蓄水系统建设。
d. 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资源,开展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三、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1)实施难点:a. 公众意识不足。
目前多数普通市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概念以及科学性并没有充分的认知。
b. 建筑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传统城市基础之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充分的考虑。
c.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各个部门要形成协作合作,塑造强大的技术和法律团队。
(2)解决方法:a.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科普教育工作,让市民更好的认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以及优点。
海绵城市项目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模仿和优化设计,将城市的排水与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功能有机结合,以实现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2. 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3.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4. 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施工方案1. 水体治理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内的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综合治理。
包括清淤、疏浚、水质改善等工作,以提高水体的容水能力和水质。
2. 道路改造对城市内的道路进行改造,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设雨水花园和绿化带,以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和绿化面积。
3.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设施、雨水储存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水质净化设施建设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和雨水处理设施。
通过对污水和雨水的处理,提高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
5. 绿化工程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园。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6. 抗洪设施建设建设抗洪设施,包括护岸、堤防、泵站等。
通过建设抗洪设施,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7. 宣传与教育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的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四、预期效果1. 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2. 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3.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4. 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第1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目标1.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 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 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统筹考虑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措施。
4. 经济适用: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力求投资合理、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
5. 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设计方案1.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吸收雨水,减少径流。
2. 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绿地等处设置生物滞留池,用于收集、净化雨水。
3. 雨水花园:在公共绿地、小区等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净化雨水。
4. 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5.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地面透水性。
6. 雨水收集利用: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7. 河道整治: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绿化等整治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9. 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径流、水质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0. 社会宣传与培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海绵城市专项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抗洪能力,我公司拟对海绵城市专项工程进行施工。
本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包括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河道改造、绿地增加等多个子项目。
工程总投资约1亿元,施工周期为12个月。
二、主要内容1. 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本项目将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雨水收集池,通过排水管道将雨水集中到池中,再经过处理设施,如格栅、沉砂池、生物滤池等进行处理,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还将设置一些雨水花园和雨水塘,将城市道路和广场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绿化带和植物。
2. 河道改造在城市内设置了多条河流,为了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环境质量,我们将进行河道改造。
主要包括疏浚河道,清理淤泥,修复河岸,种植水生植物等。
同时,在河道两侧设置一些湿地,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绿地增加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在城市道路两侧、公园、广场等地方增加绿地面积。
这些绿地不仅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以用来集中收集雨水,减少城市内积水的情况。
三、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和准备。
包括清理现场垃圾、修整地面、搭建临时设施等。
同时需要购置和配置相关施工设备和材料。
2. 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施工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施工需要进行严格的操作。
包括挖掘收集池,安装排水管道,建设处理设施等。
整个施工过程需要保证设施的密封性和稳固性。
3. 河道改造施工河道改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工程和河道结构修复。
对于一些较淤泥的河段,还需要进行疏浚工作。
此外,还需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和湿地建设等。
4. 绿地增加施工绿地增加主要包括对一些区域进行绿化改造和新建绿地。
施工过程主要是种植植物、铺设草坪、建设喷泉等。
同时,也需要在绿地布置一些雨水收集设施,确保雨水的有效利用。
四、施工组织1. 施工队伍组织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工程施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