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 格式:pptx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32
5.4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由地理资料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由此验证其特色动、植物资源。
并得出旅游资源丰富的结论。
以导游的形式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及民俗旅游资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四、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教师:(1)雨林动植物图片、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葫芦丝音乐播放)请大家先欣赏一组图片,看看这里的人在干什么?这是一个什么节日?(泼水节)那你知道泼水节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吗?(傣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以泼水节而著称全国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板书:课题)(二)授新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沙漠带上的绿洲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西双版纳的神奇和美丽!(PPT展示资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读图“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和图7.12 “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西双版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独树成林:野象谷:绿孔雀:2(地理位置)《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西双版纳美不美?(美!)想不想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下?(想!)那么大家知道西双版纳在哪吗?(PPT学生指出西双版纳的位置、横断山脉、澜沧江—湄公河)1、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哪一个省的西南部?与哪些国家为邻?2、西双版纳位于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属于五个热量带的哪一个?读地图册P3《中国行政区划》图3、西双版纳的海陆位置怎么样?读图P60《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4、景洪市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如何,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读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中国的夏季风图》各小组讨论,然后请出代表回答。
初三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试题1.我国某一旅游圣地,有着小巧别致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该旅游胜地所在省区是图中的()【答案】D【解析】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的聚居地,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当地人模仿孔雀的样子跳孔雀舞,富有特色的食品是竹筒饭,每年的4月份举行盛大的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祝福.读图可知,题目中的D选项是云南省,根据题意,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2.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三江”是指、、。
(2)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 (请在图中绘制出来)(3)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交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多条铁路,如铁路、铁路、铁路等。
(4)“东方多瑙河”是指经云南省的 (州市)后,流入缅甸。
(5)“云南十八怪”之一:“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该铁路是指()A.内昆铁路B.南昆铁路C.昆河铁路D.成昆铁路(6)云南省的主要灾害类型有:地震、旱灾、泥石流和。
(7)云南资源丰富,有:“王国、王国、王国”之称。
(8)长江在丽江石鼓镇形成“”,云南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居中国第六大淡水湖),第一深水湖泊是。
【答案】(1)怒江澜沧江金沙江(2)昆河铁路(3)成昆贵昆南昆(4)澜沧江西双版纳(5)C(6)滑坡(7)动物植物旅游(8)长江第一湾滇池抚仙湖【解析】(1)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三江”是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其中澜沧江流出我国后成为湄公河.(2)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昆河铁路即昆明到河内的铁路线,昆河铁路指滇越铁路云南部分,自云南省昆明至中越边境的河口瑶族自治县.(3)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交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多条铁路,如: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南昆铁路等.(4)“东方多瑙河”是指澜沧江经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后,流入缅甸后成为湄公河,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它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个国家,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5)“云南十八怪”之一:“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该铁路是指昆河铁路,昆河铁路指滇越铁路云南部分,自云南省昆明至中越边境的河口瑶族自治县.(6)云南省自然灾害众多,云南省的主要灾害类型有:地震、旱灾、泥石流和滑坡.(7)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行政中心是昆明,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具有“桥头堡”的重要战略地位,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旅游王国”之称.(8)长江在丽江石鼓镇形成“长江第一湾”,云南面积最大的湖泊是滇池,第一深水湖泊是抚仙湖.【考点】本题考查云南省.3.西双版纳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山西省B.广东省C.云南省D.福建省【答案】C【解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
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3.分析西双版纳的案例,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投影片,热带动物的影像。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
学生
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人教地理八年级下册学案教案一体化唐山市友谊中学地理组王志伟 QQ:858887048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学案)2010.3【教学要求】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主预习】一、丰富的旅游资源1.西双版纳位于省境内,它地处山脉最南端,南部和、接壤,还与泰国、越南等国水路相连。
2.西双版纳是除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3.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
4.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
5.西双版纳是一个聚居的地方。
以为主体的多样性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势,使旅游业迅速崛起。
2.西双版纳先后建成了西双版纳、、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使业迅速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3.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和 ,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逃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教师点拨】1.丰富的旅游资源(1)自然旅游资源:①特有的雨林景观:西双版纳是我国除海南省之外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这些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多达7一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特有雨林景观。
⑧热带动物王国: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雨林良好的隐藏场所和充足的作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这里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称这里为“热带动物王国”。
初二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试题1.西双版纳的重要支柱产业是A.商业B.农业C.旅游业D.轻工业【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双版纳知识的准确识记。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差了西双版纳的主要经济类型。
2.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四大区域中的:()A.青藏地区B.西北地区西南地区D.南方地区【答案】C【解析】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地处横断山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
从我国四大区域来看,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3.西双版纳地区迅速崛起的支柱产业是()A.博彩业B.机械加工业C.农业D.旅游业【答案】D【解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双版纳凭借其优越的位置和资源,发展了旅游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考点】该题考查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4.下列关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双版纳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南部B.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中部C.西双版纳南部和越南接壤D.西双版纳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答案】A【解析】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端,故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南部,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西双版纳毗邻缅甸和老挝,C叙述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回归线不穿过西双版纳地区,故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5.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穿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A.炎热气候B.干旱气候C.地表崎岖D.多雨气候【答案】A【解析】傣族人就地取材,建筑竹楼来居住,这种房屋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人们也着短衣长裙,都是为适应西双版纳炎热气候的特点,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西双版纳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 )【答案】B【解析】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是回归沙漠上的一片“绿洲”。
初二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试题答案及解析1.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西双版纳除发展旅游业外,还适合发展()A.边境贸易B.绿洲农业C.高科技产业D.钢铁工业【答案】A【解析】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其接壤的国家有缅甸,老挝等,除了发展旅游业外,西双版纳还可以发展同缅甸等国的边境贸易。
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双版纳的经济。
2.读“云南景洪地区各月气温分布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景洪地区,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是月,约℃,由此判断这里是属于(温度带)。
(2)景洪的气候类型属于,这种气候的降水分为季,时间约为5月—10月;季,时间约为11月至次年4月,这一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受()A.来自太平洋气流的影响B.来自印度洋气流的影响C.来自亚洲大陆气流的影响(3)这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半岛和半岛上。
在我国除了西双版纳以外,还分布在、和。
【答案】(1)1月 15 热带(2)热带季风气候雨旱 B(3)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省南部【解析】(1),从气候类型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最冷月出现在1月,气温在15℃左右,根据最冷月气温高于15℃属于热带,0℃到15℃属于温带,0℃以下属于温带,来说这里属于热带,故景洪地区,一年中最冷月出现在1月,约是15℃,属于热带。
(2),从气温上看,景洪地区属于热带,从降水量上看,景洪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季多雨型,综合气温和降水量,景洪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降水由于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气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故景洪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降水主要受来自印度洋气流的影响。
(3),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主要是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海南省,广东省南部和台湾省的南部,故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省和台湾省南部。
[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教学方案一、说教学目标《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中国地理中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部分内容。
是认识省级区域的细化和延伸;也是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学生对不同区域自然特点的分析能力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观念形成处。
这部分教材在课标中的要求有三点:(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单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对西双版纳的了解情况;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目标: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西双版纳的位置和气候特点,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熟悉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以及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我这样确定的原因是:虽然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对西双版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一般来说这些了解都比较凌乱,特别市一些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还存在了解不足的现象。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知1/ 7识目标为:)2.(针对八年级学生在读图分析及观察、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观念以及课改中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思想理念确定本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总多并且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结合教材实际,我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明白我过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懂得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二、说教材重点难点根据本节教材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结合学生已有地理学科素养,严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本课时教学重点为: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下列关于西双版纳纬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赤道上B.位于北回归线上C.位于北回归线以南D.位于北回归线以北2.与西双版纳陆地接壤的国家是()A.印度、缅甸B.老挝、印度C.越南、老挝D.缅甸、老挝3.西双版纳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是()A.服装加工业B.汽车制造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4.西双版纳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森林多为()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5.小明到西双版纳去旅游,他不可能看到的旅游景点是()A.傣家竹楼B.佛教建筑C.孔雀舞D.林海雪原6.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多达()A.10个B.11个C.12个D.13个7.菠萝饭、竹筒饭是西双版纳地区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A.布依族B.傣族C.景颇族D.苗族8.竹楼是我国什么地区特有的民居()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西南地区9.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寒冷B.气候湿热C.地表崎岖D.风俗习惯10.关于西双版纳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你认为可取的是()A.西双版纳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应加快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个景点都应该建动物园、植物园,以众多的景点吸引游人B.尽量延长旅游路线,使游客充分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C.加强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明确各景点的具体发展方向,以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D.在各旅游点之间、各景区内部都大力修建高等级的公路以及高档饭店,以提高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档次1.从我国地势阶梯位置看,西双版纳位于()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二、三级阶梯交界处2.西双版纳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A.傣族B.苗族C.彝族D.白族3.“西双版纳”是傣语的音译,“西双”的汉语意思是()A.12B.16C.20D.244.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A.傣族、哈尼族、满族B.傣族、苗族、壮族C.傣族、哈尼族、布朗族D.哈尼族、苗族、布朗族5.傣族泼水节在每年的()A.2月B.3月C.4月D.5月6.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A.炎热气候B.干旱环境C.地表崎岖的环境D.多雨的气候7.关于西双版纳原始热带雨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雨林植物密集,分层现象明显,一般形成5-6个层次的植物群B.望天树一般位于雨林的中间层次,高达七八十米C.粗壮的高山榕,枝杆众多,纵横交错,形成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现象D.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等雨林特有的景观8.关于西双版纳人文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旅游资源B.傣家竹楼的建筑风格充分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风的自然环境C.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布朗族人喜欢的舞蹈形式D.竹筒饭是哈尼族人喜欢的主食之一9.与西双版纳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称为支柱产业无关的因素是()A.优越的位置优势B.丰富的旅游资源C.国家及地方的政策鼓励D.少数民族聚居10.我们外出旅游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摘几朵鲜花带回家欣赏B.把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带回家并送到废品收购站C.见到有人在风景区乱刻画到处留名,主动上前去制止D.遇到草地多走几步绕过去素质能力检测1.珠江三角洲所属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滇B.桂C.粤D.闽2.珠江三角洲的地形以()A.山地为主B.平原为主C.高原为主D.盆地为主3.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是()A.冬冷夏热,四季分明B.一月平均气温低于零度C.全年气温较高,降水多D.经常受到寒潮的侵袭4.下列水果中,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组是()A.哈密瓜、葡萄、菠萝、龙眼B.香蕉、菠萝、荔枝、龙眼C.柿子、桃子、香蕉、菠萝D.苹果、荔枝、香蕉、龙眼5.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条件,农作物的熟制应是()A.一年二熟B.一年三熟C.两年三熟D.一年一熟6.我国首先在广东省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1)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便利2)多侨乡3)矿产资源丰富4)劳动力资源丰富A.1)2)B.2)3)C.3)4)D.1)2)7.珠江三角洲的产品销往()A.东南亚B.欧洲、非洲C.美洲、大洋洲D.以上各地均是8.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高出生率B.低死亡率C.外来人口增加D.以上三点都不是9.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澳地区把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工业扩散到珠江三角洲的原因主要是()A.更方便产品出口B.进一步降低劳动力费用C.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优美洁净D.接近原料产地10.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A.由于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B.地区人才交流的结果C.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表现D.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11.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12.西双版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13.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B.冬冷夏热,四季分明C.竹楼的建筑特点和气候无关D.降水稀少、四季如春14.适合在西双版纳生长的作物有()A.大豆、小麦B.柑橘、甜菜C.水稻、小麦D.橡胶、可可15.澜炝江流出我国后叫做()A.恒河B.印度河C.湄公河D.萨尔温江16.傣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是()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印度教17.关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1)满足人们休养生息、陶冶情操的需要2)促进交通、商业、城市建设的发展3)促进和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4)旅游业可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可扩大科技、文化的交流A.1)3)B.2)3)C.2)4)D.1)4)18.关于发展旅游业应注意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保持良好的环境,应限制发展旅游业B.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C.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居民和游客都有危害D.发展旅游业不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所以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说课稿一、说课标1、课标中有认识区域“联系和差异”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拟定:从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动植物王国“成因入手,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包括自然与人文),得出本地区的总体特征,确定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方向;明确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说出其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2.课标中中认识区域“环境和发展”要求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拟定:说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对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说教学资源本节课用到的教学资源有教材,多媒体课件。
本课教材有较多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美丽,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于一体,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学科内容,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说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
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实例,突出了地理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区域性。
从知识内容上看,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性。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地理位置;b.知道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c.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②能力目标:本节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2023年《西双版纳》说课稿2023年《西双版纳》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设计理念:1.贯彻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而其旅游特色又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它是地理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__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4.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从区域的资源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