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51
700 引言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低下,常常伴有骨质疏松,稍有摔跤甚至轻微的外伤都有可能导致髋部骨折等外伤[1],常见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
本研究选取52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2例患者保守治疗,其余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高龄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17±0.96)岁。
52例患者中存在合并症40例,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史等。
52例患者无一例开放性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
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7例、Ⅳ型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6例、Ⅳ型4例。
致伤原因:不慎摔伤、上下楼梯跌伤、车祸伤、撞击伤等。
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分布、病情、基础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做过X线或者CT检查明确诊断。
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手术前检查,评判手术风险[2]。
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
治疗合并症后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43例,采取全身麻醉7例。
手术方法:Garden分型Ⅰ、Ⅱ型的患者选择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Garden分型Ⅲ、Ⅳ型患者选择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A)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切开复位动力髋钢(DHS)内固定或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A)内固定。
缝合时伤口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患肢做皮牵引固定,因植入异物,术后给予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帮助并指导患者及时翻身、拍背和进行正确的患肢功能锻炼,以防止褥疮的发生、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3]。
1.3 观察指标手术方式、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PFNA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何永清阮朝阳项昶张纲朱群威钱铮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3144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FNA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86例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成PFNA内固定组和对照组,PFNA组54例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开放复位钉板内固定术。
统计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传统手术。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高龄患者各器官代偿功能急剧下降且常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因而其治疗仍然是骨科的一大难题。
鉴于长期卧床容易带来诸多致命性的并发症,目前学界已普遍承认手术治疗的明显优势。
然而,如何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以尽量少的创伤来获得尽量好的治疗效果,将是骨科临床永无止境的追求。
本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0日采用PFNA手术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5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86例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成PFNA内固定组和对照组见表1。
并发症以慢支肺气肿、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几种进行统计。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合并症以及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都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全麻病人常规留置导尿管。
PFNA组骨科牵引床上复位, C臂X光机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妥善固定肢体,用记号笔在皮肤上标注大粗隆顶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自大粗隆顶点上2cm处向后上方作弧形切口约3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钝性分离臀中肌,食指定位粗隆尖,确定进钉点,进钉点位置在处。
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一)作者:李洪川,袁晓明,陈国强【摘要】目的探讨减少高龄髋部骨折并发症,降低病残和病死率的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376例70岁以上髋部(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措施。
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2%,病死率1.33%。
结论只要做好术前评估、有效控制并存症,高龄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髋部骨折;手术治疗;高龄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高龄髋部骨折逐渐增多,在70岁以上患者的骨折中,髋部骨折占70%以上。
而老年人本身并存症多,骨折后长期卧床并发症多,病残和病死率高。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龄患者生活质量,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科对376例70岁以上髋部(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患者,针对个体差异,在充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76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8例,粗隆间骨折168例;男174例,女202例;年龄分布:70~74岁119例,75~79岁127例,80~89岁116例,90岁以上14例,最大1例为101岁。
术前有并存症297例(79.0%),其中一种并存症159例,两种及以上并存症138例;主要的并存症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褥疮、贫血、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症等。
1.2治疗经过1.2.1术前处理入院后进行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气、胸片等检查,双下肢使用静脉循环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部分患者患肢行皮牵引,并予镇痛治疗,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并存症。
对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在有效控制并存症后,尽快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后3~7d手术。
1.2.2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骨水泥半髋置换,粗隆间骨折11例行鹅头钉、108例行动力砜螺钉(DHS)、19例行股骨近端钉(PFN)、15例行Gamma钉内固定,10例行外固定架固定、5例行人工骨水泥半髋置换。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瞿创业张向阳兰州石化总医院骨科兰州730060[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92例高龄髋部骨折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94岁,平均79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手术方式,78例患者存在一种以上并存疾病,术前对并存疾病作积极治疗,术后加强护理。
结果:本组70例一年以上随访疗效评定,优85例,良3例可4例,差0例。
总优良率97.5%。
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安全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精心治疗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指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发病例逐渐增加。
保守治疗存在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高,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病死率及病残率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手术治疗缩短病人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和病残率,大大提高老年人伤后的生存质量。
但老年人机体代尝能力差,常伴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围手术期调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6年2月~2010年3月,我院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92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40例,女52例;年龄70~94岁,平均79岁;手术距受伤时间1 ~5 d,平均3 d;10例为骑自行车跌伤,18例为机动车车祸伤,其余64例为生活中行走跌伤;股骨颈骨折38例,10例GardenⅠ~Ⅱ型,采用X 光透视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28 例Garden Ⅲ~Ⅳ采用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EvanⅠ型4例,Ⅱ型5例,ⅢA型11例,ⅢB型12例,Ⅳ型18例,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均采用股骨DHS治疗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本组有78例既往并存内科疾患:高血压病40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3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
高龄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目的总结高龄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经验及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118例80岁以上老年人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118例患者中,股骨颈骨折48例,粗隆间骨折70例。
术前90例(76.3%)患者有合并症,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次之。
住院期间死亡4例,死因均为脑梗死,2例慢性支气管炎加重,诱发心力衰竭,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优良率91.2%。
结论高龄并不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禁忌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合适并且尽可能微创的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对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有很好的作用。
标签:高龄;髋部骨折;禁忌证;微创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骨折疏松、意外摔倒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的情况日渐增多,住院病历中高龄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高,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最为常见,笔者总结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18例80岁以上老年人患者的资料,并将在这期间自己的治疗骨折的疗效及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8例患者中,男28例、女90例,年龄80~97岁,其中,90岁以上11例。
致伤原因:行走时摔倒。
其中,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3例(Evans分型[1]:Ⅰa型20例,Ⅰb型35例,Ⅰc型24例,Ⅰd型9例,Ⅱ型5例),术前合并症:心功能不全7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个月以上者3例),肺功能不全47例,糖尿病33例,脑血管疾病24例(陈旧性脑梗死6个月以上者2例,陈旧性脑出血6个月以上者2例,腔隙性脑梗死20例),其中,合并2种及2种以上内科疾病者15例。
70%的患者体型偏瘦,其中,4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在与内科合作,积极调整内科疾病及身体状况后均给予了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胫骨结节牵引或皮肤牵引,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明确并控制存在的内科疾病,与相关科室合作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制定适合不同患者的手术方案,在一般情况良好、可耐受手术的前提下,积极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并注重围术期治疗,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预防内科疾病的加重,逐步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的平均寿命增高,高龄及超高龄患者逐年增多,1998~2006年笔者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病例2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0例,年龄76~92岁,平均86岁。
损伤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19例。
病程:伤后入院时间1h至15d,平均3d。
合并症:术前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2例,脑血栓后遗症3例。
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显示不同程度的STT改变。
手术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1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固定5cm,斯氏针c型臂下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术4例。
麻醉方法:全麻2例,硬膜外麻醉22例,局麻4例。
2结果本组28例手术全部成功,痊愈出院。
其中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周内下床行走,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3d下床行走,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5d下床行走。
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4例。
3讨论3.1做好术前的检查和治疗,适时安排好手术。
高龄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脑功能不全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
因此,做好术前检查和必要的治疗非常必要。
每位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血细胞分析、尿分析、术前五项、出凝血时间、全套生化、胸部摄片、心电图等,如发现异常,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无明显异常,术前1d给予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笔者不常规应用止血剂,因髋部手术易导致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而导致严重并发症。
术后12h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
注:凝血机制障碍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2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
本组28例中有股骨颈骨折19例。
对于高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假如选择牵引或外固定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股骨颈多不愈合,日后出现股骨头坏死比例较多,且卧床后产生的并发症非常棘手。
因此对髋关节类型的选择非常关键。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6个月疗效,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疼痛,活动及功能等评分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高龄人群中更为常见。
高龄骨质疏松和身体机能的减退增加了骨折风险。
髋部骨折对患者的生活功能和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本文将对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手术时机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时机非常关键,早期手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避免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由于高龄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及体能下降等因素,手术时间的选择必须考虑多种因素。
在确定手术时机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疼痛的程度、骨折类型、并发症的风险等方面。
在评估的基础上,需考虑术前的准备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方式针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手术。
关节置换术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髋部骨折造成关节部位破坏或病态改变等情况。
在手术中,关节被切开,受损的组织被去除并被替换为人工髋关节。
该手术方式的优点在于疼痛减轻程度高,恢复期较短,能够通过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关节置换术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并且由于较长时间缺血,缓慢的术中出血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内固定手术内固定手术是一种术中侵入性较小的手术方式。
在手术中通过穿刺技术或者小切口将固定钉或骨板锁定在骨折处,达到将骨折处固定的目的。
该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较少,缺血时间短,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内固定手术的缺点在于一定不适用于某些患者。
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如果骨折处纹锁钉支撑不住,可能会导致螺钉脱出、骨折复位不良等情况。
术后治疗手术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积极地康复治疗。
针对不同的治疗方式还需要有不同的康复方案。
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在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让患者逐步进行正常康复训练。
由于置换髋关节与正常骨骼结构不同,需要患者重新适应。
患者需要进行慢速、有计划的训练,增强经过手术的肢体周围的肌肉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