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感的心理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75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美感,这是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概念,它涉及到我们的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是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
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我们的美感体验。
首先,感知是美感体验的基础。
我们的感官捕捉到周围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我们美感体验的原始材料。
我们的感知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是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组织。
比如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到色彩、线条和构图,然后大脑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感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独特性都影响着我们的美感体验。
其次,情感是我们对美感的内在反应。
我们的美感体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来自我们对美的欣赏,也可能来自我们对美的创造。
情感使我们与美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它让我们的美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段动人的音乐时,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愉悦、兴奋或者感动,这些情感反应正是我们与音乐之间的美感联系。
第三,认知在美感体验中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过程包括我们对美的理解、评价和反思。
通过认知,我们能够深入探索美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提升我们的美感体验。
比如在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不仅要看懂剧情,还要理解导演的意图、分析角色的动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认知能力。
通过认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理解和体验美。
最后,想象力是我们创造美的重要工具。
想象力让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和新颖的创意。
它帮助我们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美感体验。
比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这种体验是任何实物都无法替代的。
总的来说,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美感体验。
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我们需要调动这四大要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美。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这四大要素的能力,以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第一篇:第六章什么是美感第六章什么是美感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主要观点:跟美的本质一样,美感的探索途径仍然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条。
从唯心角度来探寻美感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有: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内模仿说:这是一个与移情说的机制正好相反的过程,移情说是把主观的精神移入客观的对象当中,是由我及物的一面;内模仿说强调的则是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审美也是一种模仿,但是不是那种表现在筋肉皮肤当中的“外模仿”,而是表现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的“内模仿”。
简单的说,内模仿是审美主体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构成意象的内模仿,主体按照客体对象的形态、动作和运动的外在形态在内心里进行相应得摹拟和复制。
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重点、难点提示与讲解:(一)美感的生理因素1、美感发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
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
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对比联想。
(2)想象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
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
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
4、审美理解: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
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美感的心理机制名词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它涉及到个体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感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评估等多个层面的心理过程。
以下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解释。
一、感知感知是美感形成的第一步,它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的过程。
感知主要包括感知的对象、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结果。
感知的对象:美感的对象可以是艺术作品、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等。
这些对象的特点通常是富有美感、有秩序、对称、和谐等。
感知的方式:感知的方式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对于艺术品而言,视觉是最主要的方式,而对于自然风景则可能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
感知的结果:感知的结果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产生的印象和感受。
个体可以因为感知到的事物而产生愉悦、震撼、惊艳等情绪和情感。
二、认知认知是美感形成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个体对于感知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主要包括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
知觉:知觉是对感知对象的简单、直观的认识。
通过感官器官的作用,个体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简单的认知。
记忆:记忆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进行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通过记忆,个体能够将感知到的事物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认知。
思维:思维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过程。
通过理性思维,个体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感知对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的认知。
三、情感情感是美感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它涉及到个体对于感知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情感主要包括情感的产生、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等过程。
情感的产生:情感的产生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个体可能产生诸如喜悦、忧伤、敬仰等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是对感知对象的反应或对感知对象所代表的意义的反应。
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体验是个体对于产生的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个体可能会因为感知到的事物而产生心情的变化,感受到激动、宁静、愉悦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美感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美感(6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比美要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美感的产生1.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
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决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美感诞生的前提: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3.美感诞生的历程: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4.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美感产生的原理)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
审美的实践活动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美感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
第六讲审美心理描述(美感)美感的本质: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他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联系,是直接性的当下的经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这是主客二分,其特征为: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二种把人与万物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澄明,是天人合一,其特点为:内在性,费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
(一)美感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结果。
美感的心理过程,就是对这个动态的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
准备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是关键环节,伴随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审美态度开始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阶段,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
最后阶段是效应阶段,它是美感心理活动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感心理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作出审美判断,进行审美反思。
1、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意味着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是美感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注意的本义是指全部意识集中于某一点。
科学创造、逻辑思维活动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
既然这样,审美注意与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有何区别呢?首先,审美注意必须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其它注意则未必要有客观物象出现,头脑中的某个意象或者关系也可引起注意。
审美注意中,审美主体是被客体的形式结构所吸引,是由客体形式结构所引起对客体形式结构的注意,是对如色彩、形状、线条、平衡、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充分感受和分享,并投入主体的情感、想象、愿望、期待等。
而其它注意更多的则与确定的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关注更多的则是客体的意义、类别或者问题,逻辑推理性强。
正是审美注意这种对形式的关注,造成了日常意识中断,为美感心理活动产生奠定了基础。
毛诗序美感心理要素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应,但它又不同于感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特征的反应,而知觉是人对事物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感觉直接产生于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一,整体性在审美知觉中更加集中。
比如欣赏绘画时,如果我们只感到一块块的色彩,而不能知觉其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构图所表现的意境则不能欣赏绘画的美。
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二,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可以忽略人说话的声音,只专心于电影。
三,审美知觉带有情绪和感情色彩,对同一个审郑象,欣赏者的情绪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市美知觉诗词巾有很多描写秋季的,诗人情绪低落就可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诗人情绪乐观就可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胜春朝的诗句。
联想。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联想几种常见形式。
一,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比如由孩子想到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山暴风雨,想到革命等。
二,接近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
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提到梅的时候,士兵的脑子里就联想到梅子的酸甜味道,促使唾液的分泌,曹操便利用这个机会把部队带领到前方。
三,对比联想,即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杜甫由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对比联想到穷人在街头因冻饿而死想象。
指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